2018-2019学年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英文里的姓名书写是不一样的,英语中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而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中国人的姓名特点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专制王权强大 C.个人观念淡薄 D.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2.周的政治体制中实权下放、虚权保留的模式,在彼此矛盾激化、亲情疏远的情况下,自然不再温情脉脉,春秋时代也便有且只有僭越频发的可能。材料中评价的政治体制为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度 ‎3.《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4.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下列史料中,对考证秦朝设郡数目最有说服力的是 A.《春秋》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学家的论述 D.秦简的记述 ‎5.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 C.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D.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7.元朝时,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新是设立了 A.中书省 B.节度使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8.有学者指出,我国古代专制制度在肯定君主一人对国家最高权力的独占,在赋予君主以无限的权力(全权)的同时,也就使他背上了无限繁重、超负荷的管理负担。与此描述最为符合的史实是 A.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 B.北宋设通判监督官吏 C.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D.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9.史书载,明代内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①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 ②防止大臣专权,加强君权 ‎③职权明确,正式统帅六部 ④招揽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10.《南京条约》规定:“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侍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谕旨,誉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鸦片战争中 A.英国人大量利用中国民众 B.民众可自由选择服务对象 C.民众缺乏民族意识和觉悟 D.民众对战争胜负漠不关心 ‎11.李明在假期里观看了以下四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太平天国》 ②《鸦片战争》‎ ‎③《辛亥革命》 ④《甲午风云》‎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④①③② D.②①④③‎ ‎12.钱穆先生提出了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太平天国 A.发动天京变乱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定都天京 D.提出《资政新篇》‎ ‎13.《资政新篇》批判重农抑商,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牟利,鼓励私人资本。这说明《资政新篇》‎ A.注重广大民众利益 B.符合太平天国实际 C.得到西方列强支持 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14.时空意识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下列从通商口岸变迁中提取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①该变迁发生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③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④中国贸易主权一步步遭到了严重破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庚子诗鉴》载,1900年间,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腊。遇粤之荔枝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詈西人,暴其惨酷”。据此推断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义和团痛恨西方列强侵略 B.义和团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 C.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制华”的工具 D.农民阶级展开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16.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条款,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的是 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C.“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D.“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17.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18.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顺应世界潮流的做法有 ‎①提出三民主义 ②领导五四运动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领导北伐战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9.有人在描述某历史事件时说:“前期青年学生是先锋,后期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描述的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 D.土地革命 ‎20.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这次北伐的最主要成果是 A.完全推翻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 B.歼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 C.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部分武装 D.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1.“这种战略为俄国所忽略。这种从农村中建立政党与军队的共产革命方式,是毛泽东自中国独特历史环境所领悟的。“这种战略”提出于 A.大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2.“万里征途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与诗中空格部分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二大 ‎23.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重要文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下列哪一事件应作为“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西安事变 D.华北事变 ‎24.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日罗店第四军溃退,但左右各部队未动摇,故未致大害。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材料表明 A.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 B.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 C. 平型关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 D.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战主战场 ‎25.民国二十九年九月二十二日《新蜀报》的社论写到:“华北方面,我军采取英勇的攻势,所获战果,最为伟大,在三年抗战中,创造了敌后游击战争的少有的辉煌记录。”该社论评论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百团大战 D.平津战役 ‎26.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27.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 参加万隆会议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出席日内瓦会议 D.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8.学者汪晖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这材料中的“它”是指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29.2016年12月20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府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2017年台湾当局另一个更为看重的“邦交国”巴拿马与中国建交,其“邦交国”仅剩20个。材料表明 A.台湾当局已经认可“一国两制” B.国际社会促进两岸和解 C.“一个中国”的国际认同度增加 D.两岸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30.下图所示的“两国领导人横跨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表明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丧失 B.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美之间的矛盾彻底消除 D.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正常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 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之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门无寒门,下门无士族”者也。‎ ‎——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自《通典·选举·‎ 历代制下》‎ 请回答: ‎ ‎(1)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则材料的选官制度并说明选官标准是什么?(12分)‎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制度。(8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时,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古代中国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其中的主要矛盾。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在近代法制建设中有何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分)‎ 云天化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半期测试 高一年级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选项 D A C D C B C D A C D B D B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选项 C B C B B B C A C C A B A C D 二、 非选择题:‎ ‎31.‎ ‎(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品德才能(孝廉、秀才);门第声望;考试成绩(学识能力)。(每点2分,共12分)‎ ‎(2)积极方面: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带动社会向学的风气;更加体现公平公正;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任意一点2分,共6分)‎ 消极方面:明清时考试内容陈旧、形式僵化,束缚士人的思想,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2分)‎ ‎32. ‎ ‎(1)矛盾:君权和相权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点2分,共4分)‎ 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或皇权不断加强(2分)‎ (2) 原则: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或权力制衡);自由平等;责任内阁。(每点2分,任答三点共6分)‎ 意义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2分)‎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分);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一点1分,共2分)‎ ‎(4)民主是历史的潮流。(2分,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