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共50分)‎ ‎1、苏联针对马歇尔计划,在1947年7月到8月,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南斯拉夫等国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被西方称之为“莫洛托夫计划”。该计划初步筑 起了东欧的经济壁垒。据此可知,“莫洛托夫计划”的出现( )‎ A.推动了东欧经济的发展 B.顺应了经济区域化要求 C.加剧了欧洲经济的分裂 D.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2、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一幅讽刺漫画:代表美国的山姆大叔指着CED(将欧洲防务纳入北约领导的协议)对代表法国的玛丽安说:“要么你就买这个玩具,要么你就什么都没有”。这幅漫画( ) ‎ A.表达了法国对美国霸权政策的不满 B.反映了欧洲一体化冲击了两极格局 C.表现了法国争夺北约领导权的意图 D.表明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快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国会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美国( )‎ A.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B.政府压缩“福利国家”开支 C.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D.政府决策受到冷战思维影响 ‎4、1938年东欧国家对西欧国家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68.4%,而1953年仅有14.4%出口产品输往西欧。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二战后东欧经济的普遍衰退 B.西欧各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国际关系变动影响经济联系 D.意识形态的对立制约全球化进程 ‎5、《二战后美苏(俄)核武器数量估计》。据此可知( )‎ ‎ ‎ A.核武器的出现加剧了对抗 B.美苏(俄)核武器水平存在差距 C.核恐怖平衡维系世界和平 D.美苏(俄)关系从紧张走向缓和 ‎6、美国近年来披露的档案证实:“在朝鲜战场上,苏联没有出动一兵一卒,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定却一直受苏联的牵制和制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其最终放弃动用核武器,并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全境的企图。”这反映出( )‎ A.“冷战”中伴有“热战” B.社会主义阵营的优势非常明显 C.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D.苏联曾对美国构成实质性威胁 ‎7、1969年,联邦德国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革命”采取务实、强硬、灵活的外交政策,通过美国来影响世界,与西欧既联合又斗争。2009年,美国推出外交“新规”,否定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上述现象体现出( )‎ A.冷战的阴影卷土重来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失败 ‎8、1946年1月1日,美国占领军敦促昭和天皇发表《人间宣言》,否定了天皇在现世的神圣地位;1947年5月3日,由美国主导的《日本国宪法》正式生效施行,规定天皇仅作为日本国民的精神象征存在,并明确表示主权在民。上述举措( )‎ A.结束了日本议会君主立宪制 B.为审判战犯奠定了法律基础 C.根除了日本的军国主义残余 D.体现了政教分离的宪政原则 ‎9、1976年8月,第五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宣言》,其中单独列出“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前景”条款,特别强调“贫穷、饥饿、营养不良、被剥夺和没有文化的危机在发展中的世界里一直存在,而且影响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 A.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促使不结盟国家经济持续恶化 C.完成了反对霸权主义的任务 D.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10、1986年,法国哲学家雷吉斯·德布雷说:“摇滚乐、影像、蓝色牛仔裤、快餐、新闻网络与电视卫星所蕴藏的力量,比整个苏联红军的力量都大。”这主要体现了 A.苏联在社会生活领域落后于美国 ‎ B.科学技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 C.价值观冲突成为冷战的主要表现 ‎ D.文化渗透成为“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 ‎11、2018年12月17日,世贸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开始对美国进行新一轮的贸易政策审议。已有40个成员向美国提出了1700多个书面问题;64个成员发言,对美国相关贸易政策提出关注,要求美国放弃单边主义措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材料反映了( )‎ A.美国失去了国际贸易的主导权 B.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 D.美国对世界控制力开始减弱 ‎12、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 )‎ A.试图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 B.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D.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13、1952年9月,中国派出由重工业部、外交部等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民主德国(东德)举行的莱比锡博览会,以重工业机械的展览为主。会后代表团总结道:“政治影响很大”,“达到了预期的政治效果”,“整个展览会就是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的示威,这对美帝战争集团是一个有效的打击”。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国际活动受国际局势影响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D.阶级斗争扰乱了经济建设 ‎14、下图是《人民日报》不同历史时期与援助有关的报道的占比柱状图。以下解读合理的是( ) ‎ ‎ ‎ A.60年代报道情况可能受“一边倒”政策的影响 B.70年代外国援华报道变化受中美建交的影响 C.80年代的变化与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有关 D.从整体上看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主题 ‎15、“祈谷”是商周时期专门祭祀上帝祈求农业丰收的祀典。周朝时,籍田、亲蚕等“祈 谷”之礼已充分制度化。秦汉时期,逐步建立起祭祀农神和籍田为中心的农事祀典制 度。这反映出( )‎ A.商周政制在后代被严格遵从 B.重农抑商从商周始一直推行 C.古代社会经济以农桑为主体 D.敬天法祖思想始终根深蒂固 ‎16、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 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 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这些规定( )‎ A.促使秦律形成了完整体系 B.推动了精耕细作的深化 C.推动了秦代冶金业的发展 D.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 ‎17、唐代南方人民发明了灌溉工具连筒,它是用粗竹相连,打通竹内关节,用以引水,它 能够架越涧谷,把水引到对岸。杜甫在《春水》中曾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 园。”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重视农业工程建设 B.小农经济下的水利特色 C.手工业与农业密切结合 D.文学折射了经济的繁荣 ‎18、家产均分继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继承原则,其在唐代被载人《唐律》,宋承唐制,其在继承法中的地位更加稳固。这种制度的实行( )‎ A.源于人多地少的矛盾 B.推动了多子多福观念的形成 C.规范了耕织结合模式 D.巩固了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 ‎19、对表1解读正确的是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一览表 单位:市斤/市亩 ‎ 朝代 ‎ 先秦 ‎ 两汉 ‎ 魏晋 ‎ 隋唐 ‎ 宋 ‎ 元 ‎ 明清 ‎ 全国粮食亩产 ‎ ‎87.84 ‎ ‎96.48 ‎ ‎94.92 ‎ ‎90.84 ‎ ‎83.28 ‎ ‎115.68 ‎ ‎156.24 ‎ 南方(稻区) ‎ ‎ ‎ ‎64.32 ‎ ‎94.92 ‎ ‎136.32 ‎ ‎166.44 ‎ ‎231.24 ‎ ‎312.48 ‎ 表1 ‎ 资料来源:余也非《 中闰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 A.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南稻北粟”格局 B.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唐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农业经济衰退 D.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 ‎20、据学者初步统计,明朝编写的经济史著作分类情况如下: ‎ 田赋类 ‎ 漕运类 ‎ 水利类 ‎ 荒政类 ‎ 盐政类 ‎ 钱法类 ‎ ‎13种 ‎ ‎57种 ‎ ‎50种 ‎ ‎22种 ‎ ‎30种 ‎ ‎4种 ‎ ‎(注: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公粮以供中央政府支配) ‎ 根据材料可以推断,明朝( )‎ A.农业税的比重大大上升 B.漕运推动海外贸易发展 C.政府主导经济趋向明显 D.白银外流引起货币改革 ‎21、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见下图),其中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总 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这反映了( ) ‎ A.均田制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 B.隋唐时期对农民剥削最沉重 C.大运河开通有利于南粮北运 D.隋唐结束分裂北方长期稳定 ‎22、明王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 详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 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便于征收赋税 ‎ C.抑制土地兼并 D.缓和社会矛盾 ‎23、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 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24、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 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失去两汉或唐宋 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工商业发展的冲击 B.精耕细作不被重视 C.自耕农经济占主导 D.劳动力的密集投入 ‎25、表2唐朝各个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地域分布统计 ‎ 时期(年份) ‎ 工程数量分布 ‎ 前期(618—714年) ‎ 黄河中下游共计46项,南方地区有19项 ‎ 中期(715—820 年) ‎ 江淮地区的淮南道和江南道共计25项 ‎ 后期(821—907 年) ‎ 北方有5项,江南道有19项 ‎ 表2统计数字的地域变化反映出( )‎ A.传统重农政策有所松动 B.北方农业发展比较稳定 C.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降低 D.农业生产格局发生变化 二、材料解析题(共4题,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以杜鲁门政府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开端,其后美国逐渐开展了一系列的外援活动。美国对外援助的核心目标是维护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安全,以及树立美国的“大国形象”。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项目重点是以经济援助为主;而区域重点主要以西欧为主,同时根据“以点带面”的原则,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划出的一些重要战略国家。 ‎ ‎——摘编自关春巧《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外援助体制的历史考察(1945—1952)》 ‎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导致同美国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 ‎——摘编自王绳祖、何春超《国际关系史》 ‎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契机,短短10年间为世界格局的演变注入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后,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力量和地区性的力量亦趁势峰起,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无论在世界事务层面还是在地区事务层面,各种国际关系都在调整,处于各层次的国家都在审时度势,重新定位。 ‎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初期美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影响。(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欧、日本与美国政治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种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的主要影响。(4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 ‎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 材料一 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尤其是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为耗竭秦国实力,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 ‎——摘编自陈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 ‎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 ‎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4分) ‎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4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2分) ‎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 材料一 殷商时,土地归商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所有,西周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春秋以来,周天子失去了对土地的控制能力,土地所有权下移,土地归诸侯、卿大夫支配使用。直到战国前期,在各国范围的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诸侯。诸侯用分封、赏赐、授田的方式,把土地分给封君、功臣。……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是在战国中叶以后到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突破了一元性的多级占有形式,而逐渐出现了土地占有形式多样化的局面。 ‎ ‎——摘编自张云樵、曹东方《试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化及其特点》 ‎ 材料二 农田租佃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以来,佃农对地主大多表现为直接的人身隶属关系。宋代“‎ 不立田制",土地交易空前频繁,土地所有者与租佃者间的关系逐步演变为土地所有者、二地主(即租地转包者)和租佃者间的关系。尽管存在主仆名份,但政府承认主户和客户(有的是佃户)“皆齐民"。当时法律规定主佃双方要履行官版契约,佃户不能在租佃期离开佃种土地,如期限满则可离开。明代,租佃契约通常都写明不许将田地“转佃他人'、“私相授受"。清代永佃制盛行,地主将土地所有权分割成田底与田面,并将土地经营权以田面权形式转让与佃农。从此,地主对于田底,佃农对于田面,分别享有占有、收益和处置转让的权利。 ‎ ‎——据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等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中叶以后土地所有制变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租佃制的新变化。(4分)从宋至清租佃制度长期存续,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29.(12分)2018年9月10日,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总编吉密欧专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吉密欧:关于“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想必您也多次听说这种类比。虽然中国政府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不能同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但许多人还是坚持有类似之处。“一带一路”倡议同样涉及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同样有助于改善中国在全世界的形象,也是和平时期实施的计划。它们难道没有类似之处吗?‎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吉密欧之问”作一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体现家国情怀)‎ ‎ ‎ 班级: 座号: 姓名: ‎ ‎.....................密.....................封.....................装.....................订......................线.......................‎ 永春一中高一年3月份月考历史科答题卡(2019.03)‎ 一 二 总分 ‎26‎ ‎27‎ ‎28‎ ‎29‎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B] [C] [D]‎ 6 ‎[A] [B] [C] [D]‎ 7 ‎[A] [B] [C] [D]‎ 8 ‎[A] [B] [C] [D]‎ 9 ‎[A] [B] [C] [D]‎ 10 ‎[A] [B] [C] [D]‎ 11 ‎[A] [B] [C] [D]‎ 12 ‎[A] [B] [C] [D]‎ 13 ‎[A] [B] [C] [D]‎ 14 ‎[A] [B] [C] [D]‎ 15 ‎[A] [B] [C] [D]‎ 16 ‎[A] [B] [C] [D]‎ 17 ‎[A] [B] [C] [D]‎ 18 ‎[A] [B] [C] [D]‎ 19 ‎[A] [B] [C] [D]‎ 20 ‎[A] [B] [C] [D]‎ 21 ‎[A] [B] [C] [D]‎ 22 ‎[A] [B] [C] [D]‎ 23 ‎[A] [B] [C] [D]‎ 24 ‎[A] [B] [C] [D]‎ 25 ‎[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⑴‎ ‎ (6分)‎ ‎⑵‎ ‎ (4分)‎ ‎⑶‎ ‎ (4分)‎ ‎27、⑴‎ ‎ ‎ ‎ (4分)‎ ‎⑵‎ ‎ ‎ ‎(6分)‎ ‎28、⑴‎ ‎ (4分)‎ ‎⑵‎ ‎ ‎ ‎ (10分)‎ ‎29、‎ ‎ ‎ ‎ (12分)‎ 永春一中高一年3月份月考历史科参考答案(2019.03)‎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C D D C D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A C C B B D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D D D ‎26、(1)影响:实现了欧洲经济的复兴和民主制度的稳定;推动了西欧的一体化或欧洲的联合;树立了美国的“大国形象”;维护了美国国内经济的繁荣;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苏联和社会主义的扩张。(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 ‎ (2)原因: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的实力的削弱。(2分)影响: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使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2分) ‎ ‎(3)积极影响:新兴民族国家和地区力量的兴起,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任意两点4分)‎ ‎27、(1)原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中国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水利灌溉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4分) ‎ ‎(2)原因: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4分)‎ 表现: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分)‎ ‎28、(1)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各诸侯国为增加赋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4分)‎ ‎ (2)变化:租佃关系复杂化(出现二地主现象);租佃者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佃农法律地位提高);租佃契约关系发展;法律保障规范化。(任答2点4分) ‎ 作用:有利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适应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进一步减弱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任答3点6分) ‎ ‎29、示例一:观点:“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有所不同。(4分)‎ 首先,从历史经纬看,“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相比,既古老又年轻。说古老,是因为它传承了2000年的丝绸之路精神,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现代版。说年轻,是因为它诞生于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是开放合作的产物。其次,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时代美苏争霸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地缘政治色彩,而“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互联互通倡议,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尝试。(8分)‎ 示例二:观点:“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有些相似,但二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4分)‎ ‎“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之间有一些相似,比如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或者都是和平时期实施的倡议或计划。但是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马歇尔计划有一个分界线,主要针对西欧国家,排斥苏联东欧阵营,但“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大家一起干。这符合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尝试或平台。当今世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不断抬头,反全球化势力活跃。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聚合各方力量,开展国际合作,这在当前形势下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也为推动建设公正平等的国际新秩序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探索。(8分)‎ 示例三:观点:“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有显著的差别。(4分)‎ 从背景上看:“一带一路”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与和平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相契合的;“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时期,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立的产物。‎ 从目的上看:“一带一路”是为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促进共同发展;“马歇尔计划”是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扶植资本主义对抗社会主义。‎ 从范围上看:“一带一路”,超越了意识形态的范畴,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不具有排他性;“马歇尔计划”则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的国家。‎ 参与国的地位不一样:“一带一路”是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各国是平等的主权国家;“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处于主导地位,实际上造成了对西欧的控制。‎ 参与方式和对参与国的影响不一样:“一带一路”‎ 主要是输出基础设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马歇尔计划”则主要是输出资本和消费品,对美国拉动效应最大。‎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是有显著差别的。(8分。)‎ 本题答案观点4分,阐释6分,示例三中任答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可给6分,逻辑严密,体现家国情怀2分)‎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