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主题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主题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学案

主题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2)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的地位、特点及特征。‎ ‎(3)近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当代儒学的现代价值。‎ ‎(4)明清之际科技东传与儒学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5)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新思潮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等)。‎ ‎(6)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1.儒学思想古今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1)儒家在古代社会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新。‎ ‎(2)儒家近代以来逐渐边缘化的原因:①儒家属于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古典精神,是农民意识。因此,在以工业文明为追求的现代化时期,儒家只能退居边缘。②现代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和广泛的认同。‎ ‎(3)儒家逐渐现代化的原因:①儒家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换言之,儒家是可以和现代社会相融的。‎ ‎②从历史上看,儒家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自我更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③可以用儒家价值理想的合理成分去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2.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整体认识 ‎(1)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四大特点:①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 ‎②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③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的逐渐深入,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制度经历由抗拒、排斥到逐渐接受,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 ‎④每一次的探索都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并且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寻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2)近代西学东渐的两点影响:①西学的传入是在侵略及不平等条约基础之上的,带来了破坏和灾难。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较为严重,便利了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侵略。‎ ‎②西学东渐客观上有利于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例如:洋务运动、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3.近代中西方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反思与启示 ‎(1)“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改革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与全盘西化→从双重文化危机到接受马克思主义”。如果把近代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比作由上述环节组成的链索,那么可以这样认为:发展中的每一个文化环节,既保留了上一环节遗留下的痕迹和未了的任务,又孕育了下一环节行将到来的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的种子。‎ ‎(2)中国近代文化正是在新陈代谢中更替发展的。‎ ‎①‎ 这个过程又是和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过程同步发展的。体现出学习西方文化从感性到理性,从物质到精神,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不断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认识过程。‎ ‎②社会实践的检验和救亡图存的筛选说明:必须从提高国民素质、改善社会文化机制的高度,来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来促进中国社会的根本改造。‎ ‎(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终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解析:本题考查古近代儒学的演变及地位的变化。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迁移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思想主张的特点及董仲舒的儒学主张,对比分析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解读材料一中韩愈的言论及韩愈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的关键信息,迁移宋明理学的特点分析概括。第(2)问解读材料一韩愈关于儒学的论述与材料二康有为对儒学的看法,从对待孔孟儒学地位、后人发展儒学的态度及目的等方面概括归纳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特点。第(3)问从儒学现代价值及局限性的角度,分析指出对待孔子与儒学的原则,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认为应该拥护西方文化, 甚至全盘西化,正因为如此,要“打到孔家店”,甚至主张废除汉字等等。但即便是最激 进的西化论者的陈独秀也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将勤、俭、廉、洁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为何如此?这是由儒家思想内容的两面性加上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形式的复杂性决定的。 ‎ 材料二 “文革”中的破“四旧”使传统文化受创,导致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再兴儒学成为时代需要。国际社会儒风大兴,纷纷建立“孔子学院”,新加坡在80年代将现代企北管理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与儒学相结合,发展新儒学,这给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以不少启示。1995年,《中华儒学文化系列丛书》出版:《儒学与企业管理》、《儒学与现代公关》、《儒学与生态环境》等。电视、网络等媒体也纷纷介入新儒学的建设中。 ‎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新儒学兴起的原因。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你对当代振兴儒学的建议。‎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一信息得出其态度;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及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内容和作用及和当时社会形势的两大部分进行分析,当时社会形势来看,则可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两面性上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从政治运动、改革开放、国际形势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建议,根据材料二结合上述回答作出阐述。‎ 答案:(1)态度:否定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借鉴和利用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成分。‎ ‎(若答: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或既肯定又否定的也可。) ‎ 原因:儒家内容方面:既有勤、俭、廉、洁等积极内容;又有维护封建专制、压抑人性、迷信落后等消极内容。‎ 社会形势方面:①经济上: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政治上:资产阶级队伍的日益壮大;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 ③文化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原因:①破“四旧”造成了传统文化受创; ②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 ③受国际社会儒风大兴的影响。‎ 建议:①将企业管理、现代公关、生态环保等融入儒学体系中; ②利用书刊、现代媒体等途径建设新儒学; ③对儒学采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 ④借鉴国际社会发展儒学的经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