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西省赣州市会昌中学、宁师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江西省赣州市会昌中学、宁师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

‎2021届会昌中学宁师中学第3次联考 高二历史试卷 命题人: 2019/09‎ 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争”的核心问题是 ‎( )‎ A.争夺政治统治的权力 B.寻求社会稳定发展的途径 C.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 D.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途径 ‎2.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主张:“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理想的臣民应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这一学派应该是( )‎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3.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以“仁”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4、 ‎《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 )‎ A.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 B.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 C.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D.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 5、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引用《诗经》中的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下列主张与《诗经》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 )‎ A.“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B.“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C.“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D.“治大国,若烹小鲜”‎ 6、 ‎“这种宇宙理论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天上与人间的平行,·····一个好皇帝会带来和平和丰收,一个坏皇帝则带来动荡和饥荒。”下列思想家中,最早完整阐述该理论的是(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7.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主要是因为( )‎ ‎ A.选官制度发生大变化 B.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 C.主流思想发生了变化 D.社会环境走向安定 ‎8.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据此可知,韩愈主张 ( )‎ ‎ A.援佛入法 B.反佛崇儒 C.融佛尊儒 D.三教合一 ‎9.贵阳市委积极倡导“知行合一、协力办事”的贵阳精神。“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源自于 ( )‎ ‎ A.程颐理学 B.程颢理学 C.朱熹理学 D.王守仁心学 ‎10.宋儒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 ( )‎ ‎ A.诚敬存之 B.读圣贤书 C.发明本心 D.端坐澄心 ‎11.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这说明战国时期( )‎ ‎ 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B.儒家与墨家思想正大行其道 ‎ 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 D.政治形势推动思想领域变革 ‎12.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所以要通过学习法治和礼仪,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据此可知,荀子( )‎ ‎ A.超越了儒学范畴 B.主张无为而治 ‎ C.是儒学集大成者 D.具有理性精神 ‎13.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该发现( )‎ A.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 B.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的破坏 C.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实 D.证实了汉代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 14、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 ‎“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工夫之则猛烈押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 使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15、 ‎《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中国封建士大夫的这种态度,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已开始 B.士大夫承认西学的先进地位 C.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D.西学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16、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翻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別,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卻依然停滯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雨果指出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17、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下列书法作品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A.王羲之的《兰亭序》 B.柳公权的《玄秘塔碑》C. 张旭的《肚痛帖》 D.赵孟頫的《汉汲黯传》 18.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 ‎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 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 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 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19、宋朝统治者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大夫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由此可知,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 )‎ ‎ A.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 B.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 ‎ C.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 D.理学禁锢思想功能缺失 ‎20.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了古代科技发展( )‎ ‎ A.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 C.为封建统治服务 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21.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这说明当时( )‎ 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的发展方向 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 22、 宋代兴起的话本、语录等文艺形式扩大了通俗文学的范围,连皇帝都愿意听话本。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23、 下图为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直接、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由此可知( )‎ A.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 B.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 C.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 D.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 22、 ‎《宣和画谱·墨竹叙论》说:“有以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 而独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这说明此类画作( ) A.注重规范法度 B.突出生活实用 ‎ C.彰显文人意境 D.描绘民间风情 ‎25.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书写工具的不同 B.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经济和文化交流需要 D.书法艺术不断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0分,其中26题27题28题29题)‎ ‎26、(13分)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讲教化,立官制,重文士,轻武夫;建构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的行政支柱。这个有董仲舒参与、确立于汉代的政治教育系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了解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关键之一。‎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及实施教化的措施。(4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影响。(3分)‎ ‎2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科技奖励起源很早。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对天文、水利方面的奖励。春秋战国时期以后,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奖励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天文学、医学、数学、农业、军事科技、建筑等领域都有获奖的记载。对科技的赏赐主要反映君主的个人意愿,赏赐频度最高的是对皇帝有功的人。君王、朝廷官员和一些社会显贵等采用不同形式的科技奖励,来激励创造者的热情,推动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奖励形式由授官赐爵、赏赐金钱和物质、树碑立传扩展到赐姓、赐名、赐诗文等。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清初顺治帝首开对外国人的科技奖励,他对德国传教士汤若望非常器重,任命他为钦天监监正。因为中国的科学技术活动往往是个人行为,没有形成科学共同体,对某一技术和产品的奖励难以找到相关技术人员来评定,所以往往通过其外观或以实际应用中产生的效果来定。‎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科学救国”成为时代强音。洋务运动中,晚清政府不仅对中国的科技人才给予一定的鼓励,还对来华工作的技术人员采取激励手段和优惠办法,如给予高薪、授予官衔、金钱奖励等。为鼓励学成回国的留学生,清政府以赐予他们“翰林”“进士”“举人”的出身或“授官”的形式给予奖励。在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同时,西方的专利和奖励制度也引入了中国。1882年,清政府批准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件专利,即郑观应等人创造的机器织布工艺,保护期10年。1898年,在康有为建议下,光绪帝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科技奖励法规。上海强学会、务农会等学会也在各自的章程中加入了科技创新的奖励内容。民国时期,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已形成了较好的基础,政府奖励、研究院所和学术团体的奖励互为补充,科技奖励体系已具雏形。‎ ‎——以上材料据姚昆仑《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科技奖励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科技奖励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9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应当观察各种发明的威力、效能与后果,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发明都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知识传播的文献方面,第二 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并且随着这些发明的应用又引起了无数的变迁。由此看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星宿,比这三种发明对于人类发生过更大的力量与影响了!‎ ‎——弗朗西斯·培根 根据材料,就“技术发明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层次清楚。)‎ ‎29、(12分)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二 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材料三 教育是政治的一面镜子。 德国在统一前后, 广泛深入地推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思想: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老师的教育管理,就像中世纪的奴仆一样驯服。与此相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念是:学生是“太阳”,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老师要围着学生转。‎ 材料四 在美国独立之前,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 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1775 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 所学院。在南北战争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这些为美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数以万计的技术人才。‎ (1) 依据材料一说明黄宗羲对学校教育的认识?这一认识有什么积极意义?(3分)‎ (2) 从材料二看,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这对推动近代社会发展有何影响?(4分)‎ ‎(3)依据材料三、四,从政治因素上分析美、德两国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显著的差异?(2分)‎ ‎2021届会昌中学宁师中学第3次联考 高二历史答案 单项选择 1-5 BCBAC 6-10 DCBDB 11-15 DDAAC16-20 DCCAA21-25 BAACC ‎ 二、非选择题 ‎26. 【答案】 (1)观点:性是善的载体;性非全善;重视教化。(任答两点即可)‎ 背景:大一统局面出现。(6 分)‎ ‎(2)内容:三纲五常。(2 分)‎ 措施: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重用儒生。(2 分)‎ ‎(3)影响:发展先秦儒学;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禁锢人性发展。(3 分)‎ ‎27.【答案】(1)科技奖励起源早;奖励范围逐步扩大;奖励形式逐步多样化;没有形成制度;开始不限国籍;缺乏科学性。(任答四点即可)(4 分)‎ ‎(2)主要变化:加强对外国人的奖励;科技奖励日益制度化和法制化;政府奖励与学术团体奖励相结合。(3 分)原因: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西方的专利和奖励制度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社会转型的影响等。(任答三点即可)(6 分)‎ ‎28.【答案】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首先根据材料信息从“技术发明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提炼论题,论述可以结合技术发明对于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来展开。以火药的发明为例,从发明的时间、西传过程以及对于西方社会转型的作用来论述。‎ 答案 示例 论题:火药的发明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论述: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火药至迟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发明。唐朝末年和宋元时期,火药和一些简单的火药武器开始运用于战争,火药的威力开始显现出来。蒙古人西征,把火药及火药武器传播到阿拉伯国家和西欧,为近代资产阶级打破封建堡垒,推翻封建统治,夺取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武器。不仅如此,近代西方国家还发明了步枪和火炮,在全世界殖民扩张与掠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由此可知,火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居功至伟。‎ ‎29.【答案】(1)发展:认为学校的功能不应仅局限于培养官员,还应该培养社会需要的相关人才;学校还应该成为评定国家大事是非 ‎(或评定天下是非,监督政府、评议政事)的机构。(2分) 意义: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1分)‎ ‎(2)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主要培养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实行男女同校;开办平民学校和夜校。(答任意3点得3分)‎ 意义:培养了一批人才;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推动男女在受教育权上平等或促进妇女解放;有利于提高中下层民众文化水平;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分)‎ ‎(3)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比较充分和成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而德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具有专制主义色彩。(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