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下自测考试(四)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下自测考试(四)试题(解析版)

六安一中 2020 届高三年级历史自测试卷(四)‎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共 24 题,计 48分)‎ ‎1.周灭商后,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命靡常”。这一思想 A. 巩固了西周的封建统治 B. 符合先秦儒学的追求 C. 具有重天命、轻人事的特点 D. 奠定了分封制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周公“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与先秦儒家“德治”“轻徭薄赋”的“保民”思想的内涵基本一致,故选B项;A项错在“封建统治”,排除;材料认为只有实行德政,关爱百姓,才能得到天的估助,统治才能延续,实际上重于人事而虚于天命,故C项错误;分封制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井田制的建立以及王权的巩固、国家机器的强化,故D项错误。故选B。‎ ‎2.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 A. 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B. 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C. 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D. 中原文化已经统一 ‎【答案】A ‎【解析】‎ 根据“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可知从先秦到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不能体现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故排除B、C项;中原文化已经统一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故选A。‎ ‎3.《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这是由于 A. 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 B. 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C. 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 D. 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李斯所编的《仓颉篇》以小篆书写,汉代流行隶书,小篆已是“古字”故而民间不识,这说明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文化没有中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涉及到教育的普及,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书法艺术,故D项排除。‎ ‎4.《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 B. 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 C. 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史记》记载江南地区……南朝《宋书》则载江南……”可知,《史记》和南朝《宋书》对江南地区的记载截然不同,这是因为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江南经济迅速开发,鱼米丰富,丝绵优良,A正确;“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是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而不是《史记》和南朝《宋书》对江南地区的记载截然不同的原因,B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C与材料无关;“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是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而不是《史记》和南朝《宋书》对江南地区的记载截然不同的原因,D说法错误。‎ ‎5.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规定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白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这表明当时 A. 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势群体 B. 重农恤民思想得到实践 C. 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 D. 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专用于备荒”可知,唐代重农恤民思想得到实践,故选B项;材料主要体现 是行政手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纵向对比,体现不出关注民生力度增强的问题,故C项错误;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保障的一个方面,但不能体现是完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故D项错误。故选B。‎ ‎6.唐末草市兴起之后,有人描述当时彭州唐昌县建德草市,“人既繁会,俗巴丰饶,又置一镇,抽武士三十人而御之,亦立廨署,早暮巡警,盗将窜迹,人遂高眠”。这反映了 A. 坊市制度逐渐走向瓦解 B. 唐朝末年开始出现了草市 C. 草市功能转向政治军事 D. 政府重视商业环境的治理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人既繁会,俗巴丰饶,又置一镇,抽武士三十人而御之,亦立廨署,早暮巡警,盗将窜迹,人遂高眠”可知,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草市兴起,且政府设立机构管理,这体现了政府重视商业环境的治理,D正确;“坊市制度”是唐朝城市布局的设置,与草市无关,A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草市开始出现,B错误;材料“……早暮巡警,盗将窜迹,人遂高眠”指的是对草市的管理,而不是“草市功能转向政治军事”,C错误。‎ ‎7.962年,宋太祖下诏令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又命令进士及第的人不得称春官(主考官)为“恩师”“师门”,也不能自称“门生”。此诏令旨在 A.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 防止选官结党营私 C. 打击贵族特权利益 D. 推进科举公平公正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信息“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又命令进士及第的人不得称春宫(主考官)为‘恩师’师门’,也不能自称‘门生’”,可知是为了避免新老官僚以恩师门生之名结成党派,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相权的削弱,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防止官员结党营私,没有涉及打击贵族特权利益,故C项错误;题干中宋太祖的措施对科举考试本身的公平公正性不起作用,故D项错误。故选B。‎ ‎8.元末明初理学家、教育家汪克宽在其《环谷集·郑长者传》中这样记载:“乡邑讼理不决者,往往求直于长者,无不惭服而去。”以下理解合理的是 A. 反映了元末明初中央集权的弱化 B. 长者积累了更多诉讼经验 C. 基层自我管理是国家治理的补充 D. 理学成为司法判决的依据 ‎【答案】C ‎【解析】 ‎ 据材料“乡邑讼理不决者,往往求直于长者,无不惭服而去。”并结合所学可知可知,“里老文化”作为明初社会治理中一种特有的历史现象渊源于里老制度产生和发展,材料中强调乡村中有纠纷不能自己解决的,经常求助于德高望重的长者,最后都惭愧、信服而归,这是地方自我管理而对国家治理的有益补充,C正确;材料体现的基层自我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便于国家的管理和中央集权,A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里老制”中的长者是村乡德高望重的乡绅、族长、耆老等担当,而不是“积累了更多诉讼经验”,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乡里纠纷的解决、调节,而不是“司法判决”,D说法错误。‎ ‎【点睛】“里老制”是乡村治理和纠纷调处由村乡德高望重的乡绅、族长、耆老等担当。‎ ‎9.明代《太函集》记载了嘉靖年间商人朱云治经营制铁业的活动:“朱处士云治,字天铎,海阳(安徽休宁县)新溪人也。……从兄贾闽,盖课铁冶山中,诸佣人率多处士长者……业大饶。”据此可知,明朝中后期 A. 工场手工业比较发达 B. 雇佣劳动现象较为普遍 C. 商业资本流向有所变化 D. 民营冶矿业开始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朱云治把资金投放于生产领域,进而使用佣工开采矿山,直接控制生产获取利润,具有工场手工业的某些形态,反映了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的倾向,故选C项;使用佣工经营说明具有工场手工业的某些形态,但不能说工场手工业发达,故A项错误;B项错在“普遍”一词;题干材料中没有明中期以前民营冶矿业的发展信息,不能推断出民营冶矿业开始发展,排除D项。故选C。‎ ‎10.下表为1870—1894年中国进口鸦片和棉纺织品情况统计。据此可知,1870—1894年 时间 鸦片 棉纺织品 同治九年到十三年(1870~1874年)的五年平均数 进口2598.7万海关两,占进口货物总值6886.9万海关两的37.7%(居首位)‎ 进口2145.1万海关两,占进口货物总值6886.9万海关两的31.1%‎ 光绪二十年(1894年)‎ 进口2994.7万海关两,占进口货物总值14423.3万海关两的20.8%‎ 进口4965.3万海关两,占进口货物总值14423.3万海关两的34.4%(居首位)‎ A. 商品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方式 B. 世界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C. 列强对华出口贸易性质发生变化 D. 中国的棉纺织业逐步衰落 ‎【答案】C ‎【解析】‎ ‎1870~1894年,中国进口商品中,棉纺织品上升到首位,鸦片下降为第二位,表明列强对华出口贸易的性质从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向近代资本主义性质过渡,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商品输出与其他侵华方式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世界贸易的相关数据,排除B项;D项与史实和表中数据不符,排除。故选C。‎ ‎【点睛】解读表格一定要依据表格数据进行分析,本题中1870-1894年为时间;比较的类别是鸦片和棉纺织品。‎ ‎11.王韬在《纪英国政治》中提到:“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富强之末,而非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材料意在表明 A. 倡导实业救国和变法图存 B.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 有助于推动当时思想启蒙 D.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王韬……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可知,王韬不仅主张学习器物,而且还认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才是“富强之本”,故倡导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正确;作者主张政治制度的变革,而不是“倡导实业救国和变法图存”,A错误;据材料可知是强调王韬的主张,而不是其作用,“有助于推动当时思想启蒙”、“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探索”都是强调的作用,C、D不是材料主旨。‎ ‎12.梁启超在1902年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首次将马克思介绍给中国人;同盟会成员朱执信在1905年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新青年》从1918年的第五卷第五号开始,逐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观点,并率先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专门研究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上述史实表明 A.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B.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已经形成系统研究 C. 各政治派别都主张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D.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梁启超在1902年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同盟会成员朱执信在1905年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新青年》……,逐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观点”可知,无论是梁启超、还是同盟会成员以及资产阶级激进派都在20世纪初期介绍马克思主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定影响,A正确;据所学可知,李大钊等无产阶级革命者开始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资产阶级各派别,B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初是保皇派、同盟会成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新青年》最初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激进派,这些资产阶级各派别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是走社会主义道路,C错误;据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也属于西方文明,故D说法错误。‎ ‎13.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表明 A. 国民革命推动了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B. 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 C. 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质变 D. 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股民族自决的潮流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1928年7月……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可知,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使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地位提高。而且在对外上南京国民政府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也试图通过外交谈判达到废除旧的不平等的条约,签订平等互惠的“改订新约运动”,这些表明了“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B正确;据所学可知,材料主要是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而不是“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A说法错误;C与材料无关;材料只是强调的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未涉及其他国家,D以偏概全。‎ ‎14.1932年1月21日,倾向于政府且颇有实力的报纸《天津大公报》在社论中提出:“政府应该开辟和平解决红军之路”,“在不暴动、不割据、不违法扰乱秩序的条件下,撤销禁止异党活动的禁令”。这一社论反映了当时 A. 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B. 中国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C. 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 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有所调整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中“1932年”“和平解决红军之路”“撤销禁止异党活动的禁令”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的加深影响报刊舆论,要求国民政府改变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故选B项;材料反映不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故C项错误;1932年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没有改变,仍是“攘外必先安内”,故D项错误。故选B。‎ ‎15.下图为创作于1953年的新年画《又增加了两分》(局部),描绘了一位年青的姑娘在麦收劳动中表现优秀,获得了集体评工会增加的两个工分。这反映了当时 A. 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 B.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C. 男女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D. 互助劳动提升农民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合作化时期的农业生产。该漫画是创作于1953年的《又增加了两分》,可见集体劳动中个人工分增加的喜悦,故D项正确。A项错误,题目无法反映女性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作用。B项时间不符,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C项说法绝对。‎ ‎16.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企业利润全部上缴国家,开支则由国家财政下拨。1983年1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利改税”,企业上缴55%的企业所得税,剩下的45%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在国家与企业之间分成。这表明当时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按劳分配原则得到贯彻 C. 开始试行现代企业制度 D. 企业经营自主权有所加强 ‎【答案】D ‎【解析】‎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利润全部上缴国家,开支则由国家财政下拨。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国家着手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利改税”,扩大了企业财权,较好地处理了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故选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A项;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排除B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1993年之后,排除C项。故选D。‎ ‎17.生活在雅典城邦民主下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罗马法中也曾规定,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这反映了当时 A. 民主政治具有阶级性 B. 价值取向具有时代局限 C. 民粹主义思潮的盛行 D. 贵族阶层享有政治特权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罗马法中也曾规定,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可知,无论是雅典著名学者,还是罗马法都对女性歧视,剥夺了妇女的自主权及参政权,这种价值取向主要是受时代影响,B正确;据材料可知,无论是雅典著名学者,还是罗马法都有性别歧视,而不是阶级性,A错误;民粹主义是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而材料反映的是性别歧视问题,和民粹主义无关,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剥夺了妇女的自主权及参政权,而不是贵族政治,D错误。‎ ‎【点睛】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 ‎18.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提高 B. 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的密切 C. 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D. 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18世纪中后期的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生产率极大提高,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A与材料相符;材料强调的是“社会需求”出现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而不是“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的密切”,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分工”,C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没有涉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各国经济联系加强”,D错误。‎ ‎19.1913年,美国汽车产业最大的独占企业之一福特公司原来每生产一辆汽车所需劳动时间为12小时8分钟。当引进T型车装配线后,时间缩短至2小时35分。后来继续扩大T型车装配线后,平均每辆车所需时间降低为一个半小时。这说明 A. 垄断有利于提升产品竞争力 B. 行业垄断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C. 自由竞争企业法则遭抛弃 D. 商业垄断行为破坏了社会公平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垄断的出现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它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汽车成本下降,从而价格降低、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行业垄断”信息,排除;C项,自由竞争的企业法则遭抛弃的说法材料没体现,排除;D项,商业垄断行为破坏了社会公平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0.英国学者W C.丹皮尔在《科学史》中提到:在牛顿的时代(科学知识的第一次大综合时代),光不再是弥漫、纯粹、无色的神秘物质,不再是上帝的住所,而成了一个物理现象……宗教信仰的寄身之所由心转移到头脑中,神秘主义被数学所驱逐。作者在此强调 A. 科技发展促进理性传播 B. 自然科学取代宗教地位 C. 宗教改革推动科技进步 D. 启蒙运动消除愚昧无知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科学知识的第一次大综合时代”“成了一个物理现象”“神秘主义被数学所驱逐”等信息,可判断牛顿时代科技的发展促进理性传播,故选A项;自然科学冲击宗教地位不等于取代宗教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科技进步的影响,与宗教改革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科技进步传播理性观念,为启蒙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故D项错误。故选A。‎ ‎21.下表为苏联1965—1975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 灌溉土地面积(万公顷)‎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民月工资(卢布)‎ ‎1965‎ ‎980‎ ‎883‎ ‎53‎ ‎1975‎ ‎1660‎ ‎1228‎ ‎120‎ 苏联这一阶段农业的发展得益于 A. 改革一定程度提高了农民积极性 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C. 美苏争霸中苏联占据了优势地位 D. 农业集体化进一步发展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苏联1965—1975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可知,其灌溉土地面积、农业总产值和农民工资都大幅增加,这是因为此时的农业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A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是以信息化为特征,农业不是其实施的主要领域,B说法错误;美苏争霸中苏联占据优势的是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而不是农业,C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在位时期的20世纪30年代,D与材料无关。‎ ‎22.下表为20世纪60—70年代国际限制核武器部分条约 年份 条约 ‎1963年 ‎《控制核武器试验的协定》‎ ‎1967年 ‎《禁止外空核武器的协定》、《拉美无核区的协定》‎ ‎1968年 ‎《在现有核国家以外不扩散核武器的条约》‎ ‎1971年 ‎《海底禁止核武器协定》‎ ‎1972年 ‎《西方—苏联限制核战略武器条约》‎ 据此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 B. 冷战中理性外交有利于世界和平 C. 美苏争霸的双方处于均势的状态 D. 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 ‎【答案】B ‎【解析】‎ 据所学可知,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引发了美苏两国间的严重对峙,甚至造成了世界动荡,所以包括古巴导弹危机在内,军备竞赛回归理性和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推动,都是催生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限制核武器扩散协定的原因,B正确;20世纪80年代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A与材料不符;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优势,而不是双方均势,C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大格局对峙局面结束,故D说法违背史实。‎ ‎23.1971年5月,美国尼克松政府停止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向美国兑换黄金,同时还宣布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这一政策 A. 巩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 B. 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 C. 改变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 增强了各国对美国的依赖性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的汇率不变。美国禁止外国央行用美元兑换黄金,实际上是美国政府放弃了原有的承诺,说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名存实亡,美国关税增加,这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政策瓦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C选项错误,这一政策并未改变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D选项错误,这一政策削弱了各国对美国的依赖性。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4.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这场大火似乎也引发了法国人对本土历史遗产的关注,维克多·雨果所著的《巴黎圣母院》小说也因此销量大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A. 将美丑对照的原则运用到了极致 B. 以英雄为主题鼓励人们与命运斗争 C. 是一部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作品 D. 被后人称为法国“社会百科全书”‎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将美丑对照的原则运用到了极致,故A正确;以英雄为主题的作品是拜伦的系列著作,故B不正确;《悲惨的世界》是一部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作品,故C不正确;《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百科全书”,故D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 材料二 ‎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不同特点。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各自社会背景。‎ ‎【答案】(1)特点:明朝:政府应对消极;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 性特征;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措施效果甚微,人口死亡社会动荡。‎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学、进步,效果明显。 ‎ ‎(2)背景:明朝: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小农经济占主导;(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思想观念落后、愚昧。‎ 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 ‎【解析】‎ ‎(1)根据“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等内容可知明政府抗击疫情的特点是应对消极;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措施效果甚微,人口死亡社会动荡。‎ 根据“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等内容可知英国政府防范疫情的特点是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学、进步,效果明显。‎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防疫观产生的背景主要和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小农经济占主导、思想观念落后等有关。英国政府防疫观产生的背景主要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兴起和人文主义的发展有关。‎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的中国,可以说几乎是西方化的世界。其生活,无论精神方面、社会方面和物质方面,都充满了西方化。对于这种状态,很多人有了争论,人们不可避免的面临这样的问题:东方化究竟能否存在?‎ 其一,有人认为东方化和西方化不并立也不可通,应该绝其根株,需彻底的改革;其二,有人认为东方化受西方化压迫不足虑,需翻身;其三,有人认为东方化与西方化是可调和通融的。‎ ‎——摘编自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原文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可相通相融,需彻底改革。‎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合理内核,西方文化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二者在民本观上似乎相似,但是儒家的人本主义是工具之本,西方人文主义是价值之本,本质不同,难以相通相融。19世纪中期,地主阶级洋务派承认西方科技的先进,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然而先进的西方科技嫁接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之上,最终导致了理论和实践的破产。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开启了中国民主政治近代化尝试,很快失败。新文化运动中,以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以新道德代替旧道德,以新文学取代旧文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本末、体用、目的手段上都是相对的概念,不可相通相融,需要彻底改革。‎ 示例二论题:从西学东渐到文化自信。‎ 论述: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的开始、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器物层面探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始探制度内核;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在文化层面探究。十月革命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俄为师,宣传马克思主义。随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从城市到农村,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之路,开始结合国情,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道路,胜利的过程,是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选择。‎ 所以,东方文化应该在西方文化引导下,积极思变,最终翻转,并走向复兴。‎ 示例三论题: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可调和通融。‎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合理内核,西方文化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二者在民本观上是相通的;19世纪中期,地主阶级洋务派承认西方科技的先进,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儒家思想与西方民主政治学说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开启了中国民主政治近代化的尝试。‎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阶段,既坚守传统,又吸取西方文化的长处,推动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实践 ‎【解析】‎ 示例一论题:据材料“有人认为东方化和西方化不并立也不可通,应该绝其根株,需彻底的改革”可得出其论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可相通相融,需彻底改革”。论述:例证结合所学可从19世纪中期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但因为中国的国情归于失败;新文化运动中,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等方面加以论述。‎ 示例二论题:据所学中国近代史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可归纳论题“从西学东渐到文化自信”。论述:结合所学可从近代以来,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萌发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以“中体西用”为指导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以民主、科学为指导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俄为师,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制度---文化”的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的过程。随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之路,开始结合国情,走自己的路,走向胜利的过程,是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的选择等方面论述。‎ 示例三论题:据材料“有人认为东方化与西方化是可调和通融的。”并结合所学,可归纳论题“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可调和通融”。论述:结合所学可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等角度论述。‎ ‎27.近代以来,“国学”泛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近现代掀起几次热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 近代国学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晚清到辛亥,以章太炎为代表的,提出“用国粹激烈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的著名口号,倡导保存捍卫国学。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开始,人们批判原有文化,引进西方文化价值来发展中国的文化。第三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北大、燕京大学纷纷设立国学研究学院,王国维和清华国学院的学者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他们认为国学不能关起门来研究,应当始终与世界的中国研究,汉学研究、东方学研究连接在一起。‎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又一波“国学热”,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 ‎——周琳《当代国学热的表现及评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学发展的背景和变化历程 ‎(2)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当下国学热的认识。‎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西学东渐,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历程:第一阶段,保存和捍卫国学;第二阶段,批判原有文化,引进西方文化价值观,发展中国文化;第三阶段:重新重视国学,并具备国际视野。‎ ‎(2)①此次国学热范围广,时间长,方兴未艾;②自上而下的推动和自下而上的热情相结合的进程(或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③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道德秩序的变化,促使人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资源;④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了国民的文化自信。‎ ‎【解析】‎ ‎(1)背景: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展开分析。从政治上看,国学的发展变化都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结果,这折射的是先进的中国人对于救亡图存道路的不断探索;从经济上看,这三个阶段主导的阶级都是资产阶级,国学的发展变迁是民族资产阶级对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反思的产物,而这背后反映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从文化上看,国学之所以产生变化是因为西学东渐,不断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历程:由材料“第一阶段是晚清到辛亥……倡导保存捍卫国学”可知,第一阶段人们的主要态度是保存和捍卫国学;由材料“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引进西方文化价值来发展中国的文化”可知,第二阶段人们的主要态度是批判原有文化,引进西方文化价值观,发展中国文化;由材料“第三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应当始终与世界的中国研究,汉学研究、东方学研究连接在一起”可知,到了第三阶段,人们重新重视国学,并具备国际视野。‎ ‎(2)由材料“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可知,此次国学热范围广,时间长,方兴未艾;由材料“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可知,此次国学热体现为自上而下的推动和自下而上的热情相结合的进程;由材料“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可知,此次国学热兴起的原因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道德秩序的变化,促使人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资源;由材料“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可知,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了国民的文化自信,因此国学热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