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版第1部分模块3话题420世纪世界现代新趋势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版第1部分模块3话题420世纪世界现代新趋势学案

面对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20世纪,人类不断探索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运用政府力量干预经济发展;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20世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相互借鉴,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改革 ‎1.俄国十月革命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2.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这一政策忽略了俄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面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逐渐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和改革 ‎(1)形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单纯依靠政府的手段发展工业化,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但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2)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都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戈尔巴乔夫改革打破了斯大林体制,但是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4.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逐渐将中国引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充分发挥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来发展经济,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调整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仅造成了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也引发了国际关系的紧张,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希望解决的问题 问题 内容 具体措施 目的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 整顿财政金融 整顿银行 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生产过剩;企业破产 调整工业生产 ‎《工业复兴法》,最低工资,最高工时 消除过剩,缓和矛盾 产品价格猛跌 调整农业生产 减耕减产,政府收购剩余产品 稳定价格,保障利益 失业人数剧增;矛盾重重 社会救济;以工代赈 ‎《社会保障法》,兴建工程 增加就业,缓和矛盾 三、西方经济大危机发生后苏联的应对措施 ‎1.引进技术 ‎1929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70多个项目,涉及冶金、工业机械、金属加工、燃料动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农业灌溉工程,以及汽车、轮船和飞机制造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尤其是在钢铁、机械、燃料动力、化工、汽车、拖拉机、飞机、造船等新的工业部门,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 ‎2.大量进口机器 这个时期,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的最大买主。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是销往苏联,193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0%。在苏联的进口总额中,1929年机器设备的进口占了30.1%,1932年则高达55.7%。1929—1932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资金总计60.1亿卢布。‎ ‎3.重视“智力进口”‎ 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失业技术人员,他们被招聘到苏联工作。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 919人,技术人员10 655人,分别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和20多倍。同时,苏联也通过“技术援助协定”等渠道,‎ 派遣人员出国学习。1929—1933年,仅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派往国外学习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就达2 000人。‎ ‎4.吸引国外贷款 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使得苏联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1929—1931年,苏联先后从德国、奥地利、英国、意大利、美国、芬兰、日本、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私人银行获得贷款,到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14亿卢布。‎ ‎5.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提出合作共赢的建议 ‎1933年6月,苏联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提出一项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计划,建议西方国家向苏联提供长期贷款,以保证苏联正常进出口。这些建议,既有利于苏联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西方国家缓解危机,应该说展现了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1.(2019·许昌二模)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赋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 A.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规模 B.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 [根据材料“给集体农庄以优待”“帮助集体农庄”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给集体农庄优待,并不一定扩大集体农庄的规模,排除A项;给农庄优待与挫伤农民积极性相矛盾,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采取措施推动集体化的发展,排除D项。]‎ ‎2.(2019·惠州调研)十月革命后,美国政府外交上不承认苏联。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民众掀起承认苏联运动,大部分美国报纸也赞成美苏关系正常化。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法西斯侵略的扩大 D.罗斯福新政的推行 A [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民众掀起承认苏联运动,‎ 大部分美国报纸也赞成美苏关系正常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此时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而苏联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故A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新经济政策已被废除,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之下,一些国家开始走上法西斯道路,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主要针对经济危机的解决,故D项错误。]‎ ‎3.(2019·南阳质评)罗斯福在签署《全国工业复兴法》时说,法令的目的在于保证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消灭那些既妨碍正当工商业发展,又伤害劳工利益的海盗式的方法与措施。这说明该项法令(  )‎ A.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 B.完善了失业保障制度 C.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稳定 D.旨在保护工人的权利 C [材料说明政府规范工业生产、协调劳资矛盾,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稳定,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限制生产规模,防止因盲目生产带来的生产过剩,A项错误;B项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排除;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故D项错误。]‎ 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 ‎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史学新论] 当时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着浓厚的“战时共产主义”思想基础,而以斯大林为首的党的领导主流又不是以新经济政策的改革思想去引领、克服并化解上述矛盾和冲突,而是以违背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传统意识形态,即“左”的思想去处理、解构新经济政策,所以,造成这一政策最终遭到了被取消的命运。‎ ‎——马龙闪《取消新经济政策原因新论》‎ ‎[命题思考] 现行教材谈及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仅表述为“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材料中作者认为新经济政策遇到的最大障碍主要还是主观上的。‎ ‎1.(权威预测)1921年,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但列宁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列宁的这一认识(  )‎ A.暗示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 B.表明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 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意味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启 A [材料“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说明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具有过渡性,故选A项;材料“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表明列宁是试图用新经济政策解决问题而不是放弃,排除 B项;材料“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说明没有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排除 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过渡”的错误途径,在俄国行不通,排除 D项。]‎ ‎ 对斯大林体制的认识 ‎[史学新论] 史学界对斯大林体制有各种评价,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它的特征是高度集权。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斯大林体制违背了列宁时期的有益探索,对苏联社会主义定位错误,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阶段,最终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命题思考]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要内容,刘芃、朱汉国在《历史学习精要》中对“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进行了新论证,这是值得探究的关注点。‎ ‎2.(权威预测)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认识,理论界有许多说法。依据下面说法可以断定“斯大林模式”(  )‎ 持否定态度的“斯大林模式”‎ ‎“专横官僚式”“备战式”“极权主义”,等等 持批判态度的“斯大林模式”‎ ‎“行政命令式”“兵营式”“早期社会主义式”“国家社会主义式”,等等 认为是特殊的共产主义社会 ‎“极权式共产主义”“军事共产主义”,等等 A.是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方式 B.是高度集中的计划政治经济模式 C.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D.是导致日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 [由材料“专横官僚式”“行政命令式”“国家社会主义式”“极权式共产主义”可知,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 ‎ 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大危机的反思 ‎[史学新论] 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默里·罗斯巴德认为1929年经济危机政府是幕后凶手,因为在市场中,参与经济活动的是一群精明的商人,而这些商人不可能同时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正是政府这一天生的引起通货膨胀的机构,通过货币引导商人做出错误决策。过度膨胀的信贷引导商人进行过度投资,生产和消费行为均被扭曲,从而引发扰动,大萧条就是人为地、由政府主导的通货膨胀式繁荣终结的结果。萧条后政府则不应该干预,干预时间越长、程度越大,萧条的时间会越长、程度越大,相反政府应该走得远一些,削减开支、税收,削减预算。‎ ‎[命题思考] 材料认为1929年的经济危机是政府过度主导干预引起的,这为研究大萧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对其的反思也利于进一步认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3.(权威预测)1929—1933年期间,胡佛内阁财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价格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农业部长海德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这反映(  )‎ A.意识形态阻碍了美苏经济交往 B.苏联的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灾难 C.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 D.美国把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 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期间是经济危机时期,是盲目生产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而非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盲目生产才是美国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即材料反映了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C项符合题意;苏联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足以证明美苏经济交往是存在的而非受到阻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的苏联是斯大林模式,不主张自由贸易,B项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把农民的贫困而非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