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 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在“死亡与鬼神观”上“墨家利用,儒家闪烁,道家则淡然”。下列主张属于道家的是 A.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 “施行不可以不慬,见有鬼神视之”‎ C. 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 D.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死亡与鬼神观”的问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是不重视“死亡与鬼神观”的,是看淡“死亡与鬼神观”的,选项C的“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意在强调人死了以后,在上则没有君主,在下则没有臣僚.无君无臣,脱离了世俗的桎梏,这是典型的道家的庄子的逍遥思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是儒家孔子的观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施行不可以不懂,见有鬼神视之”是墨家墨子的观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是儒家孟子的观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 ‎2.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 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A项符合题意;保护环境并不是董仲舒的目的,且材料中没有体现保护环境这一说法,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分别为“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没有强调“天与民众”的关系,故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儒家学说政治地位是否因此提高,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3.曹魏年间,何晏、王弼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思想。这个“无”,是阴阳、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根基;就其政治含义说,它是支配社会生活的无形权力,掌握了它就可以“成务”、“成德”、“无爵而贵”。这一贯通天道、人事的思想 A. 适应了门阀势族的政治需要 B. 构建了程朱思辨哲学的理论基础 C. 融合了佛道两教的宗教哲学 D. 树立起了唯物主义价值观的旗帜 ‎【答案】A ‎【解析】‎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出现危机,何晏、王弼提出的“以无为本”的思想是适应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政治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思潮,故A项正确。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与材料中“曹魏年间”时间上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佛教,“以无为本”的思想是融合了儒道的宗教哲学,故C项错误。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思想不是唯物主义思想,故D项错误。‎ ‎【点睛】王弼“以无为本”思想的基本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宇宙观意义:“无”是宇宙万物赖以化生和形成的根本;二是社会政治意义:“无”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支配力量和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功业绩皆靠“无”得以完成,一切个人皆以“无”得以安身立命。‎ ‎4.朱熹之所以得中进士,是因为他在答卷中糅进了佛理,他的成才之路也是始于儒家经典,中间泛滥释老,最后归本孔孟.但他学成后,对佛道有很多批评和攻击的言论.这种变化反映了 A. 程朱理学中糅进了佛道思想 B. 朱熹最终对佛道思想的排斥 C. 理学是以先秦儒学为起点的 D. 朱熹维护儒学纯粹性的精神趋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是现象,答案要求回答本质;B选项不符合题意;C选项不是本质;D选项正确,儒学在吸收了佛道思想后,使自身获得了新发展,达到理学阶段;为了使理学的地位保持正统并受到尊崇,进而排斥当时影响力很大的佛道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5.中国传统上经商被视为末业,商人社会地位最低。但在明清之际出现了“良贾何负闳儒”、“贾何后于士”的言论。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 传统价值取向出现变迁 B. 商人政治地位跃居首位 C. 重学风气已被社会抛弃 D. 自然经济受到商业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认为“良贾何负闳儒”,即商人如果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行事,良贾和闳儒从道德的角度看,就不存在高下之别了,反映了当时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故A正确;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政治地位低下,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社会抛弃重学风气,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明清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这里所说“影响”主要是指 A. 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B 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 C. 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 是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印刷术传入欧洲后,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火药传到欧洲,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指南针传入欧洲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入欧洲,对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起到推动作用,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科技的地位,而是强调四大发明促进欧洲社会的转型,排除A。B项是指南针的作用,没有涉及火药、印刷术的作用,排除。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材料强调四大发明促进欧洲社会的转型无关,排除D。‎ ‎7.“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中国“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材料表明 A. 封闭性强导致落后 B. 重在思想不断解放 C. 西方注重科学研究 D. 中国缺乏理性精神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含有许多非理性的成分,故D项正确。从材料“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因为重经验轻实验导致落后,材料没有涉及封闭性,故A项排除。材料主旨是强调中国古代科技的局限性,而不是进步性,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西方科学研究的情况,故C项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联系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即可得出答案。‎ ‎8. 据宋代笔记《醉翁谈录》记载:“柳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所至,(人)爱其有词名,能移商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人)多以金、物资给之。” 由此反映出宋代(  )‎ A. 词人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B. 宋词颇受市民阶层的喜爱 C. 市民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D. 文学艺术呈现产业化趋势 ‎【答案】B ‎【解析】‎ 阅读材料可知,广大百姓对“词”的喜爱,究其原因是“词”迎合了广大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9.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 A. 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 D. 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是梁启超给康有为的信,信中说“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体现出他的排满思想,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新政是在1905年开始的,A选项排除;B选项错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响;C选项错误,梁启超大部分认同康有为的观点,只是提出了自己的态度,所以与革命派主张并基本不一致。‎ ‎10.张之洞不仅在《劝学篇》中讲“西学为用”的篇幅多于讲“中学为体”者,更明言中学也以“致用为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维护中体只是个幌子 B. 实质是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 C. 重点在倡导学习西方 D. 将西学纳入了儒学体系之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张之洞主张“致用为要”,实际上和儒家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是一致的,中体西用的思想也是要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解决中国的问题,也是一种经世致用,故选B;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中体不是幌子,而是本质,排除A;学习西方不是最终的目的,排除C;张之洞没有把西学纳入儒学体系之中,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学也以‘致用为要’”,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1.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材料说明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 A. 奠定政治革命社会基础 B. 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 C. 实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 D. 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改善人民生活,也就是为了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故D项正确;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目的是一次性完成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而非为政治革命奠定社会基础,故A项错误;孙中山此时主要是进行反封建专制斗争,没有提出反帝主张,故B项错误;孙中山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生产资料国民共享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故C项错误。‎ ‎12.《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该“模式”‎ A. 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阶段 B.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 以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 D. 改变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制还是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但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是指五四运动,排除;B项是指新文化运动,排除。‎ ‎13.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陈独秀 A. 主张思想启蒙 B. 创建中国共产党 C. 宣扬维新变法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可见陈独秀是强调国人的思想解放,扫除封建守旧思想,为此陈独秀主张思想启蒙,开展了新文化运动,故选A;材料强调思想启蒙,与创建中国共产党,无关,排除B;陈独秀开展了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和科学,此时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排除C;材料体现陈独秀主张扫除封建守旧思想,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第一个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排除D。‎ ‎14.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专门开设“革命画”(政治宣传漫画)课程,宣传革命思想。这说明当时 A. 中共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农村 B. 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 C. 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 D. 革命中心任务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注重发动农民以推动国民大革命发展,体现了对农村革命影响的重视,故B项正确。A项,秋收起义失败后,中共将革命重心转移到了农村,排除。C项,此时农民阶级并未成为革命主力,排除。D项,国民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排除。‎ ‎15.“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该篇文章的主要意义在于 A. 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 C. 科学阐明了人民共和国的社会矛盾问题 D.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人民解放战争赢得了胜利,国民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这是《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D项正确。A项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故错误。B项是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故错误。C项是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内容,故错误。‎ ‎16. 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共同作用是 A 调动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B. 促进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 C. 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D. 推动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完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方针,是1956年党中央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而“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是为了正确解决、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而提出的,对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团结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继续发展我国多党合作制提供了坚实基础,据此分析可知两者都调动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因素,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作用 ‎17.邓小平说:“这个世纪还有二十三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任务,究竟从何着手?必须从科研、教育着手;不从科研、教育着手,赶超是句空话。”这一讲话 A. 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 有利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C. 主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加快了科教战线拨乱反正的步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必须从科研、教育着手”可知,邓小平认为科研、教育对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性,这一讲话加快了科教战线拨乱反正的步伐,故选D;1957年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65年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ABC时间都不符合“这个世纪还有二十三年”,排除。‎ ‎18.古希腊智者高尔吉亚曾称,雄辩者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使“顾问委员会”采纳他的财政计划,能够在“审判官法庭”前面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这反映了智者学派 A. 维护城邦利益 B. 宣扬人文精神 C. 反对贵族专制 D. 追求政治功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在‘审判官法庭’前面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说明人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特别是人在民主政治中辩论的作用,智者学派重视辩论能力主要是民主政治的需要,这反映了智者学派比较重视政治功用,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城邦利益和人文精神,故AB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反对贵族专制”的信息,故C项排除。‎ ‎【点睛】“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在‘审判官法庭’前面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是关键信息。‎ ‎19.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是少数学者与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是受到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会小很多。”该观点 A. 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 B. 全面分析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C. 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 D. 没有看到群众性文艺的真正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会小很多”罗索强调文艺复兴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特别受到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的赞助,这反映出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故A项正确;材料对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分析具有片面性,故B项排除;材料涉及文艺复兴的背景而未涉及性质,故C项排除;材料强调上层阶级助推了文艺复兴,而D项是对题干信息的曲解,排除。‎ ‎20. 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A. 维护教皇权威 B. 主张圣像崇拜 C. 倡导信仰自由 D. 支持宗教改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威廉·廷得尔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这说明他主张宗教改革,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 ;A项和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体现不出“信仰自由”,故C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 ‎21.学者杨晓东认为:“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 A. 引导独立思考的途径 B. 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 C. 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D. 自主开拓精神的家园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可知,“启蒙”是要求人运用理智自主思考。故答案为D项。A项,依据材料中“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可知,让人知道应该怎样思考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依据材料可知,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没有体现,排除;C项,依据材料可知,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的表述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概念选择题解题技法: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因此解答概念选择题要注意对历史概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空间位置、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定性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在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22.“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材料中赞扬的是 A.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B. 英国颁布的《权利法案》‎ C. 牛顿经典力学理论 D. 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经典力学对于法国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但与法国启蒙运动和大革命无关,排除;B项,《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是在19世纪中期,排除。‎ ‎【点睛】17世纪的欧洲,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在天文学和力学方面积累了丰富资料的基础上,英国科学家牛顿实现了天上力学和地上力学的综合,形成了统一的力学体系——经典力学。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历史的第一次大飞跃和理论的大综合,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并对科学发展的进程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是科学形态上的重要变革,标志着近代理论自然科学的诞生,并成为其他各门自然科学的典范。牛顿力学革命作为英国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着18世纪的时代精神,为法国启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基础。‎ ‎23.如果说昔日的机器仅有“骨骼肌肉”,那么今天的机器除了“骨骼肌肉”之外,还有相当发达的“神经系统”。今天的“骨骼肌肉”也有了崭新的内容,例如动力机,除了蒸汽机、电动机之外,越来越多地采用核能、化学能、太阳能、光能等新能源的发动机。这些变化反映了 A. 人们对未来世界的艺术想象力 B. 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 C. 技术变革导致社会分工的细化 D. 环境问题引发世界性能源革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能源机器,没有体现艺术“想象力”故A项错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生产力有巨大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分工,而是利用新能源发展科技,故C项错误;材料所要说明的是能源革命是由科技的发展促进的,而不是在说环境问题,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作用 ‎24.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体现这一特点的作品是 A. 《巴黎圣母院》‎ B. 《人间喜剧》‎ C. 《等待戈多》‎ D. 《百年孤独》‎ ‎【答案】A ‎【解析】‎ ‎【分析】‎ ‎“描摹……心灵世界,展现……个性……自我”,结合时间,可判断属于浪漫主义,答案选A。《人间喜剧》是19世纪中后期的的批判现实主义。《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等待戈多》是荒诞主义戏剧,属于20世纪中后期的后现代主义。‎ 点睛: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1)在描写对象上: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和内心主观感受,而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再现和剖析社会现实。‎ ‎(2)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文学大多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而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详解】‎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哲学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基础,每一位哲学家通过不同甚至相对立的表述来探究万物背后的本源。万物变化多端,纷繁复杂,哲学家所探究的就是“变化”后面的“不变”、“多”后面的“一”。而这种本源的探究是不可能由感性所能把握的,因此理性主义在古希腊哲学中逐渐建立起来。‎ ‎——摘编自刘志坤《古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初探》‎ 材料二 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是把批判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方面的,法律方面的,还是社会习惯方面的。提出问题,要求进行实验,不接受过去一贯所作所为或所说所想的东西,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方法论。‎ ‎——【英】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理性主义在哲学中逐渐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启蒙运动提倡的评判原则,并说明其进步之处。‎ ‎【答案】(1)原因:古希腊哲学家对事物本源的深入探讨;发达的工商业使希腊哲学研究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2)原则:理性主义(不承认外界的一切权威)。进步:既反对神权,又反对专制主义。‎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每一位哲学家通过不同甚至相对立的表述来探究万物背后的本源”得出古希腊哲学家对事物本源的深入探讨;根据所学可知,还可从工商业发达、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2)原则:根据“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方面的,法律方面的,还是社会习惯方面的”得出理性主义(或不承认外界的一切权威)。进步:根据材料,可从启蒙运动提倡的评判原则既反对神权,又反对专制主义的角度分析回答。‎ ‎26.服饰变迁是中英两国近代化过程中都曾发生过的历史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的城市特点和独特的人文环境为女装西化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殷实的土壤。从晚清到民国,上海女界一直引领服饰变革的潮流,成为近代女子服饰变革舞台上的主角。民国以后,受西方风气熏染的都市女子日益增多,“摩登小姐”、“新妇女”成为时代美丽女性的代名词。‎ ‎——据陈国灿《江南城镇通史晚清卷》等整理 材料二 18世纪进口印花棉布和随后本土生产的棉布,色彩更加丰富明快,英国人感受到“棉布比厚实的羊毛纺织品穿起来更加舒适”。18世纪上半叶,服饰的模仿非常普遍,同类型的服饰消费为服饰的大规模生产提供重要契机。成衣业的发展使得廉价的时尚服饰成为可能,时尚服饰的大众化趋势更加明显,到18世纪中叶,已经很难从服饰上判断一个人的出身。先前从未感知的市场力量进入部分有识之士的视野,经济学家的目光从如何扩大贸易顺差转向生产市场,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供应领域,强调从生产领域来研究财富的增长,提倡自由放任。‎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旗袍为例,指出“女装西化现象”的表现,并说明上海“女装西化现象”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大众对于服饰的审美观念,并分析这种审美观念形成的影响。‎ ‎【答案】(1)表现: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社会背景:上海作为首批开放的通商口岸,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贸易中心转移到上海,洋务运动以来上海工业化蓬勃发展,经济发达;上海形成了一批都市女性。‎ ‎(2)观念:追求色彩多样、舒适、时尚。影响: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国内消费市场;弱化了服饰体现等级身份的传统功能,推动了社会平等观念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经济思想的变迁(或答“推动自由贸易思潮的兴起”;由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表现,结合所学,紧扣“表现”回答,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第二小问社会背景,根据材料,可围绕“城市特点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展开,就城市特点而言,可从上海是近代第一批通商口岸、近代工业中心等方面展开回答。就人文环境而言,根据材料“上海女界一直引领服饰变革的潮流,成为近代女子服饰变革舞台上的主角”,可得出上海形成了一批都市女性。‎ ‎(2)第一小问观念,根据材料“色彩更加丰富明快;棉布比厚实的羊毛纺织品穿起来更加舒适;时尚服饰的大众化趋势”,可得出追求色彩多样、舒适美观、时尚。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同类型的服饰消费为服饰的大规模生产提供重要契机”,可得出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国内消费市场;根据材料“到18世纪中叶,已经很难从服饰上判断一个人的出身”,可得出弱化了服饰体现等级身份的传统功能,推动了社会平等观念的发展;根据材料“经济学家的目光从如何扩大贸易顺差转向生产市场,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供应领域,强调从生产领域来研究财富的增长,提倡自由放任”,可得出推动了英国经济思想的变迁。‎ ‎【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 ‎27.【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中央设治粟内史,“掌财货”,汉代因之,景帝时改为大农令,汉武帝时改为大司农。一切财政税收事项,包括田租、口赋之入,盐酒专卖,鼓铸的统制,平准、均输与漕运的管理,以及各地物产的调拨,国家的支出,都由大司农汇总,年终造册报皇帝。在中央,大司农之下又分设若干职事官,分管收入、储存、调度等工作。《汉书·百官公卿表》云:“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皆属焉。”即大司农在六十五个郡国设有仓长、农监、都水、均输官、盐官、铁官、农都尉及丞等。丞相是西汉财政方面的最高行政长官,他有权考核中央各官署的用度,决定预算,并有权监督中央和地方的财税。丞相通过统计对地方进行财税监督,并把财政上的成绩作为决定官吏升迁的主要条件之一。‎ ‎——摘编自乔玲《西汉赋税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西汉财税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财税制度改革的作用。‎ ‎【答案】(1)内容: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专职官吏;丞相负责国家财税的监督;将财政成绩与官吏升迁挂勾。‎ ‎(2)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财政收入有所保障;有助于吏治清明;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解析】‎ ‎【详解】(1)内容:从材料“秦朝中央设治粟内史,‘掌财货’,汉代因之,景帝时改为大农令,汉武帝时改为大司农。一切财政税收事项……都由大司农汇总”得出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专职官吏;从材料“丞相……有权监督中央和地方的财税。丞相通过上计对地方进行财税监督,并把财政上的成绩作为决定官吏升迁的主要条件之一。”丞相负责国家财税的监督;将财政成绩与官吏升迁挂勾。‎ ‎(2)作用:从材料可知西汉财税制度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加强财税控制,并且有一定的激励和惩罚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总结为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财政收入有所保障;有助于吏治清明;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