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2.“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A.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              B.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C.丰富和发展了分封制              D.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 ‎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 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 C.后者有害于统一,前者则不然        D.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 ‎4.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 A.农业发展迅猛   B.分封制度崩溃    C.郡县制度形成   D.官吏待遇下降 ‎5.“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6.“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B.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7.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 史实 ‎ 结论 ‎ A ‎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B ‎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 C ‎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 D ‎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 ‎8.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                 B.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D.皇帝权力暂时旁落 ‎9.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10.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而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转变根本上是为了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君主专制    C.削弱贵族集团   D.强化官僚政治 ‎11.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 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        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 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        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12.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13.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A.尚书省与中书省     B.中书省与门下省 C.门下省与尚书省          D.尚书省与吏部 ‎14.唐朝初年的一份借贷契约记载:“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两和立契,画指为信。”落款有钱主、借银人、保人、知见人等的签名、画指。《唐律疏议》第48条中有“诸化外人相犯,同类自相犯者,各以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唐律)论”的规定。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古代中国有重视民法的传统         B.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完备 C.唐朝法律与罗马万民法某些原则相似D.唐朝时期外国人在中国有法外治权 ‎15.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 A.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B.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C.君主专制走向没落            D.三省六部名存实亡 ‎16.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行省与郡县无异 ‎17.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18.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 A.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 C.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19.嘉庆皇帝曾详细叙述他刚即位时的一种情况: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办公室和走廊里,吵吵嚷嚷,人来人往,大都是外单位的。如果问他来军机处做什么,回答有两种,一是来汇报工作的,二是来找领导签字的。实际上都是来打探消息,甚至做交易的!材料表明 A.军机处的严肃性下降              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C.权力重组引发的动荡              D.朝廷结党营私盛行 ‎20.下图描绘的是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的情景。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中西文明正在进行双向交流      B.反映了华夏文明积极融入西方文明 C.揭示了中英技术文明的差距      D.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减速的深层原因 ‎21.张居正为内阁首辅时,“六卿伺色探旨,若六曹吏称次者,也惕息屏气,而不敢有所异同。”《明史》记载:“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注: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黄宗羲指出明朝“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材料表明 A.六部成为内阁法定的从属机构 B.宰相制被废除后,相权流向皇帝、内阁、六部、太监 C.明中后期内阁走向宰相化和法定化 D.后宫地位提高,分享一定的政治权利 ‎22.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        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C.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D.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23.中国历史不乏分裂的时期,但政治上的分裂往往经由文化上的一致以及经济上的互通,还会修补成为一体。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社会演变规律B.功能互补、紧密凝聚的多重复合特征 C.厌恶离乱、人心思定的民族文化诉求D.分则两害、合则两利的历史发展认知 ‎24.一些西方人认为,在中国古代,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是同样。这一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 A.人治社会的一般特征               B.统治者忽视思想建设 C.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D.坚持“以德治国”理念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 材料一 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 在司法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法为治具”思想,后来成为了历代传统。晋刘颂提出“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都沿用了这一司法思想,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罪刑法定”,显示了中华法制文明的灿烂。唐太宗多次强调“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 法”,进而要求“人有所犯,一断于法”;主持变法的王安石盛赞商鞅以诚信执法,取得成功。在古代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援法,又考量理与情的影响,形成了“执法”、“准理”、“原情”司法程式,提高了法律的权威和影响力。‎ ‎ 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 ‎ 郭静 《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10分) ‎ ‎(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罗马刑法体现的法制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制理念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15分)‎ ‎2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表1 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 ‎ 时期]‎ 功臣 ‎ 功臣子 ‎ 外戚宗室 ‎ 各级属吏 ‎ 经学之士 ‎ 其他 ‎ 汉高祖 ‎ ‎1 ‎ ‎  ‎ ‎  ‎ ‎  ‎ ‎  ‎ ‎  ‎ 汉惠帝 ‎ ‎3 ‎ ‎  ‎ ‎  ‎ ‎  ‎ ‎  ‎ ‎  ‎ 汉文帝 ‎ ‎4 ‎ ‎  ‎ ‎  ‎ ‎  ‎ ‎  ‎ ‎  ‎ 汉景帝 ‎ ‎  ‎ ‎4 ‎ ‎  ‎ ‎  ‎ ‎  ‎ ‎1 ‎ 汉武帝 ‎ ‎  ‎ ‎5 ‎ ‎3 ‎ ‎1 ‎ ‎3 ‎ ‎  ‎ 汉昭帝 ‎ ‎  ‎ ‎  ‎ ‎  ‎ ‎3 ‎ ‎  ‎ ‎  ‎ 汉宣帝 ‎ ‎  ‎ ‎  ‎ ‎  ‎ ‎4 ‎ ‎1 ‎ ‎  ‎ 汉元帝 ‎ ‎  ‎ ‎  ‎ ‎  ‎ ‎  ‎ ‎2 ‎ ‎  ‎ 汉成帝 ‎ ‎  ‎ ‎  ‎ ‎1 ‎ ‎1 ‎ ‎3 ‎ ‎  ‎ 汉哀帝 ‎ ‎  ‎ ‎  ‎ ‎  ‎ ‎1 ‎ ‎4 ‎ ‎  ‎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 ‎ 表1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宋代,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退浙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劫百官,使得宋代苴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君王主张不罪言者,优叙轻责,使谏官能够保持正义,防范权巨,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 ‎ 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宋代通过三个层级来对台谏官实施监考,第一层级为君主亲自通过诏令、月课等方式的监控,第二层级为中枢行政部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督,如尚书省可以弹奏御史的失职,主持考绩台谏官,第三层级则主要通过台谏官之间的互劾互监实现对台谏系统的全面控制,形成完善的双向互察机制,实现奖惩分明。 王洁《宋代台谏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