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 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的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于提倡 A. 理解和体贴他人 B. 人们应贵贱有序 C. 君主要严于律己 D. 人际关系要和谐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国君……臣子……父亲……儿子要像……样子”反映的是等级贵贱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理解和体贴他人,故A项排除。材料主旨反映君臣父子的关系,不在于国君要严于律已,故C项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人际关系要和谐,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2. 明末清初顾炎武抨击当时的知识分子“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弄得“股肱惰而百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此思想不包含 A. 感叹时局动荡 B. 不满“空谈误国”‎ C. 反对君主专制 D. 强调“实干兴邦”‎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对君主专制的态度,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由抨击“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等可知,作者感叹时局动荡、反对程朱理学的空谈、主张关注现实经世致用,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与材料信息不符的选项。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材料信息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本题要求选择“不包含”的选项,可以首先确定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最后确定不符合材料信息但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3. 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A. 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 B. 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 都宣扬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D. 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先秦时孔子的“仁”和“克己复礼”,还是汉代董仲舒的“大一统”和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都体现了对于建立有序社会秩序的愿望,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先秦时孔子的儒学思想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更没有被尊崇;C项错误,孔子的儒学思想中并没有“君权神授”,这是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后新增加的内容;D项错误,孔子时代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所以不能说融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相同点 ‎【名师点睛】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4.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庄子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认为人性本善,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故排除D选项。此外,性善论是孟子的主张,而荀子主张的是性恶论,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排除C选项。A选项与此思想无关,故排除。‎ ‎5. 有学者认为: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庶民成为推动城市大众文化的主流,出现一种新型文化——“庶民文化”。下列不属于“庶民文化”的是 A. 风俗画 B. 心学 C. 宋词 D. 明清小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庶民文化”是指市民文化,也就是城市中的普通民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力量,因此A、C、D三项均是为迎合下层民众的文化需要而创作产生的文化形式,而B项中心学则为社会上层知识分子“陆王”二人所创的新儒学体系,是为上层统治者服务,对底层民众有强烈的约束作用,故B项不属于“庶民文化”的范畴,符合题意要求。‎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世俗化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阶段性特征是非常明显的,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②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下移现象;③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④中国古代社会的手工业的发展;⑤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族融合,希望学生对此多加关注。‎ ‎6. 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A. 否定了君主专制 B. 具有民主政治的性质 C. 反映了重民思想 D. 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答案】C ‎【解析】孟子看到了人民力量不可忽视,认为统治者只有得民心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只是要重视民众。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孟子的主张,排除;孟子是站在维护君主统治的角度来认识民众问题的,不具有民主政治的性质,也不能真正代表人民利益,排除BD项。‎ ‎7. 荀子被称为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广泛吸收各学派思想的精华。下列各项中,属于荀子提出的主张是 A. “弱者道之用”‎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直接设问荀子提出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属于荀子的思想主张,因此选C。A属于道家思想,B属于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D属于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荀子思想 ‎8.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其进步性主要在于 A. 吸收西方民主思想 B.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体现 C. 动摇封建正统思想 D. 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性色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性色彩。故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的思想 ‎9. 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A. 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B. 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C. 汉唐民本思想的悄然复兴 D.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理解。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三位思想家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由此可知他们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他们的思想都反对君主专制,与宋明理学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他们的思想不仅是对民本思想的复兴,还包括了唯物思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该项思想兴起于清末,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尽管激烈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成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儒学)重新焕发生机。‎ ‎10. 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是 A. 强调民本思想 B. 强调中央集权 C. 重视社会现实 D. 重视道德修养 ‎【答案】B ‎【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为适应大一统的形势,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而提出的,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是强调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二者均强调民本思想、重视社会现实和道德修养,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点睛:为适应汉武帝建立大一统政治体制的需要,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巩固中央集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自汉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1.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的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A. 书法 B. 戏剧 C. 绘画 D. 杂技 ‎【答案】B ‎【解析】“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 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夸张的虚拟化场景,而戏剧具有夸张的虚拟化场景的特点,书法、绘画、杂技等均不具备这个特点,所以本题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2. 宋代话本和明清小说兴起和繁荣的根本原因是 A. 城市经济繁荣为他们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B. 市民阶层兴起为他们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C. 通俗文学的发展 D. 话本和小说通俗易懂 ‎【答案】A ‎【解析】宋代话本的出现反映出随着商业的发展市民的精神需求;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新景象,社会生活日趋丰富,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因此宋代话本和明清小说兴起和繁荣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繁荣。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CD项。‎ ‎13. 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判断,该字体是 A. 小篆 B. 楷书 C. 隶书 D. 行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可知,当时官员奏事公文往来频繁,而官方文字小篆书写速度较慢,故让胥吏修改成隶书,更便于书写。故答案为C项,排除A项。楷行书出现于魏晋时期,排除BD项。‎ ‎14. 宋元话本中的人物形象突破了百姓遥不可及的才子佳人、将相游侠,包括工匠、店铺伙计、商人、作坊主、婢妾、吏卒、僧侣、妓女、媒婆、盗贼等。话本人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 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 “士”为首的价值观念被打破 C. 社会教育逐步得到普及 D. 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观念是封建经济与政治决定的,伴随儒学确定为统治思想,封建等级观念是不断加强的,故A项错误;其民分士、农、工、贾四等,宋元话本中的人物形象突破了百姓遥不可及的才子佳人、将相游侠,并不意味“士”人地位下降,为首的观念被打破,故B项错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话本,并不能说明社会教育逐步得到普及,故C项错误;宋元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与壮大,并推动文化的世俗化,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元话本 ‎15. 郑板桥,泰州兴化人,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画家。下图为其代表作《墨兰图》,该作品:‎ A. 融合了外来美术风格 B. 强调个性,追求写实 C. 借物抒情,线条流畅,色彩绚丽 D. 将诗、书、画、印艺术融为一体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和图示,结合所学可以知道郑板桥的《墨兰图》属于文人画,其特点是将诗、书、画、印艺术融为一体,ABC三项均不符合郑板桥《墨兰图》的特点,故D项正确。‎ ‎16. 宋代书法的特征是 A. 潇洒风流,如斜风细雨 B. 温柔婉约,如春意柳莺 C. 讲究法度与规范 D. 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代书法的特征是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故选项D正确。A.项潇洒风流,如斜风细雨是明代祝枝山的书法特征,B.项温柔婉约,如春意柳莺是明代文徵明的书法特征,故AB排除。唐代的书法作品讲究法度与规范,故C排除。‎ ‎17.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以下不属于宗教改革对文艺复兴的发展的是 A. 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B. 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C.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D. 参加的社会阶层广泛 ‎【答案】B ‎【解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均是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B项不属于宗教改革对文艺复兴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局限于社会上层和知识阶层;宗教改革则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广泛,宗教改革理论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其他三项是宗教改革对文艺复兴的发展,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18.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卓越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借作品中人物之口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充分反映了 A. 蒙昧主义思想 B. 人文主义思想 C. 理性主义思想 D. 现代主义思想 ‎【答案】B ‎【解析】莎士比亚的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热情讴歌人的伟大和高贵,充分体现出人文主义的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思想。故答案为B项。蒙昧主义否定人类理性思维能力,否定科学知识,或者宣传不可知论;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理性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现代主义反传统,反理性,强调表现自我。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19. 小周同学在学习了孟德斯鸠的思想后认为,“三权分立”的主张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有一致之处。这是因为它们 A. 都主张权力制约 B. 都强调权力集中 ‎【答案】A ‎【解析】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认为皇帝是民众的主宰,但也以天的名义约束统治者,主张实行“仁政”;而孟德斯鸠采用三权分立原则,限制王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因此两者都主张权力制约,故答案为A项。孟德斯鸠主张分权和制衡,不主张君权无限,排除BCD项。‎ ‎.都主张分权制衡 ‎ D.都认可君权无限 ‎20. “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这种演绎推理贯穿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研究、思考之中 A. 普罗泰格拉 B. 苏格拉底 C. 亚里士多德 D. 柏拉图 ‎【答案】C ‎【解析】材料是由两个直言判断作为前提和一个直言判断作为结论而构成的推理,这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逻辑学概念三段论。“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大前提;“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小前提;“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结论,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亚里士多德·逻辑理论 ‎21.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只需依靠个人的信仰,而不需要外在的善功及服从教会的权威。其主张实质上 A. 否定了教会的存在价值 B. 否定了《圣经》的存在价值 C. 否定了教会的宗教权威 D. 否定了《圣经》的宗教权威 ‎【答案】C ‎【解析】马丁·路德倡导因信称义,反对天主教会的地位,并不是否定教会存在的价值,故不选A项。他仍然主张崇信上帝,阅读《圣经》,不选BD两项。材料中强调人自身的价值,主张人可以通过自己阅读《圣经》而不必通过教会,实质是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地位,对教皇形成挑战,故选C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22. “人民的议员……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这段话体现的思想是 A. 平等自由 B. 以人为本 C. 分权制衡 D. 社会契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人民的议员……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可以体现卢梭倡导人民主权,社会契约,D正确;平等自由、以人为本、分权制衡都与材料无关,排除ABC。所以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 ‎23. 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的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下列选项属于“他”主张的是 A. 倡导君主立宪制 B. 提出社会契约论 C. 建立民主共和国 D. 实行三权分立体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可知,这位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是伏尔泰,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故答案为A项。社会契约论是卢梭的观点,排除B项;建立民主共和制是卢梭的主张,排除C项;实行三权分立是孟德斯鸠的主张,排除D项。‎ ‎24.‎ ‎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这一认识 A. 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注入了理性精神 B. 完全否定了智者学派的主张 C. 代表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 D. 阻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实际上是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发展,故B错误,A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代表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故C错误;苏格拉底的上述认识并不可能起到阻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的作用,故排除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 考点:‎ ‎25. 启蒙运动促进了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启蒙思想家有许多共同主张,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其中伏尔泰与卢梭的某些主张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最主要表现在 A. 是否信仰上帝 B.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 是否反对君主制 D. 是否反对私有财产 ‎【答案】C ‎【解析】伏尔泰主张“开明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卢梭主张暴力革命,推翻封建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制。故答案为C项。二者都信仰上帝、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都不反对私有财产,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 ‎26. 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欧洲启蒙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 A. 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B. 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C. 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D. 给天主教会以毁灭性的打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故A项不属于启蒙运动的突出特点,故A 项错误;启蒙运动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这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所未涉及的,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也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给天主教会以沉重打击,故D项错误。故选B。‎ ‎27. 现珍藏于英国伦敦泰特画廊里有一副静物画。它的黄色极其重要跳跃,每朵花就像一团火,细碎的花瓣和叶则像火焰,让人感受到灼热阳光下的灿烂,推断这幅画的作者是 A. 列宾 B. 毕加索 C. 莫奈 D. 梵高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它的黄色极其重要跳跃,每朵花就像一团火,细碎的花瓣和叶则像火焰,让人感受到灼热阳光下的灿烂”可知,这幅静物画应当是梵高的《向日葵》。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C项。‎ ‎28. 丹纳说:“要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和风貌概况。”这是因为 A. 艺术创作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 B. 艺术创作不允许主观虚构 C. 艺术创作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D. 艺术创作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艺术创作与现实的关系。因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所以说艺术创作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故应选A。‎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与现实的关系 ‎29. 18~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作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的文艺作品。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这一追求是基于 A. 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B. 对政治现状的不满 C.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D. 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十九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18、19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不断提高,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但是煤、石油的过度开采,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人类开始思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并非实质原因,故A项错误;对政治现状不满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理想社会应该是指自由、平等、民主的社会,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D项正确。‎ 考点:十九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十九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现实主义 ‎30. “运用不断翻新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从各个角度和各个侧面,表现出一种更高意义的真实,内心的真实,从而反映出世界的荒诞,人生的虚无和生存的荒谬。”具有这一创作风格的文学作品 A. 表达了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 B. 通过发掘人类感情世界来反对封建制度 C. 典型再现社会风貌并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 D. 表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以来的精神危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表现出一种更高意义的真实,内心的真实,从而反映出世界的荒诞,人生的虚无和生存的荒谬”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创作风格与现代主义手法相符,故D项正确;AB项是浪漫主义风格,C项是批判现实主义,故排除。‎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现代主义 二、材料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材料三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 ‎(2)材料二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 ‎【答案】(1)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2)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 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3)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回复良知本性。‎ ‎(4)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为政治服务的一面;传统伦理道德不断传承发展;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糟粕。‎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人对发展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贡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不断传承发展,我们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糟粕。‎ ‎(1)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根据材料中的“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可知是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联系所学可知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2)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的新见解,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分析概括得出。其产生的历史影响应当联系教材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3)根据材料中的“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可知“良知”的内涵是要有是非之心,要关心民众疾苦。联系所学可知,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是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回复良知本性。‎ ‎(4)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可以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辩证分析传统道德的作用和影响。‎ 点睛:对于材料解析型问答题的解答,一定要明确设问的要求,要仔细审清设问,获取有关“问题信息”。设问都是针对材料设计的,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材料的内涵,体现命题者的意图。认真阅读分析设问,并借助设问的启发揣摩材料的脉络方向,可降低阅读的难度,提高解答的针对性。要注意是否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如需要,答题时要回归书本,拓展思维,补充认识。‎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2:这种对赎罪券的荒谬宣传,使得那些有学问的人,对于保持大家对教皇的尊敬,也确实感到困难。对于俗人的怀疑和非难又是难以解答。‎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3: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 请回答:‎ ‎(1)普罗塔哥拉属于什么运动(或学派)的代表人物?材料1体现了他的哪一思想主张?‎ ‎(2)材料2关于“赎罪券”的争论引发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由谁引发?该运动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1)智者运动或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2)宗教改革;马丁·路德;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或创立了路德教,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3)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天赋人权。‎ ‎(4)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以及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问根据所学不难作答,普罗塔戈拉属于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 ,根据“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材料一体现了他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以及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二问根据所学不难作答,‎ 材料二关于“赎罪券”的争论引发了宗教改革,这场运动由马丁•路德引发,该运动的历史影响是开始打破人们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三问根据材料给出的信息作答,根据材料中“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可知社会契约。根据“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可知自由平等。 ‎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以及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四问根据所学不难作答,上述一组材料涉及到智者运动、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西方几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可知,整理出一条线索就是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过程以及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