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温州十五校联合体”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有学者指出,中国夏商周三代与古代希腊、罗马国家的最大差异,是三代国家没有对居民实行按地区行政区划的划分。据此推知,该学者认为夏商周三代 A.按地域为基础划分它的国民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政权 C.将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起来 D.国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2.四羊方尊是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造型雄浑瑰丽,是稀有的艺术珍品。司(后)母戊方鼎通耳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造型庄严雄伟,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鼎。这两件器物 A.是在中国出现的最早青铜器皿 B.分别属于商、周两朝的青铜器 C.说明青铜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具 D.反映商代上层社会的审美意识 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历史事实的态度与方法。下列文献史料,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①“令黔首(民)自实田” ②“上(重)农除末,黔首是富” ③“男乐其畴(田亩),女修其业(纺织)” ④“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有学者在介绍汉武帝设置的某一“官(职)”时说,其派六百石的职官去监察二千石的郡守。具体按“六条”标准考察政事,除第一条考察豪强,其余五条均考察郡守。“六条”外还有不成文的一条,就是考察国王。据此可知,这一“官(职)” ①位卑而权重,可“以小驭大” ②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③代表社会有效履行监察职责 ④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马克垚教授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朝出现了“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的情况。一些手工业者也在居民的坊内居住营业,坊门不按时启闭,市场则不按时经营,而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C.坊市制度有所打破 D.政府监管不再推行 6.有学者认为,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是为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就其“设官分职”(见右图)达到的相互维系、牵制之功能及缓解冲突而言无疑是成功的。宋王朝中央官制这种“设官分职”的做法体现了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C.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D.中央加强控制地方 7.明万历年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类似的情况:“景德镇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史料表明明清时期的景德镇 ①城镇化不断地扩展 ②制瓷行业不断繁荣 ③已经出现雇工劳动 ④各类手工作坊汇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中国古代的相权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更迭过程。其中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进入所谓的“兼相”时期。无论是明代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它们 A.是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中枢机构首领 B.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及相应的决策权 C.具体施政中已经完全没有丞相的特征 D.既兼有相权之职,又具有相权之实 9.平遥古城的兴盛得益于明清时期晋商的崛起。平遥商人在荣归故里、耀祖光宗的传统观念支配下,纷纷投入巨资置买房产,民居建筑创作进入了巅峰。明清时期此类现象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有 ①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②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③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④延缓资本主义萌芽进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至此,主导中西贸易的“广州体系”形成。标志这一体系终结的相关条约的内容是 A. 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B. 设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C. 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D. ……立为通商口岸,以便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11.(晚清)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载:“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此记载不能直接说明 A.中国市场逐渐融入世界市场中 B.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发展 C.自然经济解体速度进一步加快 D.外商在茶叶上有较大定价权 12.下列图片所涉相关历史事件,按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②④① 13.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商务(二)》中说:“凡通商口岸,其应兴铁路、轮舟、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或集股、或自办,悉听其便。全于商贾之道行之,绝不拘以官场体统。”这表明郑观应 A.呼吁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B.批评洋务企业官督商办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C.要求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资本的控制与干涉 D.主张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4.《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卜正民主编)在评价晚清某历史人物时说:“他在20世纪初领导了一连串英雄式起义,并终于整合出有效的联盟,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共和国。”这个“共和国”政府 A.是一个由纯革命派组成的政府 B.废除了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C.颁布了众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 D.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15.1953 年斯大林去世,苏联新领导中止了几年来一直推动的进攻性政策。中共中央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将之具体化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以宣示新中国新的对外政策。下列有关这一“新的对外政策”显示的背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B.中国国内即将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 C.苏联新领导渴望有一个和平建设时期 D.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局面正式形成 16.有学者指出,通过反复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逐步建立起包括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制度、集体或私营的城镇和乡村企业、外国独资、中外合资和股份制企业在内的混合经济制度。为较全面论证该观点,你应该选择的论据是 A.全国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 B.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D.初步形成了一个统一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7.1905年,《时报》报道了一对青年男女的婚礼程序:“一、来宾入场;二、新人入场;三、新人行结婚礼,相对三揖;四、唱歌奏乐;五、证人宣读证书;六、来宾祝词;七、来宾演说;八、唱歌散会。”这一报道,主要反映了 A.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规矩改变 B.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C.婚礼的形式趋于简单,所费俭朴 D.恋爱自由、婚姻自主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18.西塞罗曾说:“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唯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西塞罗在此主要强调了“自然法”是 A.一种具体完善的法律条文 B.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 C.罗马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 D.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的法律观念 19.学术界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这就是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其中“南方与北方”之间的妥协表现在 A.总统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 B.从建立邦联体制到确立联邦体制 C.保留黑奴制度,按3/5折算黑人 D.参、众两院名额及任期时间规定 20.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新和谐公社”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表明 A.资本主义福利制度逐步完善 B.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 C.国际工人运动得到蓬勃发展 D.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 21.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第一阶段的种种创造发明,多半是由有才能的技工完成而非科学家做出,科学对工业尚无多少直接影响;工业革命进入第二阶段,科学家进入工业研究的实验室,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科学的影响。这一观点表明,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 ①从轻工业转到重工业为主 ②科学与技术逐渐密切结合 ③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速度加快 ④使世界走向整体的趋势加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2.杰利˙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写道,战 壕的不可移动性以及要把战争重新带入移动 状态的愿望推动了武器的改进。最不寻常的 新武器是一种液体,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就 会变成黄颜色。这也是一种强大的武器,战 争双方的重伤士兵总数达到120万人。该描 述的情形所涉战役是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3.汉斯·科恩在《历史评价》中说:“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据此推知,作者所说的“失败的基础”指的是 A.德意志统一以后确定为联邦制国家 B.帝国宪法确立了立国基本原则 C.政府实施行政控制的中央统制经济 D.德国带有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 24.1921年5月,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作斗争;10月,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出;12月又明确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经济政策的实质。这说明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存在反复和不确定性 B.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有着多维阐述 C.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 D.新经济政策造成了苏俄内部的思想混乱 25.美国新政期间,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同时规定每小时40美分的最低工资和每周40小时的最高工时,还禁止雇用16岁以下的童工。这些规定的出台,主要是为了 A.推进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 B.保护劳工权利,化解劳资矛盾 C.建立社保机制,促进社会稳定 D.提供直接救济,稳护社会秩序 26.右边是一幅题为《怀疑蜜月究竟能持续多久》的漫画,描绘了二战全面爆发前欧洲发生的某一重要事件。这一事件 A.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合作的典范 B.使得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落空 C.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27.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同一年,战后两极对峙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之中。下列发生在两极格局形成过程中的若干事件,属于“同一年”的是 ①成立经互会 ②建立北约组织 ③始建柏林墙 ④东、西德分裂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8.有学者评论说:“东欧各国人民在抛弃信誉扫地的政治和经济机构时,并不一定就放弃了他们原先给予希望的、但被那些机构的头头们所背弃的理想。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是那些新解放的社会要仿效的十全十美的样板。”作者所评论的史实是 A.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 B.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的建立 C.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的情形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表现 29.某同学把二战后4个重要的区域性合作组织模式的特点作了如下归纳。这4个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标识,其中与“特点”②对应的是 ①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②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③ 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④ 灵活性、开放性、相互尊重、自觉自愿、没有法律义务 3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有“预见”地说:“由全球意识和全球责任组成的观念的确存在”,“而且同样重要的是,还存在着履行这种责任的方法。”下列能充分验证这一“预见”的事实是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B.世界多极化格局业已形成 C.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建立 D.中国提出“全球治理”方案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第31小题10分,第32小题15分,第33小题15分) 31.春秋战国时期和鸦片战争以后,是中国两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因为文明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综合考察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重点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发展进程中若干个重要阶段 ① 1861—1895年 自强运动 ② 1898—1912年 政治改造和革命 ③ 1917—1923年 思想革命 ④ 1949年 中国共产党掌权 —— 改编自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 (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提供的文明史包 涵的三个角度,列举该时期的“标志性文明成果”。(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①、②、③三个阶段所对应的重大事件,并简述“1949年中国共产党掌权”的重大政治意义。(7分) 3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一个结果是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爆发,当时 日本军队在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殖民帝国。 在一九三七年世界上引人关注的国家是中国,他们与日本在陆、海、空并战,而日本 是自机器时代以来总是征服他国的唯一的非白种人民族。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要知道,在 一九三七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十三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改编自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及《时代》周刊(1938.1.3) 材料二 在这一斗争的编年史上,将记录下这样的一笔:只有六年来的抗日战争才使西方终 于接纳中国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站立在平等的舞台上。 ——摘自《时代》周刊(1943.7.12) 材料三 斯大林 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时避免两线作战。 罗斯福 假如中国被打垮,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它地方作战,他们即可打下澳洲、印度。 丘吉尔 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1)归纳指出材料一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观点,扼要说明“在一九三七年世界上引人关注的国家是中国”的理由。写出材料中“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十三个星期之久”的对应事件,简述“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的含义。(5分) (2)材料二说“西方终于接纳中国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站立在平等的舞台上”。列举1942至1945年间至少3个典型的事例论证材料二中观点。(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意义。(4分) 33.近代以来,由欧美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形成,一体化进程加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 摘自巴勒克拉夫的《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铁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远航船中,有一半属于英国。 —— 摘自德尼兹·加亚尔等著的《欧洲史》 材料三 1866年,一位见证了人类以电报为基础的“连接时代”降临的诗人,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跨过浩瀚渊深的海洋,两个强国握紧了宽大的手掌。人类还会出现更好的时光,世界正朝着新的希望。高山再也不能像往昔一样,把彼此分隔在两旁;人类的心已经连在一起,再也不用隔海眺望。……”自此,世界性的通信网络将人类居住的地球、所有的人口和生态系统连为一体。电缆使得帝国的建立和掌控变得更加容易。……1914年一战爆发时,德国发现自己的小型海底电缆网络被切断,于是不得不通过缆线传送信息,而英国的电码译员却荻悉了这些信息。这就是德国试图在占领墨西哥后进而向美国发动进攻的计划被英国察觉的原因,同时也正是美国决心加入一战的主要原因,而美国的这一决策决定了一战的结局。 —— 据(美)麦克尼尔主编的《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等改编 (1)阅读材料一指出“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迈入大洋”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史的角度分析其行为所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19世纪初“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同时发生革命”的事例。用一句话概括这一“革命”在世界市场形成中的作用。(3分) (3)材料三诗人描写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取得的哪项科技成果,简析此类科技创新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意义。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争与科技之间的关系。(8分) 2018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十五校联合体”期中考试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D D B C B A A C A C B C D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D C D C C D B B C D C C D 31.(1)物质文明:铁犁、牛耕的出现(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或官僚政治开始形成);精神文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或私学的兴办,或《诗经》、楚辞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出现)。(3分) (2)事件:①-洋务运动;②-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③-五四新文化运动。(4分) 意义: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或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统治);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3分) 32.(1)观点: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爆发。(1分) 理由: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或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中国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2分)事件:淞沪会战。(1分)理解: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1分) (2)说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重要成员国之一;发表《开罗宣言》,宣告日本所窃取的领土归还中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始国之一;参与联合国的筹建和组织工作,成为常任理事国之一。(6分,每点2分,要求“史论结合”,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可) (3)中国抗战开始时间最早,坚持时间最长;中国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抗战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主力,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其它反法西斯战场的作战;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4分,每点1分,只要答出其中4点即可) 33.(1)目的:传播天主教(或使非天主教徒皈依天主教);寻找黄金、白银。(2分) 影响:打破了世界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或地域性历史开始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或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分,若写“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引发商业革命”也可相应得分) (2)事例:轮船(或汽船)、火车。(2分)作用:交通运输的革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1分) (3)成果:大西洋海底电缆铺设成功。(1分) 意义: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人们的空间距离缩小,联系大为便利;世界各地和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4分) 关系:科技进步为战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科技应用影响着战争的进程;战争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3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