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36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36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作业

练案[36] 必修二 第九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第36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德州期中)1956年,赫鲁晓夫提出:要整顿劳动报酬制度,使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这反映出赫鲁晓夫的改革( A )‎ A.重视物质利益原则 B.注意扩大企业自主权 C.试图消除城乡差别 D.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了赫鲁晓夫改革。题意中没有涉及企业自主权的问题,故排除B项;赫鲁晓夫强调提高收入,而不是消除城乡差别以及协调工农业发展,故排除C、D项。根据“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可知赫鲁晓夫改革重视物质利益原则,故选A。‎ ‎2.(2018·山师附中)苏联1954年的玉米种植面积只有500万公顷,这无法达到赫鲁晓夫要求的指标。赫鲁晓夫给各地官员下达了严令,各地官员派出各种执法队逼迫农民们改种玉米。1955年,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1800万公顷。赫鲁晓夫的这一做法( B )‎ A.增加了农民收入    ‎ B.忽略了自然因素 C.赶上了美国农业 ‎ D.扩大了垦荒面积 ‎[解析] 从“各地官员派出各种执法队逼迫农民们改种玉米”可以看出,一年内的指标达成是以逼迫的方式进行的,这是完全忽视自然规律的表现,不可取,所以此题选择B项。A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C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农业水平;D项材料没有提出垦荒的内容,无法判断。‎ ‎3.(2018·南阳)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国家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庄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倍增加。赫鲁晓夫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 )‎ A.促进农业发展 ‎ B.提高农业人口的素质 C.援助集体农庄 ‎ D.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 材料“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庄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说明赫鲁晓夫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故A项正确;B、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没有改变斯大林体制。‎ ‎4.(2018·南阳)20世纪70年代,苏联领导人曾说:“让我们等待西方由于它的内部经济危机和它同第三世界越来越紧张的关系而自行灭亡。我们应当避免冒风险或采取危险的倡议。”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C )‎ A.预见到两极格局崩溃的必然性 B.工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C.尚未认清与西方国家间的差距 D.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团结斗争 ‎[解析] 20世纪70年代,虽然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西欧国家加强了经济一体化,经济实力增强,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故“自行灭亡”说法错误,没有认清与西方国家间的差距,C项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并非是西方资本主义自行灭亡,A项错误;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5.(2018·河北沧州质监)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提出“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的外交路线,之后,推动戴维营美苏首脑会晤,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在裁军谈判和禁止核试验领域,同美英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这( A )‎ A.反映了苏联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 B.适应了“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推动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D.使美苏关系发生根本性的转折 ‎[解析] 根据材料“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推动戴维营美苏首脑会晤”、“同美英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反映了赫鲁晓夫企图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愿望,故A项正确;加速发展战略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根本性”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6.(2018·四川成都诊断)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产量提高,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只有11%的钢锭铸造采用这种新技术。这类在苏联普遍存在的现象,反映出苏联( C )‎ A.基础研究成果偏少 ‎ B.缺乏专利保护意识 C.体制制约科技推广 ‎ D.科技创新缺乏动力 ‎[解析] 根据题目中“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产量提高,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得出苏联的基础研究成果并不少,故A项错误;题意是形成苏联的铸钢法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苏联自身却采用比例很少的原因,即强调的是苏联内部不能推广的原因,专利保护意识并非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1980年”此时处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并未触动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制约科技推广的重要原因,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不能解释苏联普遍现象,故D项错误。‎ ‎7.(2018·安徽安庆联考) 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这一做法( B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 C.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 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解析] 据取消“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实施“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可知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调整,考虑到苏联经济实际发展的结果,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中“突破了”表述绝对,排除;C项是指苏联农业集体化的作用;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8.(2018·衡水金卷大联考) 1962年11月,赫鲁晓夫决定在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各自成立自己的一套领导机构,以保证对工农业生产的更具体的领导。这一措施( C )‎ A.从根本上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使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C.混淆了党政机关和经济组织的职能 D.有助于实现扩大企业自主权 ‎[解析]  “党组织中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说明赫鲁晓夫运用党政机关直接领导和管理工农业生产,严重背离经济组织的功能,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故A项错误;这种措施只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挫伤,不会促使农业形势的好转,故B项错误;材料中明显是削弱了企业生产的自主权,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2019年是苏联解体28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项目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 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 ‎0.02‎ ‎1.0‎ ‎6.0‎ ‎15.7‎ ‎18.5‎ 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14.9‎ ‎33.6‎ ‎87.4‎ ‎99.1‎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四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1)上述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4)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案] (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主要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2)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说明: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 ‎(3)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4)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滞和衰退局面。做法: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5)启示: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