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唐山一中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卷Ⅰ(选择)‎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按照西周制度,各地诸侯治国理政都必须按“周礼”行事,语言上则以王畿的“雅言”为标准,这一做法 A. 实现了周王室对全国的直接控制 B. 维护了周天子的专制王权 C. 促进了各地区民众的文化认同 D. 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各地诸侯治国理政都必须按周礼行事,语言上则以王能的雅言为标准“这些统一行为规范和语言的规定,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故C项符合题意;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室不能对诸侯实行直接控制,排除;B项,西周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不具备专制特征,排除;D项,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标志是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排除。‎ ‎2.王国维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制”是指 A. 宗法制 B. 嫡长子继承制度 C. 礼乐制 D. 分封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为巩固王室地位实行分封体制,分封同性及异性诸侯国以拱卫王室,故D项正确;A 项,题干未体现宗法关系,排除;B项,嫡长子继承制度为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礼乐制度的内容,排除。‎ ‎3.《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这说明宗法制的重要特征是 A. 血缘亲疏关系决定政治地位 B. 兄终弟及 C. 大宗与小宗对立 D. 神权与王权结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商纣得以继承权力的原因在于其身份为嫡长子,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以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A项正确;B项,题干未体现兄终弟及的继承模式,排除;C项,题干并未强调大宗与小宗对立局面,排除;D项,题干与神权无关,排除。‎ ‎4.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A. 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 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 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 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题干“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可知朝议制度除了三公九卿这些高官之外,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朝议有有集思广益的功效,因此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在四个选项中,B选项因为朝议并没有法律化,不能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而C、D选项皆不符合史实,因此本题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 ‎5.《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材料“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A,选C;B是中央官制,无关;D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6.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A. 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 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 ‎【答案】C ‎【解析】‎ 材料“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指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正确;郡县制是巩固统一的措施,不是实现统一的保障,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废除了贵族特权,并未强化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关键是“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出考查的是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7.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髙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A. 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 B. 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 C. 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 D.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 ‎【答案】B ‎【解析】‎ 利用地位低的官员监察地位高的官员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B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监察效率,不是职责,A错误;古代皇权是高度集中,不是下移,C错误;监察主要是官员,不是管理地方,D错误。‎ ‎8.《新唐书》记载:“(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这表明唐代科举制 A. 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B. 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 C. 进士科是入仕唯一途径 D. 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举进士、拔萃,皆中”说明此人做官是通过科举中进士之后才进入仕途的,所以答案选D,A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式,B是察举制的选官方式,C中唯一说法绝对,排除。‎ ‎9.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宰相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得到玄宗认可。这反映出当时 A. 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B. 决策权、审议权分离 C. 制度变革提高效率 D. 中枢体制发生质变 ‎【答案】C ‎【解析】‎ 中书门下长官是宰相,直接管辖吏房、兵房等五房,可知行使的是三省六部的职权,有利于提高效率,说明以程序分权为代表的三省制名存实亡,故C项正确,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决策权审议权分离,排除B;从材料中“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可知中枢体制中出现了重叠机构,不是中枢体制发生质变,故D项错误。 ‎ ‎10.如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最可能反映的朝代是 A. 秦代 B. 汉代 C. 唐代 D. 明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三公”“尚书令”结合所学可知,尚书令成为中央重要官僚权力增大始于西汉时期,故B项正确;A项秦代三公九卿中并无尚书令,排除;C项,唐代实行三省六部,排除;D项明代并无丞相制度,且设立内阁,排除。‎ ‎11.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A. 使地方决策方式发生异变 B. 有效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C. 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 体现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分领制体现了分权,圆议连署制体现了制约,因此,这种权力的运作方式体现了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方决策方式的异变,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地方的行中书省,故B项错误;唐代三省运行机制是:中书—门下—尚书,很显然材料和唐代三省运行机制是不同的,故C项错误。‎ ‎12.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措施是 A. 三省并立,互相牵制 B. 改土归流,集权中央 C. 设立军机处,重用宦官 D. 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明太祖认为元代的灭亡主要因为权臣揽权,皇帝被蒙蔽、皇权被削弱,如果皇帝不能亲自处理国家事务,就容易使大臣专权,故借胡惟庸案一举废除丞相制,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D项正确;A项,三省为隋唐中央官制,排除;B项,改土归流是中央集权的内容,与中央官制调整无关,排除;C项,军机处为清代雍正帝时所设,排除。‎ ‎13. “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 )‎ A. 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 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C. 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 D. 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题考查学生对明朝内阁制的掌握和理解,根据所学,明朝废除宰相后,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手,但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也始终未能正式统帅六部。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ABD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内阁制 ‎14.明朝中期以后,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严嵩、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这反映 A. 皇权逐渐衰弱 B. 宦官权力失控 C. 内阁取代六部 D. 君主专制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政事皆决于一身”说明明朝利用内阁和宦官执行政务,体现出皇权的高度集中,D正确。皇权是明显加强不是减弱,A错误。宦官权力逐渐提升,不是失控,B错误。六部是具体执行机构,内阁并没有取代六部,C错误。‎ ‎15.“机构精简,行政效率提高;遇事不互相推诿,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机构设置的作用 A. 军机处 B. 尚书省 C. 清初内阁 D. 清初六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是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立的,军机处职能为上传下达,军机大臣跪授旨意,具有精简速密的特点,故A项正确;B 项,清代并无尚书机构,排除;C项,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排除;D项,清代六部职权日益缩小,成为政务的执行机构,排除。‎ ‎16.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辛丑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天津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北无旅顺,南无台湾”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海战中,中国海军损失惨重,《马关条约》中迫使中国割让台湾,故C项正确; A项,《南京条约》签订时中国尚无海军,排除;B项,《辛丑条约》并无割地内容,排除;D项,《天津条约》中并未涉及台湾问题,排除 ‎17.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舰队的隶属关系表。‎ 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 A. 军队贪污腐败盛行 B. 洋务派任人唯亲 C. 舰队数量的过多 D. 军队指挥体系落后 ‎【答案】D ‎【解析】‎ 军队的隶属关系体现的是军队指挥体系问题,‎ 中国舰队复杂的隶属关系也反映了军队指挥体系落后,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军队贪污腐败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未体现洋务派任人唯亲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舰队数量多战争是应该胜利的,选项C也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8.从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浮雕和广州的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来看,反映的本质相似之处是 A. 反对外来侵略 B. 反殖民反封建 C. 反对吸食鸦片 D. 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虎门销烟和三元里人民抗英两者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故A项正确;B项不是两者相似点;CD项符合虎门销烟。‎ ‎19.“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之奇勋,捍卫边疆之殊功,可与张骞、班超并驾齐驱!”该文评价的是 A. 邓世昌 B. 左宗棠 C. 林则徐 D. 唐景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捍卫边疆之殊功,可与张骞、班超并驾齐驱”结合所学可知,晚清钦差大臣左宗棠统帅清军,消灭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势力、维护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故B项正确;A项,邓世昌为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排除;C项,林则徐鸦片战争前开展禁烟运动,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光绪八年法国侵略越南北圻,唐景崧自请赴越南联络黑旗军抗法,排除。‎ ‎20.中日甲午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A. 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加快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C. 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 加速了清政府灭亡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展现了中国人民反帝的明确态度,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猛烈反抗,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中国才最终未被沦为西方殖民地,故C项正确。A项,义和团运动招致八国联军侵华不能称作积极意义,排除;B项,义和团为农民运动,并未推动中国政治变革,排除;D项,义和团运动加速清朝灭亡,但并非主要意义,排除。‎ ‎21. 美国史学家柯文在《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中,论述了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经历者的义和团和神话化的义和团。这表明作者 A. 全盘质疑义和团运动的真实 B. 认为神话化的义和团毫无价值 C. 多视角多途径研究历史问题 D. 肯定亲历者的资料都真实可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知识的理解运用层次。学生需要熟知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然后对材料进行解读、判断。根据材料信息“历史学家笔下”、“ 经历者的”、“神话化的”可推断得出答案C。‎ 考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历史学家工作的基本方法·史学方法 ‎22.“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歌谣反映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三元里抗英 D. 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由农民阶级领导,目的在于推翻满清统治,以南京为都城的农民政权,故A项正确;B项,义和团运动并未建立政权,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农民反帝反侵略斗争,故非三元里抗英,排除;D项,辛亥革命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 ‎23.太平天国的很多改革措施虽然具有空想性,但对广大的民众却具有吸引力,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是 A. 产品上缴圣库 B. 建立民主政治 C. 兴办教育 D. 平均分配土地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为农民阶层领导,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满足农民土地需求的纲领《天朝天亩制度》,提出了平均分配土地,故D项正确;A项,产品缴圣库是产品分配,与农民的土地需求无关,排除;B项,民主政治是资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排除;C项,农民阶层缺乏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文化落后,故教育并不是他们最希望的目标,排除。‎ ‎24.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时期农民战争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它 A. 创立拜上帝会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反封建反侵略且向西方学习 D. 建立圣库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打击的对象是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后期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正确;A项,利用宗教发动群众,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不符合时代潮流,排除;B项,建立都城和建立政权在太平天国之前的农民战争过程中也存在,不是新时代的特点,排除;D 项,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不是新时代的特点,排除。‎ ‎25.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A. 总统 B. 总理 C. 法院 D. 国民全体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项说法正确。A、B、C三项根据所学可以排除。‎ ‎2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五章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此规定旨在 A. 实行三权分立 B. 限制总统权力 C. 规定主权在民 D. 保障自由平等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中可以看出,总统的发布的命令等需要国务员“副署”,反映了对总统权力的限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和民权等主张,故ACD项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材料“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从中反映出总统和国务员之间的关系。‎ ‎27.“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此政府公报应发布于 A. 洋务运动前后 B. 百日维新期间 C. 清末新政时期 D. ‎ 辛亥革命以后 ‎【答案】D ‎【解析】‎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大意为:政府是治理事务的机关,政府中的职员是人民的公仆,不是特殊的阶级,不应该有非分的称呼。清朝官府根据官位等级,有大人、老爷等称呼,这明显反映了封建的等级制度,落后而腐朽;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共和国追求民主平等,如果再以大人、老爷等作为称呼,是对共和政体的玷污。而官职和先生、君作为称呼,既表示对人的尊敬,又没有等级之分,适用于当时的共和政体。故D正确;ABC都是清朝统治时期,官员是特殊的阶级,体现封建的等级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28.“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自有学生此举始耳。”康有为此话称赞的是 A. 太平天国 B. 辛亥革命 C. 义和团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自有民国,八年以来…自有学生此举始耳”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体现了民族民主意识,故D项正确;A项,太平天国运动范围为1851年至1864年,排除;B项,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排除。‎ ‎29.陈独秀说,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 找到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正确道路 C.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 改变斗争策略,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答案】C ‎【解析】‎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是指中共一大没有制定党的纲领,“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是指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由此可知,C项正确;A项虽然是中国二大的内容,但是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应排除;依据题干材料“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可知,中共二大只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故B项排除;D项是中共三大的内容,应排除。所以答案选C。‎ ‎30.“首先因为军事胜利而得利的不是革命本身,而是叛变了革命的人物。这种包含着成功的失败,同辛亥革命的结局非常相似。”材料评价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国民革命 D. 土地革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材料讲是军事获得了胜利,但是由于革命人物叛变了革命,导致了革命的失败,这讲的是国民革命,国民党右派最终叛变革命,所以答案选C;AB都是农民阶级领导,最后都遭到了镇压;D是共产党的,没有出现材料中描述的情况。‎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1.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红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这反映出 A. 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起来 B. 苏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C. 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 D. 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描述的是当时闽西苏区农业生产发展状况,以及支援红军的情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地土地革命的进行,使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提高,有力促进了根据地建设以及武装斗争进行,故D项正确;A项包含在D项之中,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根本”;材料反映的是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土地革命,故C项排除。‎ ‎32.下图是日本对外扩张示意图,黑色和灰色代表不同时期扩张的范围(含日本本土)。这幅图最早可能出现于 A. 《马关条约》签订后 B. 《辛丑条约》签订后 C. 九一八事变后 D. 七七事变后 ‎【答案】C ‎【解析】‎ 图片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图片和《马关条约》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和《辛丑条约》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七七事变后是平津被日本占领,选项D也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3.‎ 有学者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大的战斗有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材料可以说明 A. 相持阶段,国民党积极抗战 B. 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C.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和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相持阶段的国民党的抗战,根据材料,可发现国民党组织了积极的抗战,故A项符合题意。B项错误,错在“全部”;材料强调的是正面战场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统一战线的作用,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34.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A.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 此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防御阶段 C. 此时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 D. 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的胜利信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可知,该事件为百团大战。它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的胜利信心。故本题选D。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时间不符,排除A。防御阶段是在1938年10月之前,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故不选B。武汉会战以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战场,故不选C。‎ ‎35.‎ 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该军事行动的“战略作用”是 A. 解放军迫使国民党停止全面进攻 B. 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C. 解放军拉开战略决战的序幕 D. 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蒋军处于被动地位”、“决定性的战略作用”等,结合所学知识,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的战略作用。结合选项分析,只有B.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符合“战略作用”及史实。正确答案选B;其余ACD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战略作用 卷Ⅱ(非选择)‎ 二、非选择题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 ‎——据罗志田等主编《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 材料二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是因为隋郡,尤其是唐州比秦郡小了许多,也不可能造成割据。但即使这样,犬牙交错原则在隋唐也没有完全被放弃。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依据有哪些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答案】(1)特点: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 ‎(2)依据:山川形便;犬牙交错;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适应了农耕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促进统一国家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特点结合汉、唐、宋、元的地方行政体制可知县作为基本的地方行政机构较为稳定,而郡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变化调整。‎ ‎(2)根据材料二“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强调山川形便原则”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地方行政区域设置依据主要有山川形便、犬牙交错形态及经济和人口变化情况。‎ ‎37.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深刻的影响着近代民主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据此回答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抗日战争的影响。‎ ‎【答案】(1)建立民主共和国,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依据国情,实行责任内阁制。‎ ‎(2)影响:使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革命派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 ‎(2)根据材料二“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结合所学从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及民主革命力量进行分析阐述。‎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