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强化2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作业】
知能强化练(二十四)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2019·贵州贵阳统考)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在筹建期间借用公款,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崇明办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竟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这反映了( ) A.民族资本家的自由竞争日趋激烈 B.中国社会传统阶级结构出现裂变 C.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 D.民族工业没有摆脱外来势力控制 C [由“清政府商部竟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可知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内部竞争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遇到的问题,没有强调阶级结构的变化,故B项错误;根据“筹建期间借用公款,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可知,真正对民族资本主义有影响的是封建势力的存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来势力,故D项错误。] 2.(2019·山西太原模拟)下表为1870~1910年中国棉布和棉纱的进口量。从材料可知( ) 年代 棉纱 (1 000担) 价值(海关 两1 000) 棉布 (1 000匹) 价值(海关 两1 000) 1870 70 1 877 14 439 24 877 1880 152 3 648 13 561 19 735 1890 1 081 19 392 16 561 25 629 1900 1 488 30 187 15 964 45 419 1910 2 282 62 831 17 013 67 852 A.《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 B.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 D [根据所学,《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而材料1900年棉布进口量并未增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棉纱进口量不断增加,而棉布进口量趋稳,表明中国的棉布市场需求量在增加,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以1895年《马关条约》为界,之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之后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棉布进口量趋稳,棉纱进口量增加,表明中国棉纺织业不断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故D项正确。] 3.(2018·河南郑州二模)20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工商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种做法( ) A.有利于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合法地位 B.有效遏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C.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D.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A [根据材料可知政府通过颁布经济立法,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利益,促进了其较快发展,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20世纪初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仍旧长期存在,经济立法难以起到遏制其侵略的作用,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采取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立法只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保证和有利因素,并不能起到奠定工业发展基础的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在1956年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前,自然经济始终是中国经济的主体,故D项错误。] 4.据统计,1912年一年内成立的实业团体有40多个,遍及全国22个省区。这些实业团体以“振兴实业”,“富强国家”为宗旨。如中国实业共济会章程规定:“本会以集合五大民族,共筹振兴实业,开拓国家之富源,发展民族之经济为宗旨”。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各种实业团体崛起 B.实业救国潮流 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D.辛亥革命影响 B [各种实业团体崛起讲的是当时一些现象,这些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实业救国潮流,故A项错误,B项正确;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是在各种实业团体崛起后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故C项错误;实业救国潮流出现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故D项错误。] 5.孙德常等人著的《天津近代经济史》中记载:“1909年开设于芥园的北洋火柴公司,1919年扩充资本30万元,增设分厂于南开马场道,总的产量达到15 000箱。原华昌火柴公司于1917年与北京的丹凤火柴公司合并,改名丹华,在天津设分厂,资本为25万元。”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B.中国近代火柴工业发源于天津 C.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一战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D [题干强调的时间是1919年与1917年,此时帝国主义正忙于一战及一战后瓜分事宜,所以对中国暂时放松了侵略,为民族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的两个火柴公司不能简单得出火柴业发源于天津,故B项错误;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后,故C项错误;帝国主义正忙于一战及一战后瓜分事宜,所以对中国暂时放松了侵略,为民族工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故D项正确。] 6.(2019·福建三明模拟)20世纪初,中国商办银行相继出现,全国有15个省成立了商办铁路公司,纺织、采矿、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迅速。从社会发展进程看,它们对中国影响最深刻的是( ) A.民族经济发展进入繁荣阶段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型 D.改变了中国经济附庸的地位 C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未进入过繁荣阶段,故A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故B项错误;随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开始登陆历史舞台,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单纯的经济发展不可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D项错误。] 7.(2019·四川联考)下图是中国兴业烟草公司在《申报》(1919年5月17日)上刊载的一则“泰山牌”香烟广告,其商品命名别具深意。该广告表明( )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申报》以弘扬爱国主义为己任 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D.民族资本家对时势的策略性利用 D [据材料“1919年5月17日”可知不是抗日战争,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中国兴业烟草公司”可知广告的主体不是《申报》,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实业救国思潮19世纪末已经流行,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国兴业烟草公司“泰山牌与青岛之关系”的广告可知,民族资本家在宣传产品时利用了反对日本占领青岛的时事,故D项正确。] 8.(2019·江西南昌模拟)据统计,民国时期全国电力灌溉(使用抽水机)的田亩,最多的年份(1930年)也不过5万亩,还不到全国总耕地的万分之一。从1915年由国外购进第一台拖拉机起,到1949年,除台湾省外,总数也不过401台(标准台),由此可知当时中国农业( ) A.土地制度落后 B.生产技术落后于西方国家 C.缺乏近代意识 D.国民政府经济重心在工业 B [材料中并没有有关近代土地制度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近代民国时期的农业生产远未实现近代化和机械化,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西方工业化国家,故B项正确;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属于生产工具的范畴,属于明显的上层建筑而非经济基础(意识),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国民政府投资工农业比重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 9.(2019·湖北八校联考)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1928年的“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31年的“实业建设程序案”、1933年的“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7年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 A.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B.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C.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 D.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化解了对中国的冲击,故A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都是为了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故B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并没有阻止日本对华北地区的经济渗透,故C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故D项错误。] 10.(2019·北京西城区期中)从1937年8月到11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设备12 400多吨、工人2 100多名。有学者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 “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上述材料表明( ) A.中国形成了平衡的工业布局 B.官僚资本干预经济发展 C.战争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 D.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 C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7年8月到11月”可以看出,上海民营工厂大量迁出是受到淞沪会战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改变了原来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的特点,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故答案为C项。A项“平衡”说法绝对,排除;这一现象是战争的影响,不是官僚资本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工矿企业的内迁,不是倒闭,排除D项。] 11.(2019·广东模拟)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宣布美国来华投资企业“应课征之税捐与本国人民同”,“将来亦不致颁布足以阻碍获得合理利润之新税则”。国民政府的这些规定( ) A.抑制了美国对华的商品倾销 B.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巩固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D.推动中国积极融入世界 B [材料中对美国的来华投资企业给予丰富的优惠,并不是阻碍其商品倾销,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美国的企业的优惠政策,对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故B项正确;官僚资本在这一时期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中国融入世界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2.(2019·山西大同、阳泉联考)宋子文于1945年建立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资产主要来自于接收敌伪产业,后来靠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收购原料和免于政府收购等政策垄断了棉纺织业的进出口贸易。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国民政府执行自由宽松的金融贸易政策 B.日资企业退出给民营工业腾出经营空间 C.官僚资本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控制和垄断 D.民族工业萎缩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减弱 C [据材料(中国纺织建设公司 )“靠着低息贷款”可知金融政策并不是自由宽松,故A项错误;据材料“垄断了棉纺织业的进出口贸易”说明民营企业没有获得足够空间,故B项错误;同时说明官僚资本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控制和垄断,故C项正确;据材料“垄断了棉纺织业的进出口贸易”可知不是因为民族工业萎缩而是官僚资本控制使民族资本无法发展,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9·福建永泰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制盐是一种力役,灶户必须生产食盐,而非灶户人群不得制盐。因此,泉州盐场地区以制盐为主,农业次之,商业行为尚少。明中后期,随着盐课折米、折银,泉州盐课与食盐脱离关系,福建运司系统减弱对灶户的人身控制,制盐从力役演变成较为纯粹的经济行为。盐场地方人户可较为自由地选择谋生方式、致富手段,他们利用泉州濒临海滩、优良港湾、近海航道等各种优势资源发展经济,促进盐场地区盐业、商业、农业、手工业及近海养殖业齐头并进。 ——据叶锦花《明代灶户制度变革与区域经济变迁 ——以福建泉州盐场地区为例》 材料二 清末民初,淮南煎盐的成本要高于晒盐14~16倍之多,每副盐灶须配置十亩甚至数百亩草地,广大盐民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形式谋求生存,盐商也伺机寻求更高利润的生财之道。1914年张謇出任农林工商总长,一年之内颁布了4部条例,鼓励废灶兴垦。他利用个人声誉领衔成立“农垦银行团”,组织几十家股东成立了大丰盐垦股份公司。巨大的原棉需求导致1915年“废灶兴垦”的热潮在淮南盐区全面铺开。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到1937年,淮南垦区有集镇25个,轧花厂6个,纺织厂2个,榨油厂5个,诊所10个,合作社10个,小学54所,中学2所,雨量测候所10个。 ——据林刚《张謇与中国特色的早期现代化道路 ——对淮南盐垦事业的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泉州和淮南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变化,分别指出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泉州和淮南地区经济转型在性质上的不同,并分别评析政府在转型中所起的作用。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可知,明初泉州地区以制盐为主要经济形式,而明中后期,“盐业、商业、农业、手工业及近海养殖业齐头并进”。由材料二可知,清末民初,淮南地区以制盐为主要经济形式,张謇出任农林总长后,淮南地区民族工业兴起,制盐、垦殖、榨油、纺织、轧花等产业发展起来。因而泉州地区和淮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是由单一转向多样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及时代背景作答,泉州方面,可以从经济发展、赋税制度、匠户制度、人口因素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等方面作答。淮南地区,则可以从传统制盐业弊端显露、中华民国政策推动、实业救国思潮、一战时期的国际形势;市场因素等方面回答。第(2) 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可知,泉州地区的经济转型发生在明代中后期,其经济形式没有突破封建经济的范畴;淮南地区的经济转型发生在清末民初,众多民族工业企业相继建立,开始向近代经济转型。第二小问,在进行评析时注意从积极一面及不足一面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答案 (1)相似变化:从盐业为主的单一经济走向产业结构多样化。 原因:泉州: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的调整(赋税征收白银等);匠户制度的变革(放松对灶户的控制);人口增加与社会流动加快;新航路开辟后国际市场的扩大。 淮南:传统制盐业弊端显露;中华民国成立,政府鼓励发展实业;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潮流;一战爆发后有利的国际形势;棉花市场需求扩大。 (2)性质不同:泉州的经济转型未能突破传统封建经济的范畴;淮南则属于近代意义的经济转型。 评析:明朝中后期,政府进行的赋税和户籍制度调整,适应了封建社会内部经济转型的需要,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因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使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型受阻。 民国初期,政府鼓励发展实业,适应了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型的需要,提高了民族资本家的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的投资热情;但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政府作用有限,转型十分艰难。 14.在中国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近代中外经济互动关系起到了特殊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就其开始的时间而言,以运用西式生产技术为表征的洋务运动较以蒸汽机的运用为代表的西方工业革命不能算太远,然而结果则大为失色,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导致洋务运动未能获得应有的成效。由洋务运动起始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受西方列强入侵的刺激而开始,但中国内部因素在中国历史演进中具有主体意义。改善中国的内部体制机能,进而实现对传统的超越和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现代化可举出许多例证,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摘编自马勇等著《近代中国与世界》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晚清时期中国经济史的相关知识,论证材料中的主要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解析 综合材料给出论点“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中,中国内部因素发挥了主导作用”,夸大西方冲击对中国的影响属于错误论点,不得分。然后从政府、洋务派、实业家、民众等方面列举史实论证。结论要从关键句子“中国现代化历程,受西方列强入侵的刺激而开始,但中国内部因素在中国历史演进中具有主体意义”中概括出来。 答案 (示例)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中,中国内部因素发挥了主导作用。 阐述:(1)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末“新政”,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民族实业家积极投资创办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9世纪末掀起办厂热潮 ,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并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人民群众开展收回利权、路权运动和抵制外货运动, 也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西方列强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 结论: 中国现代化历程,受西方列强入侵的刺激而开始,但中国内部因素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