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浠水实验高中2020届高三十二月月考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向农户征收赋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这一举措 A. 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 B. 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 C. 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 D. 推动了牛耕技术的发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这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即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土地国有制度已经被废除,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技术,排除ABD。 2.汉初“七国之乱”后,朝廷对王国采取了如下措施。这些措施 措施 内容 措施一 七国之中,除楚国另立王以续其后外,其他六国均被废。 措施二 陆续立其余8子王,并对原来封王加以调整。 措施三 把“北边郡”“南边郡”收归中央直接管辖。 措施四 剥夺了诸侯王的“治国”权,诸侯王国半独立地位被取消。 A. 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 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C. 激化了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 D. 调整了地方行政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反映的对王国采取措施,削弱王国势力,以及将特殊的郡收归中央管辖,可知这些措施调整了地方行政体制,故答案为D项;秦朝统一已经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仍然存在,排除B项;削弱王国势力,有利于缓和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排除C项。 【点睛】七国之乱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标志着诸侯王势力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唐中期以来,手工业领域出现了产权结构明晰化的趋势,如铜铁业没有广泛实施官营,各地铁矿在一定条件下听任百姓开采,设盐铁使收税。在其他手工业领域中,这种情况同样存在。这有助于 A. 经济效益的提升 B. 社会经济近代化的演进 C. 经济体制的转型 D. 手工业官营制度的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产权结构明晰化”“听任百姓开采”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些做法有利于提高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提升经济效益,故答案为A项;唐朝时期没有出现经济近代化趋势,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不能反映经济体制发生转型,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手工业官营制度的改革,排除D项。 4.明清时期,棉花种植遍及江北与中州,蚕桑生产发展甚快,甘蔗、烟草生产成为东南各省重要经济作物,蓝靛(染料作物)盛产于山区。这些现象 A. 表明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 加快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 进一步增强了江南经济实力 D. 导致了农业经济的日益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棉花种植遍及江北与中州,蚕桑生产发展甚快,甘蔗、烟草生产成为东南各省重要经济作物”说明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快,答案为B;材料没有反映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材料中“棉花种植遍及江北与中州,蚕桑生产发展甚快”是长江以北,因此说进一步增强了江南经济实力不准确,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经济作物发展较快,不能说农业经济的日益衰落,D错误。 5.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 使群众普遍认同了民主共和制度 B. 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 C. 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 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说明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对民主共和制度的态度,排除A项;辛亥革命爆发时还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目标,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 6.全国抗战爆发后,晋察冀边区对村政权加以改造,逐渐废除了以户为基础的闾邻制度,普遍建立起村民代表会和村公所,改变了以往村政权主要掌握在以地主、士绅为主的少数人手中的局面。晋察冀边区政府此举着眼于 A. 完善社会主义性质的基层民主 B. 反击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 C. 维护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普遍建立起村民代表会和村公所”可以看出,晋察冀边区注重基层政权建设,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战的积极性,以此维护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答案为C项;这种基层民主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排除A项;这些举措是为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不是反击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排除B项;这些措施是为了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排除D项。 7.1961年3月,中共中央在《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取消分配上的供给制部分,停办公共食堂。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又发文件强调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即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这些做法 A. 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B. 纠正了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C. 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D. 促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确保生产基本单位的稳定,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的重点在农业,题干中确保生产基本单位的稳定,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1961年仍然实行人民公社体制,排除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错误,排除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队”,联系所学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分析解答。 8.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当时邓小平这一思想 A. 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 B. 源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 推动了科技政策拨乱反正 D. 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3月邓小平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为当时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提供了思想支持,故C项正确;科技领域先实现拨乱反正,才能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D项错误。 9.在古代罗马,担任法官的官员一般都不是专业的法学家,不熟悉法律,而早期的罗马法又简略晦涩,私人法学家的意见便在案件的裁决中备受重视,不仅被采用,甚至还编入法典,成为法律。这反映出古代罗马 A. 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B. 立法过程主观随意性强 C. 司法范围不断拓展 D. 法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古代罗马法。根据材料“私人法学家的意见便在案件的裁决中备受重视,不仅被采用,甚至还编入法典,成为法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早期罗马法简略且不易懂而实践中重视私人法学家的意见,体现了古代罗马法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由于早期罗马法的简略和不易懂,在实践中重视私人法学家的意见,并成为法律,体现了法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特点,没有体现法律体系完善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古代罗马立法过程主观随意性强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罗马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问题,没有体现罗马法司法范围,故C选项错误。 10.美国宪法规定:由各州选举人组成“选举人团”来间接选举总统;选举人的资格是有限制的,联邦议员和官员不得担任选举人;当选举人选不出总统时,由众议院选举,但实行参议院投票方式,每州一票。美国选举总统的这种方式 A. 暴露了联邦体制的弊端 B. 落实了三权分立的理念 C. 维护了多数民众的利益 D. 规范了共和政体的运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宪法规定了美国总统的选举方式、选举人资格以及当选举人选不出总统时该如何选举,这就保证和规范了美国总统的选举,从而保证了共和政体的运行,故D项正确;联邦体制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体现不出联邦体制的弊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三权分立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涉及的是总统选举,而不是多数民众,故C项错误。 11.内战结束后,苏俄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变动较大,它可以按照自定的价格采购各种农产品,也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在城市居民中出售日用品,还可以承租中小企业。这说明当时苏俄 A. 迫切需要调整国民经济布局 B. 采用租让形式建设社会主义 C. 尝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结构 D.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内战后,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答案为D项;苏俄当时迫切需要恢复经济,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中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山、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与题意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管理体制的变化,没有涉及所有制的变化,排除C项。 【点睛】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回到资本主义时代。 12.学者们普遍认为,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 A. 全球化威胁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 B. 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 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反经济全球发展 D.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这就说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而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故D项正确;这些国家反对是因为不能从全球化中享受到诸多利益,而不是经济主权问题,故A项错误;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因为在全球化中受到损害,并不反对经济全球发展,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郑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利断的标准,反映亲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天主教会对人思想的禁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渴望摆脱蒙昧性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理性的光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欧洲的两次思想运动,无论是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还是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的理性解放。在他们的哲学中,人的问题被一以贯之受到关注,他们站在人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世界,用人的眼光代替神眼光,逐渐意识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使人从“敬上帝”的迷梦中觉醒。 一摘编自孙兴《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三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差异,并分析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 【答案】(1)特点: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尚实际和实用(或以经世致用为主题)。 成因: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 (2)差异: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以反对封建神学或专制统治为目,而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多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出发点;近代西方人文精神注重人的解放。而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缺乏对人身自由与平等的研究。 影响: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宣扬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欧洲人的思想解放。 【解析】 【详解】(1)总结概括材料一的内容可知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社会责任感强烈,崇尚实用。成因主要结合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进行总结即可。 (2)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可从目的、侧重点的差异上比较中西方人文精神的不同。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发展和自然科学发展、促进欧洲思想解放的角度进行作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下半期世界形势与中国外交 时段 世界形势 中国外交 20世纪 50年代 ◎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政策 ◎两极格局形成 ◎美苏争霸 ◎欧洲煤钢联营成立 ◎日内日瓦会议召开 ◎万隆会议召开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执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外交方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 20世纪 60年代 ◎不结盟运动兴起 ◎日本、欧共体崛起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显现 ◎实行“一大片”“两个拳头出击”外交策略(即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国和苏联的霸权主义) 20世纪 70年代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中国重返联合国 ◎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日关系正常化 20世纪 80年代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奉行“无敌国外交”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 20世纪 90年代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欧盟成立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 论题:冷战环境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政策,并对中国实行外交封锁,中国只能倒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其结果是中国与苏联等国建交,并与苏联签订同盟互助条约,成功突破外交封锁。 “一边倒”与独立自主并不矛盾,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独立和主权;倒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意味着盲目顺从苏联而不维护国家利益。 它也存在局限性,例如在对西方国家外交等问题上的自主性,受到一定的牵制和约束。 总之,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美国的冷战政策和对中国的封锁.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政策”“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争霸”和“执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外交方针”等信息,可以确定论题“冷战环境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根据材料中的“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奉行‘无敌国外交’”“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等信息,可以确定论题“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变化”。还可以根据材料信息确定其他的论题。然后任选一种,如确定论题“冷战环境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可以联系所学新中国成立时的国际形势,论述实行“一边倒”政策的原因,再对这一政策进行简单的评析,如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之间的关系、还存在局限性。解答本题首先必须写明论题,论述过程要做到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5.材料 宋朝政府顺应土地私有的历史趋势,鼓励和支持土地的私人占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对土地兼并基本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这使得宋代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政府放任自由的土地政策以及社会阶层流动的变化无常,使宋代土地所有权的转换非常频繁,促进了两宋时期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在租佃契约关系下,佃户尽管有沉重的地租负担,但基本摆脱了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很大程度上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佃户人身自由有了基本保障,其身份地位大为提高,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主动性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但租佃制的不断膨胀也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随着土地兼并日益剧烈,大土地所有制逐渐扩大,自耕农、半自耕农的土地越来越少,激化了社会矛盾。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分析两宋时期租佃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两宋时期的租佃制度。 【答案】(1)原因:放任自由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阶层流动性大;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繁。 (2)进步性:使佃户获得更多权利;利于调动佃户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局限性:造成佃户地租负担沉重;不利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详解】(1)根据“鼓励和支持土地私人占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对土地兼并基本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可得出两宋时期实行放任自由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根据“社会阶层流动的变化无常,使宋代土地所有权的转换非常频繁”可得出两宋时期社会阶层流动性大,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繁。 (2)根据“身份地位大为提高,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主动性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佃制的不断膨胀也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随着土地兼并日益剧烈”等内容可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评价两宋时期的租佃制度。 16.材料 19世纪20至30年代,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文学创作中继承和发展了莎士比亚等人的文学理论,通过作品《克伦威尔序》主张作家应力求使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无比真实地表现出来。雨果认为,作家有义务“把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完美地结合”他在巨著《巴黎圣母院中竭力再现美丑“并存”“相共”的文学情节在欧那尼序》中他写道:“文学自由正是政治自由的新生儿女。”在《莎士比亚论》中,他不但指出作家负有促进人类进步的伟大责任,而且还论述了诗人、作家在教育人民方面的特殊价值。雨果也因此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和代表作家 ——摘编自陈许《作为批评家的雨果论雨果——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雨果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雨果文学成就取得的原因: 【答案】(1)贡献:强调艺术真实;主张美丑并存;倡导创作自由;凸显教育功能。 (2)原因:适应了资产阶级的时代需求;迎合了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对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通过作品《克伦威尔序》主张作家应力求使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无比真实地表现出来”可知,雨果强调艺术的真实性;根据材料“雨果认为,作家有义务‘把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完美地结合’”“《巴黎圣母院中竭力再现美丑“并存”“相共”的文学情节在欧那尼序》”等信息可知,他主张美丑并存;根据材料“文学自由正是政治自由的新生儿女。”可知,他倡导创作自由;根据材料“还论述了诗人、作家在教育人民方面的特殊价值”可知,凸显教育功能。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雨果是19世纪时期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通过自己的著作反映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突出反封建的主题,因此他的著作适应了资产阶级的时代需求,迎合了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这是雨果文学成就取得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文学创作中继承和发展了莎士比亚等人的文学理论”可知,对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获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同时与他个人的努力和天赋离不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