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第三板块“世界史”作业(江苏专用)
“世界史”专练(一)~(三) “世界史”专练(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题,每题3分,共21分) 1.在古代雅典,“一个人同时隶属于多个组织……各个组织对其成员加以不同的甚或相互矛盾的义务。一个人无法满足所有这些要求,不能兼顾各方的利益,所以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权衡孰先孰后,并在各种冲突间保持平衡。这种权衡抉择,正是雅典人自由的本质”。这反映出古代雅典公民的自由( ) A.是集体中的自由 B.取决于个人的喜好 C.体现了公民平等 D.受社会风俗的制约 解析:选A 据材料中“所以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权衡孰先孰后,并在各种冲突间保持平衡。这种权衡抉择,正是雅典人自由的本质”,可以得出古代雅典公民的自由是集体中的自由,故A项正确。 2.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真正的统治权力应当属于全体人民,只有符合全体人民意愿的政府才是唯一合法的政府。其理论( ) A.符合当时社会阶级关系实际 B.借鉴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成功经验 C.体现出其民主理念的激进性 D.被奉为代议制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 解析:选C 据材料“真正的统治权力应当属于全体人民,只有符合全体人民意愿的政府才是唯一合法的政府”可知卢梭的思想精华和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他提出“主权在民”的主张,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并结合所学可知卢梭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故C项正确。 3.有学者说:“(西欧)以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在教育水平上的隔阂,现在则仅为程度高低的细小差别。从表面上看,这种变化与机器革命没有任何联系,但事实上正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其意在说明( ) A.大众教育开始在西欧兴起 B.工业革命促进了教育下行 C.社会精英成为变革的主体 D.机器生产有利于社会平等 解析:选B 根据材料“正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可知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大量需求促进了大众教育的普及,即教育下行,故B项正确。 4.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 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解析:选A 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行政权力控制国家的特点以及该政策中农业方面的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故A项正确。B、D两项时间不符,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均排除。 5.下表是1935~1936年美国收入分配状况。据此可知( ) 占总人口比例 占总收入比例 无产者 40% 13.3% 中产者 20% 14.1% 有产者 40% 72.6% A.大萧条使美国经济严重衰退 B.罗斯福新政未触及劳资矛盾问题 C.罗斯福新政未缓解经济危机 D.新政期间贫富差距问题依然严重 解析:选D 面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总统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措施。材料体现无产者与中产者占人口大多数,但收入却只占总收入少数,而居人口少数的有产者却占据总收入多数,说明罗斯福新政期间依然存在较严重的贫富差距,故D项正确。 6.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苏联学经历了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该领域相关学术机构在全美各地高校广泛设立,可供政府吸纳和利用的苏联问题专家数量也成倍增长。这一状况( ) A.使美国苏联学研究走向世界 B.服务于冷战形势下对苏联斗争需要 C.扭转了美国在争霸中的劣势 D.说明美国借鉴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 解析:选B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和苏联冷战时期,在这样的时期美国苏联学相关学术机构在全美各地高校广泛设立,可供政府吸纳和利用的苏联问题专家数量也成倍增长,这是美国对苏联冷战斗争的需要,故B项正确。 7.别具一格的是,他们把对色彩、光线的新理解融入他们的画作中。他们的作品运用了许多色彩并且大多数都是户外的风景,而且非常明快和鲜明。这种画风属于(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选C 浪漫主义的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现实主义是非常注重对现实细节的描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印象主义是非常注重对瞬间光影关系的描述,与材料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现代主义非常注重对自我个性的张扬并带有不同程度的反传统色彩,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4分) 8.美国学者梅尔文·莱夫勒将美苏冷战称之为“人心之争”,即制度认同和选择意义上的竞争和对抗。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来确保持久的和平。但是随着冷战的兴起和东西方的分裂,美国开始重新界定其全球责任和世界领袖角色,美国的责任变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这也成为那个时代美国精英的普遍信念,并一直主导了冷战时代美国的角色认知。凯南在其著名的《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中称:“有思想的美苏关系观察家没有理由对克里姆林宫向美国社会提出的挑战感到抱怨,相反,他应该对上帝表示一些感谢。上帝通过把这一无情的挑战摆在美国人民面前,已经让这整个国家的安全依赖于他们团结和接受历史明确赋予他们的道德与政治领导责任上。” ——摘编自王立新《美国的冷战意识形态:内容和作用》 材料二 冷战格局对于推动世界体系的重构具有正面的历史作用,主要是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为原殖民地国家和其他受制于西方的落后国家走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正如冷战史学者文安立所言,“美苏干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和国内结构,第三世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则孕育其中。若非冷战,当今的非洲、亚洲甚至拉丁美洲恐怕不会是这个样子”。“华盛顿和莫斯科都需要改造这个世界以证明它们意识形态的普世性,而新兴国家则为它们的竞争提供了场所”。然而,即使在冷战过程中,世界体系的重构仍然按其固有的规律调整着世界历史运动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国际政治朝多极化方向的发展。 ——摘编自余伟民《“冷战”的起源与终结 ——世界历史的视角》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初期美国的“全球责任”定位有何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格局与世界体系的重构”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来确保持久的和平。但是随着冷战的兴起和东西方的分裂,美国开始重新界定其全球责任和世界领袖角色,美国的责任变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战时同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两国领导人相互猜忌,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对抗,美苏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第(2)问,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观点,如:在冷战过程中,世界体系的重构仍然按其固有的规律调整着世界历史运动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国际政治朝多极化方向的发展,然后再联系相关史实展开论证,要求论据充分、简明扼要。 答案:(1)变化:由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来确保持久的和平,到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 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两国领导人相互猜忌;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对抗;美苏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 (2)观点:在冷战过程中,世界体系的重构仍然按其固有的规律调整着世界历史运动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国际政治朝多极化方向的发展。 论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两德统一、华约组织解散和苏联解体,以东西方冷战对峙为核心的两极格局宣告终结。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动荡并存,国际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但多极化格局并未形成。与此同时,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各国对市场经济的认同以及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这两大发展趋势客观上对冷战后的大国关系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世界史”专练(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题,每题3分,共21分) 1.《简明世界历史读本》记载:他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平民的政治改革,以旧居住区为政治分野的现象因此不复存在,民主政体的社会基础得到加强,以平民为主、包括部分贵族在内的人民主权已成定局。这里的“他”( ) A.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B.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C.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D.向公民开放一切官职 解析:选B 由材料“以旧居住区为政治分野的现象因此不复存在”得出,其改变了传统的氏族部落的行政划分,由此可知所述为克利斯提尼改革,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均是梭伦改革的内容;D项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 2.史学家黄邦和说:“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就不可能出现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这表明“地理大革命”( ) A.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C.促进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奠定了欧洲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基础 解析:选C 这里的“地理大革命”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但不能说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故B项错误;“地理大革命”促进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故C项正确;“地理大革命”并没有奠定欧洲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基础,故D项错误。 3.1534年,为应对新教的挑战,欧洲天主教会成立了耶稣会组织,该会主要从事传教和教育,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耶稣会维护教皇和经院哲学的传统权威,却反对追逐世俗权力,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素养,特别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耶稣会的这些做法( ) A.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 B.着力于天主教世俗化 C.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D.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解析:选C 1534年正处于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由题干可知,耶稣会“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素养,特别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这正是关注人和人本身的价值的体现,故C项正确。 4.19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到20世纪初,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这表明德国( ) A.实现国家统一和确立民主制度 B.工业化提高了市民的文化水平 C.科技实力一直领先于英法等国 D.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解析:选D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统一后的德国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从而迅速崛起。根据材料可知,这些科研机构都是由政府直接投资或间接影响才得以设立的,德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扶植是密不可分的,故D项正确。 5.20世纪50年代,苏联撤销了一半以上的中央各部管理司和总管理局,精简了90多万名行政干部,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扩大部分企业厂长的经营权,并对信贷、银行体制和劳动、工资制度进行相应调整。这些做法的实质是( ) A.延续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B.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 C.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用市场调节管理经济 解析:选B 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及其他相应调整,这实质上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正,A项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C项是题干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实质;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6.1974年,日本三木武夫内阁提出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对中苏两国采取“不偏不倚”的“等距离外交”政策。此后,又提出“全方位外交”“多边均衡外交”。这说明日本( ) A.外交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意图挑战现存的两极格局 D.政治大国地位得到国际上承认 解析:选A 题干材料叙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外交政策调整的表现。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崛起,日本调整其外交政策,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其外交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7.有学者指出:如果WTO是全球贸易的1.0版本,那么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则无疑是全球贸易的2.0版本。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不大。此言论旨在说明( ) A.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B.欧洲关税同盟基本上已经实现 C.南北贫富差距在逐步缩小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大大降低,导致“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不大”,这意味着想要推动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单纯减免关税的方法已不再适用,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关税同盟,故B项错误;当今南北贫富差距呈加大趋势,排除C项;目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4分) 8.英国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且最早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英国圈地运动发展,社会矛盾尖锐。16世纪70年代,逐渐形成了以征收济贫税为主的整套济贫制度。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通过,不再无条件救济有工作能力的人,贫困劳工得到救济的唯一办法是参加工作。 材料二 1942年,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提出:保障人人有免于贫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业的自由权利;所有家庭应按统一标准上缴捐款和领取津贴而不受收入的限制;社会保障应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可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等三种办法进行。1943年政府基本上接受了报告的原则。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红《现代西方福利制度评析》 材料三 贝弗里奇报告是英国现代福利国家的奠基石…… 今后在福利措施上可能会有激烈的政治斗争,但根本否定福利国家的基础,是任何政党都不敢轻举妄动的事。 ——摘编自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济贫制度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推断政策调整的直接作用。(5分) (2)据材料二,概括“贝弗里奇报告”中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4分) (3)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现代西方福利制度”。(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不再无条件救济有工作能力的人,贫困劳工得到救济的唯一办法是参加工作”可以归纳出相应的答案。第二小问,据材料“英国圈地运动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工业革命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相应答案。第三小问,据材料“贫困劳工得到救济的唯一办法是参加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工业革命时期济贫制度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并有利于社会稳定。第(2)问,据材料“保障人人有免于贫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业的自由权利”体现出社会保障制度要保障人们基本的生存权;据材料“所有家庭应按统一标准上缴捐款和领取津贴而不受收入的限制”体现出社会保障制度要维护制度的公平性;据材料“社会保障应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说明社会保障制度要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据材料“社会保障可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等三种办法进行”反映出社会保障可通过多种办法实施。第(3)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现代西方福利制度”。 答案:(1)差异:由无条件济贫到有条件济贫。 原因:圈地运动时期为缓和社会矛盾;工业革命时期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 作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稳定。 (2)内容:保障人们基本的生存权;维护制度的公平性;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可通过多种办法实施。 (3)评析: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世界史”专练(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题,每题3分,共21分) 1.公元前367年,罗马设立内事最高裁判官,保证市民法适用。公元前242年,又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处理一方为非罗马人的民事案件,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最高外事裁判官的设立推动了( ) A.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B.罗马贵族与平民矛盾的缓和 C.罗马万民法的逐渐形成 D.罗马帝国自由民差异的消除 解析:选C 本题时间定位于公元前367~前242年。依据题干中最高外事裁判官的职责“处理一方为非罗马人的民事案件”可以推导出罗马万民法的逐渐形成,故C项正确。A项罗马法体系形成于6世纪东罗马帝国时期《民法大全》颁布,B项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作用,D项与题干中的内事最高裁判官和最高外事裁判官的表述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2.1864年9月23日,德国柏林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伽勒发现了太阳系中第八颗行星海王星,它是唯一利用数学预测而非有计划的观测发现的行星。这一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B.哥白尼的“日心说” C.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解析:选A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故A项正确;哥白尼的“日心说”阐述的仅仅是“太阳为宇宙中心”这个观点,与数学预测并没有直接关系,且观点本身也是错的,故B项错误;自由落体定律与天体运行没有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于20世纪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3.184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贝特亲王告诫她:身为立宪君主,面对党争应持不偏不倚的超然态度,注意利用在下院获得多数者为首相。这体现出英国( ) A.君主立宪制的成熟 B.国王失去参政的权利 C.内阁凌驾议会之上 D.践行分权与制衡原则 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1841年”“身为立宪君主,面对党争应持不偏不倚的超然态度,注意利用在下院获得多数者为首相”得出,君主立宪制逐步成熟,故A项正确。 4.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革“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这里的“共和国”( ) A.代表工农兵的根本利益 B.是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政权 C.统治苏俄仅仅七十多年 D.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解析:选B 材料所述事件为1917年的“二月革命”,此次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B项符合题意。 5.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一经出现即风靡全球。这类电影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与爱情,主张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 ) A.对工业化带来的成果感到满足 B.对社会问题的典型再现与剖析 C.对时代的困惑和迷茫 D.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解析:选C 本题时空定位于1958年的法国,考查电影艺术的社会价值。对工业化带来的成果感到满足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对社会问题的典型再现与剖析是在社会矛盾不断尖锐之时,此时法国并不处在这种状态下,故B项错误;新浪潮电影的诞生是基于历史传统的崩溃、人们对未来的彷徨苦闷,这与二战以后人们的彷徨苦闷相对应,故C项正确;对“理性王国”的失望出现于法国大革命之后,故D项错误。 6.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政府先后同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签订了条约,相互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维护和平;并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做法( ) A.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 B.扩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 C.削弱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 D.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选A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联邦德国改善同苏联、波兰等国的关系有利于改善欧洲内部各国关系,促进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在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结束后,故D项错误。 7.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到关贸总协定的签署,再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反映出二战后的世界经济逐渐走向( ) A.多元化 B.整体化 C.国际化 D.制度化 解析:选D 结合所学可知,从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到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再到世贸组织的建立,有利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4分) 8.二战结束至今,大国发展与区域发展、全球发展一直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7月,联邦议院通过一项决议,要求根据《基本法》的规定缔结《欧洲联盟条约》,以建立“拥有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的超国家联盟机构”,并使之具有必要的权力,以达到欧洲的经济统一、共同的外交政策、各国人民的权利平等等目标。 ——摘编自[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 材料二 戴高乐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期间(1958~1969年)的外交措施(部分): 1960年 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东方政策,希望改善苏法关系;法属非洲殖民地有14个国家独立(当年总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 1963年 《法德合作条约》签订 1964年 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呼吁各国也承认新中国;访问拉美,号召拉美反对美国霸权 1965年 反对美国干涉越南 1966年 致函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1967年 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站在阿拉伯国家立场上反对美国支持以色列 ——据[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整理 材料三 英国脱欧虽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的特定历史文化传统和近年来卡梅伦政府政策失当使然,但同时也是欧盟面临的深刻合法性危机的反映。欧洲一体化之初,其合法性主要是从三个方面确立起来的:其一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梦魇的基础上通过国家间的联合实现长久和平;其二是通过一体化安排促进市场开放和经济增长;其三是通过福利国家改造和克服激进民族主义挽救民族国家。 (1)据材料一,指出战后德国对欧政策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作此抉择的主要因素。(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戴高乐执政期间法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些措施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脱欧”的主要外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请你为中国未来的崛起道路建言献策。(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要求根据《基本法》的规定缔结《欧洲联盟条约》”“使之具有必要的权力,以达到欧洲的经济统一、共同的外交政策、各国人民的权利平等等目标”,表明德国的理念在于实现欧洲的统一,将实现欧洲联合视为国家利益。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各个方面:政治上,摆脱战败束缚,推动德国统一;经济上,经济重建;军事上,反思战争教训;外交上,抗衡美苏。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改善苏法关系”“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呼吁各国也承认新中国”“反对美国干涉越南”“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站在阿拉伯国家立场上反对美国支持以色列”表明法国捍卫国家利益,谋求大国地位,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等内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欧洲和对世界两个角度归纳。第(3)问,由材料“欧盟面临的深刻合法性危机的反映”“在两次世界大战梦魇的基础上通过国家间的联合实现长久和平”“一体化安排促进市场开放和经济增长”“福利国家改造和克服激进民族主义挽救民族国家”,可知英国脱欧的外因,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政治上,长期和平降低欧盟内聚力,激进民族主义复活;经济上,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剧国家分化,福利国家改革积弊重重。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未来之路,在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根据国际关系的变化适时调整外交战略;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改善本国的发展条件。 答案:(1)理念:将实现欧洲联合视为国家利益。 因素:抗衡美苏;经济重建;摆脱战败束缚;推动德国统一;反思战争教训。 (2)出发点:国家利益;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 影响:对欧洲:促进了欧洲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对世界:冲击了冷战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3)外因:长期和平降低欧盟内聚力;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剧国家分化(如大国主导市场、财富分配失衡等);福利国家改革积弊重重;激进民族主义复活。 (4)建议:要根据国际关系的变化适时调整外交战略;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改善本国的发展条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