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一轮统考模拟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一轮统考模拟历史试题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一轮统考 历史模拟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期,在祭天或祭祖完毕之后,天子会拿一块作供品用的肉来赏赐给某一诸侯。这个诸侯会感到非常光荣,其他诸侯也羡慕得很。这反映出当时 A. 周文化的延续性 B. 宗法制的稳固 C. 神权的至高无上 D. 王权高度集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赏赐,诸侯感到光荣,其他诸侯也羡慕,说明当时宗法制度较为稳固,没有出现周王室衰微的局面,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周文化的延续性,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西周没有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故排除CD两项。‎ ‎2.下表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学校名称 朝代 入学资格 国子学 唐朝 三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 太学 唐朝 五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四门学 唐朝 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至庶人子弟 A. 知识分子参政规模不断扩大 B. 科举制度促进教育发展 C. 社会等级秩序日益走向瓦解 D. 理学正统地位渐趋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表格信息可知:对比唐朝,宋朝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均有所放宽,即面向社会招生范围不断扩大,这是科举制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表现,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入学资格的放宽,与知识分子参政没有关系,排除A;材料中的变化有利于打破特权阶层对入学权的垄断,但并不意味着社会等级秩序走向瓦解,排除C;材料未涉及理学地位确立的问题,排除D。‎ ‎3.明代后期,广东一位缪族长在他的家训中,虽声称“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但又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这反映了他 A. 规范族人的从业行为 B. 持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C. 面对现实和顺应时势 D. 强调传承族规的重要 ‎【答案】C ‎【解析】‎ 明代后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的“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已有改变,因此出现材料中的“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的现象。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重农抑商思想已有改变,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4.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此合理解释是 ‎ A. 封建经济持续衰落 B. 自然灾害的频发 C. 封建赋税盘剥沉重 D. 人口爆炸式增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康雍乾时期,国家政局稳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更名田”“摊丁入亩”等政策的颁行,清代人口从五千万左右爆增至四个亿,人口爆增的同时生产力并未有大的提升,人均GDP下降,故D项正确。封建经济并未衰落,甚至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自然灾害在古代发生频率是比较平衡,对历朝历代的影响差不多,不能作为清代人均GDP下降的原因,故B项错误。人均GDP未涉及赋税,故C项错误。所以选D。‎ ‎5.光绪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875年5月30日)清政府确立了加强海防与建立海军的方针,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这一举措表明 A. 中国海防空虚局面根本上扭转 B. 清政府的海防意识显著提升 C. 中国军制现代化改革开始起步 D. 国防战略调整到以海洋为主 ‎【答案】B ‎【解析】‎ 中国近代海防空虚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故A项错误;清政府确立加强海防和建立海军的方针说明海防意识的增强,故B项正确;近代海军的创办表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起步,但是材料只是体现出政府的意向,还没有付诸实践,故C项错误;此时国防战略仍然以陆地为主,故D项错误。‎ ‎6.《辛丑条约》签订后,士大夫们对严复《天演论》的解读,逐渐指向革命。这说明 A. 严复主张资产阶级革命 B. 达尔文进化论直接影响广大国人 C. 时局变化影响思想变迁 D. 适者生存思想必然推动革命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彻底沦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改良在近代中国已无出路,因而士大夫阶级开始日益倾向革命,故C 项正确;根据所学,严复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而非革命派,故A项排除;根据常识,士大夫阶级并不等于广大国人,故B项排除;“适者生存思想必然推动革命发展”这种说法属于绝对化错误,故D项排除。‎ ‎7.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两套邮票相比,后者 A. 突出中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B. 强调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 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 D. 呈现了抗战中不同力量的历史贡献 ‎【答案】D ‎【解析】‎ ‎【详解】后者邮票不仅体现出国民党抗战,还体现出中国远征军的入缅作战以及华侨华人的贡献,这些邮票呈现出不同阶层的抗战地位,故D正确;前者主要是中共抗战,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美苏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故B错误;后者只是提到国民党抗战,还有其他方面的抗战史实,故C错误。‎ ‎8.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 A. 汉员比例上升实现了满汉平等 B. 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 C. 晚清政府政权结构发生了变化 D. 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表格显示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由于时局变动,尤其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很多汉族人担任地方督抚镇压农民起义,维持秩序,导致表格中的成员变化,故C项正确;清代仍然存在满汉矛盾,不可能平等,排除A项;地方当时并未对抗中央,B项错误;表格显示的是成员组成,并不是机构半殖民地化,D项错误。‎ ‎9.1952—1953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98.3%、手工业增长60.9%、大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都有规定。“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五年计划”发展模式 A. 经济指标具体细致,具有指令性 B. 内容科学详尽,具有强大生命力 C. 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 D. 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解析】‎ 材料前半部分是经济指标具体,后半部分“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体现出指令性计划,故A项正确;工业增长指标过大,不符合事实,故B错误;该指标不具有现实性,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不是依靠计划,故C错误;D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运动的影响。‎ ‎10.至1969年初尼克松上任前,新中国与美国共举行了134次大使级会谈,但唯一的成果是1955年达成的关于遣返平民的协议,以至于有学者认为中美大使级会谈是“聋子的对话”。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 B. “一边倒”外交政策 C. 外交谈判策略不成熟 D. 朝鲜战争对双方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新中国与美国共举行了134次大使级会谈,但唯一的成果是1955年达成的关于遣返平民的协议”,说明新中国与美国的大使级会谈成效不大,结合所学,当时世界正处于两极格局下,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一边倒”,排除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朝鲜战争的时间是1950-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11.古罗马帝国屋大维统治时,开始授予某些法学家以解答祛律之特权,也即他们的解答由于特许而具有特殊权威,成为罗马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此推理 A. 罗马法的发展具有一定专制特点 B. 罗马帝国皇帝享有法律的解释权 C. 法学家对万民法的研究较为深入 D. 对法学解读助推了罗马法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某些法学家以解答祛律之特权,也即他们的解答由于特许而具有特殊权威”说明罗马法学家解读有助于罗马法的发展,D正确;专制特点不符合罗马法特点,A错误;B和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1300年—1500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1700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对此,解释合理是 A. 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B. 生育观念的空前解放 C. 外来移民的大量涌人 D. 物种的全球大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500年左右进行的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人种和物种的交流,物种交流为欧洲人提供了高产粮食作物,能养活更多的人口,从而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故D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是17到18世纪,不符合材料的时间,故A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只有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生育观念的转变才能真正地对人口增长起到推动作用,排除B;此时期移民的方向主要是由欧洲向其他地区移民,尤其是新大陆,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中国的历史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论,故学生在做题时必须牢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 ‎13.18世纪60—80年代,北美地区“人民主权”的观念经历了一个从付诸实践到走向激进,再到被抑制的发展轨迹。这一变化表明,美国建国之初 A. 直接民主的弊端充分显现 B. 背离了启蒙思想的原则 C. 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 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建国之初,由松散的邦联体制到联邦制的建立过程中,过度的民主受到了抑制,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了加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民主权并不等于直接民主,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建国之初没有实行直接民主制;B选项错误,美国并未否定“人民主权”思想,没有背离启蒙思想的原则;C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政治自由问题,并未涉及个人自由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4. 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 )‎ A. 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 B. 坚持以农业改革为重点 C.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赫鲁晓夫改革还是勃列日涅夫改革,都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正确;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排除。‎ ‎15.下图形象地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本质内涵。据此判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本质内涵是 A. 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B. 使世界经济实现了体系化制度化 C. 是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D. 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图片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是美元等同于黄金,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6.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 ‎——《荀子·君子》‎ 材料二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种选官制度?据材料一,分析荀子反对它的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中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不得摘抄原文)。‎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特点。‎ ‎【答案】(1)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原因:选官不以品行为依据,只看出身(血缘);容易造成政治黑暗、混乱。‎ ‎(2)特点:历代沿用;不断完善(逐渐规范);趋于公平(公正)。‎ ‎(3)作用:打击门阀士族(豪强宗法势力);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4)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 ‎【解析】‎ ‎【分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以世(世系)举贤”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的信息说明回答。‎ ‎(2)特点依据材料二中“历代踵行,时加修正,,取人之道益公”的信息逐条归纳回答。‎ ‎(3)依据材料三中“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的信息归纳回答。‎ ‎(4)依据材料从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的角度说明回答。‎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7.政治制度的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而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 材料一 (它)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钱乘旦《传统与变革之间》‎ 材料二 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 ‎——摘编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道:“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文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它“似乎没什么新意……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2)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自实现独立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创新的?并综合分析制度创新对美国的积极影响。‎ ‎(3)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借鉴美国联邦宪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材料三的观点,说明这一借鉴为什么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答案】(1)《权利法案》‎ 传承:重申了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继承和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制。‎ 创新:从法律上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或议会主权),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核心要素君主立宪制,解释会在王上,主要侧重于政治制度的创新)‎ ‎(2)政治制度创新:颁布1787年宪法/《合众国宪法》,确立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或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或者民主共和制)。‎ 影响:确立和保障了民主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表现: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失败原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专制传统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使得这种政体缺乏必要的条件;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 ‎【解析】‎ ‎【详解】(1)“法律文件”,由材料一信息“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部法律文件是《权利法案》。“理解”,根据材料一信息“(它)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但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继承和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制角度理解传承;从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角度理解创新。‎ ‎(2)“政治制度创新”,依据所学知识从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或民主共和制的角度概括。“积极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确立和保障了民主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即可。‎ ‎(3)“具体表现”,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角度回答。“失败原因”,依据材料三信息“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的社会性质、专制传统和封建思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以及不符合中国国情等角度分析。‎ ‎18.材料一 整个50年代,中国对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持批评态度,认为“中立是一种幌子。”直到80年代,中国才关注不结盟的成功经验并采用尼赫鲁所倡导的不结盟这种比较务实的外交环境。‎ ‎——摘编自《关于不结盟外交战略问题研究》‎ 材料二 两极格局打破后,由于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的瓦解,西方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变本加厉,它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对第三世界施加压力,发达国家也不再需要利用过去的中间地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减少。有些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尽快加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或是为了赢得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和减免债务的优惠,甚至宣布退出不结盟运动。‎ ‎——摘编自《冷战后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问题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不结盟运动的态度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冷战后不结盟运动的命运有何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由反对批评到认可关注。‎ 原因:中国外交从“一边倒”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运动扩大并取得显著成就;中国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2)变化:由蓬勃发展到发展停滞。‎ 原因:冷战结束,中间地带作用减弱;西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变本加厉;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得到发达国家的援助退出不结盟运动。‎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整个50年代,中国对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持批评态度……直到80年代,中国才关注不结盟的成功经验并采用尼赫鲁所倡导的不结盟这种比较务实的外交环境。”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对不结盟运动态度由批评转向认可和支持,结合所学从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及中国对和平国际环境的需要等方面分析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由于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的瓦解,西方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变本加厉,……发达国家也不再需要利用过去的中间地带……有些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尽快加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或是为了赢得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和减免债务的优惠,甚至宣布退出不结盟运动。”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冷战结束以后不结盟运动由蓬勃发展到基本停滞,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冷战结束,中间地带的作用有所减弱,而西方强权政治进一步发展,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发展需要得到发达国家的支持,所以退出不结盟运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63—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如图:‎ 运用世界近代史的史实,对图进行探讨。(说明:对图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1.观点:三个层次 ‎ ‎(1)写出“欧洲三大革命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 ‎(2)写出“欧洲三大革命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或写出“欧洲对外扩张确立了对世界的霸权”。‎ ‎(3)没有以上观点词语。‎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回答时关键是要做到分层次解答。‎ ‎1观点:三个层次 ‎(1)写出“欧洲三大革命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 ‎(2)写出“欧洲三大革命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或写出“欧洲对外扩张确立了对世界的霸权”。 ‎ ‎2.论证:三个层次(史实、逻辑表述)‎ ‎(1)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代史史实;②对图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2)①能够运用世界近代史史实;②对图中几个要素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3)①运用世界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②对图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