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专题6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经济近代化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专题六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经济近代化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 主题一 一波三折的经济近代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对应学生用书第32页) ■主题纵向贯通················································································· 时期 特征 原因 影响 19世纪 中期 自然经济解体 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大批外国商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世纪60年代 洋务运动兴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洋务企业的诱导和外商企业的刺激 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9世纪末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担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 民国初年 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 辛亥革命的鼓舞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国民政 府前期 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全面抗 战期间 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的掠夺 内迁的民族工业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解放战 争时期 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捐税;官僚资本的压榨;美国独占中国市场 使民族资产阶级认清国民党政权的反动面目,开始与国民党决裂 ■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 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 1.(2017·全国卷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B [洋务运动兴办的军用工业开始时经费由政府拨付,后经费困难,才出现材料中的“协造”方式,B项正确。洋务运动中的军用工业并没有转为商办,A项错误。军用工业生产的产品用于军队,没有市场化,C项错误。近代轮船制造业生产消耗高而效率低,受到西方列强的制约,没有走出困境,D项错误。] 2.(2017·全国卷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D [从材料中信息“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可推断材料中的现象为甲午中日战争后出现的。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兴办实业的限制,因而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是在189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A项错误。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是在19世纪70年代,90年代趋向衰落,B项错误。19世纪末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应该是增多而不是减少,C项错误。] 3.(2015·全国卷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D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52年”“‘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1852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材料中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取代“中国产的土布”用于包装,说明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的中国销路不畅,故选 D项;A、B、C三项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中国逐步陷入资本主义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经济结构发生变动,社会出现转型,中国的近代化在艰难跋涉中前进。全国卷命题依托教材主干知识,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及各种变化。 考向二 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 4.(2017·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原来的土煤“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样减轻了税收对开平煤矿的压力,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题干仅仅说明政府降低税率,不能说明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B项错误。此举对抵制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有一定作用,但并没有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C项错误。降低税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煤矿业的发展,但洋务企业本身存在着很多弊端,不可能实现煤矿业稳健发展,D项错误。] 5.(2016·全国卷Ⅱ)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D [解题关键:一是时间信息“抗战胜利后”,二是材料信息“ 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由此材料可知,国民政府战后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其主导地位加强,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反映缓解民族工业的困境,排除。B项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错在“开始”二字上。] 6.(2016·全国卷Ⅲ)右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图文信息。该火柴图案的主题是“抗敌”,主图是一顶大斗笠,上书“十九路军”,斗笠左右两旁分别有“振我中华”和“挽回利权”字样,这种设计是为纪念抗日的先锋十九路军。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殊死抵抗,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体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19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所以排除A、B、C三项。] 7.(2016·全国卷Ⅱ)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西方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从而出现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的状况,故选C项。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故排除A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开始逐渐解体,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 全国卷试题往往采取“创设新情境,考查新问题”的方式进行命制, 材料的选择、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设定主要依据历史学发展的趋势、高校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中学历史教育内容的结合,运用这些方式考查考生归纳、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8.(2014·全国卷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1853年时,英国商品因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而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但中国人均消费的英国棉纱、棉布远低于印度的人均消费,根本原因是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对英国商品进行顽强的抵制,故选D项。] 9.(2015·全国卷Ⅱ)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日本侵华分析。抗战时期,日本控制沦陷区的金融,通过发行“联银券”“军用票”等掠夺财富,以战养战,其目的是转嫁经济负担,故B项符合题意;日本侵略者的这些行径扰乱的是沦陷区的金融秩序,故A项错误;封锁抗日根据地主要是依靠物资管制制度,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日本在金融领域的举措,与物资管制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 ■主题深度剖析················································································· 1.图解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及启示 2.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起步阶段(1861-1895年):主要是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到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初步发展阶段(1895-1927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相结合,是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出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从政治上看,晚清政府推行新政、维新派领导变法、立宪派领导保路运动、革命派发动革命、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从思想上看,“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学习西方的层面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 (3)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错的复杂环境中举步维艰,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出现却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全面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中国近代化无从谈起。 3.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①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与中国人民对外抗争紧密相联;②具有与西方明显不同的近代化特点,发展十分缓慢;③最初由地主阶级领导,后来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互为因果;④中国初期的近代化过程几乎与农村、农民、农业无缘。 (2)评价 ①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它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和爱国精神,打击了君主专制和迷信,为民主改革和民主革命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③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人才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文化、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④由于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不同步,又受到列强的干涉和顽固派的阻挠,也没有或很少顾及农民利益,所以其前进的过程十分艰难和缓慢,即使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许多弊端。例如,洋务运动过程中只重视军事工业,辛亥革命前后只重视轻工业等,使我国近代化从一开始便畸形发展。 ⑤从中国近代化的得失中可以认识到,由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的中国近代化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近代化的成功,必须要由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共产党来领导,必须要走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道路。 ⑥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主题仿真模拟················································································ 1.据史料记载:“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这种现象在鸦片战争之前已经存在 B.这说明当时中国传统产业完全破产 C.当时闽省通商口岸包括厦门和宁波 D.东南沿海传统棉纺织品的商业贸易逐渐衰退 D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家庭手工业破产,东南沿海传统棉纺织品的商业贸易逐渐衰退,这种现象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当时的中国传统产业并未完全破产,故B项错误;宁波属于浙江省,故C项错误;东南沿海传统棉纺织品的商业贸易逐渐衰退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2.(2017·江西五市八校高三联考)有人谈及洋务运动时说:“中国在外交上的一贯失败也愈使自强运动看来差劲。……1860年间的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材料主要强调洋务运动( )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B.因阶级局限无法突破传统惯性 C.中体西用的做法成效甚微 D.步伐谨小慎微但仍有开拓之功 D [材料没有涉及抵制列强侵略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说明肯定了改革的进步性,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材料相悖,故排除;根据材料“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体现了洋务运动的改革者们步伐谨小慎微,但仍开创了新的局面,故D项正确。] 3.(2017·荆州高三调研)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收回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的改订新约运动。经过艰苦谈判,通过了由中国政府确定的逐步提高进口商品税的征收标准(见下表)。这一标准( ) 年份 非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无同类产品且找不到相近替代物) 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有同类产品) 总税则 必需品 合计 无出口 有出口 合计 1928 5.1 5.1 8.1 6.7 4.1 4.3 1929 22.2 17.2 18.3 13.8 9.0 10.3 1930 23.6 17.7 25.1 13.2 10.2 12.0 A.导致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 B.促进了中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 C.基本实现国民政府的外交目标 D.有利于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输入 B [材料表格中没有出现“官僚资本”的信息,故A项错误;表格有两项内容“国内无同类产品且找不到相近替代物”和“国内有同类产品” 即有国内替代品,数据显示关税的逐渐提高,有利于国内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收回领事裁判权的内容,故C项错误;关税的提高是不利于进口的,故D项错误。] 4.(2017·濮阳高三模拟)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南京国民政府不仅建成了连云港和黄埔两港口,并对长江航道进行了疏理,炸毁暗礁,清理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南京国民政府的上述举措( ) A.旨在加紧“围剿”红军 B.为迁都重庆提前做准备 C.便利了工矿企业内迁 D.奠定了持久抗战的基础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27年至1936年之间国民政府为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而进行的经济运动,与“围剿”红军无关,故A项错误;此时全面抗战尚未开始,国民政府还未准备迁都,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时期的交通建设客观上便利了工矿企业的内迁,故C项正确;此时全面抗战尚未开始,故D项错误。] 主题二 生活中的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对应学生用书第35页) ■主题纵向贯通················································································ 1.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社会生活变迁 时期 历史背景 表现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出现了洋布、洋装、西餐、欧式洋房、自行车等 辛亥革命前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婚丧仪式逐渐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落后现象消失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了保障, 但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近现代以来中国交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时期 交通 大众传媒 19世纪60至90年代 (1)轮船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立轮船招商局 (2)铁路交通: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淞沪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报刊业:维新变法时期,形成国人办报的高潮 20世纪初及民国时期 (1)轮船运输:民国以后,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 (2)铁路交通: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3)公路交通: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民国时期,发展缓慢 (4)航空运输: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1)报刊业:《民报》《新青年》《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电影业:《定军山》是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标志;《渔光曲》是中国首次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事业逐渐走向成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轮船运输: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发展速度放缓 (2)公路交通:发展较快,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车 (3)铁路交通:铁路建设加快,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改进机车,火车由蒸汽机车发展到今天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速度越来越快 (1)报刊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与其他类型报刊并存,种类多,内容丰富;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2)电影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电影题材主要是工农和革命题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业走向辉煌 (3)电视业: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边远地区和农村广大群众收看电视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4)互联网:1994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003年上半年, (4)航空运输: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6 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 以“时空观念”为载体,迁移考查主干知识 1.(2017·全国卷Ⅰ)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A [由于近代开辟的通商口岸多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内地高,人们思想较为开放,因此留日学生多集中在上述地区。出现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故A项正确。此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刚刚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尚未建立,革命运动尚未出现高涨局面,B项错误。此时清政府鼓励留学日本,促进了留日潮流的出现。但这一政策与留日学生分布不平衡无直接关系,C项错误。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无直接关系,D项错误。] 2.(2017·全国卷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B [广告宣传“思想日新”“谋卫生”,广告非常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说明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在材料时间之后,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改良社会风俗”,C项错误。虽然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但不能得出国民是否实现了广告中宣传的文明,D项错误。] “衣食住行”是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侧面,是教材的主干知识,透过“衣食住行”的变化,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信息,调动和迁移所学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是高考的命题点所在,复习时应重点关注。 考向二 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 3.(2017·全国卷Ⅲ)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B [据材料中信息“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可知,当时上海的婚俗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B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出民众婚姻是否实现了自主,A项错误。材料中只反映出婚礼习俗的变化,并未体现出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C项错误。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受政府主导,D项错误。] 试题不拘泥于主干教材知识的具体表述,而是突破教材,从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相关知识,灵活运用材料创建情境,搭建一个检验学生学科能力的平台。 4.(2014·全国卷Ⅱ)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 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维新派的目的。康有为认为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故其主张易服主要是为变法营造社会氛围。故选B项。] 5. (2014·全国卷Ⅰ)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C [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 ■主题深度剖析················································································· 1.图解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一般规律与线索特征 (1)一般规律 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程度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③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⑤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2)线索特征: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变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改革开放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各国联系愈加紧密,逐步跟上了国际潮流。 ■主题仿真模拟················································································ 1.皖系军阀徐树铮访问法国期间,在巴黎宴请宾客,席间徐树铮致辞:“今晚所备菜肴皆菲薄粗鄙,不堪招待。”酒店经理听后认为徐树铮是对酒店的侮辱,蓄意损害其名誉,于是提起诉讼。这一事件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 B.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区别明显 C.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D.守旧势力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 C [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与材料主题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饮食的细节,看不出中西饮食的区别,故B项错误;徐树铮在宴席上的谦虚之词被酒店认为是侮辱,反映了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故C项正确;守旧势力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2.(2017·资阳高三诊断)1920年,上海政府发布布告,禁止“一切所穿衣服或故为短小袒臂露胫或摹仿异式不伦不类”,并称其“招摇过市恬不为怪,时髦争夸,成何体统。”“故意奇装异服以致袒臂、露胫者,准其立即逮案, 照章惩办。”该布告表明( ) A.自由开放之风已渐入民间 B.五四运动促成国人思想解放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 D.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 A [材料体现政府对开放的西式穿着持反对的态度,但民间自由开放之风却逐步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五四运动促成国人思想解放,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男尊女卑的观念,故C项错误;政府禁止开放的西式穿着不等同于反对西方生活方式,故D项错误。] 3.(2017·梅州高三质检)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要点,但在宣统二年(1910年)颁布的《现行刑律》婚姻类中删除了“禁止良贱通婚”这一条。这种变化说明了( ) A.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婚姻制度逐渐开始变革 B.婚姻风俗的变革在全国都得到了推行 C.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朝统治阶层 D.近代婚姻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 C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与材料“在宣统二年(1910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不符,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在当时广大农村,婚姻风俗变化不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清政府删除了“禁止良贱通婚”,反映了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也影响到了清朝统治阶层,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 4.(2017·保定高三模拟)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 ) 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 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 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 B [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可知,该广告夸大了西方交通工具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得出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式交通尚未被广大人民接受,因而打出营业广告,故C项错误;由交通广告得出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属于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5.(2017·蚌埠高三质检)1920年,全国报界联合会通过《劝告勿登有恶影响于社会之广告与新闻案》指出:“如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究其弊端可以凋敝民力而促其生计,且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又如春药及诲淫之书,皆足以伤风败俗,惑乱青年。此种广告,皆与社会发生极大之恶影响,而报纸登载,恬不为怪。”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立法整顿,规范广告业秩序 B.民族危机加深,报业界抵制外货 C.报刊业发展迅速,广告比重加大 D.缺乏有效管束,广告业乱象丛生 D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立法整顿规范报纸广告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该广告宣传抵制外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报纸广告比重的变化,故C项错误;据材料内容可知,广告业乱象丛生,故D项正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