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东省东莞市岭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东省东莞市岭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东莞市岭莞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政治制度示意图,该制度称为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行省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天子到士,是层层分封的体现,故选A;郡县制是与分封制不同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B;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C;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 ‎2.从“天下为公”转变到“天下为家”开始于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答案】A ‎【解析】夏朝建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天下为公”转变到“天下为家”,故A正确;商朝并不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故B错误;西周和东周也不符合题意,故CD错误。故选A。‎ ‎3.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 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 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 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 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答案】B ‎【解析】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这解决了贵族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唯一性,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安定和团结,并被后世沿用,故选B。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以前就已经实行,排除A。宗法制下,财产的继承是嫡子优先,然后庶子,故C项错误。宗法制协调的家族内部关系,而不是家族之间的关系,排除D。‎ ‎4.下列选官制度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①科举制 ②察举制 ③九品中正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②①③ D. ①③②‎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实行九品中正制;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故正确顺序是②③①,排除ACD,所以选B。‎ ‎5.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土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A. 对政治事务的决策实行民主协商 B. 保证了中央机构的至上权力 C. 有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 D. 表明秦代中央官制发展完善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在朝议中允许更多的人来发表意见,这样能够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正确答案为C。虽然朝议允许各种人发言,但是没有体现对政治事务的决策实行民主协商,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机构具有至上权力,B错误。材料只是讲了“朝议”制度,不能表明秦代中央官制发展完善,D错误。‎ ‎6.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 A. 通过分散相权保障皇权独尊 B. 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完善分权体制提高行政效率 D. 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可知统治者实行的是分化事权的做法,这一做法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削弱相权问题, A错误;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以使其相互牵制等信息可知,分权的目的是相互制约,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 C错误;将地方的军、政、财等权分割,只是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是制度造成的,并不能消除,故D项错误。‎ ‎7. 隋唐时,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 A. 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B. 宰相之权严重削弱 C. 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D. 集思广益民主决策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隋唐时期开始实施三省部制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因此B正确。材料只是说宰相多,不能体现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A不能选,C、D与题意不符也不能选。‎ ‎8.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 秦朝郡县制 B. 西汉郡国并行制 C. 元朝行省制 D. 清朝军机处 ‎【答案】B ‎【解析】汉初戒于“亡秦孤立之败”,分封一些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但“有心裁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这些诸侯国的势力膨胀,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A、C、D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均可排除。故选B。‎ ‎9.“宋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 重用亲信 B. 频换承相 C. 废除宰相 D. 分化事权 ‎【答案】D ‎【解析】“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轩审刑院”等,可知宋代不断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强化君权,D项正确;A项应该是在汉朝时期,设立中朝,任用亲信,故排除A;B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B;C项是在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故排除C。‎ ‎10.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 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 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 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 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答案】B ‎【解析】内阁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奏章,根本不能独立处理政务,唐代宰相是在皇帝的领导之下有一定的处理政务之权力,所以A是错误的;内阁不是政府的正式机构,所以也没有任免官吏的权力,故C错误;内阁不属于正式国家政权机构,协助皇帝处理章奏,只有六部才可以直接管理地方政务,故D错误;B表述符合事实,比较准确。‎ 考点:中国古代史·隋唐·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史·明清·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 ‎11.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能把权力交到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苏格拉底意在说明雅典 A. 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 人民主权遭到破坏 C. 城邦体制逐渐衰落 D. 急需建立精英政治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能把权力交在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勿用,故A项正确;人民主权是近代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材料不符,故排除B项。城邦体制逐渐衰落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材料只是强调直接民主的弊端,并没有体现“急需建立精英政治”,D错误。‎ ‎12.库朗德在《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中说:“拥有自己的祖国当然是件珍贵的事,没有什么比一个没有祖国的人更悲惨的了,对罪大恶极者通常所采取的惩罚就是放逐。”开始实行这一举措的雅典执政官是 A. 梭伦 B. 克里斯提尼 C. 伯里克利 D. 普罗塔戈拉 ‎【答案】B ‎【解析】题干体现的是克里斯提尼改革中的陶片放逐法,故选B项;梭伦改革中没有这样的措施,排除A项;伯里克利时期不是“开始实行”,排除C项;普罗塔戈拉宣传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D项。‎ ‎13.下表为伯利克里时期雅典人口中各类型人数统计表,该表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类型 自由民(含妇女和儿童)‎ 奴隶 梅迪克(外邦人)‎ 公民(成年男子)‎ 出席公民大会的公民 人数 ‎168000人 ‎200000人 ‎32000人 约40000人 约3000人 A. 主权在民 B. 轮番而治 C. 少数人的民主 D. 直接民主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享有民主权利的是雅典公民,从表格数据发现,享有民主权利的 约40000人,只占自由民的四分之一,出席公民大会的公民人数约3000人,仅占自由民人数的五十六分之一,可见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是奴隶制下的民主,故选C。从享有民主权利的各类型人数统计不能得出主权在民的结论,排除A。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基本原则是平等的原则,每个公民可以是统治者也可以是被统治者,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B。直接民主制是指全体公民遵循多数统治的原则直接参与政权工作或直接行使政治决策权的民主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D。‎ ‎14. 《十二铜表法》规定:“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下列对这部法律评价正确的是 A. 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B. 维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C. 确立了后世的立法规范 D. 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律,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可见该法律维护的是公民财产的私有性,符合题意的是B项,罗马法律完善阶段是指《民法大全》的颁布,排除A项;C项是罗马法律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不是世界上,排除D项。‎ ‎15. 现代法学概念中的“国际私法”主要负责调整涉外法律关系中的民事和商事,有的国家称其为冲突法。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罗马的 A. 习惯法 B. 自然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答案】D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现代法学概念中的“国际私法”主要负责调整涉外法律关系中的民事和商事,有的国家称其为冲突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古代罗马的万民法,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16.某西方学者这样评论罗马法:“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下列对“理性”的最准确理解是 A. 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以前的习惯法 B. 罗马法能及时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C. 罗马法形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 罗马法主要保护了统治阶级利益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是由习惯法发展而来的,所以说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之前的习惯法,故A项错误;罗马法是随着罗马统治地域的不断扩大,对法典进行不断地编撰、充实,因此材料中的理性指的是罗马法能够适应新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但是法典的完备性与材料中所述的理性不存在关联,故C项错误;D项是说的是罗马法的局限性,罗马法与现代法制相比较,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局限性的叙述和材料中的描述不存在关系,故此项排除。所以答案选B。‎ ‎17.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不尽相同的政体。下列文献与政体对应正确的是( )‎ A. 英国《权利法案》——联邦共和制 B. 美国1787年宪法——君主立宪制 C. 德意志帝国宪法——君主立宪制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联邦共和制 ‎【答案】C ‎【解析】结合课本基本知识即可作答,英国《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共和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的是议会共和制,故选C。‎ ‎18.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 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 C. 议会开始限制王权 D. 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这实际是揭示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故选A。B项是19世纪的;C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就开始限制王权了;D项错误,国外此时已经没有权力了。‎ ‎19.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进一步发展。下列各项中,体现了这一进步趋势的是 A.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 法德两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C. 美国联邦共和制的建立 D.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中期,故A项错误;英国和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确立的是共和制,故B项错误;美国联邦共和制确立于1787年,故C项错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故D项正确。‎ ‎20.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权受到限制,并通过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安妮女王直接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规定,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故选B。‎ ‎2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两者都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实现了分权制衡 C. 体现了民主原则 D. 顺应了共和潮流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可知,美德的国家机关产生都体现了民主的原则,所以C符合题意;材料中只体现了德美两国制度的民主性原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关系,所以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只体现了德美两国制度的民主性原则,未能体现分权与制衡,所以B不符合题意;德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不是共和制度,所以D不符合题意。‎ ‎2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由国会掌握,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这一规定 A.加强了中央权力,兼顾了地方分权 B. 类似中国的剪刀石头布游戏规则 C. 强化了总统权力,提高了行政效率 D. 其本质是“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答案】D ‎【解析】“立法权由国会掌握,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反映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三权之间相互制约,国会可以以弹劾等诸多形式限制总统,总统可以以“行使否决权”等形式限制国会的权力,而联邦最高法院则可以通过违宪审查的形式限制国会的立法权和总统的行政权,此外,总统对司法权也有制约,表现在联邦最高法院的人事任命在一定程度上受总统控制。故选D;A是联邦制的影响,排除;剪刀石头布游戏规则只有单向制约,没有平衡关系,排除B; 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23. 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A. 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 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 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 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答案】A ‎【解析】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立法,但是如果国会重新表决,以2/3以上的多数通过的话,则总统的否决无效,故选A。BC与题意无关,D不符合美国宪法的规定,故排除。‎ ‎24.(国家元首)有权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这项条款应出自 A. 美国1787年宪法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C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总统无权解散议会,排除A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与题干中“参议院”“众议院”不符,排除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故选C。‎ ‎25. 1791年至1870年,法国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13部成文宪法,1875年宪法颁布以后,尽管多党制下的内阁变换不断,但宪法频繁变更的现象已经改变。这是由于 A. 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B. 1875年宪法保障了人权 C. 国际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 D. 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政体频繁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共和派和君主派的斗争激烈,反映的是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资产阶级势力的发展不足,在法国历史上1875年所确立的是第三共和国,故A项错误;1875年宪法在人权保障上不完备的(众议院中妇女、军人无投票权),故B项错误;影响法国政权的主要势力是资产阶级共和派和君主派,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民主力量,有效的维护了共和政体,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26.假设穿越“时空隧道”,回到1876年的欧洲,法、德两国的国家元首都可以做的事情是 A. 统率三军 B. 主宰议会 C. 创制法律 D. 任职终身 ‎【答案】A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1876年,结合所学知识,法、德两国均已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根据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可以看出,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施特赦;德国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命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因此选A。‎ ‎27.“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由皇帝任命。”上述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 军国主义色彩 B. 民主主义色彩 C. 专制主义色彩 D. 民族主义色彩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德国皇帝权力太大,保留了封建残余,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军国主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专制主义而非民主主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民族主义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8.有德国学者认为,从宪法角度而言,德意志帝国是个“怪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中主要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皇帝担任国家元首 B. 内阁只对皇帝负责 C. 内阁掌握行政大权 D. 帝国议会由民选产生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德国为君主立宪政,因此皇帝是国家元首,故A项错误;依据宪法,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从而使帝国成为名义上实行君主立宪,实际上只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实行君主专制的“怪胎”国家,故B项正确;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内阁并非真正掌握行政大权,故C项错误;依据1871年宪法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虽然作用很小,但它是民主的体现,故D项错误。‎ ‎29. 某学者将19世纪后期德国的政治民主化方式称为“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宪法中资产阶级占主导,掌握帝国议会 B. 帝国宪法确认了联邦体制,各邦有较大自治权 C. 普鲁士以王朝战争形式统一德国,在联邦议会中占主导地位 D. 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普鲁士国王是国家元首并拥有绝对权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可知是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统一的并且在原统治者的领导下颁布了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A项的帝国议会属于人民议会,由所有年满25岁以上的男性公民普遍投票选出,与材料的“旧统治者”不符,故排除。B项联邦制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题意无关,故排除。C项体现不出民主化,排除。D项符合题意,故选择B。‎ 考点:西方代议制·德意志帝国宪法·特点 ‎30.从人类文明的进步视角看,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文明构成元素进行概括,下列说法不够准确的是 A. 从君主立宪制到总统共和制 B. 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 C. 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D. 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论 ‎【答案】A ‎【解析】君主立宪制与总统共和制同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有效形式,是同时代并存的历史现象,体现不出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故A符合题意;依据所学,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体现了世界近代史中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B与题意不符;依据所学,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体现了世界近代史中经济文明的发展趋势,C与题意不符;依据所学,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论体现了世界近代史中思想文明的发展趋势,D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3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是历史学界讨论的重点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1)根据材料一,就“封”和“郡”的字型结构来看,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主要区别?‎ 材料二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相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苏轼《东坡志林》‎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汉书》‎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分别列举西周、秦、汉初、元朝管理地方的制度?‎ 材料四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中央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那就要放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而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方面,则是从宋代起中央集权就高度发达了,其时地方分权最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千年来一直都在变,都在不断地调整。‎ ‎——摘编自凤凰网:周振鹤《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像钟摆一样》‎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北宋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的背景。简要说明北宋主要是通过哪些官制的变化来实现“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的?‎ 材料五 美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通过代议制在广土众民范围内真正实行民主治理的国家,它建立了一整套模式,从而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中国改革论坛网:宣晓伟《美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安排的优点和缺点》‎ ‎(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实行哪一制度“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何积极意义?‎ ‎【答案】(1)区别:分封制:封疆建国,割据一方;郡县制:为君主管理地方。‎ ‎(2)因素:吸取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 制度: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3)背景:接受唐代藩镇割据而造成五代分裂的教训。‎ 变化:①派文官任州郡长官;②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设转运使,将赋税权收归中央。‎ ‎(4)制度:联邦制。‎ 意义: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同时也确保了各州的灵活性与独创性,这为美国的繁荣与稳定奠定了基础;美国是近代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解析】(1)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实行分封制,诸侯掌握地方管理权;“郡”是指郡县制,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2)由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相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弗能禁止。”、“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可以得出,均体现了对前朝教训的吸取,都旨在建立或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秦实行的是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元朝实行的是行省制。‎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在吸取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派文官任州郡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将赋税权收归中央。‎ ‎(4)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原则,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很好的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对别国的影响等方面加以回答。‎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一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历史上记载制度,往往只举此一制度之标准的一段落来作主,其实每一制度永远在变动中,不配合当时的史事,便易于将每一制度之变动性忽略了,而误认为每一制度是凝滞僵化,一成不变地存在”。‎ ‎——摘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结合材料与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的形成与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评分标准:一等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史史实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观点较明确,解析较全面;能够运用世界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较清晰,表述较清楚。‎ 三等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运用世界史史实不够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逻辑关系混乱,表述不清楚。‎ 示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演变观点:君主立宪制的演变加快了民主化进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的结果,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初步确立;随后不断演变,18世纪初,国王不懂英语而很少参加内阁会议,于是重要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向国王汇报,主持内阁会议的大臣成为了首相,内阁制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国王“统而不治”,使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工业资产阶级要求享有政治权利,1832年采取了降低候选人和选民的财产资格等改革措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后经历次议会改革使君主立宪制完善。‎ 综上所述,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完善是国家权力重心的不断下移的过程,同时也是英国政治制度更趋民主化的过程。‎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对钱穆的观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即“研究制度应该全面的看待”、“研究制度应该深知制度背后的一整套理论”,以此提炼观点,然后在结合所学知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演变的历程,对此进行有理有据的阐述说明,最后总结提升。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