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漳平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存在一种先天性的危险。”以下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周王完全按照血缘进行分封 B. 诸侯拥有独立征税、军事权 C. 诸侯对周王要尽一定的义务 D. 周王对诸侯的任免无能为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国在自己的封地内有世袭统治权,对卿大夫再分封及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力,诸侯国在封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因此材料中“先天性的危险”指的是诸侯拥有独立征税、军事权,从而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的对象有同姓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因此周王不是完全按照血缘进行分封,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对周王要尽一定的义务,但这与材料中的“先天性危险”无关,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分封制度下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力量威胁中央,因而说“先天性的危险”,而与周王对诸侯的任免无能为力无关,故D选项错误。‎ ‎2.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 A. 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 B. 西周的宗族观念浓厚 C. 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 D. 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来看,周代的政治具有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西周的宗族观念问题,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A. 深受宗法影响 B. 突出皇权至上 C. 体现宗教色彩 D. 利于邻里和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可得出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的宗法的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一个家族,谈不上皇权至上,故B项排除;材料中宗族与宗教是两回事,故C项排除;利于邻里和睦有其影响,但是反映不了题旨,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晴】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 ‎4.《剑桥中国史》说,……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期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继续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地作了修正。材料中说的“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是指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中央集权制度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指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干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等,故C正确;秦朝已经废除了分封制,A错误;三公九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组成部分,排除B;行省制度是元朝的,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秦朝政治制度的影响。关键信息有: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 ‎5.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大的阳数,而紫禁城中用九之处也颇多。皇宫三大殿的高度均为九丈九尺,角楼结构为九梁十八柱,宫门为“九路钉”,横竖均为九排,共八十一颗。皇宫的佛堂中佛重八十一斤和九十二斤,都为九的倍烽和余数。另外,从紫禁城的器物上看,用九之处也比比皆是:九龙壁、九龙柱、九龙杯、九桃壶、九鼎等。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B. 建筑功能齐全,体现了壮观与威严 C. 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 D. 蕴藏着易学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九丈九尺”“九龙壁、九龙柱、九龙杯、九桃壶”等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大的阳数”可知故宫的建筑体现出了皇权专制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故A项错误。“建筑功能齐全”说法绝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易学在材料中的建筑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6.北宋初期,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到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交战于庭”。这种现象反应的本质是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在相位之争 B.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C.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利对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宋代御使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并未体现相位之争,故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设立中外朝制度,大大削弱了相权,开始改变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至北宋中期,御史虽然可以监察宰相,但其权力仍小于宰相,故D选项不符合史实。‎ ‎7.据记载:某大臣奏报时影响了宋太祖的玩乐且拒不认错,太祖打掉了大臣两颗牙齿,大臣将打掉的牙齿放在怀里,太祖责问:“汝怀齿欲讼我耶?”大臣对日:”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这表明 A. 宋太祖具有闻过则喜的风范 B. 相权一定程度制约皇权 C. 宋代史官治史的公正客观性 D. 史书记载具有明鉴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大臣为了维护皇权的尊严,防止史官将此事进行记录,将宋太祖打掉的牙齿收藏在怀中,皇帝也因此进行了赏赐,体现的是史书具有明鉴作用,D选项符合题意。太宗高兴主要和大臣收藏牙齿,防止史官记载有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B选项排除。宋代史官治史的公正客观性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8.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材料表明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是 A.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以看出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更多的人读书,这对社会重学风气是有利的,故答案选B选项。A选项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材料与经济内容无关,故排除;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自然科学的知识,故排除。‎ ‎9.每个人都有烦恼,作为学生,我们可能苦恼于考试成绩或每天繁重的作业。贵为一国之君的天子也有着其无尽的烦恼。宋太祖说“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这也说出了历代皇帝们的心声。下列措施属于皇帝为了防范“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而采取的是 ‎①“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 ‎②“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③“故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④(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皇帝防范“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即不许别人侵入自己的利益范围,皇帝防范“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的措施,即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结合所学,明太祖“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废除丞相,加强了皇权,①正确;“故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正确;“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反映的是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不属于君主专制,排除②;(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反映的是分封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不属于君主专制,排除④;故选A。‎ ‎10.“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材料反映了 A. 元代行省划分依据是继承历朝传统 B. 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有良好的地理条件 C. 元代行省划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作者对元代的行省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可知,元朝划分行省不再依照地理条件,这是为了防止地方利用地理优势进行分裂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AB项,元代行省划分依据是继承历朝传统、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有良好的地理条件的表述与材料信息相反,排除;D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地区划入一个行政区划,削弱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认为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但是材料并未体现作者对这种划分依据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11.康熙在评论明朝政治得失时处处都显得小心翼翼,对其制度、文化的态度也相对温和。康熙的评论与是时士人的反思与检讨相比较,其主要分歧在于,前者坚守明太祖开创的政治传统,而后者却欲重返历代君主、尤其是明太祖“施暴”前的“三代之治”这反映出康熙 A. 重视历史经验总结 B. 反对儒家的历史文化 C. 与士人的矛盾尖锐 D. 坚持专制主义的立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于明朝的制度评价,康熙“坚守明太祖开创的政治传统”,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了丞相,直接掌握六部,加强了皇权专制,因此康熙实质上肯定了专制主义加强的立场,故D正确。材料中“处处都显得小心翼翼,对其制度、文化的态度也相对温和……前者坚守明太祖开创的政治传统”说明他带有主观继承态度,而不是历史经验总结,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反对儒家的历史文化,故排除B。材料中反映对历史的总结上康熙与当时士人有分歧,不是矛盾尖锐,故C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主义加强。关键信息康熙“坚守明太祖开创的政治传统”。‎ ‎12.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 宋代设参知政事和枢密使 C. 元朝中书省的建立 D. 清朝设置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是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17、18世纪是我国的清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正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参知政事和枢密使,分散了相权,皇权强化,但不符合清朝,排除AB;元朝建立中书省,丞相的权力有所反弹,不符合题意,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联系所学启蒙运动的时间和中国清朝专制统治的史实分析解答。‎ ‎13.“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监督之容曲,设司察以纠之”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某种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宗旨是 A. 巩固皇权 B. 监视官吏 C. 治理百姓 D. 服务社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惧宰官之不修……设司察以纠之”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是君主专制的组成部分,其宗旨是维护皇权,故A符合题意;“监视官吏”属于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目的之一,并非宗旨,故B不符合题意;治理百姓和服务社会不属于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目的,故CD不符合题意。‎ ‎14.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钱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A. 杜绝贪腐现象 B. 扩大御史权力 C. 提升监察效果 D. 促进制度转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回避制度是指清代在选任监察官员时,为避免各种关系干扰、防范于未然所作的限制性规定。这一规定严格规范监察纪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监察官员偏袒同党、亲朋,提升监察效果,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规定只是从形式上限制监察官员,其实际效果有限,不能完全杜绝贪腐现象;B选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规范监察官员的行为,严肃监察纪律,不能扩大监察官员的权力;D选项错误,专制社会的监察制度是君王的耳目和工具,是整肃吏治的国家机关,在皇权绝对控制下进行监察,不能促进封建社会制度的转型。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5.从左图到右图,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央机构逐步精简 B. 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 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D.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相权一步步地被削弱乃至被废除,专制皇权则相应地不断强化,故选D。图一到图二中央机构逐步增加,图四军机处虽然具有精简化的特征,但是其设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排除A;行政效率的提高是表象,其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B;与B项同理,其本质也在于君主权力的强化,排除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材料设问中的“本质”,中国古代官制不管如何演变,其本质都在于服务皇权,强化君主专制。‎ ‎1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一次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内有官员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了。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据此可知,这些官员 A. 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 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C. 试图遏制英国侵略势力 D. 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清朝官员不认为不平等条约中的关税协定是一种危害和耻辱,而认为该条约中的规定不但略高于自主关税,还省却了争执,没有认识到是国家主权的丧失,答案为D;材料没有体现ABC的内容,排除。‎ ‎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文书写,遇有文词辩论之处,以英文为标准。这一规定 A. 推动了近代教育产生 B. 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权利 C. 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 D. 促进了近代工业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文书写,遇有文词辩论之处,以英文为标准”中的规定使英国人在和中国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不利于中国主权的维护,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英双方之间条约签订的不平等,与融入世界和促进近代工业发展无关,CD选项排除。‎ ‎18.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为此,英国 A. 扩大国内生产规模 B. 纠结法国发动战争 C. 决定对华资本输出 D. 提出划分势力范围 ‎【答案】B ‎【解析】‎ ‎【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大门,英国联合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B项正确;扩大国内生产规模和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对华资本输出和提出划分势力范围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C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时间信息“1952年”,然后由此排除即可。‎ ‎【详解】‎ ‎19."致远”舰在中国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名字,其事迹在当时欧洲也是极受褒赞。甲午中日战争中,与“致远”舰的悲壮历史有关的战役是 A. 平壤战役 B. 黄海大战 C. 辽东战役 D. 威海卫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海战,"致远”舰管带以身殉国,故排除D,选B;AC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陆战,不符合题意,排除。‎ ‎20.梁启超曾指出:“今日列强之通患,莫甚于资本过度,而无道以求厚赢,欲救此敝,惟有别趋一土地广人民众而毋财涸竭之地,而全地球中最适此例者,莫中国若。”下列条约的内容能体现梁启超观点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今日列强之通患,莫甚于资本过度,而无道以求厚赢,欲救此敝,惟有别趋一土地广人民众而毋财涸竭之地”反映列强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结合所学,1895年《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反映列强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选C;AB反映了列强要到打开中国市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辛丑条约》签订于《马关条约》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D。‎ ‎21.阅读下表,由此可得出的最恰当结论是 ‎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 项目 ‎ 参战舰艇(艘) ‎ 火炮(门) ‎ 兵力(人) ‎ 舰船损失 ‎ 伤亡人数 ‎ 中方 ‎ ‎12 ‎ ‎191 ‎ ‎2234 ‎ ‎5艘沉没 ‎ 约1200 ‎ 日方 ‎ ‎12 ‎ ‎272 ‎ ‎3566 ‎ ‎5艘重伤 ‎ 约600 ‎ A. 中国北洋水师损失殆尽 B. 此战使清政府开始避战求和 C. 中国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D. 此战导致马关条约的签订 ‎【答案】C ‎【解析】‎ ‎【详解】黄海海战中中国北洋水师12艘战舰损失5艘,说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答案为C,排除A;黄海海中后清政府没有避战求和,B错误;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躲进威海卫军港,后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导致马关条约的签订,D错误。‎ ‎22.“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下列内容与梁启超所述史实属同一条约的是 A.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B.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中的内容,与材料“实自甲午战败荆台湾”符合,故B项正确;AD两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C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排除ACD三项。‎ ‎23.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 坚决捍卫了民族尊严 B. 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C.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D. 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从材料可得知,义和团运动对于外国及与外国相关的一切事物都持排斥态度,不分其作用是否积极,D正确。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学习西方的先进事物,无法捍卫民族尊严,A错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政府统治,B错误。义和团运动对列强瓜分中国起到了一定的抵抗作用,但最终运动失败,没能阻止列强瓜分中国,C错误。‎ 点睛:义和团运用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但其盲目排外的特点成为了其最大的局限性之一。义和团运动不能分清西方侵略和西方先进事物之间的区别,在这一方面思想是落后的。‎ ‎【详解】‎ ‎24.1861年,应列强要求设立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1901年《辛丑条约》又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列强这样做的意图是 A. 加快其瓜分中国的进程 B. 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C. 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 D. 便利其对清政府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政府应列强要求设立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特别是《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便利其对清政府的控制,故D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改变了瓜分中国为殖民地的做法,排除A;列强这样做的意图是实现侵华利益,并非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排除BC。‎ ‎25.英国驻俄国公使德佛椤向英国外交部电告:“奇迹!中国的曾纪泽已迫使俄国做出了它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了出来!”电文中“业已吞下去的领土”是在中国的 A. 东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东北地区 D. 西北地区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曾纪泽与俄国谈判达成《中俄伊犁条约》,中国争回了很大一部分主权,收回了部分根据原先条约被割占的领土。因此电文中“业已吞下去的领土”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 点睛:《中俄伊犁条约》是1881年2月24日清朝与沙俄签定的有关归还新疆伊犁地区的条约。根据条约及其子约,中国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但仍割让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该条约大部分保留了《交收伊犁条约》规定的商业特权。从根本上说,它和《交收伊犁条约》一样,都是有损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不平等条约。然而,这却是近代中国难得的一次外交胜利。此条约一公布,世界舆论顿时哗然。英、法、美等国的各大权威报纸均载文评论说:“中国的天才外交官曾纪泽创造了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迹,他迫使大俄帝国把已经吞进口里的土地又吐了出来。这是俄国立国以来不曾有过的事情。”‎ ‎26.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中能体现出“国共合作抗日典范”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太原会战体现出国共合作抗日,故B项正确;淞沪会战中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故A项排除;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故C项排除;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到了相持阶段,故D项排除。‎ ‎27.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A.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 C. 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1940年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它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敌,故D正确;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在1942年,故A错误;百团大战在华北地区,与海外援华的交通要道无关,故B错误;国民党徐州会战在1938年,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判断相关史实,只要抓住1940年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这一史实,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8.下表是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我最喜爱的十六抗战歌曲”的网络投票结果(节选)。由此可知,入选歌曲 曲目 创作年代 ‎《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 ‎《黄河大合唱》‎ ‎1939年 ‎《大刀进行曲》‎ ‎1937年 ‎《游击队歌》‎ ‎1937年 ‎《毕业歌》‎ ‎1943年 A. 都创作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时期 B. 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精神 C. 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必胜信心 D. 鼓舞了所有中国居民抗日热情 ‎【答案】B ‎【解析】‎ 表格中的歌曲均是鼓励中国人民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精神。故答案为B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排除A项;这些歌曲主要是增强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排除C项;抗战期间,中国也有投靠日本的汉奸,D项说法绝对,排除。‎ ‎29.1944年,豫中会战爆发,国军大败。董必武感慨战局,写道。“男儿抗日死沙场,青史名垂姓字香。中原倘有英灵护,怎让倭奴乱逞狂。”“今岁中原战役,倭势仍张,国军竟莫能抗,感时抚事,辄令人想念将军于不置也。”诗文里怀念的“英灵”和“将军”可能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张自忠将军在抗日战争中先后参加过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枣宜会战中不幸牺牲。诗文里怀念“英灵”和“将军”可能是张自忠,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位没有在抗战中献出生命,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英灵”的含义,即为抗战献出生命,而选项中只有张自忠将军在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为国捐躯,符合诗文的意思。‎ ‎30.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 认识到民众的巨大力量 B. 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与日寇抗战到底之决心 D. 在战略上做好了抗日准备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说明国民政府也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试图通过发动群众抵抗日本侵略。故答案为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要是以国共合作形成的,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侧重于发动群众,而不是对国民政府自身抗战的要求,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二、材料阅读(共两小题,31题15分,32题10分,共25分)‎ ‎31.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变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为后世历代所沿用。‎ 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趋势: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解析】‎ ‎【详解】(1)做法:依据材料一“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可知,后世盛赞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影响:依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巩固了国家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可知,秦朝确立的郡县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为后世历代所沿用。混合体:根据材料“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并结合西汉初期实行地方制度可知,刘邦实行的混合体是郡国并行制。‎ ‎(2)特点:根据材料“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可知,行省制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影响:根据材料“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为后世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3)理解:根据材料“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可知,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虽然变化繁复,但是其始终是维护中央集权。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32.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变化: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面:台儿庄战役等;敌后:百团大战。‎ ‎(2)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联系所学可知此时期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根据材料二的“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尽扫狼烟,重振乾坤。……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可知“共御外侮”指的是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根据课本内容举一例即可。‎ ‎(2)根据材料“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可联系课本上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总结出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材料“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联系所学可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