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段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中山一中高一段考历史试题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史料记载,商王断定大事,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卜(龟)和筮。如若王、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而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商朝 A. 商王完全垄断决策权 B. 政治带有迷信色彩 C. 王权受制于族权 D. 已形成早期民主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商王断定大事要进行(人)、卜(龟)和筮,且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说明早期的政治有带迷信色彩,故B项正确;“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说明商王没有完全垄断决策权,故A项排除;材料“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卜(龟)和筮”说明王权并不是完全受制于族权,还受到其它方面因素的限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商王决策会综合考虑各方意见,并不能说明就是早期的民主制,排除D项。‎ ‎2.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 分封制 B. 封建制度 C. 君主专制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下家天下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封建制度”是指分封制,故A正确;B是一种社会形态,排除;CD出现于秦朝,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 ‎3.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春节的“合家团圆”主要是凝聚宗族、家庭情感的,与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的关系最为密切,故D项正确。禅让制并不一定涉及到血缘关系。世袭只是指政治权力的沿袭,与家庭关系并不密切。分封制是与“合家团圆”没有太大关联。故排除ABC三项。‎ ‎4.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见下图)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A. 经济繁荣 B. 国家统一 C. 文化统一 D. 百姓安居乐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小篆是秦朝统一后的通用字体,“海内皆臣”说明四海之内都臣服,体现出的是秦朝国家统一的信息,故B项正确;秦砖显然是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不是经济繁荣的体现,故A项错误;小篆是通用字体,不能说明文化上统一,故C项错误;秦朝的百姓赋税沉重,并不是安居乐业,故D项错误。‎ ‎5.有学者曾提到,秦始皇为何不以大规模的人像代替数目繁多的兵俑?为何不用超人的神像,每座几丈高,有如今日俯视阿斯旺水坝的努比亚大神像?或者制造出来三头六臂,有如印度教的传统?兵马俑的这些独有特色,反映了秦朝 A. 皇权的至高无上 B. 神权色彩明显 C. 按军功授予爵位 D. 文化专制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秦始皇用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作为死后的陪葬,是想展现其死后仍然能享受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的一种体现,故A项正确。秦朝神权色彩并不太明显,如果神权色彩明显则会选用神像,故排除B项。C项与材料的信息主旨没有关系,故排除。秦始皇用兵马俑与文化的专制政策无关,故排除D项。‎ ‎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 实行节度使制度 B. 创立三省六部制 C. 任命文官做知州 D. 分割宰相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地方实行节度使制度,这些节度使在政治、经济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并且拥有强悍的武装,往往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于是到北宋时,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的军、政、财三权,具体在行政上便是中央任命文官担任地方知州,并设通判进行监督。宋太祖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A选项错误,C选项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与分割宰相的权力,都属于加强皇权的措施,不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措施,BD选项排除。‎ ‎7.据《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治兵得其道也。”下列各项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合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 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 D. 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完全消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由“尽收天下劲兵”可以判断A正确;由“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判断B正确;由“内外相维,上下相制”判断C正确;D与史实不相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济贫积弱的局面。‎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8.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 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所给材料的意思来看,很显然是选择A。导致了“重文轻武”现象出现的是宋朝时的政策,排除B;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的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而不是指科举制度,排除C;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也有很多是贪官污吏,因此,D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排除D。‎ 考点:科举制 点评:唐代科举制选拔了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汉代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等都需要掌握。‎ ‎9.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 明清的君主专制 C. 浅议“焚书坑儒”‎ D. 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三本书的标题,时间限于清代,内容包括军机处,文字狱,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发展的顶峰,文字狱加强了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共同主题是反映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A、D时间上不吻合,焚书坑书是秦朝的史实,C错。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文字狱 ‎10.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A. 表明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B. 说明内阁参与决策,有决定权 C. 体现阁臣皇权之下参与决策 D. 反映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说明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故答案为C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排除A项;内阁没有决定权,决定权在皇帝手中,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建议(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11.据《晚清史》记载,1843年以后,广州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升,并于1853年超过广州。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 A. 赔款2100万银元 B. 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C. 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D. 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 ‎【答案】C ‎【解析】‎ ‎【详解】《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为通商口岸。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只开放广州对外通商,《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逐步上升并超过广州。故C项正确;赔款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是《马关条约》中的内容,故排除BD两项。‎ ‎12.近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创伤,有人咏叹一场战争时说:“通川(州)烽火逼,仓皇幸热河,密云惟豆麦,宫禁满兵戈。”这反映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信息“通川(州)”“仓皇幸热河”即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故B正确,AC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13.中国近代史上,某一个文件具有很强的空想性,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大同模式;并且由于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文件”是指 A. 《十二铜表法》‎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近代史上”、“空想性”、“农民的大同模式”、“土地制度成为一纸空文”等信息得出,‎ 这一文件是指《天朝田亩制度》,故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与中国无关,排除A项。《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到土地制度,排除C项。《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到空想性,土地制度,故排除D项。‎ ‎【点睛】《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其空想性主要体现在对土地和财富的绝对平均分配,是农民阶级平均主义的空想,无法实现。‎ ‎14.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A. 北伐失利 B. 安庆保卫战失利 C. 天京变乱 D. 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 ‎【答案】C ‎【解析】‎ 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互相残杀,所以联系所学可知材料指的是天京变乱,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天京事变 ‎15.“5个多小时的激战,不仅决定了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战争全局。说得远一点,它同时又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的格局,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作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下列对“激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决定了甲午战争结局 B. 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C. 影响了中日国际地位 D. 刺激了日本侵华野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仅决定了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战争全局”、“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作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可知,这场战役是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一次决战,决定了甲午战争结局。战争的结果影响了中日国际地位,同时也刺激了日本侵华野心。故ACD三项理解正确。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故B项错误。‎ ‎16.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义和团运动 A. 与太平天国斗争目标一致 B. 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C. 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反帝爱国运动。马克•吐温同情中国人是因为中国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因此义和团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是马克•吐温有此言论的主要依据,故B项正确。义和团的目标是反帝,太平天国的目标是反清,同时也承担了反侵略的任务,二者目标并不一致,故A项错误。C项是由甲午中日战争导致的,故排除。D项是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与材料题意无关,故排除。‎ ‎17.晚清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这里所说的“匪徒”是 A. 太平军 B. 英法联军 C. 义和团 D. 八国联军 ‎【答案】C ‎【解析】‎ ‎“基督教”说明是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义和团运动,故C正确;A主要信仰是拜上帝教;B和D均属于列强。与题意不符。‎ ‎18. “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举国争言洋务”、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署,民族危机严重,很多人思想观念转变,积极向西方学习。《南京条约》刚刚触及国人天朝上国的架子,很多人仍没有清醒过来;B项和C项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署,此后掀起洋务运动,但是当时顽固派势力仍然很强大,很多人仍然认为中国是好的,不用向西方学习。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9.《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 增开通商口岸 B. 赔款白银二亿两 C. 允许设立工厂 D. 割台湾等给日本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中关于在中国设立工厂的条款实质上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扩大资本输出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增开通商口岸有利于扩大商品输出,但不能反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排除;B项,赔款属于资本积累层面,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排除;D项,割地条款不能反映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排除。‎ ‎20. 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在此,他认为雅典民主制( )‎ A. 把权力关进了笼子 B. 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 存在民主泛滥弊端 D. 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 ‎ ”可得出材料强调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故C正确。把权力关进了笼子表述的应该是近代三权分立政体的特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所以排除A项。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的民主,所以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1.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王权受到限制,并通过一系列法令的颁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安妮女王直接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规定,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发展完善。故选B。‎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22. 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 联邦体制 B. 分权制衡原则 C. 共和制度 D. 主权民原则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时间1788年可以看出,此时通过了美国1787年宪法,从材料“愚蠢的船主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离港”可以看出这是说的美国确立的联邦制政体。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也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故选A。B项错误,分权制衡原则主要说的是国家机构之间;C项错误,共和制在美国建立之始就确立了;D项明显与材料无关,主权在民主要说的是总统和议员等由选举产生。‎ ‎【考点定位】必修一·1787年宪法 ‎23.“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适应这一变化,英国 A. 通过光荣革命,赶走专制君主 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 C. 进行议会改革,调整议员结构 D. 建立内阁制度,限制国王权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君主立宪制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而不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1832年议会改革才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本题材料中的“中等阶级”实际上指的就是工业资产阶级,1832年议会改革中工业资产阶级因为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而获得了更多的席位,贵族、大地主的地位因为经济实力下降席位则大大的减少,所以,与之相关的史实只能是1832年议会改革。所以答案选选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 考点:··‎ ‎24.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 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 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 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常理,自杀是个人的自愿行为,不受法律的过分约束,但该规定明显是限制这一自由的行为,说明C选项正确。限制自杀的规定的初衷不是为了尊重生命而是加强对个人的管制。如果“崇尚自然法则”应该不去自杀,两者逻辑上有矛盾。所以BD选项排除掉。法律体系的完备的程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A选项排除掉。‎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特点 ‎25.“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民主、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多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文中的“她”指的是 A. 古中国 B. 古希腊 C. 古罗马 D. 古阿拉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在民主、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多方面……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可知,材料指的是古代希腊在民主政治、古典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对西方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且无法孕育西方文明,排除A项。古罗马在民主方面并不突出,古阿拉伯在民主、文学等方面也不突出,故排除CD两项。‎ ‎26.公元前31年,伯利克里宣称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伯利克里为了消除这种“障碍”采取的措施是 A. 按财产多少把公民分成四个等级 B. 给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C. 以抽签方式组成“五百人会议”‎ D. 对野心家实施“陶片放逐法”‎ ‎【答案】B ‎【解析】‎ 发放津贴是为了解决因为贫穷而不能参政的问题,即消除“贫穷”这种“障碍”采取的措施是给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而非废除财产等级制,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而选项A则是不符合题意,排除;“五百人会议”和消除这种“障碍”无关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对野心家实施“陶片放逐法”是伯利克里的措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7.《十二铜表法》第九表有这样的条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判处死刑”。在这里,《十二铜表法》‎ A. 保护了平民的合法权利 B. 表明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内容 C.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强调法律的公平与程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强调法律维护公共利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强调重视法律程序。故选D。A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律维护的公共利益;B项是《十二铜表法》的积极意义,即成为罗马第一部成文法的进步性,与材料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民主政治•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28.欧洲中世纪商人法的“跨国平等对待”这一特征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保护,它使他们不会因在地方法中不享有资格以及因为地方法律、习惯的其他变化莫测的因素而蒙受损害。该特征源于古代罗马的 A. 万民法 B. 公民法 C. 习惯法 D. 自然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能够体现“跨国平等对待”,故选A;习惯法和公民法只是保障罗马公民的利益,BC错误;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不能体现“跨国平等对待”,故排除D。‎ ‎29.“听秘书朗读完宣言后,威廉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我以我自己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然后戴上王冠。”“这个宣言”是指 A. 《大宪章》‎ B. 《权利法案》‎ C. 《独立宣言》‎ D. 《人权宣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威廉是英国第一任立宪君主,约束君主权力的法律即是B项的《权利法案》。所以答案选择B ‎ 项。《大宪章》是1215年颁布的,太早,所以排除A项。C项是美国的文献,D项是法国的文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30.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它反映 A. 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 B. 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 C. 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 D. 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美国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故D选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故A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没有体现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故B选项错误;立法与行政之争,属于三权分立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故C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与联邦制的相关知识,学生容易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等概念混淆从而错选C选项,复习和考试训练中应该加强有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1.有一天,华盛顿与杰斐逊共进早餐,杰斐逊问,为什么要设参议院?华盛顿反问道,你为什么把咖啡倒进浅碟里?杰斐逊说是为了使咖啡凉下来。华盛顿说,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把法案放入参议院的浅碟里降降温嘛。这则小故事表明美国设立参议院是为了 ‎①限制民主共和 ‎②减少决策的失误 ‎③制约与平衡众议院 ‎④保障国会立法权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主旨,设立参议院是为了协调各方的利益,把众议院激烈的利益争斗放到参议院进行协商,同时也能减少决策的失误,故B项正确。美国实行的就是民主和制,故不是为了限制心共和,排除①。国会立法是参众两院共同进行的,立法权只属于国会,故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④。‎ ‎32.自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后,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这主要是为 A. 总统的权力很小 B. 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C. 人权要求得到了完全实现 D 共和派势力优势非常明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1789年到1875年,这期间已经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法国人民在不断的革命斗争中对民主的认识更加深刻,进而对宪法保障下的民主政治也更加支持与理解,故B项正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赋予总统的权力很大,故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人权要求不可能得到了完全实现,排除C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一票共和通过的,当时的保皇势力强大,故D项错误。‎ ‎33.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然而,1890‎ 年劳苦功高的俾斯麦还是被辞退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 A. 帝国皇帝 B. 帝国议会 C. 联邦议会 D 责任内阁 ‎【答案】A ‎【解析】‎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德国政府的宰相由德意志帝国皇帝任命和罢免,对皇帝负责,故A正确。‎ ‎34.“(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A. 英国《权利法案》‎ B.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 美国1787年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这一体制反映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相互妥协,符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英国《权利法案》没有“承认共和制”,排除A项;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不存在君主制的阴影,排除C项;德意志帝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不符合“虽然承认了共和制”,排除D项。‎ ‎【点睛】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在此后的七十多年间,政权在两者间反复易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各派政治力量就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又展开了激烈斗争。1875年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最后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35.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造成美国高校考试制度相对灵活的重要原因是 A. 三权分立原则 B. 联邦体制 C. 邦联体制 D. 民主共和政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实行联邦制,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从而造成美国高校考试制度相对灵活。故答案为B项。三权分立是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不能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排除C项;民主共和政体与赋予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无关,排除D项。‎ ‎【点睛】美国宪法所体现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包括两种类型的分权:①纵向的分权,即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州政府)的权力划分。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联邦制来实现的。②横向的分权,即国家权力机构或州权力机构内部的分权。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三权分立体制来实现的。联邦制实际上是一种联邦和州的纵向分权,联邦和州在各自权限范围内都享有自由行动的权力。当然,联邦地位高于各州。合众国的宪法、法律和同外国缔结的条约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各州必须遵守。州可以有自己的宪法或法律,但是,凡同联邦宪法、法律和条约相抵触者一律无效。‎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同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弈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失,陵迟不敦者三代。后乃谋臣就画,而离创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落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致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史地理志》中记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1)依据材料一,谈谈汉唐中央集权曾经一度遭到削弱的原因,并指出作者推崇何种国家结构体制。‎ ‎(2)材料二中北末“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指的是哪些?材料二中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答案】(1)原因: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唐朝中期则军事举措失当。作者推崇郡县制。‎ ‎(2)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作者看法:①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造成了地方权力过小、财政困难、军事力量薄弱,导致“积贫积弱”的后患,最终被少数民族灭亡。‎ ‎(3)职责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得出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将而无叛州”得出唐朝中期则军事举措失当。根据“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得出作者推崇郡县制。‎ ‎(2)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可从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编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等方面分析总结。作者看法:根据“州郡遂日就困弱”得出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根据“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结合所学得出造成了地方权力过小、财政困难、军事力量薄弱,导致“积贫积弱”的后患,最终被少数民族灭亡。‎ ‎(3)职责不同: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和颁发皇帝的诏令;根据“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得出元朝的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有学者指出,“在率先建设现代化的那些社会中,由于现代性的挑战主要来自内部,因而转变过程徐徐展开,延续了几个世纪”。以英国为例,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发生在1649—1832年,经济和政治转变是在1832—1945年,直到20世纪,国家的政治体制才完全适应了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社会整合则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事情。‎ ‎——邢悦《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 ‎(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一三省六部一内阁一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晚期,英国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49—1832年英国在确立与完善这一政体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 ‎ ‎【答案】(1)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 ‎(3)政体:君主立宪制。‎ 事件: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 ‎【解析】‎ ‎【详解】第(1)问,“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反映宰相一职增多。“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反映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反映集体共议国政。‎ 第(2)问,根据所学可知,汉代的“中朝”是任用近臣,组成决策机构,加强皇权。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把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明朝已经废除宰相,清代皇权达到顶峰。‎ 第(3)问,根据材料的时间,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在17世纪晚期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结合课本知识可得出在1649—1832年间的重要事件。‎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