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20届高三模拟试题(二)(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20届高三模拟试题(二)(解析版)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20届高三模拟 历史试题(二)‎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 礼仪与政治分离 B. 从人治到法治 C. 国家管理制度化 D. 为民主政治奠基 ‎【答案】C ‎【解析】‎ 根据宗周到秦朝,国家管理从“礼仪政治”发展到“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中,国家管理日趋制度化、规范化,C项正确;现代国家管理中礼仪有了新的标准,不是政治不再需要礼仪,A项错误;古代中国的法治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是典型的人治,B项错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为君主服务,秦汉时期国家管理的制度化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起点,不是民主政治的基础,D项不符合史实。‎ ‎2.宋代“乡墅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据此,宋代客户 A. 属于传统自耕农的范畴 B. 与田主有人身依附关系 C. 有可能转化为封建地主 D. 推动了代役制走向成熟 ‎【答案】B ‎【解析】‎ 根据“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说明客户生产资料来自土地所有者,客户与田主有人身依附关系,B正确;自耕农是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客户租用田主土地,不能体现有可能转化为封建地主,排除C;代役制指凡不愿服劳役的丁男,均可以拿绢或布代替,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A项中“专管军务”、D项中“专理邢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中“设有官衙”的表述由题目中无法看出。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光绪……谕军机大臣……凡有旨……皆书于册……议大政……得旨则与”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B项的表述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军机处。‎ ‎4.《拳事杂记》记载“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联军入京后,则一变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 民众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 B. 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 C. 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工具 D. 西装成为社会主流的服饰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可知对洋物的痛恨,材料“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可知是对洋人的穿着破旧的记录,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对洋人的同情。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体现了民众复杂的矛盾心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学习西方,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C项错误。当时的社会主流服饰仍然是长袍马褂,并不是西式服装,故D项错误。‎ ‎5.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时间,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 ‎6.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强调:“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趋势。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只能跟你走半程路。这就是调和,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里。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走了。”对此材料的解读,最正确的是 A. “新思潮”指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B. “调和”指新文化运动应有“模棱两可”的态度 C. 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旧道德”的必要性 D. 材料的“意义”在于强调新文化运动的艰巨性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胡适指出调和的含义及例子可知,胡适认为革新家的责任认定一个方向走去,不要回头讲调和,体现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旧道德”的必要性,C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适认为新思潮指的是一种新态度,这种新态度叫做“评判态度”,也就是鼓励独立和思考,反对迷信和盲从。A选项错误。材料认为调和是人的一种惰性,是一种保守态度,这种态度阻碍了新文化运动发展,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的必要性,D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中共成立初期,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中共领导人同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遭到反对,但1923年党的三大正式确定了实行以“党内合作”为形式的国共合作方针,就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期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 A. 会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 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 C. 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与军事基础 D. 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 ‎【答案】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时间上,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这个时间是国民党势力快速增长的阶段,只有与国民党联合才有可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削弱他的势力不是目的,目的是与其合作实现革命;C、D选项不是主要目的。‎ ‎8.‎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进行了历时31个月的“东京审判”。期间公开庭818次,有419名证人出庭作证,受理证据4336份,英文审判记录48412页,认可、采纳证据3万余页,完成了1231页的判决书。由此表明 A. 日本侵略覆盖亚欧、北美地区 B. “东京审判”建有复杂性和严谨性 C. 战后远东国际新秩序得以确立 D. “东京审判”根除了日本右翼势力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京审判历时时间长,审判次数、证人、证据、审判记录多,体现了东京审判的艰巨性、复杂性同时兼具严谨性,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略地区集中在太平洋和亚洲地区,没有涉及欧洲,故A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没有涉及战后远东国际新秩序得以确立,排除C;“东京审判”没有根除日本军国主义,排除D。‎ ‎9.下图是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B 工业化发展取得成就 C.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功 D. 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重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这是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化取得的重要成就,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给出的是增长率,不是所占的比例,因此无法得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衡的结论;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D选项没有认识到中国当时的国情,得出片面的结论。‎ ‎10.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一社论 A. 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B. 说明了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C. 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 D. 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社论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西欧国家尤其是法国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要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的政策。法国未倒向社会主义阵营,A项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C项正确;两大阵营对抗并未趋于缓和,排除D项。‎ ‎11.公元前59年,凯撒颁布《土地法案》,向征战的士兵广泛分配土地,推动罗马行省的殖民化进程;他征服高卢地区后颁布法案赋予一部分人公民权;还通过了关于罗马行省官员任职期限的法律。这表明 A. 适时立法巩固了古罗马的统治 B. 高卢人都享有与罗马人同等的公民权 C. 贵族和平民间的矛盾得以解决 D. 罗马行省的统治采取民主管理的模式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 ‎ “向征战的士兵广泛分配土地,推动罗马行省的殖民化进程;他征服高卢地区后颁布法案赋予一部分人公民权;还通过了关于罗马行省官员任职期限的法律” 可判断适时立法巩固了古罗马的统治,A项正确;据材料“他征服高卢地区后颁布法案赋予一部分人公民权”可知,B项错误;C、D项与材料无关。‎ ‎12.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但英美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徽和司法权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代议制民主下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 B. 立法和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监督形同虚设 C. “首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 D. “皇帝般总统”是指美国保留部分封建残余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权分立”、“代议制”、“多党制”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特色,但在各个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事实上,西方政治制度纷繁复杂,形态各异,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制度是完全一样,这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调整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而做出调整的必然结果,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可知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不是形同虚设,故B选项错误;西方近现代民主制都是间接民主,而不是直接民主,故C选项错误;美国政治没有保留皇帝,因此“皇帝般的总统”不是指美国保留部分封建残余,故D选项表述错误。‎ ‎13.1933年6月,资源自给力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意互相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英法美也捐弃前嫌,于1936年签订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材料反映出经济危机 A. 推动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建立 B 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C. 使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D. 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两大不同利益集团在经济危机打击下重新分化组合,这反映了国际格局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只是表明两种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逐步分化对立并重新组合,没有体现国家干预经济,排除A项;材料表明两大不同利益集团在经济危机打击下重新分化组合,不能体现世界经济的制度化问题,排除C项;二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确实跟1929年的经济危机有关,但材料两大不同利益集团在经济危机打击下重新分化组合,排除D项。‎ ‎14.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 A. 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 B. 斯大林体制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 C. 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 D. 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图表中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而导致的。故答案为B项。A项,“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的说法与材料图表中1965—1975年间,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苏联的现象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固然对工业产值增速会产生影响,但不是两国经济此长彼消的主要原因,经济政策才是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这表明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失灵,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15.某位学者在2015年12月说到,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此言论意在说明 A.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B. 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C. 发展中国家运用关税保护利益 D. 降低关税有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可知,近70年的关税减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可供减免的空间不大,说明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整体,因此要促进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B正确;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A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税问题,而不仅仅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关税,C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可供减免的关税空间不大,而不是降低关税的意义,D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共5道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第一是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第二是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魏、晋以下的门第势力,因公开考试制度之长期继续,已彻底消灭,商业资本难于得势,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我们若把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然而正为此故,遂使宋代社会,在中国史上,显为最贫弱,最无力,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 ‎ 市民性社会或者也称市民社会,首先是基于新市民阶层的基础之上……为此它需要特定的机制:市场、批判性的舆论、拥有宪法和议会的法治国家。在这个社会政治性的目标中包含了一个新的生存蓝图,它立足于工作、成就和教育(而非出身),立足于理智和对理智的公开运用(而非传统),立足于个人竞争以及伙伴式的共同体之上,它批判旧政体的核心元素;反对专制、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等级的不平等、也反对教会—宗教原教旨观念。该计划虽然植根于新形成的市民阶层,但它却趋向于一个针对所有人的计划,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模式,它基于全体市民——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市民——的自由、平等和参与(编者注:本文是尤尔根•柯卡对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德国市民阶层和市民性的探讨。)‎ ‎——节选自尤尔根•柯卡在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演讲稿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平铺社会”的表现,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德国市民社会的特点;并对材料一、二的两种“社会”做简要分析。‎ ‎【答案】(1)“平铺社会”的表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社会阶级进一步消融;门第势力削弱至消灭;传统封建社会中的分裂性及阶级性弱化。‎ 原因:北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形成强干弱枝的局面;宋代采取重文轻武、分化事权的政策;科举制使更多寒门学子入仕,彻底削弱门阀贵族势力;商品经济发展,使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农村租佃关系发展,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2)特点:提倡自由、平等;强调市场;舆论监督;法治宪政;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 分析:宋代的平铺社会,是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但并没能催生新的经济和新的阶级,依然属于封建社会内部的调整,因此没能使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而德国的市民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提出的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蓝图,对德国的社会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的社会转型。从宋朝的“平铺社会”、德国市民社会等方面来分析。‎ ‎(1)第一小问,宋代“平铺社会”的特点,根据材料中宋代以后“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及“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门第势力已彻底消灭”,可以阐述“平铺社会”可知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社会阶级进一步消融;门第势力削弱至消灭;根据材料“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可知分裂性及阶级性弱化。在分析原因时,要结合“平铺社会”的特点进行分析。宋代“平铺社会”实质上是中央集权弱化地方权力的社会,因此,根据材料“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及所学知识,可以明确“平铺社会”形成原因与宋初以来实行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平铺社会”看似“平等”是因为“社会阶级之更消融”,这与宋代科举考试的改革离不开。此外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阶层产生,而市民文化则进一步推动看似“平等”的“平铺社会”。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导致自耕农土地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土地,而租佃关系的发展,进一步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促使“平铺社会”形成。‎ ‎(2)第一小问,根据“基于新市民阶层”,可以判断德国市民社会是建立在不同于旧阶级的社会基础上,因此其建立“需要特定的机制:市场、批判性的舆论、拥有宪法和议会的法治国家”,可以概括总结其特点为强调市场、舆论监督、法治宪政;根据材料“立足于工作、成就和教育(而非出身)”,得出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根据材料“反对专制、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等级的不平等、也反对教会一宗教原教旨观念”和“全体市民一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市民一一的自由、平等和参与”,总结出市民社会还具有自由、平等的特点。第二小问,分析两种“社会”时,主要从其出现的背景、性质和影响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平铺社会”是建立在封建制度上,虽然“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但“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就此可以得出“平铺社会”下虽然有新因素发展,但是无法实现中国近代化道路,只是封建社会的内部调整。从时间19世纪判断,这时期的欧洲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这时期德国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资本主义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实力不断增强,带来的是德国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而且伴随着19世纪初拿仑的对外扩张,启蒙思想传播到欧洲各地,因此在这样的市民社会下,有了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对后来的容克地主阶级也产生了影响,因此说19世纪德国自市民社会推动了德国的社会转型。‎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革命的经验表明,一旦法律人被排挤于政治生法之外,他们“必将成为革命的急先锋”;如果为实现民主自由的权利,而造成长期的社会动乱,就违背了社会变革的初衷,法国不仅革命过程中充满暴力与血腥,革命之后,由于革命过栈中造成社会分裂,导致政局的长期动荡,经历近百年才确立共和政体。与法国不同,美国人并没有因为狂热追求平等而失去了自由,因而也避免了一场法国式的革命。英国也是通过“光荣革命”,以较小的代价,达到了目标,并形成了通过改革解决社会矛盾的传统,使英国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避免了激烈的社会冲突。托克维尔认为,法律人在美国社会里拥有的崇高权威是“防止民主偏离正轨的最坚强堡垒”,能够用最小的流血代价换来最大的社会进步,才是最成功的革命。‎ ‎——摘编自陈婧茹《自由与平等——托克维尔命题》‎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实攻民主自由的斗争道路具有多样性。‎ 阐述:英围走向民主的过程中,也采取了革命的手段,但各种势力都认识到妥协解决问题的必要性,所以,才有了“光荣革命”和君主立宪。美国在走向民主制的历程中,由于采取了三权分立的制衡体制,既保证了民主,又维护了公民的自由,从而避免了暴政。法国大革命充满暴力与血腥,是由于法国的反动势力更顽固,面临的同际环境更恶劣,暴力是对付反动势力的必要手段,法国的革命者可能是没有选择的余地,法过经过近两年才确立共和政体,也足以证明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总之,对社会政治变革运动,不能仅凭结果进行评判,而应具体分析变革面临的诺多要素。‎ ‎(答案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若有其他答案且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考生根据材料围绕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代议制的相关内容,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角度,明确自己的观点。考生可以选择实现民主自由的斗争道路的多样性,也可以选择各国实现民主自由的道路的曲折性等。观点必须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特别注意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回答。‎ ‎18.关注社会问题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视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里昂就陷入一种骇人听闻的苦难和令人难以忍受的贫国环境之中,使我非常悲痛,深感世道不公。看他们徒劳地与贫困搏斗,心灵与肉体一起断送于贫困之中,这该是多么令人难以忍受啊!身为一名工人,他不知道为什么要低下头听人摆布,他甚至连遮体的破衣烂裳都没有,却用自己的双手制出名贵的织品,织成华丽的衣料,供娇生惯养的富人穿着无所事事。连从未见到母亲嘴角上挂过笑容的孩子们也要俯身在织机上操作,用浑浊的目光注视着他们手指下现出供达官贵人的仔崽们玩赏的阿拉伯式图案或花纹!‎ ‎——摘编自李斯特1837年访问里昂时写的一封信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李斯特所描绘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出对材料所述现象进行了抨击与揭露的思想与文学艺术流派。‎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西方国家为缓解材料中的社会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实质。‎ ‎【答案】(1)问题:贫富差距日益加大、阶级分化日益严重、童工现象极其普遍。‎ 原因:①工业革命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也加剧了阶级分化;②机器的使用,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失业人口的增加;③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政府不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④资本家为积累财富,主要依靠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⑤大量使用童工,降低成本,致工资水平整体受冲击。‎ ‎(2)思想:产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 文艺流派:现实主义。‎ ‎(3)措施:加强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普遍建立“社会福利国家”。‎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或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 ‎【解析】‎ ‎(1)问题:题目要求“据材料”概括。由材料中“令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环境”、“心灵与肉体一起断送于贫困之中”、“甚至连遮体的破衣烂裳都没有”、“供娇生惯养的富人穿着”、“供达官贵人的仔崽们玩赏的阿拉伯式图案或花纹”等信息可以得出贫富差距日益加大、阶级分化日益严重;由“连从未见到母亲嘴角上挂过笑容的孩子们也要俯身在织机上操作”可以得出童工现象极其普遍。‎ 原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干提供的材料反映的是1837年的现实,结合所学可知这时已经在进行工业革命,所以应该从工业革命之后所带来的经济、阶级关系和国家政策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工业革命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加;但是同时也加剧了阶级分化由于机器的使用,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失业人口的增加;资本家为积累财富,主要依靠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大量使用童工,降低成本,致工资水平整体受冲击。在加上国家推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政府不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资本家的剥削更加肆无忌惮。‎ ‎(2)题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思想:由于阶级矛盾加剧,促使一些人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对现实批判基础之上,先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之后在工人阶级的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提出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 文艺流派:对现实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形成的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流派。‎ ‎(3)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措施:结合所学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相关知识可知,各国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都在战后加强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普遍建立“社会福利国家”。‎ 实质: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本身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或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 ‎19.【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客于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 ‎【答案】(1)变化:家庭形态由集体大家庭为主变为个体小家庭为主;家庭内部人数由多变少,人员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宗法制度对家庭的影响由强变弱。‎ ‎(2)可行性: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成为可能;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宗法势力和贵族特权。(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意义:推动了秦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秦实行编户,增加政府赋税收入;易于秦推行什伍连坐制度,保证兵源,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和“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如铁犁牛耕的使用、奖励军功等方面来回答。其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推动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增加政府赋税收入、加强对百姓的控制等方面来回答。‎ ‎20.【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 ‎ 朝鲜战争爆发后,英国政府认为,这是苏联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不予反击会导致苏联在其他地区采取行动,且不利于英国在香港等地的统治。英国政府虽然出兵,但却反对美国把朝鲜战争与亚洲其他地区的共产主义威胁联系起来,担心冲突一旦扩大,苏联就会卷入,西方就有可能把战略重心转向东方,从而削弱西欧的防御力量。‎ 美国第七舰队进入中国台湾海峡后,英国政府反对美国把在台湾地区的单方面行动与联合国的集体安全行动挂钩,要求美国奉行严格的中立立场,约束蒋介石反攻大陆,要求美国对台湾归属中国作出正式承诺,不得借机改变台湾的最后地位,引起中共以武力解放台湾。‎ 在“联合国军”是否越过三八线问题上,英国和美国也发生了矛盾。英国当局为防止中美冲突的进一步扩大,积极谋求朝鲜问题的政治解决,建议“联合国军”撤至并固守住朝鲜半岛的腰部,要求美国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在联合国内通过谈判解决朝鲜问题和中国台湾问题。‎ ‎——摘编自韩晶《英国和朝鲜战争研究》‎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在朝鲜战争问题上的立场。‎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持上述立场的原因。‎ ‎【答案】(1)出兵朝鲜,但反对冲突扩大;反对美国单方面介入中国台湾问题;反对“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主张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朝鲜和中国台湾问题 ‎(2)战后英国实力削弱,战略重点在欧洲;英国在朝鲜没有利益牵扯;保持对香港地区的控制及稳定香港经济、政治的考虑。‎ ‎【解析】‎ ‎(1)依据材料“英国政府虽然出兵,但却反对美国把朝鲜战争与亚洲其他地区的共产主义威胁联系起来,担心冲突一旦扩大,苏联就会卷入”、“英国政府反对美国把在台湾地区的单方面行动与联合国的集体安全行动挂钩,要求美国奉行严格的中立立场”、“英国当局为防止中美冲突的进一步扩大……建议‘联合国军’撤至并固守住朝鲜半岛的腰部……在联合国内通过谈判解决朝鲜问题和中国台湾问题。”结合所学从出兵朝鲜,但反对冲突扩大、反对美国单方面介入中国台湾问题、反对“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主张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朝鲜和中国台湾问题等方面概述英国在朝鲜战争问题上的立场。‎ ‎(2)依据材料“如果不予反击会导致苏联在其他地区采取行动,且不利于英国在香港等地的统治。”、“担心冲突一旦扩大,苏联就会卷入,西方就有可能把战略重心转向东方,从而削弱西欧的防御力量”结合所学从战后英国的实力及战略重心、英国在朝鲜没有利益需求、控制香港及稳定香港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分析英国持上述立场的原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