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 (解析版) (1)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开学摸底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西汉晚期,耧犁已传到辽阳一带,辽阳的汉末村落遗址和北京清河汉代遗址中,都发现铁质耧足。江南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伐木燔莱、火耕水耨的阶段,以上说明当时 A. 南方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B. 北方地区普遍使用耧足 C. 经济重心位于南方 D. 南方手工业技术落后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北方已经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铁质耧足,而南方仍然处于伐木燔莱、火耕水耨的阶段,这说明的是当时南方处于未开发的状态,经济相对落后,A符合题意;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当时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排除;D说法不符合题意,材料对比的南北方经济发展程度问题,排除。故选A。 2. 有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市镇空间扩张明显,如王江泾“左右三十里内,各乡悉统玉泾镇”;塘栖镇所属四乡“东西相距六十里,南北相距二十五里”;金泽镇四乡周围28里。这说明,当时江浙地区市镇的发展 A. 影响了古代城乡经济布局 B. 导致专业化特色化村镇出现 C. 加速了当地自然经济的解体 D.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答案】B 【解析】题中列举了江浙地区的王江泾、塘栖镇和金泽镇的市镇发展概况,这些市镇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专业化特色化村镇出现,故B正确;题中并没有提及“城市”商品经济概况,从而无法得出“影响了古代城乡经济布局”的结论,故A错误;自然经济解体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故C错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之中,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错误。 3. 西汉中期以后,自河西走廊经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通向中亚、西亚以及更远地区道路,已经畅通。沿着这条道路输入各种皮毛制品、香料和其他奢侈品,输出商品以丝绸、漆器为大宗。上述材料反映出西汉 A. 对外贸易历史悠久 B. 商品畅销世界各地 C. 对外贸易占主导地位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答案】A 【解析】紧扣题干信息,题中主旨揭示的是西汉中期以后,主要沿着丝绸之路,西汉与诸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可以看出西汉对外贸易历史悠久,A正确;“世界各地”用语绝对化,且仅从题中信息无法看出,B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其它产业,无法得出比较性的结论,且与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然经济是主导地位不符,C错误;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与题中“西汉”不符,D错误。故选A。 4. 明中叶以后徽商日益繁盛,相当一部分人在外经商致富,便回家乡购置十地。此后,民间的土地纠纷愈演愈烈,漏报、少报土地户籍以及增多及减少和管辖不明的弊端较多。于是,明政府于万历九年制定了田亩丈量条例。明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解决民间土地纷争 C. 加强对土地的管理 D. 禁止民间土地买卖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政府制定田亩丈量条例,有利于加强土地税收的管理和征收,故明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A符合题意;解决民间土地纷争并不属于主要目的,故B不符合题意;加强对土地的管理仍然是为了保障土地税收,故C不符合题意;明政府制定田亩丈量条例并不等于禁止民间土地买卖,故D不符合题意。 5. 据史籍记载:“延绥镇(明代北边九镇之一)兵马云集,全赖商人接济军需。每年有定额,往往招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盐)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大获其利。”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 A. 盐业官营制度的强化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消失 C. 长城关市贸易的发达 D. 晋商经营方式的灵活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晋商和政府、军队进行商业往来进而获得巨大的发展,体现的是其经营方式的灵活性,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放宽对盐铁的官营,A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B排除;材料与关市贸易无关,C排除。故选D。 6. 嘉靖九年,户部尚书梁材根据桂萼关于“编审徭役”的奏疏,提出革除赋役弊病的方案:“合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而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该方案 A. 激化了社会矛盾 B. 增加了财政收入 C. 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挽救了明王朝的统治危机 【答案】B 【解析】材料是对一条鞭法政策的描述,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因此B正确,A排除;一条鞭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7. 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变迁中,除岭南靠海的行政中心城市广州外,其余曾经兴旺的沿海贸易城市如登州、泉州、明州等都未能始终保持其贸易中心地位,主要是因为 A. 广州地处岭南靠海更具贸易优势 B. 受到了儒家传统思想观念影响 C. 外贸与中国经济欠缺深层次融合 D. 没有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 【答案】A 【解析】据材料“除岭南靠海的行政中心城市广州外,其余曾经兴旺的沿海贸易城市如登州、泉州、明州等都未能始终保持其贸易中心地位”可知,广州靠海并是行政中心,而且早在清前期就是外贸中心,为外贸的发展提供了长久的历史积淀和有利的政治保障,A正确;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包括朝鲜、日本在内的儒家文化圈,广州、登州、泉州、明州都在文化圈内,B说法错误;外贸与中国经济欠缺深层次融合的影响应该是对整个中国沿海贸易城市的影响,而不应该没影响广州,故C错误;据所学可知,宋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且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市镇,D错误。 8. 《御倭杂著》卷一记载,“天顺(1457-1464年)以后,市舶权重,市者私行,虽公法荡然,而海上偃然(太平)百年,此乃通商明验”。据此推断 A. 明朝始终严格执行海禁 B. 当时民间对外贸易盛行 C. 内地中心城市商业发达 D. 海禁政策阻碍中外贸易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市舶权重,市者私行,虽公法荡然,而海上偃然(太平)百年,此乃通商明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虽然禁止海上贸易,但是民间仍有一定的贸易存在,故B 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市舶权重,市者私行”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虽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民间仍然有对外贸易,没有体现明朝严格实行海禁政策的情况,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在海禁政策的背景下仍有对外贸易,没有体现内地中心城市的商业发达情况,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海禁政策的影响,故D选项错误。 9. 《明代青花瓷的展开:以时空为视点》载:“从1573年起,大帆船定期地横跨太平洋,把中国青花瓷通过这一航线带到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和秘鲁。在这场交易中,秘鲁商人是用以安第斯矿上挖掘的大量白银来换取中国瓷器。”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中国瓷器在16世纪开始大量输出海外 B. 中国对外贸易在明朝中后期发展较好 C. 中国占有大量白银成为新航路开辟后的最大受益国 D. 新航路开辟后的三角航线主要从事包括黑奴和瓷器贸易 【答案】B 【解析】A不对,从隋唐开始,我国的瓷器就已输出国外;C不对,虽然大量白银流向中国,但是新航路开辟后的最大受益国是西欧国家,实现了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D不对,材料中没有显示黑奴贸易。中国的瓷器远销国外,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说明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明朝中后期发展较好,因此选B。 10. 康熙年间“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或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材料主要说明海禁政策 A. 造成了农业生产衰退 B. 阻碍了科学技术发展 C. 断绝了中外贸易交流 D. 减少了居民就业机会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人们就业机会减少,导致沿海居民为了谋生,或者铤而走险,参与走私;或者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因此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D。 11. 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C.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D. 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依据材料“协田”、“千耦其耘”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耕作方式是集体劳作,依据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可知这体现的是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个体农耕,所以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农业耕作方式,与体现集体劳作的“协田”、“千耦其耘”等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与体现集体劳作的“协田”、“千耦其耘”等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将中国古代农业与世界农业进行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 汉高祖的抑商政策主要针对有市籍的中小商人,这类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一般平民低下。这种以中小商人为抑制对象的政策,在汉代曾反复提出,对汉代以后也有一定影响。据此可知,汉代 A. 富商大贾未曾作为抑商重点 B. 抑商旨在维护封建小农经济 C. 都市商业经济长期萎靡萧条 D. 商业政策朝令夕改反复无常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抑制 “中小”商人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小农经济,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富商大贾也是抑商重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汉代商业经济也是繁荣的而非长期萎靡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汉代的商业政策是稳定的而非朝令夕改反复无常,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3. 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A. 私营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B. 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 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 官营手工业者由匠籍变为丁民 【答案】B 【解析】 题干所给材料中只涉及对手工业的管理,未涉及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的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中“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表明B项正确。盐铁官营制度在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故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初年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这与题干中“南北朝中期”不符,故排除选D项。 14. 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秦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隋唐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宋元坊市界限的打破与营业时间限制的突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 A. 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 发展过程极为艰难 C 发展阶段特征明显 D. 抑商政策制约发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坊市界限被打破……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商业发展的不同特征,说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阶段特征明显,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古代中国商业发展过程的艰难性,故B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抑商政策制约商业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C。 15. 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 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 C.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 【答案】B 【解析】从诗歌内容可以看出,唐朝长安的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而宋代的汴梁则打破了商业活动的地区和时间的界限,材料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和经济中心南移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C两项错误;中唐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开始弱化,故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铸币专营是古代国家相沿已久的传统政策,《管子》的“先王制币说”是其理论基础,如“握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自秦汉统一后,法律上就规定铸币权属于国家。唐初武德年间,政府令铸开元通宝钱时即规定:“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唐律疏议》亦有明文規定:“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 ——摘编自邓耕生《谈我国古代手工业产品的质量管理》 材料二 民国元年,沙俄趁中华民国初建,妄图攫取蒙古。当时中国百废待兴,财政极度困难,言兵无钱。此时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12月6日向全国发布了《钱币革命》的通电,要“行钱币革命,以解决财政之困难”。孙中山认为:纸币是比金属货币更具弹性的一种货币,中国财政紧张和金融恐慌往往源于金属货币本身的缺陷。因而现代国家必须采用更具弹性的纸币作为交易媒介。具体办法:“严禁金银,其现在作钱币之金银,只准向纸币发行局兑换纸币,不准在市面流行。” ——戴建兵《一个时代货币思想的进步孙中山货币思想及实践评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铸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实行“货币革命”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和民国初年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 【答案】(1)特点:铸币专营政策历史悠久.历代传承,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政府的铸币权;对民间私铸行为管控较严。 (2)主要措施:严禁金银在市场上流通,用纸市取代金属货币。 原因:沙俄企图攫取蒙古;民国初期,政府财政困难;金属货币制度存在缺陷;西方货币理论传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孙中山的个人认识;纸币的优越性。 (3)共同作用:抵御外来势力的威胁,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安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一“铸币专营是古代国家相沿已久的传统政策….法律上就规定铸币权属于国家…..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杜一百”从历史起源、法制建设、民间管控归纳古代铸币政策的特点。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严禁金假,其现在作钱币之金银,只准向纸币发行局兑换纸币,不准在市面流行”概括孙中山的改革措施,第二小问结合材料“民国元年,沙俄趁中华民国初建,妄图攫取蒙古。当时中国百废待兴,财政极度困难,言兵无钱…..纸币是比金属货币更具弹性的一种货币……中国财政紧张和金融恐慌往往源于金属货币本身的缺陷”从国际国内形势、货币特点、经济发展需要及孙个人认识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3) 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可结合维护国家统一、发展社会经济、加强集权、增加政府收入进行总结归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