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内蒙古包头市回民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历史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A.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2.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帝国主义的原则开放通商口岸、租界和建立海关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朝贡体系的制度框架,为条约通商贸易的确立提供了条件。条约通商贸易体系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要求 B.英国拥有了条约体系中的霸权 C.列强对朝贡体系的不满情绪 D.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3.在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中方为此发布告示:“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这表明清政府 A.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 B.厉行闭关锁国政策C.同意实行“协定关税” D.尝试维护国家权益 4.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50款规定:“嗣后英国文书倶用英字书写,暂时仍以汉字配送,俟中国选派留学生习英文,英语熟习,即不用配送汉文。自此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正义。”此规定 A.意在强迫清政府加快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B.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 C.体现了西方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同化 D.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5.1858年,在中国与英、美、法三国的税则谈判中,清廷代表桂良等人一方面指出“皇上驭天下之大柄,唯信与财”,多次强调“利柄应该收回,税则不可轻免”;另一方面,桂良等人已经看到,西方列强有“夷商”和“夷酋”之分,因此应分别对待。这表明 A.传统观念影响政府内政外交 B.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体制出现危机 C.中国传统外交体制逐渐转型 D.政府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6.1637年,英国商船首次来华,即发生炮击虎门炮台,击沉中国商船之恶劣事件。1700年,东印度公司在定海设立商馆,不久即派遣喀恰浦对舟山列岛进行海岛、海域的调查。1787年,英王训令,希望“占有一个小地方或者地势比广州更便利的附属岛屿”。这表明英国 A.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输出 B.开始致力于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 C.推行鸦片贸易,改变贸易格局 D.对华贸易与破坏中国主权紧密相连 7.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商埠16处。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这些开放在沿海、沿江的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被视为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这反映了 A.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B.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中国产生建设性影响 C.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最先近代化的沿海城市成为列强侵华基地 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这位28岁的亲王为中国制定了一项新政策:中国应在外交上接纳西方以获得一段时期的和平,并于这期间在西方帮助下加强军事力量”。据此可知,此项新政策的实施 A.打破了中国对外闭关锁国的状态 B.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冲突 C.提供了中国自强运动的良好环境 D.引发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9.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这种现象始于 A.鸦片战争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辛亥革命后 10.《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附约)中的“领事裁判权”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对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当时作为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此材料突出反映了 A.当时统治者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 B.领事裁判权是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的一个标志 C.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 D.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进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 11.蒋廷黻认为:“他的运动无疑起自民间,连他的宗教也是迎合民众心理的。但是他的人格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了功,他也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文中“他的运动”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B.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D.建立了近代民主政体 12.同治二、三年间,“皖南及江宁各属,市人肉以相食,或数十里野无耕种,村无炊烟。”李鸿章亦说:“查苏省民稠地密,大都半里一村,三里一镇,炊烟相望,鸡犬相闻,今则一望平芜,荆榛塞路。”这可以佐证 A.同治年间自然灾害严重破坏社会生活 B.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使经济遭到破坏 C.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民众遭受深重灾难 D.第二次鸦片战争严重摧残社会生产力 13.“从1850年至1873年,中国受到了其长久的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反叛,……其产生原因是以前的紧张局势产 生的反叛同来自外国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力量的混合”。文中的“反叛”当指 A.义和团 B.太平天国 C.革命军 D.北洋军阀 14.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平均主义思想 ④《资政新篇》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浙江和江苏的太平军颁布告示:“令凡有田者,得自征半年租”“业主租收五成”。在这种情况下,地主收租“如乞丐”,佃户“善者给数斗,黠者不理,或有全家避去者”。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A触动了封建生产关系 B.得到了农村地主的支持C.引发了农民恐慌出逃 D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16.《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A.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B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C.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7.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8.钱穆先生曾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 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 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定都天京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发动金田起义 D.颁布《资政新篇》 19.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20.《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21.“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按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 布帛、鸡、犬备物及银钱亦然。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对这个方案理解正确的是 A.针对北方的农村现状而设计 B.体现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C.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挽救了当时农民运动的危局 22.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 A.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 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 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 D.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 23.有人评论义和团:“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 A.行动具有爱国和盲目双重性 B.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 C.参与者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族性 D.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 24.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C.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5.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B.表明了清政府的主权意识正逐步觉醒 C.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D.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控制 26.据台湾联合报报道:钓鱼台早在1373年即由杨栽所发现,并远在15世纪初,明朝时所著《顺风相送》一书中首度出现“钓鱼屿”一词。而此后日本著名的海防论者林子平在1785年出版的《三国通览图说》基于事实,将钓鱼台列屿明确标明属中国领土。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早在明代的文献中就可以找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依据 B.在近代以前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成为中日双方的共识 C.钓鱼岛的主权归属在明代就有了争议 D.材料中的文献可作为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依据之一 27.日兵植松良二之现场报道说:“此次入京之联军,与当地民众发生激烈冲突,…在帝国政府军的默许下,联军纪律已非往昔,将校率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以下说法与史料中的事件不符合的是 A.该联军是八国联军 B.联军的根本目的是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C.北京抵抗民众不少是太平天国民众 D.清政府在该战争后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28.“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面对该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新兴的近代文明战胜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明B.简单的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足以挽救国家的危亡 C.甲午中日战争使东方开启了近代化时代 D.甲午中日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29 .胡绳先生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另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就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矛盾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0.旅日学者宗泽亚在《清日战争》中谈到“历史的真实不能完全那些惯用的‘身陷绝境’、‘弹尽粮绝’、‘敌强我弱’、‘被迫撤离’等,颇有开脱战败责任的词汇。清日战争中,清军的处境恰恰与惯用语的状况完全相反……清国人……只在耻辱的呻吟中怨天怨地,最终未能从自身的弊端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作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敌强我弱 B.清军将士在战场上胆小怕死,离城而逃,主动撤离 C.北洋水师遭受重创,李鸿章避战自保 D.封建制度的腐朽,致使国民爱国意识淡泊 31.近代竹枝词记载了历史的变迁。“辉煌金碧店悬牌,洋字洋名一律揩(抹掉)。欧墨新书千百种,满投沟井自沉埋。”这种现象集中发生在什么时期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抗日战争 32.1911年出笼的“皇族内阁”,激怒了所有被动员起来的政治力量。用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的话叫做“参与爆炸”。 士绅们痛恨满人王朝,但绝对排斥革命。忽然间,只要有人放火,他们是乐于扇风。可见,立宪骗局与辛亥革 命之间的关系是 A.立宪派与革命派合流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B.辛亥革命的发生纯系立宪失败后的历史偶然 C.社会各界的失望与觉悟使革命时机日趋成熟 D.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没有防止辛亥革命的发生 33.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34.孙中山说:“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盖事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破天荒地宣布赋予几千年来备受歧视的妇女以参加各级政权的权利。这反映了 A.女子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 D.辛亥革命使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35.“实际权力掌握在官僚和军阀手中,他们几乎一直无视名义上在北京统治这个国家的民国政府。”材料主要描述的是 A.辛亥革命后民国有名无实 B.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 C.官僚和军阀支持清朝复辟 D.清廷腐败无能出卖国家利益 36.下面是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最高军政长官来源统计表。 新军将领 革命党 咨议局议长 巡抚 布政使 提督 督练公所总参议 13人 5人 3人 3人 1人 1人 1人 据此可知 A.辛亥革命只是偶然的事件B.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C.清廷的统治根基已经松散 D清廷仍有稳固的政治基础 37.“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38.公元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 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动因是 A.破除专制制度给人的思想束缚 B.与国际接轨的时代需要 C.彰显中华民族的民族诉求 D.“反清复明”的政治需要 39.《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40.《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A.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C.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 D.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荣光 41.下表为晚清时期全国地方督抚旗汉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 时间 汉人(%) 旗人(%) 1860—1900年 79.1 20.9 武昌起义时 70.8 29.2 武昌起义后 89.5 10.5 A. 汉人社会地位普遍高于旗人 B.政治形势影响清廷用人政策 C.清廷改革派力量逐渐占上风 D.满汉民族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42.1915年5月9日,袁世凯为获得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承认了日本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国人将其列为“五九国耻”,第一次有了法定的国耻纪念日。这反映了 A. 民族国家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B.袁世凯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二十一条”的危害前所未有 D.五四运动推动了爱国意识的觉醒 43.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确立了共和政体 C.实现了民族独立 D.增强了民族意识 44.“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这是因为 A.戊戌变法使君主立宪的思潮广泛传播 B.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思想 C.新文化运动广泛宣传了民主科学精神 D.五四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推向更高阶段 45.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满洲贵族载泽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到宪政轨道。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是因为 A.清末新政的失败 B.国内矛盾的激化 C.黄花岗起义爆发 D.革命党人的妥协 46.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 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 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C.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反封建不彻底 47.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A.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确立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 48.“辛亥革命后实行选举,老百姓从来也没有选举过什么官员,不知该怎么做,都不愿意要这个权利。在广西桂林,选举时百姓都不来,不来怎么办?发米粉票!每人来参加投票附几张米粉票,这样老百姓才过来投票。”这说明 A.老百姓文化水平低 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C.中国平民力量弱小D革命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 49.徐中约教授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太平天国也成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的灵感之源泉……甚至他的革命理论……三民主义……也是受到太平天国理念的影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超越了太平天国理念的应该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三民主义 50.1912年,同盟会会员陈时募捐银元3.9万元,在武昌创办“中华大学”,取“振兴中华”之意。陈时自述其办学动机是:“民国成立,以教育为陶冶共和国要图。”在其校歌中又说:“武昌首义放出五千年历史的光芒,中华大学随中华民国同年诞降。达材成德,三民大同,与河山俱永,与国族人类以无疆。”据此可知,中华大学的创建 A.为辛亥革命储备人才 B.将教育与爱国相结合C.以开启民智作为目标 D.引领了民间力量办 二、 材料分析题 51. 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 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 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诸国)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材料四: 160年前,在中国东南大地卷起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风暴。太平天国的农民领 袖们,为了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制定了较为完备的革命纲领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设计“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曾经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革命热情。《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国近代工业的纲领,展示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发展资本主义的宏伟规划。 (1)根据材料一 .二 .三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强侵华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 .二 .三中的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四,分析太平天国两个纲领的主旨各是什么?能否实现?为什么?(13分) 52.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 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 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 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 排除在中国之外了。……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 “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人。”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材料三:“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材料一中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9分) 2.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 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6分) 4.结合材料四 、五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6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南京条约》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这有利于中国贸易的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故A正确;材料反映《南京条约》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肯定了《南京条约》在客观上的积极影响,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C错误。 2.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扩张,各地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条约贸易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机器大生产的要求,故选A。在确立的条约通商贸易体系中,英国并未拥有条约体系中的霸权,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要求修约即可看出,排除B;列强与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并不是朝贡关系,且列强是对闭关锁国政策不满,而不是朝贡体系,排除C;条约通商贸易体系确立时,近代民族工业还未产生,排除D。 【点睛】 本题学生需要结合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思考,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3.D 【解析】 【详解】 据材料1843年,可知是《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已经割占香港岛。据材料“……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可知,去香港经商,应向海关登记并按新例纳税,从这个的角度看,清政府试图通过此规定维护国家权益,D正确;据材料“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针对英方要求而做的规定,没有体现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A错误;据所学可知,中国的门户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就已经被打开,故B说法错误;据材料可知,是清政府对来往香港商人经商的规定,没有涉及与英国协商,C错误。 4.D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俟中国选派留学生习英文,英语熟习,即不用配送汉文”并结合所学可知,《天津条约》的规定,迫使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到海外求学,并创办了新式的学堂以适应外交的需求,这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故选D。西方列强并不愿意见到中国的崛起,故不可能强迫清政府加快向西方学习的步伐,排除A;B项为《辛丑条约》签订后的影响,排除;中国的传统文化至今仍未被西方国家所同化,排除C。 【点睛】 对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对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所扮演的角色,学生要做好主观和客观上的区分,客观上讲,西方列强的入侵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但从主观上讲,西方列强并无意与此,他们并不愿意见到一个强大的中国。 5.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桂良一方面强调清廷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也看到对待西方列强有“夷商”和“夷酋”之分,因此应分别对待,体现对天朝上国思想观念的反思,反映了向近代外交的转型,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国的对外关系,没有涉及内政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清朝中央集权的危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外交经济制度的完善,故D项错误。 6.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英国商船首次来华”和“占有一个小地方”可知英国来华既要求对华贸易,也要求侵占中国的领土主权,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没有体现对华资本输出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描述干涉中国内政外交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对华贸易,没有提到对华贸易的商品为鸦片,故C项错误。 7.B 【解析】 【详解】 材料中,“沿海、沿江的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被视为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 ,强调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在客观上导致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客观的评价了侵略的建设性影响。故答案为B项。A项,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源于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是西方扩张,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在客观上产生的积极影响,没有涉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问题,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最先近代化的沿海城市成为列强侵华基地,最先被西方列强侵略的沿海、沿江城市成为最先近代化的地区,排除。 8.C 【解析】 【详解】 根据概括“中国应在外交上接纳西方以获得一段时期的和平,并于这期间在西方帮助下加强军事力量”,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维持了暂时和好的局面,客观上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的开放表明中国对外闭关锁国状态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分化出洋务派和顽固派,他们仅在应对西学问题上产生分歧,但都是为了维护统治,且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因此统治集团内部的冲突对立并未加剧,故B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此新政策的实施使中外出现和好的局面不相符,故D项错误。 9.A 【解析】 【详解】 鸦片战争后,英法美等国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导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事件发生时,列强已经从中国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不符合题干中的“始于”的要求,排除B、C、D项。 【点睛】 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近代清朝与外国签订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1843年八月十五日订立的《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最早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 10.A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的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而耆英还认为“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 ,说明清政府没有认识到中国的司法独立权遭到破坏,这反映了缺乏法权的观念。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中未涉及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的关键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到朝贡礼仪的信息点,排除;D项,清政府没有意识到司法主权的被破坏,所以不可能促进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排除。 11.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思想上受等级思想影响,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具有落后性,文中“他的运动”指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意义是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故A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仍然存在,B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C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建立近代民主政体,D错误。 12.C 【解析】 同治年间,正属于太平天国运动鼎盛时期,材料中论述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乡村衰败的景象,C正确;自然灾害不是此时主要原因,A错误;B不是材料现象主旨,排除;D时间不符合,排除。 13.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而且该运动思想来源之一是西方的基督教思想,符合题干中“同来自外国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力量的混合”,选项B正确;义和团运动出现时间是19世纪末,排除A;革命军出现的时间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C;北洋军阀是20世纪20年代的割据势力,排除D。 【点睛】 解题关键是准确记忆太平天国爆发的时间段。 14.C 【解析】要注意“时代特点”的含义,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时代正是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除具备其他农民运动反封建的性质外,它还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新任务。从世界形势来看,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思潮,《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也就符合了时代的新特点,故太平天国新的时代特点是②④。①③ 项无法体现新的时代的特点。所以答案选C。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的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15.A 【解析】 材料中由于太平天国土地政策的实施,地主收租比较困难,反映出了太平天国运动触动了封建生产关系,故A正确;地主反对太平天国土地政策,故B错误;农民并没有恐慌,故C错误;太平天国不是废除土地私有制,故D错误。 16.C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推翻清王朝统治,排除A;反封建反侵略是政治革命范畴,排除B;《资政新编》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排除D;《天朝田亩制度》是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革命纲领,“社会革命”是指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故选C。 17.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贫民失望”可判断此运动应是农民运动,结合题干中发动者宣传的是实现平等,但实际建立的是森严的等级制,联系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进而判断是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8.B 【解析】 【详解】 依据“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原则,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故B正确;定都天京、发动金田起义没有涉及“均田制度”,排除AC;《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法案,没有涉及均田制度,排除D。 1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故D项正确;“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人的探索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等领导的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属于近代中国人的探索,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1.B 【解析】 材料信息是《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产品的规定,这体现了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活动区域是在南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平均分配土地,故C项错误;此规定只是空想,不可能挽救农民运动,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产品的规定,由此定位答案。 22.B 【解析】 据题干中“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等信息可表明义和团对外来文明的排斥,因此没有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故A、D项排除;“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反映了义和团对清王朝没有放松警惕,故B项正确;“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 与材料中信息无关,故C项排除。 点晴:题干中阐释了义和团在攻陷涿州前后,对铁路的态度,源自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表明了义和团对清政府依然保持着警惕。 23.A 【解析】由材料“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和“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可见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具有爱国和盲目双重性,故选A;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丧失对清王朝的警惕,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全民族性,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失败的信息,排除D。故选A。 24.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项错误,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B项错误,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了列强侵华的工具;D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C项正确,从材料“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可以看出。故选C。 【点睛】 《辛丑条约》是进入新世纪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条约中有内容规定。惩办参加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大臣,并称为首祸诸臣。这体现了清政府此刻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5.C 【解析】 试题分析:《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故排除A项;清政府的抗议主要基于侵略军对官员的处理而非源自意识到主权丧失,且材料信息无法反映清政府收回主权的意图,故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从材料看,侵略者肆意处置中国的官吏,说明中国独立主权已被外国侵略者控制,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故选C。 26.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明朝时所著《顺风相送》一书中,就首度出现“钓鱼屿”一词”、“日本著名的海防论者林子平在1785年出版的《三国通览图说》基于事实,将钓鱼台列屿明确标明属中国领土”等信息可以看出明朝中国就发现了钓鱼岛并且日本也承认中国对钓鱼岛的所有权,可知C说法错误,符合题干的要求。ABD三项均符合题意,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故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钓鱼岛问题 27.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的意思是说联军进入北京,纪律败坏,公然闯入民宅,大肆掠夺。联系所学知识,知道反映的是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作为素材,考查“近代化”等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的表述客观,均符合史实,正确。而C项的“使东方开启了近代化时代”,明显不符合史实,东方的近代化早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就开启了,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 29.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意,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有两方面的原因:要清政府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帮着清政府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以华制华。结合课本所学,《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和工具。D符合题意;《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只体现英国和日本的利益和要求。AC不合题意;《天津条约》要求清政府割地、赔款、通商、传教等,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C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丑条约》签订影响的理解。《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赔款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等内容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0.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敌强我弱、李鸿章避战自保均不是最主要原因,也并非清军将士在战场上胆小怕死,离城而逃,主动撤离,从材料“清国人…只在耻辱的呻吟中怨天怨地,最终未能从自身的弊端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致使国民爱国意识淡泊。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名师点睛】实际上解答历史试题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学生在答题时必须要联系国际国内背景,放宽视野,不要只局限于某个历史事件。要学会中外联系、横向比较。学生自己在平时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多训练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历史试题,以期在正式考试时能适应试题的难度。 31.C 【解析】 根据材料“洋字洋名一律揩(抹掉)” 可知是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排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义和团运动有关,C项正确。太平天国借西方基督教义反抗清王朝统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盲目排斥外来文化不符,排除B。抗日战争反对日本侵略,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需要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解题的关键是对“辉煌金碧店悬牌,洋字洋名一律揩(抹掉)。欧墨新书千百种。满投沟井自沉埋”的分析理解即可知道答案。 32.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士绅们痛恨满人王朝,但绝对排斥革命。忽然间,只要有人放火,他们是乐于扇风”可知,社会各界的失望与觉悟使革命时机日趋成熟,选项C正确;材料中提到的是立宪骗局对士绅的冲击导致其转向革命,士绅不等于立宪派,排除A;根据材料“激怒了所有被动员起来的政治力量”可知,革命不是偶然,排除B;选项D并未阐明立宪骗局与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排除。 33.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不允许外国人干涉中国事务和倡导所有中国人都管理自己的事务可知,在梁启超看来辛亥革命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A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和打击帝国主义侵略两个只限于对民主和民族意识的解读,没有全面解释材料主题,B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事实上的民主自由权利,只是“觉得”,D项错误。 34.D 【解析】 【详解】 材料中提及孙中山主张女子参政,后来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真正实现了女子获得参政的机会,这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得到发展,D正确;“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不能单纯说明女子从此获得了参政民主权利,A错误;材料中女子参政并不能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B错误;材料主要是说明女子参政的信息,并不是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妇女有了维护权利的民主意识,C错误。 35.A 【解析】 【详解】 “实际权力掌握在官僚和军阀手中”,说明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名存实亡,故选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袁世凯建立了北洋政府,其执政时期,权力较为集中,与材料中“实际权力掌握在官僚和军阀手中”不符,排除C;根据材料信息“在北京统治这个国家的民国政府”可以排除D项。 36.C 【解析】 【详解】 武昌起义后多个省宣布独立,说明这一时期清廷的统治根基已经松散,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来源情况,无法得出辛亥革命是偶然事件还是必然事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武昌起义后很多省宣布独立,反映了清廷已经没有稳固的政治基础,故D项错误。 37.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中对“疯子”定义从反对皇帝的人转变为想做或拥护皇帝的人,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材料所说对皇帝态度的变化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后,不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A项错误;中国人民对皇帝态度的转变,与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无关,C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民主与科学在当时并没有实现,D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 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是辛亥革命后两大社会进步潮流。 38.A 【解析】 【详解】 改元是中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重要标志,指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由此可见,材料中孙中山改历改元的深层动因是破除专制制度给人的思想束缚,A项正确。与国际接轨的时代需要不是孙中山改用阳历的深层动因,B错误;辛亥革命的民族诉求表现为推翻满族的统治,C错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主要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不是恢复大明王朝,D错误。 39.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产生的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迫切希望推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决心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就是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D选项正确;《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签订的,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性质,与材料中“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不符,公车上书是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想以改良的方法救亡图存,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选项错误;瓜分中国的狂潮和义和团运动产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问的“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不符,故B选项错误;戊戌变法产生于1898年6月至9月,与材料问的“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不符,故C选项错误。 40.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创立了民主共和,选项C正确;选项A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未反映出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选项B排除;材料未体现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地位,选项D排除。 【点睛】 解题关键是结合辛亥革命功绩对材料中“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的理解,即强调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4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晚清时期全国地方督抚旗汉比例变化的认识。清代汉人社会地位普遍高于旗人是违背历史事实的,故A项错误;随着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的加深,清政府不得不更依赖汉人,故B项正确;旗汉官员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改革派和守旧派的力量对比变化,故C项错误;在清政府灭亡前,满汉民族矛盾一直存在,故D项错误。 42.A 【解析】 【详解】 “五九国耻”被列为法定的国耻纪念日,反映了中国人反对反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的民族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增强,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五九国耻”被列为法定的国耻纪念日,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五九国耻”被列为法定的国耻纪念日,并非强调“二十一条”的危害,排除C;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人将其列为‘五九国耻’,第一次有了法定的国耻纪念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43.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说明辛亥革命反对外来侵略者干涉中国的政治经济,增强民族独立意识;“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说明辛亥革命传播了人民主权的观念,在面对外国侵略的形势下,进而增强了整个民族主权意识,所以他主要肯定的是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意识,因此D选项正确。A、B选项都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但不是材料主旨;C选项错误,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标志着民族独立的实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4.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民主主义成了正统……侵犯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可见主张人民主权、民主共和,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排除A;材料“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 ……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 …… 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由此深入人心,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科学”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反帝的信息,排除D。 45.B 【解析】 【详解】 “预备立宪”即为清末新政的内容,所以清末新政的失败的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以后,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内矛盾激化,由此清政府谋求改革以维护统治,故选B项;黄花岗起义爆发是在1911年,故排除C项;清末的革命党人始终在谋求武装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并没有妥协,故排除D项。 【点睛】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改革也波及了内地和东北、蒙古、西北和西藏各地,由于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46.D 【解析】 【详解】 “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说明辛亥革命后思想和形式依然是封建社会形式,体现出反封建的不彻底性,D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反帝目标的明确性,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辛亥革命脱离下层人民群众,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错误。 47.C 【解析】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当时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建立真正的政党政治,故A错误;政治党团数量多并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B错误;“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反映了政治党团建立数量多,而政治党团是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之一,这体现了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故C正确;民国二年是1913年,当时专制主义并没有彻底根除,故D错误。故选C。 48.B 【解析】 【详解】 辛亥革命后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但是人民没有政治权利意识,说明要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任重而道远,故选B。材料的主旨不是说明老百姓文化水平低,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平民力量问题,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影响问题,排除D。 49.B 【解析】 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政府,与太平天国推翻清政府的目的相似,A错误。民权主义,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太平天国仍未跳出封建政权的范畴,从这一角度讲,民权主义对太平天国理论有所超越,B正确。太平天国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但仍未废除私有制,从这一方面来看,并未超越太平天国,C错误。D项包含前三项,但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并不符合,排除。 50.C 【解析】 【详解】 材料中“三民大同,与河山俱永,与国族人类以无疆”中华大学校歌充分表达出民国时期注重家国情怀以及开启民智的办学目标,故C项正确;材料中是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教育与爱国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同盟会不代表民间办学,故D项错误。 51.⑴特权: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设置官员管理通商;协定关税。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⑵特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⑶要求:于所属境内保平安;对反抗镇压不力的官员“即行革职,氷不叙用”。问题:说明了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⑷影响:《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南京条约》,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可以概括出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侵略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2)本题考查《马关条约》,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可以得出特权。 (3)本题考查《辛丑条约》,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三“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即行革职,氷不叙用”等信息,可以概括出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了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国家的侵华及其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这三个条约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来回答即可。 52.(1)问题:鸦片战争前,中英海军实力悬殊。 影响: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地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观点:黄海大战中,中国海军实力强于日本,如果在装备和技术上进一步提高,能够战胜日本。不正确。 (3)根本原因是清政府极端腐朽,政治制度落后;战前清政府对战争未作认真准备,期待外国调停;战争中慈禧太后、李鸿章执行妥协投降的政策,使清军陷于被动;部分清军将领临阵脱逃,动摇了军心。客观上,日本政治制度先进,战前准备充分,蓄谋已久。 (4)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争胜利的根本不在于军事实力的强大,而在于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的先进与否)。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蒸汽机”“木制”等信息即可作答;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中的问题及鸦片战争影响的相关知识综合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归纳材料二即可;第二小问结合中国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作出判断。第(3)问,从政治、统治阶级的态度、中日双方差距等方面来分析。 第(4)问,从制度方面来分析作答。 53.(1)事件:1895年中国战败,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联系:甲午战争刺激了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又实行卖国政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态度:灭洋,扶清。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空前激化。 (4)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解析】 (1)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即可知,材料一中的“又割台湾”指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第二小问,考查甲午战争的影响,甲午战争刺激了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从材料一、二中可以看出,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又实行卖国政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广大民众忍无可忍,于是掀起了义和团运动。 (3)从材料可以看出义和团对洋人非常仇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的态度是灭洋、扶清。结合时代背景不难看出其原因是当时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空前激化。 (4)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影响。由材料中的“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表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54.(1)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政党;与改良派进行思想论战;1911、10、10发动武昌起义;1912年元旦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 (1)第一幅图片上有《南京条约》的字样,可以看出是鸦片战争;第二幅图有八个外国列强,可以分析的出世八国联军侵华。除了这两次战争外,还有甲午战争等。(2)依据所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始;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不断地加深,以至于到了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最终完成。(3)回答此问可以从组织上、思想上和军事上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组织上成立了同盟会,思想上,进行同保皇派的论战;军事上不断地举行武装起义。(4)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主要是从没有完成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但是辛亥革命的意义也是很明显的,主要有:推翻专制、创立共和、颁布约法和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 55.(1)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约法;经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分析评价的着眼点不同。 (3)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道路(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解析】 试题分析:(1)“民国”带来的变化要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归纳。 (2)结合材料内容很容易得出评价的不同,出现不同的原因即两者的着眼点不同。 (3)要明确题意,首先要肯定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然后再分析民族资产阶级救国道路探索失败的原因。 56.(1)特点: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理解: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2)推翻满清后,中国面临分裂割据的危险;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的理由:因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质的差别:前者的观点主要依据是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改变。后者的依据是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改变。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材料“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反映了孙中山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至于其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学生需结合所学作答史实: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 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2)本题材料提到,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有: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 (3)本题材料提到,当今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两者的分界线,另一种主张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作为两者的分界线。结合所学知识,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学生据此作答即可。至于这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学生需从辛亥革命改变君主专制政体和新中国改变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角度作答。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内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影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放战争·影响 57.(1)《资政新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1853年,太平天国在此建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1912年,中华民国在此宣告成立。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3)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农民阶级的认识落后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解析】 试题分析:(1)紧扣题干中的“历史发展方向”,从而联系所学知识,明确太平天国政权中颁布的《资政新篇》,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 (2)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民国时期的‘总统府’”,明确这里是指“南京”;从而联系所学知识,明确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注意语言表述,一一对应即可。 (3)主要从主观与客观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明确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注意理清基本史实。 考点:近代史上与南京相关的历史事件: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迁移与分析能力,理清近代史上与南京相关的历史事件,明确基本史实的识记工作。 58.(1)关系: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和清政府的搜刮,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2)主旨:《天朝田亩制度》的主旨是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资政新篇》的主旨是发展资本主义。不能。因为绝对平均主义是空想,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落实;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社会环境决定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 (3)角度:全球史观的角度(或者亚洲民族民主运动角度)。看法: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重要事件,也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物,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问以“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作为切入点。实际上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根据两则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把握到“鸦片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维度即可。 (2)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答非所问。本问涉及到两个小问,具有一定难度。关于第一小问,围绕材料二内容依次展开即可。关于第二小问,首先要判断,即不能,在结合相关史实(注意从农民阶级局限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等角度展开)展开说明,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即可。 (3)本问需要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材料三信息,涉及到两个小问,具有一定难度。关于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的角度来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关于第二小问,实际上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客观、全面认识,要注意从积极方面、不足(局限性)方面,结合相关史实展开。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背景、状况及认识 59.(1)列强侵略加剧,给中国带来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鸦片战争后,英国取得五口通商的特权,体现了殖民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特点。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取得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的特权,体现了殖民者输出资本的要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驻军、干预统治、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示例:左宗棠在中国近代化探索和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有重要贡献。为维护清朝统治,左宗棠积极投身洋务运动,创办了福州船政局、甘肃机器制造局、兰州织呢总局等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利于中国(特别是西北地区)的近代化。沙俄入侵,加剧了北方边境的危机。左宗棠率军驱逐入侵者,收复新疆,并推动在新疆设省等行为,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是,左宗棠作为清朝统治阶级的一员,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其统治阶级的本质。 评价历史人物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左宗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其阶级局限性。但他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探索近代化并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历史发展 【解析】 【详解】 (1)通过阅读不平等条约的原文,概括相关条款的内容,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这些条款的危害及时代特征。应从给中国带来严重的民族危机、输出商品、输出资本和加强对中国的控制的角度进行作答。 (2)这是一道历史人物评价的题目。评价左宗棠需要从镇压太平天国、办洋务、收复新疆、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来梳理史实,并据此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功过。脱离历史史实的评价,会产生偏差。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历史人物放在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要以他全部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结合社会历史条件进行评价,还要看其活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60.(1)冲击:半殖民地化程度和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清朝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破坏,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清政府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推动清末新政。 客观上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救亡运动的高涨,中国人在精神和信心上开始抛弃清王朝,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2)主要原因:甲午战争使朝鲜遭受严重的民族灾难。 (3)东亚影响:甲午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的霸主。 世界影响: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启示: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复兴意识;陆海统筹,增强海洋意识;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众志成城,增强国防意识。 【解析】 (1)“战争的后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结合所学,可以答为:半殖民地化程度和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清朝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破坏,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清政府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推动清末新政。 (2)材料一中的第二句话“ 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对朝鲜的影响力”可以看出这是站在当时朝鲜人的立场上的言论,也就是韩国史学界所关注的,即甲午中日战争对朝鲜的影响。 (3)从材料一中“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以及材料二中“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可以归纳得出对中国的影响。从材料二中的“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等一些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对当时世界的影响。第二个小问可以结合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思考。 (4)本问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复兴意识、海洋意识、忧患意识和国防意识等方面作答。可以答为: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复兴意识;陆海统筹,增强海洋意识;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众志成城,增强国防意识。 61.(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 (2)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这一迷信。 (3)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即可。 (2)要注意紧扣材料中由“偶像”到“比寻常人还要可怜”的变化,结合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将皇帝拉下神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一历史功绩来回答。 (3)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即可。 62.(1)条件: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加深,清政府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引起人们广泛不满;同盟会所提出的民族革命主张迎合了大多数人的革命愿望和要求。(2)必然性:同盟会内部对革命纲领的认识存在着较大分歧,对革命纲领缺乏正确理解;还有一部分人投机革命,使同盟会在实际上显得比较涣散。(3)认识:革命政党可以凝聚革命力量,在革命发展中至关重要;革命政党要有明确、坚决的革命目标;革命政党要有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要经常对其成员进行革命思想教育。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一天比一天深重,人们很自然地认为清政府是中国积弱贫困和一切苦难的渊薮”“资产阶级拣来并加以利用”的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二“有更多的人是幻想在中国建立一个纯粹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赞同“反满”和拥护民权革命的”的信息归纳回答。 (3)依据材料中信息并结合所学从革命政党对于革命力量集中以及思想教育等角度阐述作答。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是历年高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它提供材料(史料),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表,通过材料设计出新情景、新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论证。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63.(1)活动: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建立中国同盟会,颁布革命纲领(或十六字纲领、三民主义);发动武昌起义(或一系列武装起义);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原因:最大限度实现了统一(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增强了民族意识(或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提高了国民参加国家事务的积极性(或对国家发展的关心).(3)表现: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或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启示:国家独立是民族复兴的前提;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成就.(1)“革命党人”为追求“最新的政体”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即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可列举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建立中国同盟会,颁布革命纲领(或十六字纲领、三民主义);发动武昌起义(或一系列武装起义);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2)本题实际问的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第一小问实际问的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成就;第二小问,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是历年高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它提供材料(史料),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表,通过材料设计出新情景、新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论证。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64.(1)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历史;投身民主革命斗争;著《革命军》。为以后革命军的兴起制造了舆论;为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了思想准备。 (3)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 (4)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解析】 (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的“没有开化的中国佬”、“中国就要崩溃了”,可以得出英国媒体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第二小问,成因从中国和外国两个方面考虑,得出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第三小问,结合设问中的外部原因,从列强侵略角度进行分析。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邹容一面勤奋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论和历史,如《民约论》、《法国革命史》等书”,可得出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历史;从“一面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可得出投身民主革命斗争;从“在日本期间,他还写成《革命军》一书初稿”,可得出著《革命军》。第二小问,从“章太炎为之作序,称许《革命军》为“义师先声””,可得出其作用是为以后革命军的兴起制造了舆论;为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了思想准备。 (3)结合材料三中的“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亚洲范围的角度上评价中华民国的地位。 (4)从材料四中的“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等条款,可得出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和资产阶级力量方面进行分析。 65.(1)共同之处:注重精神满足;重视道德修养。 (2)构想: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人人平等和绝对平均的理想天国; 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根本原因: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 (3)原因:近代中国: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更多的人要求个性解放。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逐步建立;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 2※ 【解析】 试题分析:(1)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的相同点对比材料一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东方“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主张以修养德性来召福”和西方“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性和美德,就决不会有幸福,幸福在于善行”的信息可概括出都注重精神满足、重视道德修养。 (2)第一小问中洪秀全的幸福观从洪秀全代表农民阶级的角度来分析,联系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可归纳出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人人平等和绝对平均的理想天国;孙中山的构想抓住题干要求“实现民生幸福”,结合新旧三民主义的含义,可得出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第二小问根本原因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来分析,可得出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 (3)幸福观属于社会意思的范畴,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思,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的原理,从近代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状况来分析近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即可,如近代中国: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更多的人要求个性解放。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逐步建立;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66.(1)特点:向西方学习,如创立拜上帝教,提出《资政新篇》;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如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等。 (2)问题:《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行。 原因:本身的空想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实现;战争环境,不能实现。 (3)看法:《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资政新篇》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不利的战争环境,《资政新篇》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实现。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主要以图片形式呈现,解题时,一是明确图片所反映出的信息,二是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回答。第(1)问,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本题不仅要依据材料,还须结合所学知识,不能局限于材料所涉及的特点,材料关键信息:借助“上帝” 的权威、“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理论表达出来了。”第(2)问,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解读图片信息须认识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原因。第(3)问,考查《资政新篇》的认识,一分为二的分析其进步性与局限性。 考点:综合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考查图片信息的获取,并依据教材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