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文)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 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D. 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私田的开垦。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ACD都取决于B.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土地制度的演变 2.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以下我国瓷器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珐琅彩 ②五彩瓷 ③青花瓷 ④白瓷 ⑤青瓷 A. ①②③④⑤ B. ⑤④③②① C. ③④①②⑤ D. ②③⑤④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珐琅彩出现在清朝,②五彩瓷成熟于明代,③青花瓷出现于元代,④白瓷出现于南北朝时期,⑤青瓷出现于东汉时期。按时间先后顺序是⑤④③②①。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这一现象反映了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B. 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加强 C. 个体小农经济的破产 D. 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来看,种植棉花获利大,因而农户开始大范围种植棉花,这反映在农业生产领域商品化趋势强化。故答案为B项。A项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社会的政策,没有废除,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种植棉花的农户逐渐增多,并不能反映出小农经济衰败,排除;D项材料未反映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排除。 4.“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 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 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 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前,清朝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设立广州十三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所以答案选D。 5.西班牙的物价在16世纪中叶开始上涨,17世纪初上涨四倍。英法的物价上涨晚于西班牙五十年,到17世纪中叶达到顶点。中国物价的上涨,比英法又慢一百年。与上述历史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 工业革命在世界的扩展 B. 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 C. 闭关锁国政策带来的恶果 D. 白银在世界市场的流动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英法和中国物价的上涨都和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有关。新航路开辟后,因为大量金银的流入,带来了欧洲的物价上涨,这些白银流入中国,导致了中国物价上涨,故D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故A项错误;价格革命是西班牙衰落的部分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的闭关锁国和欧洲物价上涨无关,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西班牙、英法和中国的物价相继上涨,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6.据记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B. 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 C. 清政府废弃闭关锁国政策 D. 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由于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促使亚洲商品不断在欧洲市场出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故答案为A项。B项抑制出口的是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排除;C项清政府未废除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间为19世纪中期,排除。 【点睛】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7.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法律,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 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 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 政府最早进行了福利国家的建设 D. 工业迅速发展导致社会问题频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出现于罗斯福新政后。B错误,因为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差距。C错误,材料只是说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而无法得出最早建立。因为德国政府加强社会保障,这说明了社会问题的增多。故本题选D。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工业革命·带来问题 8.1813年和1833年,英国先后废除东印度公司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同期,英国同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规定把输入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率平均降低30%,取消了丝织品的进口禁令,降低了生丝、羊毛、煤等的进口税率,废止了包括机器在内的所有输出品的限制。这主要表明 A. 殖民掠夺稳固了英国的地位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 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D. 自由贸易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开始盛行,材料中关税降低、取消禁令,废止限制措施,都是因为自由贸易思想盛行原因。故答案为D项。A项此时英国依靠的是商品侵略,不是殖民掠夺,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C项生产效率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9.读图,对如图所示历史现象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A. 主要得益于一战期间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B. 创造了民国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的最高纪录 C. 面粉业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新式工业 D. 改变了当时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的现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依据材料可知,1912-1921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获得极大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14-1918年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同时欧洲战争对物资的大量需求刺激了中国工业产品的出口,所以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战期间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比较得出这是民国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的最高记录;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将面粉业与其他行业进行比较,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最大的新式工业是纺织业;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并未改变现状,一战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0.1894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侨商张弼士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在直隶等地专利15年,免税3年。当时该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洋务派提出“自强”的口号 C.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时间不符,故A错误。“张裕酿酒公司”为民营工业,其发展的有利因素应该是洋务运动的“求富”口号,而非“自强”,故B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裕酿酒公司”在直隶等地专利15年,免税3年,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持,故C正确。一战始于1914年,时间不符,故D错误。 11.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 三大改造的实行 B.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D. 中共八大方针的指导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超额完成,材料中涉及的成就明显与“一五计划”的实施有关,故B正确;三大改造的实行是在1953~1956年,涉及的是生产关系变革,故A错误;大跃进运动还未开始,故C错误;中共八大在1956年召开,而且方针并没很好的贯彻,故D错误。 12.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 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 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C. 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 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拔剑四顾心茫然”提供的时间节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达仁堂之前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环境下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故B项正确;90年代中期已不再集中统一管理,A错误;企业力量的削弱也不是该企业困难的主要原因,C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D错误。 13.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都是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 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B. 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C. 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 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共八大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建立的情况下召开的,所以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A正确。一国两制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提出,而十五大在1997年召开,排除B;三个代表属于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十五大无关,排除C;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提出的,不符合十五大,排除D。 【点睛】本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准确识记中共重大会议的主要内容。 14.“1984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A. 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B. 深圳作为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1984年”、“八年过去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该谈话掀起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故选A项;深圳开放于80年代,故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于70年代末,都和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C、D项。 15.近代中国出现这样的婚姻程序:“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此现象说明 A. 婚礼由繁琐走向了简约 B. 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C. 婚姻实现了社会性变革 D. 主婚权发生了重大变动 【答案】D 【解析】 由“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得知,材料反映了晚清婚俗变化是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说明主婚权发生了重大变动,故D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D说法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C表述程度夸大了材料现象的作用,故排除。 16.电影《喇叭裤飘荡在1983年》以山清水秀的小镇为背录,反映了那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剧中的男主角希望能穿着流行的喇叭裤和暗恋的女孩跳流行的迪斯科。当时喇叭裤、迪斯科的流行说明了 A. 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完全西化 B.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影响 C. 西方国家对中国和平演变获得成功 D. 西方国家对中国展开文化侵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调用已学知识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迪斯科”“喇叭裤”等都是八十年代流行时尚,他们在中国的流行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生活方式上受到西方流行的影响。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改革开发后的社会变化 17.1933年6月,资源自给力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意互相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英法美也捐弃前嫌,于1936年签订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材料反映出经济危机 A. 推动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建立 B. 推动了国家之间关系的重新整合 C. 使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D. 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德意互相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英法美也捐弃前嫌,于1936年签订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来看,两大不同利益集团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重新分化组合,反映了经济危机推动了国家之间关系的重新整合。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未反映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建立,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经济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直接原因,排除。 18.苏联“一五”期间(1928-1932年),三个主要的钢铁厂以及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第聂伯河水电站等大型项目都引进了美国、德国的设备和技术,并得到外国工程师的帮助。这一现象出现的外部原因是: A. “大萧条”肆虐西方 B. 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C.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D. 罗斯福新政初见成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苏联“一五”期间(1928-1932年),三个主要的钢铁厂以及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第聂伯河水电站等大型项目都引进了美国、德国的设备和技术,并得到外国工程师的帮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苏联抓住西方国家产品滞销的有力时机,引进西方工业产品和技术,推动了本国的工业化发展,A选项符合题意。国际关系日趋恶化与苏联引进西方设备、技术无关,B选项排除。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属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内部原因,C选项排除。罗斯福新政是在1933年后,D选项排除。 19.罗斯福曾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他采取的直接措施是( ) A. 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信贷活动 B. 调整工业生产,争取供需平衡 C.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D. 调节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罗斯福关注当时美国低收入的工人的生活,为此他采取的直接措施是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解决工人失业问题,保障工人生活,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C项正确。A项是金融上的措施,主要是恢复金融秩序,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B项主要是缓解供需矛盾,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D项调节农业生产,是为恢复农业生产,与材料不符,故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材料中罗斯福话语里的经济问题,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0.为了解美国文明发展的历程,一位同学参加了历史小论坛——“美国发展之路”,下面各项是他摘录的一些相关内容,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 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巩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成果 B. 美国人发明的汽船、飞机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C. 罗斯福新政根除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D. 克林顿执政时期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货膨胀三者的联动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不协调,是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所在。罗斯福新政只是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尚未根除。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表述符合历史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21.政府支出和人们对国家机构的健全重新有了信心,推动了缓慢的和部分的复原。到了1939年,国民收入比萧条深重时期增加了一倍,但仍然少于1929年6月。来自商业社会本身的抵制,在没能获得全面复原方面,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材料表明新政 A. 无法彻底帮助美国恢复经济 B. 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C. 严重阻碍美国的社会再生产 D. 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政府支出和人们对国家机构的健全重新有了信心,推动了缓慢的和部分的复原”说明C项错误,新政在美国经济复苏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BD项在题干中没有充分体现;根据题干信息 “1939 年,国民收入比萧条深重时期增加了一倍,但仍然少于 1929 年 6 月”“来自商 业社会本身的抵制,在没能获得全面复原方面,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可见A项符合题意。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 22.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西方学者到日本考察,探求企业成功的秘密。当时日本所采取的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B. 新经济增长模式 C. 国家干预型市场经济模式 D.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经济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时间“20世纪60年代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日本采取了国家干预市场经济模式,促使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排除;B项新经济增长模式是美国实行的,排除;D项克林顿在20世纪90年代实行了“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经济政策,排除。 23.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其主要增长模式是 A. 自由放任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混合经济 D. 新经济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特点的“新经济”,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的,故D项正确;自由放任政策是工业革命的发展模式,故A项排除;B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模式,排除;C项是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的模式,排除。 点睛:“20世纪90年代初”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 24.20世纪60,70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福利支出最高时较前增长了15%,占CDP的比重也上升了十个百分点。社会福利开支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据此可推断 A. 社会矛盾激化促使经济政策调整 B. 高福利增加国家的负担 C. 国有化是推行福利制度的前提 D. 福利政策遏制经济危机 【答案】B 【解析】 社会矛盾激化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题干所给材料中“占GDP的比重也上升了十个百分点.社会福利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表明,高福利政策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故选B;福利制度的前提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而福利政策并没有改变这一点,排除D。 二、非选择题 25.民族资本主义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如下一幅示意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着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三:工业革命的原料是煤、铁矿石、棉花和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外围国)。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 ——摘编自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 (1)据材料一,分析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时期,F1可能是哪些国内国际因素?F2的阻力最有可能来自于哪一侵华势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答案】(1)因素:国内: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中华民国鼓励发展实业;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民族资本家的个人努力。 国际: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侵华势力:日本。 (2)历史影响:积极: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繁荣;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消极影响:残酷的殖民掠夺造成了亚非拉美国家长期的落后与贫穷;给亚非拉地区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3)变化:核心国从不依赖到依赖外围国的原料。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新的原料;核心国的人口增加;核心国的消费力增长。 【解析】 【详解】(1)因素:国内:依据材料“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内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以及民族资本家的个人努力;国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列强正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侵华势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由于离中国较近,在其他列强无暇东顾之时,日本趁机加紧了对中国的入侵。 (2)要分析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影响,应当从积极之处以及所产生的破坏性两方面来分析。积极影响:可以从世界的联系以及对殖民国家的角度来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到达美洲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并且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资金、原材料等,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繁荣;消极影响:主要从被侵略国家角度来分析,残酷的殖民掠夺造成了亚非拉美国家长期的落后与贫穷;给亚非拉地区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3)变化:依据材料“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来源于外围国”来看,核心国从不依赖到依赖外围国的原料;原因:依据材料“19世纪将近结束时”“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来看,由于核心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原材料的需求,此外人口的大量增加以及消费能力的不断增长导致核心国对外围国由以前的不依赖转为依赖的态度。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观点理由:工业文明给广人的劳动者带来苦难,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或出现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发展了,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产品分配不平等,人权受到侵犯;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次可给(思维层次较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按等次给 观点二: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观点理由:工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生产力的发展,能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进步;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它的扩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次可给(思维层次较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按等次给 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观点理由:利,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弊,主要表现为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按等次给(思维层次较高,整体表述规范,条理清楚,按等次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找出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思考。从材料中可知,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有三种: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观点二: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可得出各自的理由。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攀升,对于棉布的需求日益增大。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纺织不易,而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再加上区间贸易优势明显,因而从明代开始,江南苏州、松江等地棉布已经行销全国。明清江南私营纺织业生产各个工序保持独立,形成了纺纱、织布、染布、踹布四道工序。同时在生产和销售之间也存在分离,客商、牙行与当地棉商起到了沟通买卖双方、促进交易的桥梁作用。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则把江南纺织业发展推向了顶峰。 ——摘编自高建刚《明清纺织业中的分工与效率》 材料二 17世纪,面对印度棉纺织品的挑战,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禁止进口销售印度棉布,并鼓励英国商人进入棉纺织行业。英国人将科技作为棉纺织业发展的根本动力,1624年,制定专利法,鼓励不断发明创新。1765年珍妮纺纱机、1779年的骡机,1785年水力纺纱机相继出现。棉纺行业机器化和工业化大大提高了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荚国有能力与印度抢夺国际棉纺织品市场。 ——摘编自扬松《17-19世纪英国棉纺织业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特点:适宜纺织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与发达的区域贸易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细致的分工、发达的销售体系。 (2)原因:政府的政策支持;重视科学技术;抢夺国际市场;有力的法律保障。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纺织不易,而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再加上区间贸易优势明显”“明清江南私营纺织业生产各个工序保持独立,形成了纺纱、织布、染布、踹布四道工序”“客商、牙行与当地棉商起到了沟通买卖双方、促进交易的桥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具有适宜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与发达的区域贸易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细致的分工、发达的销售体系等特点。 (2)依据材料“颁布一系列法令”“将科技作为棉纺织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荚国有能力与印度抢夺国际棉纺织品市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棉纺织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是因为有政府的政策支持,而且比较重视科学技术,最终在有力的法律保障下有能力抢夺国际市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