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命题人2019/04‎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 非常重视祭祀 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我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故B正确。土地和五谷不能说明非常重视祭祀,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农业与土地的关系,故C排除。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是自给自足、精耕细作,材料未涉及,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特点 ‎2.古史记载的“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材料所述的农业耕作方式是 A. 千藕其耘 B. 个体农耕 C. 刀耕火种 D. 代田法 ‎【答案】C ‎【解析】‎ 千耦其耘指的是大规模的集体劳作,材料中未涉及大规模的集体劳作的景象,故A错误;材料中未体现个体农耕的有效信息,故排除B;由材料中“刀伐木,纵火焚烧”,可推出该种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故C正确;代田法指的是适应北方旱作地区耕种的一种农业耕种方式,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 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 C. 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根源是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故B正确。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是土地私有制而导致的,不是根源,排除A。政府也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只是无法根除,C错误。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是由于土地兼并造成的影响,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需要掌握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表现和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信息“根本原因”和对对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原因的识记。‎ ‎4.《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题干中“为宝”“犹用药业”“竭时而止”说明农业在耕种过程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农业耕种时的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ABD项错误,按节气进行劳作、注重因地制宜和重视自然规律都是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特点的一个方面。‎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农业的特点。‎ ‎5.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 “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 “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 “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 “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查的是“市”的变迁。因为宋朝以前,市坊分离,交易时间受限制,而材料中为西汉,此时市的布局应受到空间限制,即市坊分离,所以B不正确,但符合题意。而A,B,C 皆符合宋 之前市的特点。综上,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商业的发展表现·市的变迁 ‎6.“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段话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A. ‎ B. ‎ C. ‎ D. ‎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我们可以得知四川的水车像纺车,水车四周用竹筒绑上,利用水的推力将竹筒里的水汲到高处灌溉农田,联系所学,为筒车,故答案为A。翻车是三国时候发明的,是需要人工操作,与材料不符,B错误。曲辕犁是耕地工具,和水没有关系,C错误。水排是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鼓风冶铁的工具,不符合题意,D错误。‎ ‎【点睛】农业工具常考的有铁犁牛耕、水利方面的。要求学生识记二牛抬杠犁耕法、一牛一人犁耕法、曲辕犁,用于播种的耧车;水利方面是用人力的翻车,利用水的力量的筒车;手工业方面用来鼓风冶铁的水排。不能混淆。‎ ‎7.史书记载“盛唐时期邢窖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种状况表明当时 A. 唐朝人生活水平提高 B. 白瓷走政府营销策略 C. 邢窖白瓷产量大 D. 邢窖制瓷技术在全国推广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知白瓷应用范围广,而其前提是产量大,故选C。白瓷使用的盛行无法说明唐朝人生活水平提高,排除A;材料未涉及白瓷的营销策略,排除B;材料无法得出制瓷技术在全国推广的结论,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唐朝手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作出合理推断即可。‎ ‎8.北宋四川地区通行的铁钱体重值小。大铁钱每十贯重120斤,小铁钱每十贯重65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达130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开始出现 A. 飞钱 B. 柜坊 C. 票号 D. 交子 ‎【答案】D ‎【解析】‎ 飞钱是唐宋的汇兑券,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故排除A;柜坊是代专营钱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排除B;票号又叫票庄或汇兑庄,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兴盛于清朝,排除C;材料反映宋代四川地区出现交子的背景,故选D。‎ 点睛:本题涉及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的细节知识。一方面,要掌握古代商业发展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抓住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如“北宋四川地区”、“铁钱”和“极为不便”,从而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北宋交子诞生的背景。‎ ‎9.元朝时有世界第一大港之称的城市是 A. 泉州 B. 广州 C. 上海 D. 宁波 ‎【答案】A ‎【解析】‎ ‎【详解】元朝时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起初设置了七个市舶司,后来合并为泉州、庆元(今宁波)、广州三处,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处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故A正确。广州、上海、宁波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 ‎10.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 不了解世界形势 B. 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C. 抵制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D. 落伍于世界潮流,难以实现社会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国和世界的交流,丧失了贸易的主动权和了解世界形势的机遇,从材料“最严重的后果”看是使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从而难以实现社会转型,故答案为D。不了解世界形势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影响,不是最严重后果,A错误。闭关锁国无法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B错误。闭关锁国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的殖民侵略,但是最终无法抵制,C错误。‎ ‎【点睛】闭关锁国后果是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文化上,经济上,科学上无法和世界接轨,各种先进技术思想难以发展,整体上呈现帝国黄昏现象。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 ‎11.现代史学界的不少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起,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 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 B. 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 世界从关注亚洲转向关注欧洲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1500年前后”“世界史”和所学知识可知,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它使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了密切联系的整体,而不是从封闭走向开放,故C项正确,A项排除;BD项是对欧洲的影响,排除。‎ ‎12.郑和下西洋与欧洲冒险家开辟新航路的最大不同点是 A. 航海的时间与规模不同 B. 航海的范围是否有新突破 C. 对各自支持国的影响不同 D. 航海动机及世界影响不同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是宣扬国威,其影响远比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影响小得多;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开拓殖民地,其影响遍及全世界,因此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航海的动机及对世界的影响不同,故D项正确;ABC项也是两者的不同,但不是“最大不同点”。‎ ‎13.英国的黑奴贸易通常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下面关于“三角贸易”的示意图中,②处的“商品”应为 A. 黑奴 B. 工业产品 C. 茶叶、丝 D. 金银、原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16‎ 世纪开始的‘三角贸易’就是黑奴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着盐、酒、和工业产品前往非洲,叫初程;到了非洲把物品换成奴隶运往美洲,叫中程;在美洲卖掉奴隶然后买上糖、烟草等原料,带上赚来的金银回到欧洲叫归程。从以上可知①是工业产品,②是黑奴,③是金银、原料。根据问题可知答案为A。BD是三角贸易中另外两个阶段运输的物品,排除。茶叶、丝是中国的特产,不可能出现在三角贸易中,故C错误。‎ ‎14.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商路转移,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不包括以下的 A. 葡萄牙的里斯本 B. 西班牙的塞维利亚 C. 意大利的威尼斯 D. 英国的伦敦 ‎【答案】C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里斯本、安特卫普和伦敦等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故排除ABD。意大利的威尼斯属于地中海沿岸,故选C。‎ ‎15.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 A. 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 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C. 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D. 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答案】D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交通工具有汽船、火车,故D正确;汽车、电灯和电话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B、C错误。‎ ‎16.英国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从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的第一个烟筒立起,15年后拥有蒸汽机的纺纱厂发展到50个;1790年人口发展到5万,到1801年猛增至9.5万人,到1841年又增至35万人。曼彻斯特的发展印证了 A. 殖民扩张促进了其发展 B.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C. 大企业制度的出现激发了城市活力 D. 世界市场最终确立的全过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曼彻斯特从17世纪到1841年人口、工厂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城市化的进程的主要原因不是殖民扩张,故A项排除。大企业制度的出现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C项排除。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D项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 ‎17.在19世纪的英国工厂中有过如下规定:“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对以上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A. 工人散漫懒惰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B. 蒸汽动力导致工人劳动强度增大 C. 劳动力缺乏,使用童工现象普遍 D. 工人权利缺少保障,劳资关系紧张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反映出当时工人劳动强度大,并且随意被罚款,说明权利缺乏保障,劳资关系紧张,故答案为D。“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材料说明管理严格,劳动强度大,不能判断生产效率低下,故A错误。材料说是机器,但是无法确定是蒸汽动力,排除B。材料显示使用了童工,但是无法判断出是由于缺乏劳动力,使用童工现象普遍,C错误。‎ ‎【点睛】工业革命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兴起了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取代了原来的手工工场。‎ ‎18.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现”、“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 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 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的理解。B是错误的;他没有反映“火车的发明”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C项是错误;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与材料无关。D项是错误的;他没有反映“火车的发明”。所以选A。‎ ‎19. 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 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 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答案】C ‎【解析】‎ 注意时间:1830年。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至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因而才有题中“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的说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及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2010年初,由于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中国许多大中城市拉闸限电,出现了“电荒”。下列有关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电力工业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B. 德国人首先制成了实际可用的发电机 C. 电力与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D. 内燃机的发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电力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1902年美国有发电厂3000多座,使用电力工业设备的工厂获得较大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电灯电话电车等电力设备不断出现,从而使电力与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19世纪80年代卡尔本茨和戴姆勒等人发明内燃机,在交通领域迅速发展,与电力相辅相成,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而不是遏制了电力工业,故D说法不正确,答案为D。综上所述ABC说法是正确的,故排除。‎ ‎21.下表为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生丝、茶叶出口统计。该统计反映了这一时期 生丝 茶叶 ‎1844年 ‎1856年 ‎1843年 ‎1856年 ‎4200000元 ‎16500000元 ‎177727750磅 ‎1306770000磅 A. 自然经济仍占据统治地位 B. 列强与中国贸易以丝茶为主 C. 中国丝茶生产日趋商品化 D. 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竞争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生丝、茶叶出口的增多,这就体现了中国丝茶生产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自然经济的瓦解而非自然经济仍占据统治地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列强与中国贸易并非以丝茶为主,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市场竞争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回答表格型问题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要注意表头,了解表格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结合具体的知识点,二是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了解表格主要展示的项目,三是要注意对比分析数据以及其余内容的变化。‎ ‎22. 19世纪70年代前后,民间出现了以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关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集中在机器制造领域 B. 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C. 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 D. 大多在沿海开放口岸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的民族工业从一开始就是发展轻工业,而A.集中在机器制造领域中的“机器制造”是典型的重工业。另外,BCD都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非常显著的特点。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大多在沿海开放口岸、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也是中国民族工业常考的特点。所以答案选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特点 ‎23.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开办的民用工业是 A. 安庆内军械所 B. 湖北织布局 C. 江南制造总局 D. 福州船政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洋务运动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在“自强”口号下,清政府利用西方近代科技,创办的是军事企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70年代,又在“求富”口号下,创办一批民用企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从上可得,答案为B。排除ACD。‎ ‎【点睛】洋务运动考试主要从口号“自强”“求富”或“师夷长技以自强”方面来考,文化史还会涉及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要求记住军事、民用工业的名称,还有创办新式学校。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4.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洋务运动是一次 A. 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 B.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C. 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可以知道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是维护清朝统治,但是从李鸿章的话中能够看出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故答案为C。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A错误。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者进行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组织的一场运动,而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故排除B、D。‎ ‎25.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主要原因是 A. 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B. 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缓和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C. 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D. 缓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借以抵制中国革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民族资本主义在甲午战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二是帝国主义的入侵,进一步瓦解着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选C。‎ 考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曲折发展·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6. 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 服饰的西化 B. 洋货倾销中国 C. 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 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答案】C ‎【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读材料是关键,材料中第一句反映了服饰变化、生活习俗变化;第二句则鲜明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盲目的崇外情结。综合来看只有C项能较全面的概括了材料的意思。‎ ‎27.据记载,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社会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剪辫后兴起的博士帽、草帽、卫生帽及毛绳便帽,大多来自外埠。……青年妇女则纯用长衫短裤,不逮膝、露腿赤胫,争趋时髦。”该时期是 A. 鸦片战争后 B. 甲午战争后 C. 辛亥革命后 D. 新中国建国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的变迁。由“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可知D错误,排除;由“青年妇女则纯用长衫短裤,不逮膝、露腿赤胫,争趋时髦”可知AB不符合以上特点,故选C。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习俗风尚的变革 ‎28.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这段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 B. 农民阶级的愚昧落后 C. 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洋鬼子骗钱”、“河里有了火轮船”可以分析出,材料中的事件发生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之后。“老通宝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反映了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列强操纵中国的丝、茶市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产品,通过压低农产品等原料价格剥削中国人民。这段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点评: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同时也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劳动力、市场)。‎ ‎29.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 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 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答案】C ‎【解析】‎ A项材料未反映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故排除;从图中可以看出1936年和1912‎ 年相比,中国轻工业进口比例减少,出口比例增加,重化工业产品进口比例增加,出口比例增加,联系课本知识,南京国民政府在此时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民族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故选C;D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点睛: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指的是从1935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一个旨在全面发展经济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这场经济建设运动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 ‎30.20世纪初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写到:古人忠愤,异代略同,借热情规划商情,要与前人分一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望大家保全时局,莫教美利让四方。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A. 重义轻利思想 B. 维新图强思想 C. 实业救国思想 D. 中庸自保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望大家保全时局”体现的是爱国思想;“莫教美利让四方”说明要用经济形式来救国,不让美国人赚我们的钱,结合20世纪初,可以得出是实业救国的思想,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体现重义轻利思想,排除A。没有体现维新图强内容,排除B。中庸自保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D。‎ ‎31.据国民政府经济部1942年的统计,国统区共有工厂3758家,其中四川一省即达1654家,占全部工厂总数的44%.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民族资本企业增长迅速 B. 四川人办实业风气盛行 C. 欧洲加大对四川的投资 D. 抗战爆发,大量工厂内迁 ‎【答案】D ‎【解析】‎ 抗日战争为西南地区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大机遇.抗日战争前,工业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和沿海地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部和沿海、沿江地区大部分国土沦陷,不得不将工厂内迁。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工业的发展,到1942年达到了顶点,D 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比较缓慢,A不正确;四川企业的增加得益于政府政策,四川人办实业的风气不是主要原因,B不正确;C与史实不符。‎ ‎32.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中国旧时政府法定货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D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的一个信息就是:法币在中国发行过度,出现严重的货币贬值,出现了“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联系所学的知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的严重情况,故D正确;排除ABC。‎ 点睛:注意材料里的关键字:民国杂志、法币满地、路不拾遗。联系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滥发纸币、通货膨胀的知识分析解答。‎ ‎33.针对下列情况,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人均产量 中国(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 没收官僚资本 B.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C ‎【解析】‎ 由题中的表格内容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工业发展落后,在钢产量和发电量上不仅远低于美国,而且还不如印度,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选C。‎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把材料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由表格数据联系到建国初期我国工业水平落后的史实。‎ ‎34.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A. 1946、1949‎ B. 1952、1956‎ C. 1966、1976‎ D. 1978、1982‎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三大改造,材料关于“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的数据变化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将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其时间范围是1952 -1956,故B正确;ACD的时间范围都不符合三大改造的时间,故AC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学生应该从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等数据入手,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大改造的时间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35.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 A. 当时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倾向 B. 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C. 到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 D. 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这种说法是违背教育规律,体现了想迅速改变教育现状的盲目冒进思想,联系材料时间“1958年”和所学知识可知符合大跃进的表现,故答案为A。题干中没有体现教育有效性大为提高,排除B。我国到2002年才宣布扫除了文盲,C错误。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36.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当时都要凭票供应,为了分到一张票,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才能轮到一个。这反映了上海当时实际情况的是 A.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 C. 工业化已初具规模 D. 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很容易理解,计划经济就是国家调控计划出经济指标,凭票供应就是限量了。B项时间上不对,计划经济是改革开放之前。C项,题干主要强调产品销售,与工业规模无关。D项,20世纪70年代计划经济弊端限制我国经济发展,何谈发挥优越性。‎ 考点:新中国经济 点评:分析评价型选择题从命题形式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在题干给出的被评价的主体,题肢给出的是对该主体的评价,从中选择最符合的主体的评价;第二种是题干给出的是评价,题肢给出的是与评价相联系的主体,从中选择最符合评价的主体。且该题型大多与材料型选择题相结合,大多以材料形式呈现出来,所以在作答时可能要结合做材料型试题的技巧来解答此类题型。‎ ‎37.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现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楹联应创作于( )‎ A. 1949年以前 B. 1956年10月 C. 1966~1978年间 D. 1978年以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在文革以后,邓小平出来工作,主持大局。故选D。根据分析,ABC明显错误,当时还是毛泽东主持工作期间。‎ 考点:改革开放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的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工作对中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1976年文革结束时,中国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千载接踵颂广安”。‎ ‎38.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屡次在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排名全国第一。下列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引进外资,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B. 吸引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 学习经验,了解国际市场行情 D. 高度自治,实行特殊政治体制 ‎【答案】D ‎【解析】‎ 设立经济开发区可以引进外来资金,A正确,经济开发区可以吸引外来人才的加入,B正确,设立经济开发区可以学习外来经验,C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特殊政治体制,高度自治是特别行政区,D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名师点睛】‎ 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特别行政区区别:‎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最早在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从发展模式看,增加区域经济总量是其直接目标,以外来投资拉动为主,产业以制造加工业为主。‎ 特别行政区实行特殊政治体制,高度自治。是我国为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而设立的特殊的地方行政区域。‎ ‎39.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表明当时我国 A. 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 B. 明确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D. 强化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说明了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B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 C项出现在21世纪初期, D项说法与题意相反。‎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点评: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模式转而发展商品经济,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述,才使人们对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所独有的经济手段,市场经济并不直接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关联这一命题有了准确的认识,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0.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 A. 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南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B. 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C. 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特征 D. 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租界的交通规则并不是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的,而是由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制定的,A错误;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的产物,20世纪初才出现在中国,排除B;从材料中的靠左行走可以看出,公共租界的交通规则主要是按照西方的规则,并没有体现出东西合璧,排除C;从材料可以看出,出现了有秩序的交通说明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故选D。‎ ‎41.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A. 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 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 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 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交通工具进步及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旨体现的就是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D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国人物质生活水平,排除A;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提及“西方工业品的输入”,排除C。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社会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的变迁·交通工具的进步及影响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生产力的发展,部分习俗不和时宜;2、气候等地区环境的变化,造成社会习俗的变迁;3、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人的社会观、价值观发生变化,因此社会习俗也随之变化;4、科学知识的传播,使得人们认识到部分自然现象形成的科学道理,导致相关习惯、习俗开始变化。‎ ‎4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B. 近代中国农村受城市影响,普遍采用新式婚礼 C. 文革时期,军绿色成为流行色 D. 改革开放以来,休闲娱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答案】B ‎【解析】‎ ‎【详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多发生在城市中,当时的农村仍然处于闭塞落后状态,故不会普遍采用新式婚礼,故答案为B。辛亥革命前后,开展了剪辫断发,改易清人服装,不但移风易俗,还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故A不符题意,排除。文革期间,政治挂帅的年代里普通民众内心深处产生崇军思想,所以军绿色成为流行色,故C不符合题意排除。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随着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 ‎43.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A. 互联网 B. 报纸 C. 电视 D. 广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般认为,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为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而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体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综上所述,故A正确,排除BCD。‎ ‎44.标志我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影片是 A. 《定军山》‎ B. 《歌女红牡丹》‎ C. 《月光曲》‎ D. 《风云儿女》‎ ‎【答案】A ‎【解析】‎ ‎【详解】1905年中国人第一次拍摄,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故答案为A。《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B不符合题意,排除。《月光曲》在1935年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C不符合题意,排除。《风云儿女》是中国电影界最早的宣扬拿起武器和入侵的日本帝国主义做斗争的影片,排除D。‎ ‎45.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 B.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 股票投机活动的盛行 D. 纽约股票市场大崩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四个选项都属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B是根本原因,A、C、D三项属于直接原因,都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导致。故答案选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原因 ‎46.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 “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 “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 “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 “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整个资本主义生产陷入瘫痪状态,工人大量失业,所以纽约的城市市民寻找工作即如备选项B所描绘的那样“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答案选B,A项说法错误,经济危机发生时商品价格下跌, C 项与大量工人罢工,社会不断涌现暴乱不符,D项说法错误,为转嫁经济危机各国纷纷展开激烈的贸易战争。‎ 考点: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 点评:经济危机爆发时的主要表现是: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而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则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直接的矛盾,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存在,经济危机就无法避免和消除。‎ ‎47. 美国迈克•亚达斯等史学家在著作《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中指出:“‘新政’的执行让政府获得迅速发展,这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分水岭。”对材料中的“分水岭”含义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美国由民主政体走向集权政体 B. 美国由经济危机走向经济繁荣 C. 美国由自由主义走向国家干预 D. 美国由电气时代走向信息时代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中的“‘新政’的执行让政府获得迅速发展,这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分水岭。”说明新政从国家干预经济代替自由主义,故C项正确。其他选型均不是材料主旨。‎ 考点: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措施·影响 ‎48.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一整套自我调节的机制,主要表现在 ‎①推行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 ②变更社会制度 ‎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④政府对经济加强宏观管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②变更社会制度和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显然不适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 D.①④。‎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自我调节机制 ‎49.在资本主义经济史上,1950—1973年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二个“黄金时代”。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涨”现象,“黄金时代”结束。你认为下列哪条建议可以被政府采纳以使其走出“滞涨”困境 A. 扩大社会保障支出 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D. 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面对“滞涨”现象不是扩大社会保障支出而是要减少社会福利支出,故A错误;面对“滞涨”现象,不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是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所以不选B。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是在经济危机期间,所以不选D。C.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其实就是政府要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故选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0.下列关于当今美国“新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 B. 是推动美国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C. 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D. 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的经济发展模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的“新经济”是从20世纪90‎ 年代开始的,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使美国经济持续增长112个月,是推动美国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新经济”是美国政府在克林顿时期实行的,是克林顿政府“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产物,所以不是当今世界普遍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正确的说法,故答案为D。ABC项说法正确,但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材料题(51题18分,52题16分,53题16分,54题20分,共70分)‎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他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下面是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情况表。‎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 ‎808‎ ‎669‎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材料三: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经济特点产生的具体原因。‎ ‎【答案】(1)影响: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工厂取代工场(或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环境污染。‎ ‎(2)变化:企业数量减少,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产量和投资额增长。根本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 ‎(3)原因: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原因:资本输出、交通革命、国际贸易。‎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可从消极方面,如环境污染;从积极方面如生产力提高、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工业化等角度作答。‎ ‎(2)变化: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生的变化,是指工厂的数量在减少,然而企业总数、产量、投资额却在大幅度的增加,即是垄断组织的特征来回答。原因可以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角度如生产力的发展方面来回答。‎ ‎(3)根据材料“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回答主要特点,可以从工业革命使欧洲成为世界中心、世界市场的开形成等角度思考。原因:此时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联系所学可以从商品输出、交通工具的进步、资本输出等方面思考。‎ ‎52.人类社会的古代几大区域呈点状分布,相互间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孤立地发展着。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文明区域连接起来。请写出开辟新航路到达美洲的两位著名航海家。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工业文明兴起,人类社会从地域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实现重大跨越。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 ‎(3)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929年爆发了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请指出这次危机的主要特点,并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答案】(1)航海家:哥伦布、麦哲伦。意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密切世界的经济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3)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主要内容: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恢复工农业生产;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解析】‎ ‎【详解】(1)航海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可以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经过美洲南端进行环球航行,得出答案为哥伦布和麦哲伦。意义: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知是世界市场的雏形的形成。‎ ‎(2)影响:根据所学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密切世界的经济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3)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持续到1933年,超过以往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导致各国生产大幅度下降,是人口剧增等,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从而总结出三个特点。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即可。‎ ‎5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资本单位:10万元)‎ 材料二 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资本单位:10万元)‎ 材料三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 材料四 ‎ 请回答 ‎(1)请依次指出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所处的阶段。‎ ‎(2)指出材料三所处的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特点。‎ ‎【答案】(1)材料一,产生兴起;材料二,初步发展;材料三,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2)材料三: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国初期政府的鼓励政策;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3)特点:投资规模小;重工业落后;在布局上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 ‎【解析】‎ ‎【详解】(1)本小问的阶段,从材料一“1872~1894年”,材料二中的“1895-1913年”以及材料三中的“从1912年到1919年”的时间界限可以得出材料一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材料二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材料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所处的时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阶段。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颁布了一些奖励实业的法令;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3)从材料三“中国新建厂矿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平均一家资本不过20万,所以得出资本上,投资规模小。“其中发展最快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可知是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本没有,落后。从材料四“江苏上海155家、直隶京津455家、浙江‎42”‎看出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5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年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二 ‎ 材料三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为搞活经济而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材料四 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城镇人口(亿)‎ 上网用户总教(万)‎ 恩格尔系数(%)‎ ‎1978年 ‎3624.1‎ ‎1.7‎ ‎57.5‎ ‎2001年 ‎95933‎ ‎4.56‎ ‎6800‎ ‎41.9‎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指出占家庭总指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3)材料四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答案】(1)事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材料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材料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解析】‎ ‎【详解】(1)从材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可以联想到经过“文革”的挫折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就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材料二:从图一小岗村承包责任书,图二重庆经济试点。图三的对外开放示意图,很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答案。材料三从材料“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 ‎”容易总结出市场经济占主导,得出答案。‎ ‎(3)从表格的内容很容易看出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从恩格尔指数可知食品在生活中支出减少,说明食品外支出增加如服装、娱乐、旅游等的增多,说明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