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分数: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 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本题2分)秦国相国吕不韦在编撰《吕氏春秋》时说:“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由此,你推断《吕氏春秋》应是 A.歌颂三皇五帝功绩方面的著作 B.杂糅诸子百家思想的著作 C.歌颂吕不韦个人功绩方面的著作 D.研究诸子百家思想的专著 2.(本题2分)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史实是 相关记述 出处 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下令如流水之源,令民顺心。” 《史记》 韩非子“法者,宪令著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 《韩非子·定法》 商鞅“能治天下者,必先治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放胜民之本在于治民”“法者,所以爱民也” 《商君书·画册》《商君书·更法》 A.战国时期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和的趋势 B.社会转型带来了空前活跃的理论创新 C.法家的思想和言行都体现高度“忠君” D.法家一定程度上坚持了“民本”思想 3.(本题2分)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 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C.“制天命而用之” D.“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4.(本题2分)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种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天行有靠”,“制天命而用之” B.“弱者,道之用”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5.(本题2分)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完善法律机制 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6.(本题2分)《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令“举民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同“率”)众为善,置以为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这一举措表明 A.注重推行道德教化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官府建立福利机制 D.统治思想转向无为 7.(本题2分)《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材料体现了 A.天人感应思想 B.民贵君轻思想 C.阴阳五行学说 D.封建等级思想 8.(本题2分)董仲舒的新儒学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目的内容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学说 C.“君权神授”说 D.“三纲五常” 9.(本题2分)“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A.老子 B.朱熹 C.李贽 D.董仲舒 10.(本题2分)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往往意味着国家颜色的变换。周得火德,尚红;秦灭周,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看似简单的黑红白青黄更替背后,是一种影响了中国王朝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深刻反映出 A.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B.君权神授深入人心 C.儒学宣扬以德治国 D.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11.(本题2分)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 ,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12.(本题2分)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存在于人心中所固有的善性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13.(本题2分)“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其余万事各有一根本,如理财以养民为本,治兵以择将为本。”发出上述言论的古代思想家还提出了( ) A.敬鬼神而远之 B.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14.(本题2分)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论及教人,元晦(朱熹字)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陆九龄、陆九渊兄弟)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认识论。“鹅湖之会”对此争论的主要分歧是 A.“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 B.“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 C.“理在气中”和“气在心中” D.“格物致知”和“致良知” 15.(本题2分)宋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使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材料旨在说明宋代儒学 A.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C.趋于世俗化大众化 D.具有思辨性哲理化 16.(本题2分)李贽被称为“明代第一思想犯”,他的著作中有《焚书》《续焚书》,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著作将来一定会被焚毁,这主要是由于书中 A.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 B.反对盲从孔子 C.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D.强调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17.(本题2分)黄宗羲在《山居杂咏》诗中写道:“锋镝(贬官)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贫困)亦其能奈我何?”这首诗体现了作者( ) A.批判中国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精神 B.歌颂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斗争精神 C.否定儒家学说,倡导民主政治 D.主张采用革命和暴力的手段改变现状 18.(本题2分)“这一阶段思想的特殊风貌及其大趋向和心性之学垄断的时代比起来,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最难得的是,他们的言语之间往往充盈着人道的热情,形成一股感人的张力。”下列属于“他们的言语”的是 A.“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C.“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9.(本题2分)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中带有经世致用、反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等进步色彩,究其根源,在于 A.抗清斗争的高涨 B.宋明理学的兴盛 C.西方思想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0.(本题2分)欧洲近代的思想解放,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重大事件。在这一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是 A.王权的衰落 B.神权的动摇 C.人的解放 D.理性的启蒙 21.(本题2分)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以希腊神话中的情节为素材进行创作。在描绘天神宙斯用一阵“黄金雨”吸引人们时,意大利画家提香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这一“表现”方式 A.带有画家生活环境的烙印 B.突出了希腊神话的精神实质 C.附和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 D.体现了神韵写意的绘画风格 22.(本题2分)文艺复兴的本质意义是 A.复兴了西方古典学术和艺术 B.打破了中世纪教会权威和封建愚昧的禁锢 C.为资本主义统治地位的建立制造舆论 D.创造了新的学术和艺术 23.(本题2分)孟德斯鸠说:“如果一国的法律认为应该容忍好几种宗教的话,那么法律也就必须要求这些宗教互相容忍。一切受到压制的宗教,自己必将成为压制异教的宗教。……因为当一种宗教侥幸而脱离了压迫的时候,它就要立即攻击曾经压迫它的其他宗教。” 这段话 A.论述宗教自由在法律上的必要性 B.主张法律要为宗教服务 C.论证宗教迫害存在的必然性 D.探讨宗教信仰和法律的相互依存关系 24.(本题2分)伏尔泰和卢梭作为法兰西的伟人,各自的伟大显然毫无疑问。然而,他们生前却是冤家对头,互相仇视、攻击,至死不休。伏尔泰与卢梭争论的焦点话题最有可能是 A.国家政体的形式 B.法律与人的关系 C.公民权利的来源 D.自由平等的保障 25.(本题2分)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文明的中心原则在于,使统治阶级服从人民约定俗成的习俗,遵守人民以宪法表达出的意志。”他所表达的思想主张是 A.人民主权、社会契约 B.君主立宪、三权分立 C.议会主权、法律至上 D.民主共和、崇尚理性 第II卷(非选择题) 一、 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本题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僵。”——《论语·颜渊》 材料二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爽。”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黄仲舒传》 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伙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惟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赞《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8分) (2)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不同结局,分析其原因。(8分) (3)依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朱熹与李赞的观点。(4分) 27.(本题18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 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材料三 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伏尔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彼此制衡。——孟德斯鸠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 ——卢梭 请回答:(1)材料一的主张是谁提出的? 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武器与矛头指向。(6分) (2) 据材料三,概述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思想。(8分) (3) 材料所述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共同特点有哪些?(4分) 28.本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可知,人和物一样没有十全十美的,应该取长补短;以此推断得出B项。ACD说法不完整,排除。 2.D 【解析】“法者,所以爱民也”等字眼足以证明法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坚持了“民本”思想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而非各家学说融和,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思想上的争鸣而非理论创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心、民本”而非“忠君”,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D 【解析】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秦统治者的暴政引发了农民起义,所以材料中“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是指统治者要施行“仁政”,这些内容正是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的重要体现,所以答案选D。A 项是孔子的思想;B项是法家思想;C项是荀子思想。 4.D 【解析】材料的大致含义是伏羲、神农教化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与法家主张社会变革的思想相符,故D项符合题意。A是荀子的观点,B是老子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AB。“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的意思是效法古代不会有过错,遵循古时礼法不会有邪行,这是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C。 5.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都是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的体现,C项正确。两者根本着眼点不是压制知识分子,而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排除A。两者根本着眼点不是完善法律机制,而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排除B。两者根本着眼点不是区别对待古代文化,而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排除D。 6.A 【解析】 本题考查汉高祖刘邦的道德教化政策。由材料"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 “以事相教”,可见“置三老”实际是重视道德教化的表现,故A符合题意;自汉武帝起,儒学成为主流思想,而不是汉初,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建立养老机制,C不符合题意;汉初统洽思想是无为而治,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A 【解析】根据《春秋繁露》记载,“王”是连接天地人的通道,可知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可以相互感应,A选项正确;王对天地人的沟通作用,不是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没有体现五行阴阳关系,也和封建等级秩序无关,BCD 三选项不符合题意。 8.B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新儒学中的“天人感应”学说,强调人君必须遵守天道,实行仁政,否则,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这对君主权力过度膨胀有抑制作用,故B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不让其它学派取得与儒家同等发展的地位,与题意不符,排除A。君权神授是指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与题意不符,排除C。三纲五常是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需要掌握“天人感应”学说的内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注意限定信息“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目的”,结合“天人感应”学说的内容和影响即可得出答案。 9.D 【解析】材料中“戴神圣光环”是指利用神权为皇权统治的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撑,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由已学知识可知在中国最早提出“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主张的是董仲舒,故D项符合题意;老子思想不符合“戴神圣光环”,故A项排除;朱熹没有涉及到“君权神授”,故B项排除;李贽反对程朱理学三纲五常,故C项排除。 10.A 【解析】“五德始终说”能够为新生政权正名,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君权神授,故B 项错误;五德非儒学内容,德治是对统治者的要求,故C项错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为表象而非实质,故D项错误。 11.C 【解析】据材料中“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可以看出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儒学在汉朝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且材料阐释的是佛寺庄园与国家财政收入的关系,没有涉及儒学思想,排除A 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佛教庄园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对中央集权受到威胁进行阐释,排除D项。 12.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是为了消灭人们的非分之想,进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其中的天理指的是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属于朱熹的人性观,即本善习远,排除;社会发展规律只是“理”的一部分,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主张,D选项排除。 13.B 【解析】根据材料“正君心是大本”联系所学,朱熹提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国治天下平,朱熹还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B正确;A是孔子观点,排除;C是黄宗羲观点,排除;D是陆九渊观点,排除。 14.A 【解析】“鹅湖之会”是南宋时期朱熹和陆九渊两派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认识论. 在这个问题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可见双方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达到“理”的本源和实现的途径之争,故A正确。二者均属于唯心主义,故B错误;C和D不是二者分歧主要所在。 15.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平易近人、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等字眼一再强调宋代儒学已经趋于世俗化大众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学世俗化大众化而非正统地位受到冲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儒学世俗化大众化而非思辨性哲理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6.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李贽之所以“认为这些著作将来一定会被焚毁”是因为他在这些著作中大力批判了当时的正统思想,故选A项;反对盲从孔子、“童心说”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都是李贽对传统思想进行批判和反叛的具体表现,其内容都包含于A 选项,故排除B、C、D项。 17.A 【解析】 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批判传统君主专制,“死犹未肯输心去,贫(贫困)亦其能奈我何?”体现出了黄宗羲的斗争精神,A正确;黄宗羲等人是地主阶级的士大夫,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B错误;黄宗羲的思想是批判儒家思想,并不是否定儒家思想,C错误;黄宗羲是利用思想改变现状,不是实行暴力革命的形式,D错误。 18.D 【解析】材料“这一阶段思想的特殊风貌及其大趋向和心性之学垄断的时代比起来,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是对明清之际新儒学思想产生的描述,其中D是顾炎武的主张,符合题意;A是法家的主张,排除;B是理学家张载的主张,排除;C是心学代表王阳明的主张,排除。故选D。 19.D 【解析】儒家思想中经世致用、反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等进步思想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为儒家进步思想创造了条件,故选D;抗清斗争是民族矛盾激化的表现,与儒家进步思想的形成没有联系,A错误;宋明理学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是明清进步思想所批判的对象,B错误;西方民主思想在鸦片战争之后才逐渐传入中国,C错误。 20.C 【解析】王权的衰落和理性的启蒙主要出现于启蒙运动中,没有贯穿于文艺复兴,故排除A、D项;对神权的抨击和动摇不是启蒙运动的重点内容,故排除B项;贯穿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是对人的重视与发展,对人的解放,即人文主义思潮,故选C项。 21.A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追求现世生活幸福,表现在意大利画家提香身上就是“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这一表现方式是受画家生活环境的影响,故选A;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意大利画家提香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否定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排除C;神韵写意是中国画的绘画风格,排除D。 22.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作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文艺复兴运动,其本质意义就是打破了中世纪教会权威和封建愚昧的禁锢。所以答案选B。 23.A 【解析】据材料“如果一国的法律认为应该容忍好几种宗教的话,那么法律也就必须要求这些宗教互相容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法律承认宗教自由的思想,故A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法律为宗教服务的主张,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论证宗教迫害存在的必然性,而是强调宗教自由在法律上的必要性,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宗教信仰和法律的相互依存关系,故D排除。 24.A 【解析】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而卢梭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主张民主共和,因此二人争论的焦点话题最有可能是国家政体的形式。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话题两人存在共识,不是争论焦点,均排除。 25.A 【解析】根据材料中丘吉尔的说法,“文明的中心原则”就是要统治者服从人民的习俗,尊重人民的意愿,用宪法表达民意,结合所学可知,其表达的主张是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A选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宪法对君主的约束和三权的分立,不是在强调议会的主权和理性的重要,更不是在强调共和政体,BCD三选项错误。 26.(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4分)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4分) (2)孔子的主张不适合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的统治秩序的政治要求,所以不被重用。(4分) 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4分) (3)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2分)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2分) 【解析】 (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爱人”“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可概括孔子的主张。根据材料二“皆绝其道”、“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可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 )关于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在当时产生的不同结局及原因,关于孔子,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孔子的主张不适合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的统治秩序的政治要求,所以不被重用方面作答;关于董仲舒,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方面作答。 (3)根据材料三“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可知朱熹是坚持儒家学说。根据材料四“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反映李贽则反对儒家的权威。 27.(1)普罗塔哥拉。(2分)思想武器:人文主义。(2分)矛头指向:宗教神学。(2分) (2) 主要观点:“自由平等”“三叔分立”“主权在民”“社会契约(6分) 核心思想:理性主义。(2分) (3) 共同特点: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起了思想启蒙作用。(4分) 【解析】(1)根据“人是万物的尺度”可得出这是普罗塔哥拉的主张。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的思想武器是人文主义,矛头指向宗教神学。 (2)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三权分立,彼此制衡。契约。”等可得出其观点是“自由平等”“三叔分立”“主权在民”“社会契约。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都是启蒙运动中的主张,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 (3)结合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史实可得出其共同点是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8.【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体现了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发散思维的考查。本题向来是高考中的亮点题型。在解答本题时可结合中外思想文化发展演变、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中国与西方之间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斗争、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来进行作答。如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都都出现了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又如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交流,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再如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斗争出现。但无论如何作答,都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内容论证相关观点,要求试论结合、能够自圆其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