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校区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 12 月份月考 历史试卷 命题人:都瑶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 第Ⅱ卷第(5)页至第(6)页。 2.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涂在答题卡上,贴好条形码。答题卡不要折 叠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卡收回。 1.据大臣汲黯(?——前 112 年。西汉)揭露,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他重用酷吏和 财利之臣,以致不久后有人评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但汉王朝却没有重 蹈秦的覆辙,主要原因是 A. 汉初法律制度趋向成熟 B. 酷法罩上了儒家思想的外衣 C. 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 D. “文景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内 多欲而外施仁义”,汉武帝重用酷吏,统治也很残暴,体现外儒内法且剂之以道的治国思想, 故 B 正确;A 项中“法律制定趋向成熟”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空前加强,C 项与汉武帝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文景之治”,排除 D 项。 2.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 归墨。”这反映出当时的儒家学说 A. 主张强化君权 B. 融合各家思想 C. 丧失主导地位 D. 社会影响有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大意:如今圣王不出现,诸侯放纵恣肆,隐居不仕的人横发议论,杨朱、墨 翟的言论充塞天下,天下的言论,不是归向杨朱一派,就是归向墨翟一派。可知孟子的言论 反映了当时当时的儒家学说处于居于百家一言的地位,社会影响有限,故 D 项正确。A 项,主 张强化君权为法家思想,材料未体现,故排除。B 项,材料未体现儒家思想对其他思想的吸收, 故排除。C 项,儒学成为主流学说是在汉代,丧失主导地位说法错误,故排除。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明从 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 B.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主流 C. 道家的出世思想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D. 少数民族南迁后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从儒家为主导到魏晋时期三教并立,可知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 发展,故 A 项正确。材料主旨为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未体现佛 教成为主流思想,也未体现道家思想受到社会普遍推崇故排除 BC 两项。D 项,材料体现的文 化多元发展的现象,并未涉及民族融合问题,故排除。 4.《江州义门陈氏宗谱·旧碑碎语家言记》中载有唐宋朝廷旌表“义门陈氏”(累世同居的大 家族)家族的缘由,上曰:“义门陈氏可旌者有三:一曰齐家严肃;二曰治事详密;三曰报 国急公。”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唐宋经济发展推动家族势力发展 B. 陈氏势力强大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C. 儒学修齐治平思想符合统治需要 D. 宗法制度不断强化扩大家族影响 【答案】C 【解析】 根据“义门陈氏可旌者有三:一日齐家严肃;二日治事详密;三日报国急公。”可知,陈氏 家族重视齐家、治事、报国,符合统治需要,所以被唐宋朝廷旌表“义门陈氏”,C 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只是说明“义门陈氏”是累世同居的大家族,无法体现陈氏势力 强大,排除 B;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宋朝廷旌表‘义门陈氏’”“义门陈氏可旌者有三:一日齐家 严肃;二日治事详密;三日报国急公。”结合宗法制的影响分析解答。 5. 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 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A. 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 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 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 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进而提 出“存天理.灭人欲”可知,程朱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天地万物始源的“理”, 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这个思想的转变包含了一定 程度的理性思考,C 项正确;A 项特别注意提升个人修养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 项说法过 于绝对,是私欲和准则发生矛盾时,才要“存天理.灭人欲”;D 项与材料无关。所以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 6.钱大昕说“君诚有道,何至于弑,遇弑者皆无道君也……圣人修春秋,述王道以诫后世, 俾其君为有道之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各得其所,又何乱臣贼子之有?”此观点 A. 表明对仁德政治的向往 B. 具有反清复明的思想色彩 C. 认为臣子弑君主无罪过 D. 主张废除君主制还政贤人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君诚有道,何至于弑……圣人修春秋,述王道以诫后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各得其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贤明君主仁德统治的特点,故 A 选项正确;材料 无法体现反清复明的思想色彩,故 B 选项错误;按照封建法律,臣子弑君主是有罪的,且材 料没有讨论臣子弑君的罪过问题,故 C 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主张废除君主制,而是主张贤 君统治,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圣人修春秋,述王道以诫后世……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各得其所”,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推理出儒家思想对君主统治的理想化的要求, 即贤明君主仁德统治,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7.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 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 术 A. 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 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仁”属于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 B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调适病人的心理的问题,故 A 项错误;古代中国医术有其医药学的基 础,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故 C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医术受到封建伦理 道德的约束,故 D 项错误。故选 B。 8.顾炎武说“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从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 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这反映 了当时 A. 小说的盛行催生拜金主义理想 B. 小说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观念变化 C. 士人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冲突 D. 三教合流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小说“专导人从恶”,可见顾炎武认为小说败坏社会风气, 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故 B 项正确。A 项,材料未体现小说的盛行导致拜金主义思想产生, 故排除。C 项,士人与大众的文化冲突题干未体现,排除。D 项,题干与三教合流无关,故排 除。 9.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 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A.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享乐主义观念盛行 B. 市民阶层壮大推动文艺的商品化趋势 C. 社会动荡促使士人阶层审美观念转变 D. 文学体裁变化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宋代,词人的创作……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 们……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消费是要付费,反映了商品化特 点,反映了在市民阶层精神需求扩大下宋代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故 B 正确。材料无 法体现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故 A 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士人阶层审美观念的变化,故 C 排除。文学体裁的变化在材料中未涉及,故 D 项排除。 10.“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 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 真者,气质俱盛。”这说明中国画 A. 忽视形象的真实描写 B. 注重素材的外在形似 C. 强调造型的抽象多样 D. 追求事物的形神兼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 质俱盛。”说明好的画要达到形气兼备,故 D 项正确。形象只是中国画的一部分,故 A 项错 误。外在形似只表达中国画另一部分,故 B 项错误。造型的抽象不是中国画的特点,故 C 项 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书画艺术·文人画 11.宋代的社会风水师认为:“水代表财富,客厅摆设山水画时,就必须注意画中水流的方向 不可以朝门口、屋外,而水流的方向最好是主卧房、屋内。”这反映了宋代 A. 新兴资产阶级开拓进取 B. 文人追求道德情操和人格 C. 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修养 D. 社会文化和生活的价值导向 【答案】D 【解析】 “水代表财富,客厅摆设山水画时,就必须注意画中水流的方向不可以朝门口、屋外,而水 流的方向最好是主卧房、屋内”说明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 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故 D 项正确;宋代中国还未 出现新兴资产阶级,故 A 项错误;“文人追求道德情操和人格”和“文人注重修养”属于文 人画,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BC 项错误。 12.王国维曾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 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 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出 A. 唐代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B. 话本是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 C. 元朝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D. 京剧艺术进入第一个繁盛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实质问题的分析能力。材料“……而使元 剧之作”反映了杂剧发展的时代背景。元朝时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用散曲来抒发 情怀,导致杂剧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进行判断,A、B、D 三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 除。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元曲 13.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醒世 姻缘传》全书 100 回,前 23 回描写前世姻缘,23 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因 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这部小说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A. 婚姻自主观念日渐流行 B. 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C. 爱情至上观念日渐流行 D. 佛教观念影响很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醒世姻缘传》这部小说中的“前世、今世、生死轮回、因果”等字眼 均是佛教的典型的思想观念,所以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受佛教观念影响很大,所以 本题答案只能是 D。A项错在自主;B中强化没有体现;C中观念流行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古代文学·佛教观念影响文学 14.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本质,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查,要随着 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这反映出他主张 A. 不断地认识自我 B. 不必遵守法律判决 C. 肯定美德的作用 D.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 苏格拉底的思想观点: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崇尚理性和思想自由,遵从法律判决并誓 死捍卫个人自由尊严。根据题目中可以得出,故 A 项正确;根据苏格拉底的思想观点,故 B 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提到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故 C 项错误;斯多亚学派主张人人生而自 由平等,不属于苏格拉底的观点,故 D 项错误。 15.“教皇、主教、神甫、修士被杜撰为神圣阶层,王公、贵族、工匠、农民被称为世俗阶层, 这纯粹是谎言和虚假的编造……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 别。”作者意在 A. 鼓励个人奋斗和追求财富 B. 反对教会和神职人员的权威 C. 提倡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 D. 强调世俗君主权力和权威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可以得出马丁• 路德的本意是反对教会特权,现实世界人皆神圣平等,故 B 项正确。材料所述与追求财富无关, 故排除 A 项。提倡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乃启蒙思想的内容,并非马丁•路德的主张,故排除 C 项。D 项,材料未反映王权高于教权的思想,故排除。 16.18 世纪末,某英国学者提出:启蒙运动是建立在内在于所有人的理性的理想之上的,如果 女性也有理性,那她们也有理性,那她们也应该拥有与男性同样的权利。这表明 A. 社会平等成为启蒙运动的重点 B. 工业革命推动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C. 启蒙运动推动了女权运动发展 D. 女权运动推动英国政体逐步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启蒙运动是建立在内在于所有人的理性的理想之上…女性也有理性.”结 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对女权运动发展有积极作用,故 C 项正 确。A 项,启蒙运动的核心在于反对以封建王权为代表的整个封建制度,故排除。B 项,此时 工业革命还未扩展及欧洲大陆,且材料未体现工业革命对女权运动的影响,故排除。D 项,题 干未体现女权运动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联系,故排除。 17.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 10 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 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 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 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C. 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 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像牛顿先生……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 人的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体现 了对理性的推崇,而不是依赖外在权威,故 C 项正确;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属于人 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故 A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权力的制衡防止暴政的思想, 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伏尔泰主张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故 D 项错误。故选 C。 18.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曾说:“我们将要建造一种全新的力学,我们已经成功地瞥见它了。原 来比较简单的力学依然保持为一级近似,因为它对不太大的速度还是正确的,以致在新力学 中还能够发现旧力学。”其观点可用于说明 A. 经典力学体系已经被彻底否定 B. 经典力学对相对论提出奠定基础 C. 相对论成为物理学的主导理论 D. 相对论是对经典力学的改造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将要建造一种全新的力学…..原来比较简单的力学依然保持为一级 近似,因为它对不太大的速度还是正确的,以致在新力学中还能够发现旧力学。”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法国科学家彭加勒强调经典力学包含在相对论力学之中,相对论力学是经典力学的改 造升级,故 D 项符合题意。A 项表述不符合材料本意,故排除。B 项,相对论与经典力学的关 系是创新发展,经典力学对相对论提出奠定基础的说法错误,故排除。C 项,题干未体现相对 论在物理学中的主导地位,故排除。 19.有研究者称,“18 世纪和 19 世纪的工业革命充满前所未有的新奇事物。……技术发展历 史给我们最初的印象也很新奇:大量具有革命性的发明完全改变了技术面貌。但是我们更细 致地加以观察,便会觉得重要的不在新奇而在技术革新的连续性。应该记住,18 世纪的许多 技术并非新起点,而是中世纪技术发展的完善。”上述材料 A. 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继承性 B. 工业革命推动旧技术的创新 C. 技术革命根源于历史的积累 D. 技术革新是工业革命的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重要的不在新奇而在技术革新的连续性……18 世纪的许多技术并非新 起点,而是中世纪技术发展的完善”说明技术的发展具有不间断性,技术革新具有承继联系, 故 A 项符合题意。B 项,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发生是旧技术的经验积累而成,并非推动旧技 术创新,故排除。C 项,技术革命并非全来源于历史的积累,故排除。D 项,材料主旨在于技 术的继承性,未体现技术革新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故排除。 20.英国画家威廉·布莱克的作品《牛顿》,常常被人们理解为:牛顿像神一样在制定宇宙规 律。他却讽刺道:牛顿专注于科学研究、探索,却不知道自己其实跟动物一样。作者表达了 他对 A. 人文主义的肯定 B. 理性主义的批判 C. 浪漫主义的否定 D. 现实主义的渴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却讽刺道:牛顿专注于科学研究、探索,却不知道自己其实跟动物一 样。”结合所学可知,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促进了自然科学及理性主义发展,故画家威廉·布 莱克意在批判科学理性,故 B 项符合题意。A 项,布莱克提到牛顿倾注于科学研究、探索,却 不知道自己其实跟动物一样,其实从侧面表达了他认为人除了科学研究,还应该有自己的精 神世界,而不是像动物一样,这是表达一种人文主义,但不是作者主张的侧重点,故排除。C 项,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威 廉·布莱克认为人本质上属于动物,批判客观理性对于主观情绪的忽视,故体现了浪漫主义 精神,故排除。D 项,题干并未体现对现实主义的失望,故排除。 21.“艺术家、画家、雕塑家以及诗人,音乐家、剧作家、小说家,他们都在拒绝旧习惯,传 达他们对世界的想象,而非容易被理解的客观真实。”与这种风格一致的作品是 A. 《人间喜剧》 B. 《悲惨世界》 C. 《日出·印象》 D. 《坐在椅子上的女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们都在拒绝旧习惯,传达他们对世界的想象,而非容易被理解的客观 真实”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强调主观感受的潮流为现代主义思潮,《坐在椅子上的女人》为现代 主义立体派画家毕加索所作,故 D 项正确。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现实主义文学,故排 除 A 项。《悲惨世界》属于浪漫主义,故排除 B 项。《日出·印象》为印象主义画派作品,故 排除 C 项。 22.1864 年,李鸿章提出:“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而才亦可集。”材料表明李鸿章主张 A. 变革选官制度适应现实需要 B. 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救亡图存 C. 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实用人才 D. 与外国进行商战以维护经济权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认为要富强就要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而引进西方机器不如学 习制造机器的方法,而要学习制造机器的方法必须培养自己的人才,他认为“专设一科取 士”,即兴办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体现了为培养洋务人才进行选官制度变革的主张,故 A 项正确。B 项,材料主旨在于培养人才的方式而未提及学习西方科学以救亡图存,故排除。C 项,“以一科举士”可知当时并未出现教育制度的变革,故排除。D 项为早期维新派思想,但 材料未体现商战思想,故排除。 23.1897 年,湖南的《湘学报》创刊,该刊更多地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 济和社会情况,对西方富国强兵的实学的兴趣,远远大于对康梁改制说的兴趣,这表明当时 湖南地区 A. 资本主义发展相对滞后 B. 维新派力量比较小 C. 民主思想并非社会共识 D. 知识分子视野开阔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更多地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对西 方富国强兵的实学的兴趣,远远大于对康梁改制说的兴趣”说明湖南学界、政界思想超前, 比康梁改制认识视角广阔,故 D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湖南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故排除 A 项。B 项,从思想视野的差异无法得出维新派力量的弱小,故排除。C 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民主思 想是否作为社会共识,故排除。 24.1905 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 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 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这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 A. 把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民主政治相结合 B. 将四人的思想主张作为自身的指导思想 C. 借助传统文化减少革命思想的传播阻力 D. 利用报刊宣传三民主义的思想和革命主张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民报》作为机关报所宣传的黄帝、卢 梭、华盛顿及墨翟代表着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故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利用 报刊宣传三民主义思想及革命主张,D 项正确。A 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及其代表,故排除。 B 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为三民主义,而非单纯借用四人的思想主张,故排除。C 项, 从材料出现的中西人物代表不能得出借助传统文化的减少革命阻力说法,故排除。 25.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 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了魂, 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 全面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B. 试图维护中国旧文化的主体地位 C. 肯定传统文化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D. 主张渐进式以避免社会动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肯定了政治革命的合理性,但是却对教育革命、纪纲革命、 立国思想的革命并不赞同,认为这些革命“使人失了魂,让人无所适从”,反对思想文化领域 内的革命,这从侧面说明了该学者捍卫传统文化的主张,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社会秩序,故 C 项正确。A 项“全面”说法有误,排除。B 项,该学者主张捍卫传统文化,与维护专制统治的 “旧文化”有所区别,故排除。D 项,该学者不反对政治革命,故渐进式以避免社会动荡说法 错误,排除。 26.有学者提出“新文化运动至少在其发展初期,只是上一阶段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的历史 工作的继续。”这表明新文化运动初期 A. 推崇改良反对暴力革命 B. 思想宣传带有中西结合特征 C. 重视思想宣传开启民智 D.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新文化运动发展初期以民主科学为指导思想,反对专制及愚昧迷信,其 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而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等维新人士也宣 传西方民主思想,故他们都在启发人民民主意识上具有承继关系,C 项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 主张思想革命而非政治改良,故排除 A 项。B 项,民主科学为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新文化运动 初期反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故中西结合说法错误,排除。D 项,反对君主专制实 行民主政治并非新文化运动初期口号,故排除。 27.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 1957 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 动;1978 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 21 世纪后,党中央提出 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A. 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B. 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 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 D. 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主要谈及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的变化,没有涉及国际形势变化的信息,排除 A;“改 善人民生活的需要”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变化的根源,排除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 一直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没有改变,排除 C;从“反动了大跃进运动,发展是硬道理”以 及科学发展观的变化说明中共对社会主义道路认识是不断发展完善的,D 正确。 28.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即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争论,又出现了英国 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这些争论 A. 阻碍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B. 导致了近代中国政局动荡不安 C. 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D. 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潮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民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政治体制的争论与尝试, 而世界上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无政府主义等不同体制的争论、对比,使近代的中国人对于 民主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人们不仅认识到民主并非只有一种形式,还认识到有了民主 形式也未必有民主之实等现实问题,民主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在政治实践与社会传播中得到了 发展,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 D 项符合题意。A 项,多种政治体制的争论与尝试有助于推 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故排除。B 项,材料未体现思想争论对政治局势的影响,故排除。C 项,民主共和思想是在辛亥革命后开始深入人心,此时各种思想的交锋有利于人们加深对立 宪及无政府主义的认识,故排除。 29.从 1950 年至 1957 年,《人民教育》杂志社在其所出版的 77 期刊物中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 文章多达 170 篇。此时,苏联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出版了 29 万册。这些做法 A. 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体制 B. 配合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 C. 加强了中苏教育领域的全面合作 D. 促进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 年至 1957 年,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以及苏联教育 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受到广泛传播,表明这一时期中国积极吸收苏联的社会主义教 育模式,这一做法有助于新中国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进而通过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 建设,1953 年-1956 年,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故 B 项符合题意。A 项,中国向苏联学 习教育理论,无法体现中国国情,故排除。C 项,题干未体现中苏两国在教育上的合作,故排 除。D 项,材料未涉及学习苏联可促进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故排除。 30.1960 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 35 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 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大会共宣布学部 论文和报告 69 项,其中劳动模范有 13 项。这一现象 A. 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B. 表明了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C. 凸显了“科学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 D. 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意在突出在本次学部大会上,工农大众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相关的报告和文 章中工农劳动模范也参与其中,体现出了科学与广大工农的结合,所以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发展方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本大题 2 小题,共 40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黄仲舒答曰:“臣 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 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和诗人马基雅维里的生涯和他的其他著 作表明,一般情况下他喜欢共和政治而不喜欢独裁政治。然而在其《君主论》中他大谈治国 安邦之道,曾多处提及并十分推崇凯撒的治国之术,其目的就是让君主效仿这个虽以凶残著 称,却给罗马带来和平统一的君主。他希望人们相信,如果君主们能够听其谏言,采用实用 主义的道德准则,就能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上重构政治,重振古罗马帝国雄风。“一个真正有 德行的君主的特征,将是愿意去做必然性所命令的任何事情——不管行动碰巧是邪恶的还是 有道德的——以便达到他的最高目的。” 莎士比亚了解马基雅维里,这是肯定的。他们在君主观上有着相当程度的相似:二者都 主张君主身为一国之君,应把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要采用实用主义的道德准 则,治国安邦、使国家强大统一。 ——《莎士比亚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观之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君权观及其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材料体现的君主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历史进步性。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君主观的认识。 【答案】(1)君权观:通过神化皇权来加强君主权威;通过灾异学说、天人感应学说来劝诫 君主行德政。 特点:把儒家思想神学化、宗教化;融合儒、道、阴阳家思想;君权与神权相结合 (2)君主观:主张君主要以国家利益至上;独揽大权,厉行专制;坚持实用主义道德准则, 不受法律和道德制约;进步性: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割据与神权政治阻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 萌芽,资阶力量弱;这种主张代表早期资产阶级利益(国家学说),有利于借助王权专制消除 割据,对抗教会,实现统一建立民族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 (3)认识:一定时期的君主观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应将其放置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全面客观分析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 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可见董仲舒通过神化皇权、灾异学说、天人感 应把儒家思想神学化、宗教化,使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根据材料“多处提及并十分推崇凯撒的治国之术….让君主效仿这个虽以凶残著称,却 给罗马带来和平统一的君主….采用实用主义的道德准则….愿意去做必然性所命令的任何事 情….以便达到他的最高目的”可知马基雅维里主张国家利益至上,君主应专制讲求实用主义。 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立足于资产阶级借用王权反对封建神权,发展资本主义的积极性进行分 析即可。 (3)结合君主观的时代性及所起的时代作用进行阐述。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 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义和国运动失败之后,排外主 义的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式微,而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 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 ——摘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 (1906 年)“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 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 民族的国家。” (1912 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 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919 年)“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 的意见,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并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 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 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治之,……融合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一中华民族之 新主义。” ——摘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 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摘自《毛泽东祭黄帝陵祭文》1937 年 4 月 5 日清明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历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答案】(1)原因:西方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经验的不断积累; 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和中国古代民族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广泛宣传;近代以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历程:排满兴汉→五族共和→中华民族。 (3)作用:促进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各种力量,为取 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 与本土思想精华…..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结合所 学知识,从西方入侵、中西方民族主义思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努力分析 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中“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 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并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可知孙中山 的民族主义思想历经了从排满兴汉到五族共和,最终形成中华民族观念。 (3)根据材料三“各党各界,团结坚固…四万万众,坚决抵抗….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 我河山,卫我国权。”结合所学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实现进行回答即 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