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阳泉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3月)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年阳泉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1.春秋战国时期,秦律规定秦国女子所生之子为“夏子”,田氏代齐后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夏朝始祖大禹的后人,魏国将中原一带的地域定义为“夏”,自称“夏王”。这表明这些诸侯国力图 A. 推动祖国境内各族的融合 B. 以华夏文明的继承者自居 C. 表达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 D. 追溯各自国家早期的历史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些诸侯国费尽心思证明自己的血统正宗,力图以华夏文明的正统继承者自居,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不是这些诸侯国的意图,排除;C选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这是诸侯国的自我标榜,不一定是各国的真正历史,D选项错误。故选B。 2.严耕望先生研究发现,两汉地方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有三条规律:凡朝廷任命的长官都非所统辖地区的本地人;县令长不但不用本县人,本郡人也不用;州郡县长官自由任用的属吏都是本地人。从中可见,两汉地方官吏的选用首要考虑的因素是 A. 防范地方割据保障政令畅通 B. 促进社会流动提高办事效能 C. 打破地域观念按照才能选官 D. 形成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局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两汉州郡县长官全用外地人,不易形成割据局面。而属吏皆为本地人,可使地方行政推行顺利,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与州郡县长官的选用特征不符,排除;材料并未体现按照才能选官,C选项错误;这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相互制衡,D选项错误。故选A。 3.北宋初期的柳永,其词作以描写都市生活著称,“凡有井水饮处,皆可歌柳词”。而北宋中后期的状元郎黄裳,其所写风雅之词“以清淡为正,悦人之听者鲜”,所以无人传唱。这一现象表明 A. 坊市界限打破有利于词曲流行 B. 高雅文人退出了词曲创作队伍 C. 时代变迁影响文学作品的传播 D. 宋代词曲因脱离群众走向衰落 【答案】C - 13 -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在此时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对通俗文学作品需求强烈,所以风雅之词无人传唱,这体现了时代变迁对文学作品传播的影响,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不能解释材料中的传播差异,排除;B选项表述绝对,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故选C。 4.明朝人陈确针对士人增多而科举录取名额不变的社会现实,主张士人经商以解决家庭的生养问题;徽商吴长公因父早亡遵从父命外出经商,认为名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反映出当时 A. 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变化 B. 职业选择以家庭利益为中心 C. 民间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 D. 中央政府改变了“抑商”的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明朝时期部分士人认可商人与商业的社会价值,体现了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因此A选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家庭利益成为职业选择的中心,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轻义的风气,C选项错误;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5.慈禧太后曾降旨:“已革端郡王载漪,倡率诸王贝勒轻信拳匪,妄言主战,致肇衅端,罪实难辞。降调辅国公载澜,随同载勋妄出违约告示,咎亦应得,著革去爵职。”这可以用来说明 A 汉人督抚开始掌握清政府实权 B. 立宪派愿望落空转入革命阵营 C. 清朝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了冲击 D. 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说明它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因此D选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汉人督抚掌权的信息,A选项错误;B选项是在“皇族内阁”组建后,排除;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选项错误。故选D。 6.1924年初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这一规定有利于 - 13 - A. 国家干预经济避免经济危机 B. 解决资金困难振兴民族工业 C. 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D. 壮大公有经济推动国共合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由国家经营管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有利于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因此C选项正确;国家干预经济不能彻底避免经济危机,A选项错误;这一规定与资金困难与否无关,B选项错误;该规定与国共合作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故选C。 7.读《1928—1935年中国轮船业发展状况表》 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轮船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中国局部抗战的爆发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D.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战争阻碍经济发展,A选项错误;C选项是在“一战”期间,排除;经济危机不利于经济发展,D选项错误。故选B。 8.1986年7月,中国向关贸总协定正式提出恢复自己的原始缔约国地位,但中国“复关”谈判却一波三折。1995年11月,中国由复关谈判转为入世谈判,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中国成功入世的重要因素是 A. 世贸组织规则更加符合中国开放战略 B. 开发浦东彰显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决心 C. 我国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3 - D.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推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此时期我国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了符合现代市场交易规则的法律法规,与国际惯例接轨,是中国成功入世的重要因素,因此C选项正确;世贸组织规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一致,并未适应中国需要发生改变,A选项错误;B、D选项分别是在1990和1991年,不是此时中国成功入世的关键因素,排除。故选C。 9.公元前494年,罗马共和国设立平民保民官,他们不是公职人员,但可以旁听元老院会议,帮助平民向执政官和元老院提出申诉和抗议。保民官要经常到平民中去调查,而且晚上睡觉也不能关门,随时准备有人来访。平民保民官的设立 A. 淡化了罗马各阶级的差别 B. 结束了贵族司法专断局面 C. 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D. 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平民保民官的设立是为了维护平民的利益,这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并未实现,排除;B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涉及罗马法适用范围的变化,C选项错误。故选D。 10.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文化共同体长期存在,民众大多认同自己基督徒的身份。但到1599年,英国埃塞克斯的大巴德菲尔德,大约200名教徒中,只有不到20人去天主教堂做礼拜。1617年,新温莎森林的居民去十次啤酒馆才有可能去一次天主教堂。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 英国宗教改革影响了信徒的宗教观念 B. 资产阶级革命后国王开始打压教会势力 C. 科学革命使民众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怀疑 D. 人文主义者要求改革教会的强烈愿望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开始的英国宗教改革否认教会的中介作用,主张简化宗教仪式,是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因此A选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B选项错误;这只是否认教会的作用,并非不再信仰上帝,C - 13 - 选项错误;人文主义者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对广大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影响较小,D选项错误。故选A。 11.1931年11月,英国议会通过一项为期六个月的《禁止不正当进口法》,规定贸易部有权决定对某些商品征收100%的保护关税。同年又颁布《农产品法》,规定对水果、蔬菜和其他一些农产品征收进口税。1932年2月4日,英国议会通过《进口关税法》,规定除小麦、肉类和英国不生产或短缺的原材料外,所有的进口商品都要征收进口税。这些法案的出台 A. 维护了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心地位 B. 有利于二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缓解了英国国内日益严重的供销矛盾 D. 违背了英国一贯坚持的自由贸易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此时英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这违背了其一贯坚持的自由贸易政策,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些措施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持续发展,B选项错误;这些措施不能真正缓解供销矛盾,C选项错误。故选D。 12.二战后初期,美国前总统赫伯特·胡佛在进呈给时任总统杜鲁门的一份报告中认为,如果继续执行限制德国的政策,除非让德国人饿死,否则德国将成为西方盟国纳税人的沉重负担,最终也将使欧洲其他国家“衣衫褴褛”。杜鲁门最终接受了胡佛的建议,其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 A. 将英法美占区合并成联邦德国 B. 将马歇尔计划施行于联邦德国 C. 将联邦德国吸收为北约成员国 D. 推动德法和解和欧洲统一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杜鲁门最终接受了不再继续限制德国的建议,其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将帮助西欧经济重建的马歇尔计划施行于联邦德国,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政治方面的表现,排除;C选项是军事方面的表现,排除;D选项是国际关系方面的表现,排除。故选B。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13 - 资产阶级统治在巩固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主管理制度,如普选制度、代议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公务员制度、人权保障制度等,它们有的是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权在民”的原则制定的,还有的反映了公开、公正、竞争等原则。此外,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运作,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而又精致的运行机制,包括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监督机制、法治机制等。虽然民众无法对国家权力实现真正控制,但它在训练公民参政议政素质、形成社会政治生活的规范和秩序、提高国家管理的效率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陈松林《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借鉴与超越》 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抗日敌后根据地实行过较为广泛的民主政治。在农村,村长是由选民直接选举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选民参与率各村平均超过百分之八十,妇女在选举中的表现也十分踊跃。在整个根据地,不只在政治生活中,在其他方面,在经济、教育、文化生活中也充满着民主精神。来自德国的王安娜女士回忆:根据地政府由共产党人、国民党人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组成。在选举中,为了让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行使民主权利,根据地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选举办法——豆选。美国驻华使馆外交宫谢伟思评论:共产党在根据地“以良好的政制来改进农民的经济状况。农民有了民主的自治、政治意识和权利观念。农民们得以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有了自尊、自信和强烈的团体合作兴趣。普通人民知道了他们是为了这些而战斗。” ——摘编自王建民《根据地的宪政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背景,概括其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背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工业革命后社会问题的暴露。 特点:形成和完善各项民主政治制度;体现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实现了较为有效的社会治理;有健全的民主运行机制;体现资产阶级的意志。 (2)特点:实行直接和普遍的选举;在政权建设上男女平等;民主精神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建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府;实行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形式;农民为民主政治的主体。 影响:促进了根据地经济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巩固了抗日民族和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战的胜利;根据地的民主尝试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可贵的借鉴。 【解析】 【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一中“它们有的是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权在民’的原则制定的”信息结合所学从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和工业革命后社会问题的暴露等方面分析其基本背景。 - 13 - 特点:依据材料一中“资产阶级统治在巩固和完善的过程中……还有的反映了公开、公正、竞争等原则”、“西方民主政治……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而又精致的运行机制”、“它在训练公民参政议政素质……提高国家管理的效率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形成和完善各项民主政治制度、体现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实现了较为有效的社会治理、有健全的民主运行机制和体现资产阶级的意志等方面概括其主要特点。 (2)特点:依据材料二中“在农村,村长是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妇女在选举中的表现也十分踊跃”、“在其他方面,在经济、教育、文化生活中也充满着民主精神”、“根据地政府由共产党人、国民党人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组成”、“根据地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选举办法——豆选”、“以良好的政制来改进农民的经济状况”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实行直接和普遍的选举、在政权建设上男女平等、民主精神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建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府、实行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形式和农民的主体地位等方面概括其特点。 影响:依据材料二中“以良好的政制来改进农民的经济状况……普通人民知道了他们是为了这些而战斗”信息结合所学从促进了根据地经济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巩固了抗日民族和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战的胜利和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可贵的借鉴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3 - ——摘编自《新中国极简史》等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秩序”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答案】示例:论题:建国初期的秩序建构 论证一:政治生活方面,1954年9月,一届人大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宪法发展的基石。12月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召开后,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人大和政协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所依赖的体制框架。 论证二:经济生活方面,我国开展“一五”计划建设,开始实行票证制度,康藏公路与青藏公路通车,把内地和西藏紧紧连在了一起。我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13 - 论证三:城乡治理方面,各地农村响应中央号召,掀起兴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高潮,这是农民为共同发展生产而自愿联合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城市中则陆续建立起居民委员会,居委会制度延续到今天。这些成为新中国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基本形态。 论证四:军队建设方面,中央军委的建立,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军人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以及军衔制和义务兵役制的实行,推进了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保障国防安全,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提供了坚强后盾。 论证五:对外关系方面,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登上国际舞台,主动参与构建相应的国际秩序。 结论:总之,1954年可以称作新中国社会秩序的建构年,各方面秩序的建构体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特征。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秩序”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拟定建国初期的秩序构建的论题。然后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政协转变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票证制度开始实施、康藏公路与青藏公路的通车、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兴办农业生产合作社高潮的掀起、居民委员会的建立、中央军委的建立、军官薪金制代替供给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等方面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就雅典来说,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危机虽直接与土地有关,但也与农民过分依赖那本就狭小贫瘠的土地、缺少非农业的补充收入不无关系。普鲁塔克说,梭伦“看到国内大部分是贫瘠无用之地,而航海经商者也绝不会为那些没有东西交换的人输入货物,因此他就把公民的注意力引向工艺,规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叫他儿子学会一种行业,他就不能叫他儿子赡养他。”梭伦还把工商业活动提到与农业同等的地位。正是在这一政策的鼓舞下,众多雅典人参与了工商业活动。如伯利克里总是把自己土地上的产品拿到市场出售后,再购回生活必须品,说明他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公元前415年雅典远征西西里时,许多士兵带着货物,打算在沿途进行贸易。从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来看,雅典农民对工商业活动亦极为熟悉。正因为如此,雅典工商业中分工相当细密,如武器匠中有专为人制头盔缨饰者;商人中有腊肠贩、蜂蜜贩、面包贩等,足证明其分工专业化程度很高,也说明其工商业活动的发达。” ——宴绍祥《梭伦与商鞅经济改革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发展雅典工商业的原因,并概括其措施。 - 13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梭伦发展雅典工商业的历史作用。 【答案】(1)原因: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平民的非农业收入,防止出现平民因欠债沦为奴隶的现象。 揩施: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吸引有技术的外国人迁居雅典;并给予公民权;提高工商业活动的地位。 (2)作用:提高了工商业者的地位,保障了其生活稳定;促进了农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壮大了雅典城邦的经济政治实力。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中“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危机虽直接与土地有关,但也与农民过分依赖那本就狭小贫瘠的土地、缺少非农业的补充收入不无关系”信息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梭伦发展雅典工商业的原因。 措施:依据材料中“规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叫他儿子学会一种行业,他就不能叫他儿子赡养他”、“梭伦还把工商业活动提到与农业同等的地位”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学习手艺、吸引有技术的外国人迁居雅典、并给予公民权和提高工商业活动的地位等方面概括其措施。 (2)作用:依据材料中“梭伦还把工商业活动提到与农业同等的地位”、“雅典工商业中分工相当细密……足证明其分工专业化程度很高,也说明其工商业活动的发达”及上述问题的作答结合所学从提高了工商业者的地位,保障了其生活稳定、促进了农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壮大了雅典城邦的经济政治实力等方面简析其历史作用。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初期,同盟国集团(德、奥、土、保)人口有一亿四千五百万,协约国集团主要作战国(英、法、俄、意)就有二亿八千八百五十万。德奧集团虽在军队人数上稍弱于协约国,但是兵力集中,动员迅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协约国比较分散,装备(特别是俄国)远不如德国。在经济力量方面,协约国远远超过了同盟国,协约国除本国资源外,可榨取广大殖民地资源来支持战争,又可凭借其海军优势,充分利用美、日及拉丁美洲的工农业产品。德国早在1905年就制订了作战计划,这个计划是由德国总参谋长老毛奇,瓦德西和斯里芬等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才最后制订的,称为“斯里芬计划”。德国军国主义的战略家们估计,俄国经济落后,铁路交通不发达,军队集中缓慢,所以这个计划设想在同俄法集团发生战争后,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战场上,打击法国,预定以四到六个星期的时间击溃法国,然后挥师东进与俄军交锋,在三四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 - 13 - ——摘编自刘祚昌等《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里芬计划”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里芬计划”的战略构想及其执行结果。 【答案】(1)法德矛盾由来已久;“一战”前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德国面临同时与法俄作战的形势;协约国在人力资源、经济军事实力和海外殖民地等方面处于优势;同盟国战争准备充分,军备和军事动员能力强。 (2)战略构想:速决战;力求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或采取先西后东作战方案)。执行结果:协约国取得马恩河战役的胜利,稳定了西线,“斯里芬计划”破产。 【解析】 【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中“德奧集团……兵力集中,动员迅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协约国比较分散,装备(特别是俄国)远不如德国”、“在经济力量方面,协约国远远超过了同盟国,协约国除本国资源外,可榨取广大殖民地资源来支持战争”、“俄国经济落后,铁路交通不发达,军队集中缓慢”信息结合所学从由来已久法德矛盾、“一战”前德国面临的战争态势、协约国和同盟国各自的优势等方面说明“斯里芬计划”制定的背景。 (2)战略构想:依据材料中“预定以四到六个星期的时间击溃法国……在三四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信息从速战速决、先西后东等角度简述“斯里芬计划”的战略构想。 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协约国取得了马恩河战役的胜利,稳定了西线,“斯里芬计划”破产。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之际,匈奴族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随着其实力的增强,不断对外征战,掠夺奴隶供其役使。汉初,匈奴经常骚扰西汉的北边地区。汉王朝由于战争破坏,经济亟待恢复,政权尚未巩固,无力对匈奴作战。汉武帝继位后,反击匈奴贵族的条件完全成熟了。公元前133年,匈奴贵族侵扰代郡、雁门一带。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兵出云中,采取避实击虚战略,突袭匈奴,白羊王逃走,西汉收复河南地,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入匈奴境,与匈奴短兵相接,大获全胜。遭到两次打击后,匈奴贵族内部分裂,浑邪王降汉。公元前119年,为了彻底击溃匈奴,汉武帝召集诸将商议,决定深入漠北反击匈奴。随后派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十万骑兵出征。针对匈奴贵族认为汉军不能远征的错误判断,汉军采取奔袭追击战术,大败匈奴,凯旋而归。“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历史条件。 - 13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取得反击匈奴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答案】(1)条件:经过汉初休养生息,国力恢复;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稳定了政权。 (2)原因:任用杰出军事将领;采取正确战略战术;匈奴贵族内部分裂。 意义:制止了匈奴贵族残暴掠夺,保护了中原农耕经济的发展;便利了汉与西域的交通。 【解析】 【详解】(1)条件:依据材料中“汉王朝由于战争破坏,经济亟待恢复,政权尚未巩固,无力对匈奴作战”信息结合所学从恢复国力和解决王国问题等方面概括指出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历史条件。 (2)原因:依据材料中“汉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兵出云中,采取避实击虚战略,突袭匈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匈奴贵族内部分裂,浑邪王降汉……随后派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十万骑兵出征……汉军采取奔袭追击战术”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从任用杰出军事将领、采取正确战略战术和匈奴贵族内部分裂等方面分析得出汉武帝取得反击匈奴战争胜利的原因。 意义:依据材料中“随着其实力的增强,不断对外征战,掠夺奴隶供其役使”、“西汉收复河南地,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制止匈奴的残暴掠夺、保护中原农耕经济的发展和便利汉与西域的交通等方面分析指出其历史意义。 - 13 - -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