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艺(学案)
【2018年高考考纲解读】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 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 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 5. 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 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 7.考查古代中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国粹。 8.从世界文明发展角度,这些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什么贡献,如四大发明对世界近代史的作用。注意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样性或多元化规律。 9.古代中国能够创造领先世界的科技和灿烂的文化的原因,但到近代为什么远远落后于西方。 10.要注意用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的主题。注意通过比较掌握中国科技发展在古代、近代、现代、当今的成就和特点。 11.如何对待我们的国粹,如京剧、中医、国画、书法。 【重点、难点剖析】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1. 儒家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 道家 (1)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 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 革新。 4.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二、汉代——独尊儒术,成为正统 1. 汉代儒学 (1)思想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2. 评价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特别提醒】新儒学有利于维护统一,神化皇权;儒家经典成为全国统一教科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共同促使儒学自汉代始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心学 1. 程朱理学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 2. 陆王心学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阳明)“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 影响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四、明清之际——儒学的批判与新发展 1. 背景 (1)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2)经济: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 概况 (1)李贽:离经叛道,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以后反专制斗争。 (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继承发展以往唯物思想,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对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有划时代的意义。 3. 意义: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 1. 概况 (1)纸:西汉前期,中国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北宋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 (3)火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宋朝广泛使用。 (4)指南针:战国时期制成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2. 世界影响 (1)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对新兴的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重要作用。 (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对地理大发现起了推动作用。 (4)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六、古代中国的文学 1. 先秦:《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分别开创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风格流派。 2. 汉朝: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 3. 唐朝:唐诗是唐朝文学的代表,代表人物有边塞诗人王昌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4. 宋代:宋代的文学以词为代表,豪放派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词人有李清照和柳永,适应了市民阶层丰富生活的需要。 5. 元代: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话本是元代的小说形式,以关汉卿的《窦娥冤》为代表。 6. 明清:章回体小说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出现了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也很有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是兴盛原因。 七、古代中国的艺术 1. 汉字、书法 (1)汉字 ①基本脉络: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秦朝时)→隶书(始于秦,流行于汉)→楷书、草书、行书。 ②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书法 ①发展脉络: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书体完全成熟。 ②阶段特点:秦篆汉隶——魏晋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隋唐风格多样——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2. 中国的绘画 (1)起源:新石器时代——战国两汉:帛画——魏晋:文人画出现——唐:雍容华贵——宋元:文人山水画,独立画种,注重意境——明清:风格奇特。 (2)民间绘画:北宋——《清明上河图》;明清——木刻版画、年画、剪纸画、布贴画。 【题型示例】 题型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例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变式探究】(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答案】B 【解析】“克己复礼”“民贵君轻”是儒家思想,“选贤举能”是墨家思想,“礼”是儒家思想,“法”是法家思想,“礼法兼用”最能体现思想领域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 【变式探究】(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答案】C 【变式探究】(2015·天津文综,14)(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答案】(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不仅……,而且……”提取信息做答;第二小问,立足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修己”“复孔”的政治内涵分析。 题型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 例2.(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在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举一反三】(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变式探究】(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变式探究】(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古代儒学者,借称颂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之完美,批评现实政治希望君主能接纳儒家学派的仁政、民本、教化的思想主张,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来统治人民,达到稳固统治之目的,这本质说明儒学者没有看到时代的变迁,一味追求实现自己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是被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的错误阐释,排除。 【变式探究】(2015·浙江文综,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答案】A 【变式探究】(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朝鲜使者对王阳明学说的看法可知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故①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而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明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③符合题意。王阳明的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并未超出理学范畴,也不是对儒学的叛逆,排除含②④选项,选C项。 【变式探究】(2015·课标全国Ⅰ,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变式探究】(2015·山东文综,38)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答案】(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佛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变式探究】(2015·江苏单科,21)(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答案】(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3)特质:延绵不断(尊王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即可得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的结论;第二小问,从佛道思想对儒学的挑战、宋明理学家的创新等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属于开放型的探究题,从对传统的尊重、为适应时代需要而不断创新等角度思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题型三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例3.(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答案】C 【变式探究】(2015·福建文综,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 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教化百姓的关键在于“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即只有富足百姓,才可以移风易俗,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仅仅强调教化百姓,弘扬道德,故B、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培养人才和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 【变式探究】(2014·浙江文综,12)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亚里士多德关于“放纵”的观点是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病痛。朱熹关于人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李贽批判理学,认为“穿衣吃饭,即使人伦物理”,故②③④符合题意。而苏格拉底主要思想主张是“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D项。 【变式探究】(2015·天津文综,14)(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答案】(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关键信息“知天下之势”“致用”;第二小问结合当时社会学术发展状况及社会要求回答。 题型四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例4.(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变式探究】(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首先我们来看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3—14世纪”。这段时间中国处于宋元时期,排除C项。13世纪末给出了马可·波罗的经历,说明这件事情发生在这之前。此事件又发生在造纸术传入境外之后,因此可以排除B项。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实行的政策,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中出现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说明和四大发明有关,因此应选择与火药有关的,而且与时间相符合,排除D项,因此本题选择A项。 【变式探究】(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②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③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④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答案】B 【变式探究】(2014·北京文综,13)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春秋繁露》、《理想国》 【答案】B 【解析】“大秦”是中国古代史书中对古罗马帝国的称呼。活字印刷是北宋时期发明的,万有引力定律是英国牛顿提出的,故A项错误;日心说是波兰的哥白尼提出的,故C项错误;《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的作品,《理想国》是古希腊柏拉图的作品,故D项错误。《九章算术》是东汉的数学专著,罗马法是古罗马的主要成就,故答案为B项。 【变式探究】(2014·天津文综,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可知神农尧等重视农业。“《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体现了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答案为A项。B、C、D项未体现材料的主旨,均排除。 【变式探究】(2014·重庆文综,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 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变式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答案】(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 (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 题型五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例5.(2017年江苏卷文综历史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文人画最大特点是注重意境,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画是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故C项正确。 【举一反三】(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解析】从图片上可以看出前一个文字的笔划比较繁琐,后面的比较简单,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私学的不断兴起,同时各诸侯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使用文字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为了方便而造成的笔划的简省。,所以出现了这种现象。它是主要因素。D项是秦统一后推行的,它是干扰项,其他两项是无关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争霸战争服务的,变法并未涉及文字的演变问题,所以排除C项。西周到战国时期书写材料是有些变化的,但这种变化并不是字体简化的原因,它对字体由繁到简的变化影响不大,并不是字体简化的主要原因。 【变式探究】(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答案】B 【变式探究】(2015·广东文综,12)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奏事繁多,小篆复杂难写,因而让隶人修改形成新字体。结合所学知识,隶书是由小篆演化而来,故选B项,排除A项。行书和草书与篆书无关,排除C、D项。 【变式探究】(2015·江苏单科,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C 【解析】西汉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与“武帝时”相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表明为统治者服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已改变道家的无为思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变式探究】(2015·重庆文综,2)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答案】C 【解析】题干中诗歌“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亲历唐朝由盛转衰的剧变,他用诗歌深刻地反映这个急剧变化时期的社会现实,故C项正确。杜牧、白居易均是晚唐诗人,生活在安史之乱后;孟浩然属于盛唐诗人,生活在安史之乱前,这些与题干中“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不符,故A、B、D项错误。 【变式探究】(2015·四川文综,3)“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是( )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变式探究】(2015·福建文综,1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监流”说明A项表述正确;“可正是千丈虎狼穴”说明作者吊古抚今,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B项表述正确;“大江东去浪千叠”,再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D项表述正确。A、B、D项表述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表述在材料中未体现,故符合题意选项为C项。 【变式探究】(2015·福建文综,13)右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 历史”的原意是指( )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答案】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