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 2020 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 科综合历史 24.西周时期,“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秦朝山川祭祀有官定的统-标准,祭 祀范围遍布全国,尤其秦都成阳附近,甚至小山川亦人祭祀之列。这一变化反映了 A.秦朝祭祀体系的统一 B.皇权依附于宗教神权 C.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D.礼乐制度的深远影响 25.图 7 是东汉纺织画像石拓片,展示了汉代纺织的集 体劳作:右边女子在用络车进行“调丝",中间女子 在用纬车进行“摇纬",左边是用织机制成绢帛。这 块画像石反映的是 A 家庭手工业技术先进 B.民营手工业市场扩大 C.官营手工业管理规范 D.庄园手工业分工协作 26.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征兵 18 岁以下男子的教书, 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属救,结果皇帝的敕书作废。 宋仁宗提拔才能平庸的外威,台谏官包拯等集体谏诤, 只得作罢。这说明 A.君臣认可共定国事治国原则 B.唐宋监察制度成效显著 C.杰出人物可以削弱皇帝权力 D.唐宋时期大臣权力增强 27.明朝对巡抚的称呼不是一-成不变的。据《明实录》记载,万历以前一般称为“遇抚 x x 地 方":万历以后开始较为额繁地使用“x x 巡抚"的称呼。这一变化表明 A.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 B.巡抚权力有所增强 C.地方制度进一-步规范 D.三司制度遭到破坏 28.表 1 为海关所记 1868- -1875 年丝茶和鸦片的交换。(单位:千海关两) 表 1 上述表格(表 1) A.表明丝茶贸易逐步被鸦片贸易取代 B.说明洋货遭到自然经济的顽强阻碍 C.全面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状况 D.表明中国外贸收入被鸦片大量吞噬 29.图 8 为 1919 年日本对华进出口贸易分区示意图(注:百分比为日本在该地区各国对华进出口 贸易中所占比重)。其中甲地区对应的是 A.华中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东北地区 30. 1941 年底,中共中央要求调整军队结构,主力军与地方军的比例,在山区为 2:1, 在平原 为 11,在某些困难地区,主力军全部地方化。同时要求根据地裁并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实行 合署办公,各根据地脱产人员不得超过总人口数 3%。这些规定是为了 A.扩大统一战线 B.克服根据地困难 C.争夺抗战领导权 D.调动地方积极性 31.1952 年 5 月 30 日,中共中央发出整党建党的指示,要求“乡乡有支部”。截至 1956 年底, 全国多数乡“在乡的党委或总支下都已按照农业社建立了党的组织”。这一-举措 A.推动了土地改革开始 B.意在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强化了国家组织能力 D.构建起基层治理的体系 32.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说:“由最优秀的人来统治比由最良好的法律来统治是否对城邦成 国家更有利......在由彼此平等的人组成的城邦中,-人凌驾于全体的公民之上,对某些人来说显 得有悖于自然。”由此可知,亚里士多德 A.认为法治比人治更能顺应自然和平等原则 B.肯定民主取代专制是社会发展趋势 C.指出公民政治素质影响雅典民主制度发展 D.正确揭示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 33.19 世纪上半叶,法国一批画家关注自然风景,平常百姓,以追求真理的精神反对当时学院 派所提出的“高雅”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对法国这些画家及其作品解读 正确的是 A.以工业革命的成果为主要题材 B.反映了工业化完成带来的精神危机 C.注重挖掘人物内在的思想情感 D.描绘了工业革命下的现实生活 34.1923 年, 苏联开始零售商业信贷政策,允许国民经济最重要部门的工人免息分期付款购 买家居用品,手工艺品、专业工具,农业设备以及工业企业生产的耐用品。这说明苏联 A.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 B.对经济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入 C.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D.积极应对紧张的国际局势 35.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某-经济学深对比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后,发现凡是储蓄 本和投资率较高的国家,如日本、联邦德国和法国,其生产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较快,反之 则较慢。这说明此时期 A.“滞胀”影响人们的储蓄和投资理念 B.凯恩斯主义的消费需求理论已经失灵 C.政府对金融的管控力度决定经济态势 D.政府需扩大开支方能解决经济困境 41.世界正面临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刻转变,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已 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大国既可以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也可以是去全球化的主导性 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 分) 材料一 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 一波全球化浪潮,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全球化空前曲折及调整时期,- -战爆发和 1930 年代国 际金本位制崩溃,全球化开始了第一次逆转过程;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 期;冷战结束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总体上看,近 500 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 ——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成因及未来走向》 材料二 表 2 20 世纪自由贸 易的发展演变 ——据金卫星 《从“门户开放”到世界贸易组织》 材料三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本轮逆全球化动向具有 强烈的政治力量主导性。过去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治力量则极力助推经 济全球化,但如今这种局面似乎发生逆转。.... 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 全球化主动收缩,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反映,也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 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欧美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限制本国资本、企业的自由流动,强行干预自 由市场机制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贵源,国家经济管制极端化。...特列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 普退出 TPP 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摘编自陈伟光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 (1)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国际社会针对“全球 化进程中的第一次逆转”采取的对策有何发展趋势, 并分析其作用(13 分)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08 年以来逆全球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请针对这一-变化进 行评析。(12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文明有两个载体: - -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二是精神的载体即意识形态。中华文明特殊之处 就在于早在公元前 2 世纪,就形成了思想与国家的完美对接。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就没有那 么顺利。比如在欧洲,思想与国家长期不能对接,这对它后来的发展造成极不利的影响。如 果说在公元前 3 世纪至公元后 3 世纪,世界上有两个帝国即汉和罗马,它们分别是当时东西 方的“超级大国”,那么在“蛮族入慢"后,罗马帝国解体了。两欧进入封建时代。这个时代最 大的特点就是国家权力与意识形态分离。中世纪的欧洲与世界地区相比落伍了中华帝国则一 枝独秀, 按照美国加州学派的估算,在 18 世纪之前的 1000 年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始终世 界第一,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局面长期不变。为什么东方始终“先进”、西方一直 “落后”?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西欧的封建制度使社会高度碎片化,缺少凝聚力。这种情况中 国此前就已经历过,秦汉统一才改变中国命运。 ——摘編自钱乘旦《 多样的文明,创造世界共同的未来》 根据材料并结合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文明与国家”提炼-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 论题明确,中外联系,史论结合,论述合理。) 45. [历史一-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材料 19 世纪中期的德国,住房是农民进城后的第一大难题,由于租不到房子,出现了很多只能 租床轮换休息的“租床人”。为解燃眉之急,大量的简易房屋得以兴建并导致了贯民窟的产生。 基于同样的原因,19 世纪的英国也产生了大量贫民窟。尤其地产商为攫取高额利润,密集地 修建大量“背靠背房屋(ack-to-back house,两排房屋背向而建,只有前窗而没有后窗)“住宅区。 “背靠背房屋“空气不对流、间距小,市政公用设施极不完善,平均每间居住 7 人,条件极为 恶劣。法国直到 19 世纪末还“约有 1/3 的巴黎人生活在这种既拥挤又肮脏,没有卫生设备, 没有照明和没有足够断鲜空气的环境里”。美国的贫民窟多产生于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且 与郊区化联系紧密。当时卫星城理论与现代交通方式结合后产生的郊区化运动使许多城市的 中心区衰退为贫民窟。1879 年组约的贫民宿住宅共有 21000 个.1900 年增至 43000 个,容纳了 400 万纽约市民中的 150 万人。英国不少城市在 19 世纪 40 年代相继颁布了改善住房和卫生状 况的地方法规,规定了建筑居民院落的最低宽度、两排房屋的最小间距、房屋两面都必须开 窗。1934 年成立的美国组约住房局在 1941 年之前完成了 10 项公共住宅建设项目,提供了 55465 套住房。廉租房建设后来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所继承,尤其新加坡早期的廉租房租金极为低廉, 大多数贫民都能够承担。贫民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尚未根治。 ——摘编自《观点》 (1)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欧美贫民窟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为解决贫民窟问题采取了哪些方法并予以评价。(9 分) 46. [历史一-选修 3: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 分) 材料 1940 年 7 月 20 日,蒋介石在居所召集众人再议此事。与会者有孙科。王世杰,何应钦, 孔祥熙、白崇禧、张群等党政军高层。蒋介石在会上独断决定:既不召回驻英大使, 也不退出 国联。换言之。仍维持原定的亲近美英的外交路线不变,同时也应尽力加强对德关系。但后 者非轻易可得,不必强求。蒋之所以力排众议,坚持亲近关英阵营立场不动摇,与其在整个 1940 年一直对日本“南进"东南亚抱有很大的期望与信心不无关系。蒋认为,日本国内的军政 乱象,终会使其选择南进。虽然日军南进会切断中国在东南亚的物资通道,但同时,“债如南 进则其必介入欧战并与美冲突",“傣如占领南洋英法属地,则其必与英法为敌,此余之所大欲。 余必加入英美法方面作战,则最终目的仍可达到"。同时,蒋也主动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对 德关系。这些措施,与其说是为了亲近德国,不如说是为了防范苏联。自 1940 年初,中、苏 关系即迅速降温,援助也减少至几近于无,且苏德、苏日关系均.处于暧昧不明的状态。蒋担 忧苏联会趁英美法与德意日两大阵营对垒两败俱伤后,“乃出尔干涉,引起 世界革命”。彼时,如中国已明确阵营,则将承担來自苏联的巨大风险——苏联的阵营选择很 可能 与中国不同,而苏中未解决的悬案又极多, 中国若因此成为战败国,则一切抗战努力 将付诸流水。 ——《国防最高委员会常 务会议纪录》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的外交思路及产生的国际背景。(9 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意义。(6 分) 47. [历史一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传统主义的代表,他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由手纺车、犁和印度 哲学构成基础之上的非暴力社会。 材料一 1909 年,甘地出版《印度自治》,对现代工业文明提出一系列控诉,而认为印度的自治应该 是印度文化的胜利,也就是说,印度应该重新发现和确立自己的道德伦理。甘地的这些社会 理想的背景亦即对立面,乃是现代性的无限制发展。他的社会理想也不全是独创的。在伦敦, 甘地读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爱德华。卡彭特的著作。 ——来生坚《另一个甘地》 材料二 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众说纷纭。有学者主张,“甘地是一个要 复兴宗教和旧文化的人,那么在社会发展方面就必然是反动派,不管他在政治方面看起来是 多么革命。”也有人认为,“甘地已不再是帝国主义的帮凶,而是一位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 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能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由人民群众推向前进的人”。 ——朱明忠《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甘地社会理想的思想来源。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经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8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对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7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