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实验班 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实验班 历史试题

‎ ‎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实验班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 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卷卷头相应位置填写班级、姓名、考场、考号;在答题卡相应栏内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将考试科目、准考证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2.II卷内容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卷相应空格或区域内。‎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这句话直接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 商品经济的不发达 ‎2.《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3.《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春秋时采用铁器和牛耕技术 B.私田主人的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 C.私田数量急剧增加 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4.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B.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D.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5.“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下列观点与此观点相近的是 A. “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B.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 C.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D.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 ‎ ‎6.唐前期的户籍内容十分详细,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是否课役,还记载了占有的土地数量和土地位置,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唐代中后期,户籍内容趋于简化、松弛,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地。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伦理对统治者影响增强 B.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C.安史之乱后人口的大量减少 D.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7.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8.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9.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 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 ‎10.下图为明代中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这一状况 A.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 B.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促成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剧变 D.推动了区域贸易的迅速发展 ‎11.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 A. 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 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12.下面是1840-1894年中国棉纱量消费情况统计表。‎ ‎1840年 ‎1860年 ‎1894年 土布消用棉纱量 ‎620.9万担 ‎628.6万担 ‎612.4万担 洋布消用棉纱量 ‎2.5万担 ‎3.5万担 ‎143.4万担 据表可推知,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 A.洋布丧失了竞争力 B.土布生产仍占主导 C.传统经济解体缓慢 D.自然经济优势明显 ‎13.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 C.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限制 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14.晚清时期“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这一现象说明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部分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C.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D.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15.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华人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其至很多零售商都官称不再销售其产品。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 A.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开始出现 B.民族烟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救亡意识影响民族工业发展 D.英美成为当时主要侵华国家 ‎16.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9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弊。由是尽丧其资,……而胡氏一蹶不振。”这说明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传统势力阻挠破坏 B. 外国资本主义恶性竞争 C. 胡氏资金少经营规模小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17.如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扣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 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 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18.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历史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9.图片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农村产生过很大影响,其相同之处是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好 A.都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 B.都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C.都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都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公有化程度 ‎20.1962年到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国共产党开始纠正“左”倾指导思想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八字方针”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某些变化 ‎2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原因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建立 ‎ C.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2.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其中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3.下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24.阅读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可以发现,“马上”“马甲”“马头”“马褂”“马蹄”“马前卒”“马到成功”“马革裹尸”“马首是瞻”等有关“马”的用语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机器”“机舱”“机车”“机电”“机工”“机构”“机械”“机帆船”“机关枪”等关于“机”的词汇比较多。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农业文明转变到工业文明 C.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文明 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5.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当时中国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边行走”“凡小车必于路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及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A.该交通告示由上海市议会制定 B.交通规则制定符合三权分立原则 C.交通规则制定顺应了近代化的趋势 D.汽车在上海已经出现并广泛使用 ‎26.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27.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2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中世纪后期,……欧亚大陆西端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彻底的变革。西欧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在发生深远的变化。向海外的大规模扩张就是西欧所具有的新动力的一个表现。”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C.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29.在早期的殖民争霸战争中,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了荷兰,英国在殖民争霸战争中获胜主要得益于 A.商业资本的发达 B.工业资本的发达 C.政治制度的先进 D.民主与法制的成熟 ‎30.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 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31.马克思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用于—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对于这段话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A.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 B.殖民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帮助殖民地进行建设 C.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的主要作用是建设性的 ‎ D.殖民地国家应重视交通业的发展 ‎32.“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33.下图体现了某国某资源消耗量的变化。下列相关推断能够成立的是 A.该图反映出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资源的枯竭 B.该图反映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C.该图体现出科技创新为人类提供了大量新能源 D.该图反映出经济发展提出了更新能源的要求 ‎34.下表反映了英国棉布(718×72里德印花布)价格变化。英国印花棉布价格下降主要原因是 ‎1821—1830年 ‎12先令3便士 ‎1831—1840年 ‎8先令10便士 ‎1841—1850年 ‎5先令11便士 A.海外殖民扩张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B.价格革命引发通货膨胀 C.中国精美丝绸的流行导致棉布无人问津 D.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效率提高 ‎35.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 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36题14分,37题16分,共计30分)‎ ‎36.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户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 材料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社会稳定和解决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以便在国民中准确地区分出普通民众和敌视新政权并伺机破坏的敌对分子……公安部与1950年和1951年分别颁布了《关于特种人口的暂行管理办法》《城市户口暂行管理办法》。1958年,公安部制定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它基本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立现代基础工业,并逐步推进城市现代化的需要。‎ ‎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成因及改革方向》‎ ‎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差距开始缩小,在加上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大量劳动力,要消化这些劳动力,光靠农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农村人口势必要向城市移动和流动。……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关于农民进入城市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市落户。‎ ‎ ---摘自《城市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实行户籍制度的意义。(6分)‎ (2)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户籍管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8分)‎ ‎3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对外国策的变化,以及东西方传统商路的改道,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从14、15世纪开始,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使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崭新的欧洲资本主义文明通过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积极的对外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0余万两。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变化,并说明14、15世纪“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对欧洲经济方面和世界产生的影响。(10分)‎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6分)‎ 高一年级实验班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1-10 ABDCA DCDAD 11-20 DCDCC DDBDC 21-30 DBCBC DDBBA 31-35 AABDB ‎36.(1)意义:保障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巩固新政权;保障了工业化建设;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6分)‎ ‎ (2)变化:允许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适当流动。(2分)‎ ‎ 原因: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导致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每点3分,共6分)‎ ‎37.(1)变化: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2分)‎ 影响:对欧洲:‎ a.引起商业革命: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3分。答出商业革命就给2分。其余任答一点给一分)‎ b.引起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促进欧洲社会分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答出价格革命给2分。其余任答出一点给一分,满分3分。)‎ 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分)‎ (2) 影响:‎ 海禁政策对外来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2分)‎ 但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由于与世界隔绝,无法同国外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