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第6讲民国前期的中国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6讲民国前期的中国作业

通史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河南六市二模)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 B.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 C.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 D.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 答案 B 解析 A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概括,无法体现其“反映”的根本原因,故排除;材料中在晚清以前郑成功形象有褒有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郑成功形象以正面示国人,且备受推崇,结合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而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统治摇摇欲坠可知,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儒家思想式微,C项错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1905年时是一种狭隘的大汉族主义,且没有被普遍认同,D项错误。‎ ‎2.(2019·河北唐山二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能否实施民主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民主政治在中国得到基本确立 B.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 C.共和政体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流 D.专制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众认识到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政治制度确立以及在世界的地位,排除A、C两项;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排除D项。‎ ‎3.(2019·河南郑州检测)如图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又称“嘉禾国徽”,由鲁迅等人设计。图案参考了近代西方纹章的布局,采用了中国古代礼服的十二种吉祥纹章的图样,据材料判断国徽的设计(  )‎ A.主要体现儒学与封建帝制等元素 B.促进了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的实现 C.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D.引发了先进分子的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嘉禾国徽”的设计形式上采用了西方纹章的布局,内容上采用了中国古代礼服的纹章图样,体现了中西合璧,带有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故选C项。“嘉禾国徽”图案虽采用了中国古代礼服的十二种吉祥纹章的图样,但并不全是儒学与封建帝制等元素,A项错误;“嘉禾国徽”虽是民国的象征,但并没有力量促进民主共和在中国实现,也没有力量引发先进分子的思想解放运动,B、D两项错误。‎ ‎4.(2019·云南昆明诊断)俗称“袁大头”的一元银币由中央银行根据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国币条例》统一发行。新币发行后,很快风行全国,“袁大头”逐渐成为市场流通的主币。此举(  )‎ A.统一了全国流通的货币 B.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C.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导致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袁大头”“北京国民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近代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春天”,故选C项。根据材料“逐渐成为市场流通的主币”可知,当时的国家内有多种货币,“袁大头”并未统一全国货币,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开启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经济统制政策,导致官僚资本不断膨胀,排除D项。‎ ‎5.(2019·山东日照二模)20世纪初,国货运动兴起。翻开1915年的报纸,到处可见宣传国货的广告:“中国人应用中国货”“提倡国货,立在一条战线上”“欲图挽救,提倡国货”。《国货月刊》杂志还受到政府的立案保护。这表明(  )‎ A.民族危机促使国民意识觉醒 B.近代中国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C.实业救国思潮成为社会主流 D.国民革命运动形势空前高涨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结合材料宣传标语可知,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建设成效,排除B项;材料侧重于国货运动,未提及实业救国,排除C项;国民革命运动是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2019·河南洛阳一检)民国初年,教育部下令将各地孔庙学田归公,有人悲愤地质问“不谓今之毁孔者,……或罢其祀,或欲废其经,或欲拆其庙,或欲夺其产……是而可忍孰不可忍”,呼吁政府收回成命。这说明当时(  )‎ A.重建人们价值观的迫切性 B.孔教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C.无政府主义思想日益盛行 D.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两面性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不谓今之毁孔者,……或罢其祀,或欲废其经,或欲拆其庙,或欲夺其产……是而可忍孰不可忍”可知,人们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急需重塑人们的价值观,故选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材料强调民众对孔学的态度而非无政府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排除D项。‎ ‎7.(2019·山东泰安二检)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该思潮(  )‎ A.是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B.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 C.阻碍了新文化运动发展 D.体现挽救民族危机的意图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我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在此背景下,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主张“研究国学,保存国粹”,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用先进的思想唤醒国民,挽救国家,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思潮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不是尊孔复古,也不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排除A、B两项;该思潮纠正了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偏颇,C项错误。‎ ‎8.(2019·河北唐山三模)李大钊将十月革命理解为“庶民的胜利”,并呼吁中国的青年“应该到农村去,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来做些开发农村的事”。李大钊意在说明(  )‎ A.中国革命需要民众的支持 B.农业落后急需青年去发展 C.应该效仿苏俄的革命道路 D.青年代表中国革命的未来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庶民的胜利”“应该到农村去,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来做些开发农村的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意在倡导中国青年深入农村,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唤醒民众觉悟,让民众参与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中,故选A项。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中国效仿苏俄的革命道路是在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排除C项。‎ ‎9.(2019·中原名校联考)1920年初,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开始深入京郊的农村、工厂,向农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尝试建立工会。这一现象(  )‎ A.由俄国十月革命导致 B.开启青年学生参政先河 C.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 D.暴露北洋政府黑暗统治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符合材料,故选C项。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不单是十月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五四运动就是青年学生参政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与北洋政府黑暗统治关系不大,排除D项。‎ ‎10.(2019·江苏南京、盐城三调)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指出:“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很深,家乡观念也很深,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救中国危亡的根本方法,在自己先有团体,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借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 B.民族主义观念呈倒退现象 C.主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可知,孙中山主张借传统观念来实现民族主义,故选A项。材料中的民族主义观念是与国情相结合的,不是倒退,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孙中山借助传统观念来实现民族主义,不是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排除D项。‎ ‎11.(2019·江西新余二模)‎ 据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关于绅士阶层的集体记忆如天渊之别,如下表所示 时代 戊戌时期 大革命时期 评价 绅士为人民之代表 绅士为全民之公敌 地位 绅士为救亡图存之中坚 绅士为列强、军阀之基础 作用 绅士为社会进步之动力 绅士为革命之保障 目标 兴绅权以兴民权 打倒绅权以实现民权 关于绅士的“历史记忆”形成如此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C.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中国社会舆论主导力量的转变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在进行社会舆论宣传时联合绅士阶层;大革命时期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进行社会舆论宣传时绅士阶层成为革命的对象,所以中国社会舆论主导力量的转变成为对绅士阶层的“历史记忆”形成了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民族资本主义在戊戌变法时期就已经获得发展,故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1912年,B项错误;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与对绅士阶层的历史记忆形成了巨大反差无关,C项错误。‎ ‎12.(2019·宁夏银川一中二模)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  )‎ A.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 B.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D.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 答案 D 解析 材料“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表明,毛泽东对传统的革命理论进行了补充,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故选D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的重心是工人运动,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还未提出,排除B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与“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时空上不符合,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9·湖南岳阳一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 ‎——摘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 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服饰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 答案 (1)原因: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实行文人治国、重文轻武的国策;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形成;实行科举制,书院的兴盛,教育的普及。‎ ‎(2)特点: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服饰多元化、自由化;中西融合,传统与前卫、时髦并存;涉及社会各阶层。‎ 积极影响: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冲击了等级秩序,改变了旧的社会习俗,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利于西方平等、民主、自由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认识: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特别是文人治国,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加之理学形成,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书院盛行,教育普及,由此造成了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 并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初服饰变迁的特点是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服饰多元化、自由化;并且体现了中西融合,传统与前卫、时髦并存,涉及社会各个阶层。第二小问,在于推动社会风气变动和近代化,冲击等级制度,促使思想观念变化,有利于西方民主、平等思想传播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3)问,根据材料可知,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 ‎14.(2019·西南名校联盟4月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敬告青年》。这篇文章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陈独秀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提出青年应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敬告青年》一文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在“五四”运动和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均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罗祥凤《陈独秀在 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阐述你对《敬告青年》一文的感想。(要求:围绕材料中的内容展开阐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感想:《敬告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阐述: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1915年的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之下,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同年,袁世凯称帝,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使得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反思辛亥革命,这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爆发。‎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惊醒了当时的中国青年。文章体现了作者寄望于青年又要改造青年国民性的深刻认识,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愿望。《敬告青年》的发表,促进了近代中国青年的觉醒,对五四运动的爆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使命。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使命,才会主动地在自己的人生中,用学习来充实自己,用工作来证实自己,用奉献来诠释自己。‎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时首先读取材料,明确一个观点,从材料“《敬告青年》一文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在‘五四’运动和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均有重要的影响。”确定观点即《敬告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然后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做到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