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河北省正定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河北省正定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题 命题人:祁曼校对人:祁曼印数:330(文)时间:20171111‎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 ‎1. 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晋商家族则有“学而优则商”的传统,这说明 A.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 晋商经营理念先进 C.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D. 科举制度业已衰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常识。根据所学,谥号是对逝去的帝王的一生功过而做的一种评价,如文、武等。A是秦始皇自己命名的,B属于庙号,D属于年号。因为汉武帝一生以军功而出名,故后辈给其谥号为武帝,故选C。‎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的思想,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轻徭薄赋,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思想 ‎3. 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皇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不符合高祖皇帝留下的规矩。于是,太后之弟王凤不得不上书辞职。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由此可知当时 ‎①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②“天人感应”说深入影响朝政 ‎③外戚专权引发朝臣不满 ‎④皇帝重用外戚力图削弱相权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B ‎ ‎ ‎4.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但资料显示,直到东汉前期,选官中仍然有“俗吏繁炽,儒生寡少”、“儒者寂于空室,文吏哗于朝堂”的情况。据此可以推知,汉朝的选官 A. 体现以德取仕的鲜明意向 B. 更重行政能力和工作经验 C. 纯用文吏而儒生仅为点缀 D. 纯用儒生而文吏仅为陪衬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大意是说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官吏中本应多为饱修儒学的文学之士,但是据资料显示却不然,直到东汉前期,很多熟练掌握各项政府职能,具有实际治理国家经验与能力的“俗吏”“文吏”却充斥于朝堂,而儒士所占比例一直很低,这体现出汉朝在选官上更加注重实际经验与能力,题干中信息与德行无关。故A项错误,B项正确。题干中既有儒士、也有“俗吏”“文吏”,可见“纯用”说法过于片面,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故C、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东汉的选官制度 ‎5. 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说明 A. 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B. 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 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 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无法全面体现材料信息,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已经瓦解,B项错误;依据材料“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信息可知,作者强调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D项错误。所以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名师点睛】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 多数选择题都是通过设置背景情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进行探究的能力。在诸多的有效信息中,题眼是关键信息。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如本题“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是题眼所在。因此解决本题的主要做好一下几步:(1)全面、仔细、正确地理解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弄清中心意思;(2)调动所学相关知识解读材料;(3)将材料信息和选项联系在一起综合判断,得出准确选项。‎ ‎6.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古文史料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认为儒家与佛教都是圣人之学,对治世治心都有帮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契嵩和尚是看到了当时儒家文化的庞大影响力,想借助于儒家文化来宣扬佛教,这是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的表现,故A项正确;佛教与儒家在宋以前就开始了合流,“开始出现合流”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虽认为儒教和佛教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儒教仍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其统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故CD项均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佛教思想 ‎7. 唐甄在《潜书》中写道:“杀人之事,盗贼巨其半……盖自紊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哉!”以下表述与其观点相似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 C.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杀人之事,盗贼居其半,帝王居其半…..盖自紊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反映了对封建君主的抨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民本思想,故A项不选;“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体现了君权的独尊,故BD项不选;“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8.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成就,但它们在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A. 甲正确,乙错误 B. 甲错误,乙正确 C. 甲、乙都正确 D. 甲、乙都错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四大发明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成就,但它们在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甲、乙都正确,因此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四大发明 ‎9. 《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 A. 注重实验 B. 理论探究 C. 适可而止 D. 注重实用 ‎【答案】D ‎【解析】材料“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反映了数学知识注重实用的特点,故选D项。“注重实验”在材料中未涉及,不选A项。“理论探究”不符合材料“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的表述,不选B项。“适可而止”过于模糊,不属于主要特点,不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数学 ‎10. 下列四幅画中,明显属于明清时期文人画的是 A. 《天王送子图》‎ B. 《清明上河图》‎ C. 《五子夺莲》‎ D. 《墨兰图》‎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天王送子图》是唐朝吴道子的画作,属于宫廷画,与题意明清不符,排除A。《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画作,属于民间风情画,与题意明清不符,排除B。《五子夺莲》属于民间风情画,与题意明清不符,排除C。D项《墨兰图》是中国清代画家郑燮的作品,属于文人画,所以选D。‎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抓住题意的关键信息“明清时期文人画”,二是运用中国古代绘画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的内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11. 某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 D. 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反映了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故B正确。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没有民族危机的背景,故A排除。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不是最初觉醒,故C排除。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也不是最初觉醒,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师夷长技 ‎12. 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 A. 表达了与大清帝国满洲贵族统治者誓不两立的坚决斗志 B. 追求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维新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C. 唯有剪掉辫子,方可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有利于行军打仗 D. 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可知,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康有为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错误,材料中未论及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而是强调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排除。C项属于材料现象的体现,与设问“本质意图”不符,排除。‎ ‎13. 《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一书中认为:每种外来文化都被采用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只要外来文化有助于日本进步,就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实来接受。这种态度造成了“和魂汉才”的观念。“和魂汉才”反映了 A. 日本文明的中国化 B. 儒家文明的日本化 C. 中国文明的日本化 D. 日本文明的儒家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明治政府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和魂”指的是忠君爱国思想,“汉才”指的是中国文化,“和魂汉才”意思是利用中国文化为日本服务。故选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内容 ‎14. “常有人说:白话文的局面是胡适、陈独秀一班人闹出来的。其实这是我们的不虞之誉。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适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材料认为白话文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B. 胡适、陈独秀的推动 C. 白话文的自身价值 D. 制度和环境的根本变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可知白话文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白话文的自身价值,而是强调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推动白话文的产生,排除C。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故制度和环境的根本变化的说法错误,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5. 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有相容”。下列说法中最符合题意的是 A. 陈独秀倡导使用新法 B. 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C. 陈独秀未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D. 陈独秀认为新法优于旧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洋的法子”指的是西方的民主科学等思想,“中国的法子”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他认为两者水火不容,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故C项正确。A项是材料现象的体现,与材料主旨强调陈独秀未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符,排除。材料强调陈独秀未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与提倡民主与科学无关,排除B。D项是材料现象的体现,与材料主旨强调陈独秀未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符,排除。‎ ‎16. “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 A. 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B. 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C. 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 D. 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孙文几个口号”指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偌大的清帝国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而违背历史潮流的清政府必然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垮台的命运,所以根据材料的主旨最确切的回答只能是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而非其他的三个选项,例如,革命成功并不是重在舆论宣传而是在于革命的口号、革命的纲领一定要顺应历史潮流。‎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17.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A. 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 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 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 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孙中山的论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要防止出现西方国家类似的社会问题,必须要防微杜渐,实行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故本题选 C 项。材料中没有说明中国工商业不发达就不能实现民生主义,因此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民族民主革命的问题,因此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问题,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也不是孙中山这一时期的革命目标,因此 D 错误。‎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18. 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 “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 “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 “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 “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双百方针”是指在艺术上百花齐放,在学术上百家争鸣。A项要革命派不要流派,无法体现双百方针,B项引起思想的不一致不符合双百方针的内容,C项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也无法体现百花齐放的原则。故选D项,不因学术和艺术问题进行政治斗争。‎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双百方针”‎ ‎19. 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大定出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从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北大完成的科研项目达到了3406项。材料说明 A. “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 B. 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C. 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 D. 向科学进军”热潮初显成效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1958年”等时间来看,中国的大跃进也波及到科技文化领域,即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大跃进”推动而非双百方针的推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而是大跃进的片面高速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初显成效而是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0. “文革”期间,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科学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④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文革’期间”,即1966-1976年,该时期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如1970年成功发射“东方红一Ⅰ”号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故③④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①,排除AB。在1965年,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②,排除C。综上所述,③④正确,所以选D。‎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需要掌握文革时期的科技成就,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文革期间”,结合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的时间即可得出答案。‎ ‎21. 智者学派有这样一段话:关于神,我不可能感受他们如何存在或如何不存在,我们也不可能感知他们的形状和相貌是什么。因为有许多感知方面的障碍,人们不可能亲身体验到神,最重要的是人生是那么短促。这表明智者学派认为 A. 神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 B. 神对社会人生起着超自然的作用 C. 人要摆脱基督教的统治 D. 神在人的感知范围之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关于神,我不可能感受他们如何存在或如何不存在,我们也不可能感知他们的形状和相貌是什么”中可以看出,智者学派认为神在人的感知范围之外,故D项正确;A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此时基督教还没有产生,故C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22.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的分析比较恰当的是 A. 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 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 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 认同人的理智本能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有知识的人才能拥有德行,有德行的人才能做美好的事,故认同人的理智本能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D项正确。智者学派是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而苏格拉底是批判这种现象,排除A。智者学派是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且B项中的“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否认绝对权威,而是强调苏格拉底认同人的理智本能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排除C。‎ ‎23. 那时(16世纪初),宫廷生活日益变得活跃,对文化方面的兴趣增加。宫廷成为聚集财富、资助文艺活动和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在那里生产出许多供后人景仰的艺术珍品。宫廷生活的“活跃”,明显受影响于 A. 宗教改革的冲击 B. 罗马教皇的感召 C. 启蒙运动的开展 D. 人文主义的传播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初”、“宫廷生活日益变得活跃,对文化方面的兴趣增加”、“宫廷成为聚集财富、资助文艺活动和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因此宫廷生活的“活跃”明显是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故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的冲击,而是强调人文主义的传播,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教皇的感召,而是强调人文主义的传播,排除B。启蒙运动兴起于17、18 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24. 16世纪后期,文艺复兴逐渐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以优雅流畅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情感、隽永深刻的哲理,对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精彩的概括。其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是 A.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B. 霍布斯的《利维坦》‎ C. 薄伽丘的《十日谈》‎ D.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运动相关概况。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霍布斯的《利维坦》代表的是欧洲早期启蒙思想,排除B;C项错误,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文艺复兴运动早期作品,虽然讴歌了人性,但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说的大多是男欢女爱,而作为生物种群的最高级动物,人类应该有更高的追求;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标志宗教改革的开始,与文艺复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文艺复兴运动逐渐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就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莎士比亚的作品,以优雅流畅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情感、隽永深刻的哲理,描写、抒发、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相关概况 ‎25. 瑞士牧师慈运理(1484~1531)将希伯来文、希腊文或是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苏黎世当地语言;后来,苏黎世市议会决定了《圣经》改革方案,成为官方政策。1525年苏黎世市议会废止弥撒,改由慈运理的圣餐版本替代。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 慈运理是民族英雄 B. 人文主义逐渐深入人心 C. 宗教改革取得初步成果 D. 启蒙运动冲击传统教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目所述是指在瑞士,《圣经》被翻译成苏黎世当地语言,即可以用民族语言来传播和进行宗教活动,表明宗教改革取得初步成果,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反映慈温利是民族英雄,排除A项;B项夸大了这一现象的意义,排除B项;材料所述不属于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D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推理选择题。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本题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关于宗教改革运动的内容,选出正确答案。‎ ‎26. 贝多芬用人们难以忘怀的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信念。据此判断贝多芬音乐的主旋律是 A. 古典主义的悲剧情结 B. 文艺复兴的人文关怀 C. 现代主义的批判意识 D. 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贝多芬属于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时期的音乐人才,但是“古典主义的悲剧情结”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人的权力,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主题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批判的体现,故C项排除;“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体现了贝多芬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的精神。这是贝多芬前期作品的风格,体现出强调个人自由和解放的启蒙思想的理性精神,属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故D项正确。‎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音乐的主要成就·贝多芬 ‎27. 法国大革命中沦为阶下囚的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这说明了启蒙思想 A.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彻底解放 B. 导致了法国的政教分离 C. 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动员作用 D. 否定了法国的等级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启蒙思想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动员作用。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影响 ‎28. 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 A. 普罗塔格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B. 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 伏尔泰——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D. 康德——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答案】D ‎【解析】‎ 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是苏格拉底的主张,排除A;B中的主张是莎士比亚的,而不是薄伽丘的,排除B;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主张是卢梭的,而不是伏尔泰的,排除C;只有D的主张与人物一致,所以选择D。‎ ‎29.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此亘古未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对该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材料反映的是火车的优点 B. 该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 该发明在清末已经传入中国 D. 该发明促进了各地的联系,作者持积极发展的态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材料可以了解到,光绪帝(德宗)所指的应是电话机,“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等。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清朝末年传入我国。电话的使用极大地方面了交流。因此BCD项正确,结合各选项,A项火车错误,故选A。‎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主要的标志,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主要的成就有汽车、电影、电报、电话等,这些成果随着列强的侵略也逐渐的传入中国,带动了中国的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0. 物理学是一门探索自然奥秘的学问,“使人类的认识由低速领域扩大到高速领域,由宏观领域延伸到微观领域,人们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相互依赖。”这句话评价的科学理论是:‎ A. 牛顿的经典力学 B.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C.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 哥白尼的日心说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使人类的认识由低速领域扩大到高速领域……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相互依赖” 可知,这句话评价的科学理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方面的不足,故C项正确。牛顿的经典力学涉及的是宏观物体运动,没有涉及微观领域的物体运动,排除A。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涉及的微观物质运动的相关知识,与材料“由宏观领域延伸到微观领域”不符,排除B。哥白尼的日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人们第一次 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相互依赖”,运用相对论的相关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1. 罗兰·斯特龙伯格在《西方现代思想史》中评价一种文学艺术流派时说:“(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抗……启蒙运动推崇理性主义……不喜欢强烈的激情、主观性和混乱无序……人的精神是镜与灯,它照亮通往真理之路,而不仅仅是反映真理,人的精神天生具有想象力与创造性,实际上能够塑造外部世界。”这里评价的文学艺术流派是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中给出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抗”,可以看出它反对理性。再根据“人的精神天生具有想象力与创造性,实际上能够塑造外部世界”,强调的是人的想象和创造,因此应为浪漫主义,故本题选B选项。A选项时间在启蒙运动之前,所以谈不上对启蒙运动的反抗;C项主张写实,不强调想象和创造力;D选项主要特点是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问题,材料中没有叙述出这一特点。‎ ‎32. ‎ ‎20世纪印度的文学巨匠泰戈尔的长篇小说《戈拉》和中国文学革命的巨匠鲁迅的《呐喊》集均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它们的共同之处主要在于 A.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B. 描写了本国近代社会的演变发展 C. 反映了当代下层人民的精神风貌 D. 其作品均被编成剧本搬上了银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辨别能力。泰戈尔是印度近现代文学的光辉代表,为印度现代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作《戈拉》塑造了爱国的印度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形象。泰戈尔是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鲁迅是中国文学革命的巨匠,《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因此A项是两者主要的共同之处,因此选A项。其他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故全不选。‎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亚洲文学 ‎33. 鸦片战争后,“中国与洋人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 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C. 外国商品倾销内地拥有免税优势 D.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鸦片战争后洋人控制了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贸易,在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即可的出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选D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的影响 ‎34.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国产粮食商品量 国产粮食商品量 亿斤 占产量(%)‎ 万两 折万关两 ‎1840年前 ‎233.0‎ ‎10.0‎ ‎15533.3‎ ‎13943.7‎ ‎1894年 ‎372.5‎ ‎15.8‎ ‎37250.0‎ ‎33438.1‎ ‎————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A. 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 粮食商品值增长较快 C.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 自然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国产粮食商品化程度提高,粮食商品值增长较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C项正确。A项属于材料的现象,与设问“本质”不符,排除。B项属于材料的现象,与设问“本质”不符,排除。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且表格信息也无法体现自然经济失去主导地位,排除。‎ ‎35. 1842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96.94万英镑,1845年就上升为239.48万英镑。但以后却开始下降,1846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跌倒120万英镑,其后大多年份在160万英镑左右徘徊,1854年还降至100万英镑以下,外国商品大量积压在口岸仓库中。这一现象的出现 A. 导致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开始出现逆差 B. 表明传统的经济结构仍没有发生变化 C. 刺激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D. 是中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必然结果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信息只有英国输华货物总值,无中国输英货物总值数据,无法推断中国在对英贸易中是否出现逆差,排除A。鸦片战争后,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从1842年至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逐渐减少,他们认为是在中国的侵略权益过少造成的,成为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 C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后,关税主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不能形成关税保护,排除D。‎ ‎36. 1933年,《申报月刊》上登载了这样一段时事评论:“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材料说明当时中国 ‎①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②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③受到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 ‎④社会主义建设在苏区获得成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解答此题注意时间“ 1933 年”及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 ‎ 国”可知当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当时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影响到国民政府,所谓的统制经济体现了这一点;苏区当时并未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材料不能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①、③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37. 193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度为14.1亿元,到1945年8月增加到5569亿元,远远超出了正常纸币增长量。这反映出当时国民政府 A. 努力增强国统区人民的购买力 B. 通过货币增发贬值应对战时危机 C. 力图摆脱英美等国对华的控制 D. 试图扰乱抗日根据地的金融秩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法币发行额度的增长不会增强人民的购买力,反而会造成通货膨胀,故A项错误;据材料“193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度为14.1亿元,到1945年8月增加到5569亿元,远远超出了正常的纸币增长”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货币增发贬值应对战时危机,故B项正确;材料中法币发行额度的增加与力图摆脱英美等国对华的控制无关,故C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针对国统区,不会对抗日根据地的金融秩序造成影响,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战时期的经济 ‎38.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开始创办国家垄断企业,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合经营的领域,如能源、军工、航空等,到1936年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从客观角度看该做法 A. 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C. 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D. 践行了节制资本的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关知识。材料中国家垄断企业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合经营的领域,因而不会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A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是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的,故B错误;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因而中国发展国家垄断企业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故C正确;践行节制资本的思想是发展国家垄断企业的主观目的,非客观效果,故D错误。‎ ‎39. 诗人徐志摩之父徐申如,1897年与他人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欲通钱庄;1913年集资创办硖石电灯公司;1917年创办捷利电话公司;1924年兴建硖石电灯山丝厂,振兴和发展了海宁的丝绸工业。他的经商之路反应了中国民资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话公司的创办说明当时中国电话已经普及 B. 硖石双山丝厂的创办说明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仍有发展 C. 电灯公司的创办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关 D. 欲通钱庄的创办表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生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电话的普及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有的事情,电灯公司的创办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而裕通钱庄的创办是19世纪九十年代,硖石双山丝厂的创办的确能够说明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仍有发展,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仍有发展 ‎40.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写给北京政府的信中写道:“今则外商烟厂林立于内地,就地行贿、具无征税……敝公司烟草既纳进口征税,复纳子口半税、杂捐、附加等税,负担既重,成本加多,虽出品优美,城难与外货竞卖”。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民族工业在中国社会中发展艰难 B. 民族工业希望得到北京政府的保护 C. 外商企业得到不平等条约保护 D.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业在中国社会中发展艰难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排除A。材料主要涉及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国内政府的重税压制,难以与洋货竞争,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希望得到北京政府的保护,排除B。C项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信息“今则外商烟厂林立于内地,就地行销,具无征税”不符,排除。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国内政府的重税压制,难以与洋货竞争的根源在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4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微商在鼎盛时期散布于全国各地,以致有“遍地微”之说。微商保持着聚族而居、立祠祭祖的习俗。族长不仅是宗族的首领,又是商人组织的头目。微商有的从事长途贩运,有的落户异乡就地从事交易活动。明初,朝廷在延边驻兵,为解决军粮问题,号召商人输粮于边,率先响应。清乾隆年间,微商吴鹏翔贩运川米沿江东下,恰逢汉阳灾荒,他低价抛售川米帮当地百姓渡过难关。微商赚钱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输资回乡办教育,让后代读书。在他们的资助下,书院众多,微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学术更加繁荣。‎ ‎——摘编自何定俊等《微商历史作用初探》‎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越来越多的商人组成商业公司,当时出现的“孔佩尔”和“毛恩”股份集团,阿尔贝蒂、佩鲁齐和美第奇等大银行和大公司是杰出的代表。当时商人群体中流行的格言是“尽量不要使你的钱成为死钱”,“行动迅速是财富的母亲”。西欧商人为了国际贸易的便利,组织商业公会,建立国际市集和国际市场。文艺复兴中后期,西欧商人积极参加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等重大历史事件,充当了西欧封建庄园体制的挑战者和掘墓人。‎ ‎——摘编自陈华东《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商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微商与西欧商人的经营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如何看待微商与西欧商人的社会作用。‎ ‎【答案】(1)特点:微商以血缘为纽带,宗族化管理;奉行“儒道经营”(急公好义、赈灾济困)经营范围侧重于国内贸易。西欧商人公司化经营;奉行牟利、实用的理念;经营范围侧重于国际贸易。‎ ‎(2)看待:应该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看待两个商人群体的社会作用。‎ 明清微商:冲击了抑商政策和世俗观念;推动了商品流通和市镇繁荣;对国家稳定和赈灾济困起过重要作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是,最终未能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商人:促进经营方式的转变;推动了新航路开辟;推动了重商主义的形成;促进文艺复兴等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冲击封建统治,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2)‎ 关于对如何看待微商与西欧商人的社会作用,应遵循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应该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看待两个商人群体的社会作用。具体来说,关于徽商的作用,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冲击抑商政策和世俗观念、推动商品流通和市镇繁荣、对国家稳定和赈灾济困起过重要作用、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局限(未能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两方面思考作答。关于西欧商人的作用,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经营方式的转变、推动新航路开辟、推动重商主义的形成、促进文艺复兴产生、推动欧洲的社会转型等方面思考作答。‎ ‎42. 阅读材料:‎ 材料一因为人文主义运动内在的推动力也就是对崭新的世界知识的迫切需求,此种需求最后在自然科学的建立和自然科学按原则而扩展的过程中获得了实现。但是此事发生的方式和赖以完成的思想形式,在所有重要观点上,都表现出依赖于由于吸收了希腊哲学而产生的刺激因素。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 ‎——【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材料二牛顿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和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以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呎的小动物竞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 ‎——【美】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总之,在18世纪中叶以前,自然科学研究主要是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经验方法达到记录、分类,积累现象知识的目的。在18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启蒙运动的发展,“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性思维才能有所帮助。”理性思维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建立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提出科学假说,进而建立理论或理论体系。19世纪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学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开始都是以假说形式出现的。‎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三次危机与突破》‎ ‎(1)材料一中的“人文主义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在科学上最主要的贡献。‎ ‎(3)综合以上材料和分析,谈谈思想解放和近代自然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1)历史事件:文艺复兴 核心观点: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2)贡献:创立 贡献:创立经典力学体系。(答“物体三大运动定律”也可,)‎ 思想价值:牛顿的发现,促使启蒙思想家们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永恒法则,解放了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到来。‎ ‎(3)变化:由经验方法(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到理性思维。 ‎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但是此事发生的方式和赖以完成的思想形式,在所有重要观点上,都表现出依赖于由于吸收了希腊哲学而产生的刺激因素。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因为人文主义运动内在的推动力也就是对崭新的世界知识的迫切需求,此种需求最后在自然科学的建立和自然科学按原则而扩展的过程中获得了实现。”和“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从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两个角度概括即可。‎ ‎(2)关于牛顿在科学上最主要的贡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从创立经典力学体系、为启蒙思想提供条件等方面回答。‎ ‎(3)关于思想解放和近代自然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材料一体现文艺复兴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材料二体现牛顿的力学推动了启蒙运动;材料三体现启蒙运动的理性思维又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故可综合概括为由经验方法到理性思维。‎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