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核心素养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作业)
练习(二)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满分85分,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佛山二模)唐代铜镜质量上乘,厚重大气,纹饰富贵端庄;宋代铜镜的纹饰除素镜外,图纹题材趋于缠枝窜绕花卉、花鸟、连钱、神仙人物故事、八卦、商标铭号为主。这反映了 A.宋代铜镜铸造业走向了衰落 B.宋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C.“官民竞市”有利经济发展 D.唐代繁荣盛行奢靡风气 解析 “图纹题材趋于缠枝窜绕花卉、花鸟、连钱、神仙人物故事、八卦、商标铭号为主”体现了装饰的个性化,与市民阶层价值取向有关,故选B项;材料中比较了唐宋镜子的装饰图,没有发展情况的描述,不能体现其盛衰,排除A项;“宋代铜镜的纹饰除素镜外,图纹题材趋于缠枝窜绕花卉、花鸟、连钱、神仙人物故事、八卦、商标铭号为主”无法体现其生产来源是官营还是民营,排除C项;“唐代铜镜质量上乘,厚重大气,纹饰富贵端庄”是一种装饰手法,不能与奢靡风气直接关联,排除D项。 答案 B 2.(2019·惠州三模)《东京梦华录》是北宋灭亡后,跟随大批臣民逃亡南方的孟元老撰写的一部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在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开封方言来叙述。这 A.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尖锐 B.反映了南北文化的差异 C.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激发了读者的家国情怀 解析 通过题干可知,《东京梦华录》是用“开封方言来叙述”,其内容主要记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这样就会唤醒大批逃亡到南方臣民的爱国情怀,故选D项;题干没有涉及民族矛盾问题,排除A项;《东京梦华录》用“开封方言来叙述”的目的在于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怀,而并非反映南北方文化的差异,排除B项;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与《东京梦华录》用“开封方言来叙述”无关,排除C项。 答案 D 3.(2019·茂名二模)1488年版吴江县县志载:在苏州正南的农村,商人如果离家100里以外经商,让家人在家从事耕作,又多年不归,会被视为无信义的人。而在1548年新的县志编成时,这段文字则被删除。这一变化反映出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社会价值观念 B.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出现了转型 C.商人的经商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 D.长途贩运贸易渐趋得到官府保护 解析 根据材料“1488年版吴江县县志载:“……商人如果离家100里以外经商……会被视为无信义的人。而在1548年新的县志编成时,这段文字则被删除”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社会价值观念,故选A项;材料“会被视为无信义的人”是价值观念不是经济结构,排除B项;价值观念的变化不能说明商人的经商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C项;据所学,明清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答案 A 4.(2019·济南模拟)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是我国名园的集锦和缩影,还吸收了西欧园林建筑的风格。这些成就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 D.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解析 材料“由朝廷颁行”“康熙年间组织人力”说明国家力量的支持,故选B项;材料“朝廷颁行”说明不是商品经济,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中医药著作不是西方科技,排除C项;《本草纲目》是对中医药的总结,《皇舆全览图》是疆土测量,二者都不能体现近代社会转型,排除D项。 答案 B 5.(2019·青岛模拟)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或票庄,是一种金融信用机构,首创于清道光时期,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主要反映出 A.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 B.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C.列强入侵严重破坏中国经济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解析 由“从1853至1863年”可知此时为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故选B项;“票号相继撤庄”没有说明近代银行的出现,排除A项;“扬州”没有成为通商口岸,列强的经济侵略尚不明显,排除C项;“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对实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排除D项。 答案 B 6.(2019·郑州二模)1903年,梁启超在《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中提到“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材料反映梁启超 A.对帝国主义本质有初步认识 B.强调与外国人进行商业争夺 C.认为海权决定海上商业发展 D.意在强调海权对国家的重要 解析 据材料“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者”“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可知梁启超强调的是海上权力关乎商业势力进而影响国家实力,故选D项;材料强调海权与中国前途问题,重点不在于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海权的重要性,不是与外国人进行商业争夺,排除B项;材料“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不能等同于海权决定海上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 答案 D 7.(2019·黄山二模)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解析 由代表汉族的“十八星”变为象征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这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说明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故选D项;此时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旗帜的变化说明孙中山放弃大汉族主义走向民族共和,排除B项;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排除C项。 答案 D 8.(2019·甘肃诊断)建国初期,我国一边实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反映了 A.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现实需要 B.经济建设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 C.急于完成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愿望 D.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解析 题干中提及建国初期我国在进行工业化——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故选D项;社会主义改造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排除A项;建国初期我国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题干也与苏联模式有一定的关系,但无法解释我国在工业化的同时进行三大改造,排除B项;“一五”计划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没有体现急切性,排除C项。 答案 D 9.(2019·德阳三模)12、13世纪,佛罗伦萨出现供不同行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文艺沙龙及节日庆典。这些活动倡导开放宽容的文化氛围,并以大众化、通俗化的具体形式,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直观地、大众化地加以呈现和表达。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人文精神逐渐流行 B.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C.古典文化走向复兴 D.教会势力趋于衰落 解析 “直观地、大众化地加以呈现和表达”体现了适应市民阶层的文艺形式,故选B项;这种文化的表达并没有体现对人的重视,排除A项;这种文艺沙龙并不是以传播古典文化为己任的,排除C项;文学沙龙没有体现抨击教会势力,排除D项。 答案 B 10.(2019·贵州适应性考试)《近现代世界》指出:这场战争最终清除了联邦只是一个各州的联盟,而其成员可以随意退出的观念。如今成功地取代它的是另一种观念,即美国不是由各成员州组成的,而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组成的一个整体。材料意在说明这场战争 A.促成了国家统一 B.改变了美国政治体制 C.强化了民族意识 D.扩大了人民参政权限 解析 由材料“如今成功地取代它的是另一种观念,即美国不是由各成员州组成的,而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团结在一起的人民组成的一个整体”可知南北战争使美国各个州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加强了民族意识,故选C项;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南北战争没有改变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排除B项;美国通过宪法或者宪法修正案扩大人民的参政权限,排除D项。 答案 C 11.(2019·河南六市模拟)《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这一论断 A.是对唯物史观的集中表述 B.提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揭示出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一个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基础是这个时代的经济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之一,故选A项;题干材料从理论角度论述,而不是历史依据,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具体论述某一个时期的社会状况,排除D项。 答案 A 12.(2019·全国卷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 解析 据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残酷性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从而出现侧重于表现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现代主义美术,材料中“达达派”就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分支,它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表达了他们对一战的绝望,表达幻灭反叛的内心感受,故选D项;抒发了浪漫情怀是浪漫主义,排除A项;遵循了写实原则是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B项;突出了理性思维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C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2019·蚌埠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中国人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但是,在北宋一切都变化了,民族和国家有了明确的边界,天下缩小成中国,而四夷却成了敌手。……在关于“中国”的各种观念和话题里面,我们很可以看到当时人感受、焦虑、紧张的情绪,而这些感受、焦虑、紧张情绪所呈现的一般思想世界,就成了精英观念和经典思想的一个背景与平台,使他们总是在试图证明“中国(宋王国)”的正统性和“文明(汉族文化)”的合理性。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 ——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材料二 在对外关系中,整个嘉庆朝,“中国”的使用频率在微弱的增加,鸦片战争前后,“天朝”使用的次数减少,“中国”使用的频度相对增加;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几乎不用。“天朝”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1895年后,“世界”一词的使用次数急剧增加,在1898年超过“万国”,1903年后超过“天下”;与此同时,“国家”和“民族”这两个关键词的使用也超过“天下”。 ——据邹明洪、冯建勇《从传统天下到近代国家: 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兼论民族国家构筑 视野下的中国边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战国到宋代,“华夷” 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述其对宋代思想产生的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对外关系中的称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两次“天下观”变化原因的相同点。(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但是,在北宋一切都变化了,民族和国家有了明确的边界,天下缩小成中国,而四夷却成了敌手”得出划分依据从偏重文明到注重疆界;华夷之间的边界由模糊到清晰;根据材料一“在关于‘中国’的各种观念和话题里面,我们很可以看到当时人感受、焦虑、紧张的情绪”得出对自身文明由自信优越到焦虑紧张。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而这些感受、焦虑、紧张情绪所呈现的一般思想世界,就成了精英观念和经典思想的一个背景与平台”得出催生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天朝’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得出“天朝”逐渐减少并消失,“中国”和“大清国”增加;根据材料二“‘国家’和‘民族’这两个关键词的使用也超过‘天下’”得出“天下”逐渐减少,“世界”“国家”和“民族”日益增加。第二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二“‘天朝’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得出清廷逐渐抛弃传统的“天下观”思想,形成一种近代国家意识;根据材料二“‘国家’和‘民族’这两个关键词的使用也超过‘天下’”得出逐渐形成世界意识;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民族意识逐渐觉醒。(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外部势力威胁统治者认识的变化;地位或实力的变化;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 (1)变化:划分依据从偏重文明到注重疆界;华夷之间的边界由模糊到清晰;对自身文明由自信优越到焦虑紧张。(其它言之成理亦可,6分)影响:催生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3分) (2)变化:“天朝”逐渐减少并消失,“中国”和“大清国”增加;“天下”逐渐减少,“世界”“国家”和“民族”日益增加。(4分)趋势:清廷逐渐抛弃传统的“天下观”思想,形成一种近代国家意识;逐渐形成世界意识;民族意识逐渐觉醒。(6分) (3)外部势力威胁;统治者认识的变化;地位或实力的变化;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6分,答出3点即可) 14.(12分)(2019·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 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 解析 (1)解读题干。①“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明确告诉广大考生,本题材料内容主题是关于历史的一个认识,具体说是关于世界历史的一个认识;时间锁定在19、20两个世纪,这是作答要求的时间范围,即考虑史实应从这个时间段出发。②“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反对、修改皆可)”类似于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第41题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公式题,本题开放度大,思维空间广阔;赞成材料中关于世界历史的认识,从题型来看就是论证别人的观点题;反对或修改材料中的认识,就是论证自己的观点题。③并说明理由,要求:简洁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观点明确;用具体史实论证自己的见解;论证过程简洁,表述清晰。(2)解读材料。材料呈现的是费尔南德兹对19、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认识,他认为这两个世纪的世界历史就是由两个发展进程组成,一个是自然进程,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一个是人文进程,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并据此认识对这两个世纪世界历史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了梳理。(3)整理见解。①赞同类: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的互动构成了一部世界历史;人与自然的互动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文明的碰撞交融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②反对类:这种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认识不符合唯物史观;材料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认识不能很好体现时代的主题——近代化;材料中关于世界历史的认识没能充分体现全球化。③修改类:人文进程中应增加巴黎公社等社会主义运动内容;或应增加近代西学东渐及对中国的影响;或应增加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容。 答案 示例一:赞同材料中关于世界历史的认识 见解:我赞同作者的认识,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明: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一部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 也是一部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发展史。 (1)从自然进程来看,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社会从手工劳动进入到大机器生产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灯的发明使农业文明时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人与自然的互动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 (2)从人文进程来看,鸦片战争就是腐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碰撞,客观上有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就是自由放任思想和凯恩斯主义的碰撞交融,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人文进程中交流互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总之,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是两条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既能全面的涵盖世界历史内容,又能很好的诠释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过程。 示例二:反对材料中关于世界历史的认识 见解:材料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认识不能很好体现时代的主题——近代化 说明:19、20两个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主题就是近代化。 (1)从人文进程来看,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9世纪中期,美国两党制正式形成及黑人奴隶制的废除,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8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法国1875年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大大推动了世界政治近代化进程。 (2)从自然进程来看,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化,标志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使世界经济近代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总之,无论是从政治还是从经济来看,材料都没能很好的体现近代化这一主体。 示例三:修改材料中关于世界历史的认识 见解:人文进程中应增加近代西学东渐及对中国的影响。 说明:19、20两个世纪,在世界历史发展中,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世界文明互动交融的典型代表,非常值得浓彩重墨的书写。 (1)19世纪中期,西学在中国开始传播,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洋务派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2)19世纪晚期,启蒙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日益高涨,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总之,西学的传播,东西方文明的互动交融成为世界历史进程中华丽的篇章,应在人文进程中着力彰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