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题文)《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 小农经济 B. 精耕细作 C. 铁犁牛耕 D. 自给自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是强调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2.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 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 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 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 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陕、甘、蒙等地的皮毛被贩运到天津制成了皮制品销售到内地,这正是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表现。本题选A选项。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表述错误,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而不是天津开埠后。‎ ‎3.“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它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它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之下酝酿出某种一触即发的怨恨。”上述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 批判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 B. 加强国家干预,健全福利制度 C. 反对福利国家,主张市场自由 D. 同情各类弱者,加强社会救济 ‎【答案】C ‎【解析】仔细分析材料,“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它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结合所学判断指的是反对福利政策,认为这一政策造成了损失,“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C选项符合题意。A、B选项与材料观点相悖;D选项与材料含义相反。‎ ‎4.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这说明 A.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B. 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 C. 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成绩斐然 D. 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粮食零售量大幅度增加,是因为经济方面的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需要到市场上购买大量的粮食,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人民生活水平因为“左”倾错误而停滞不前,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没有“市场经济建设”,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D。所以选B ‎5.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生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 A. 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 B. 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 C. 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 D. 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陈云认为“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结合材料给出的时间:1981年,说明当时并没有真正做到平衡市场和计划的关系,这是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此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全面开展;C选项错误,姓“资”姓“社”的标准是在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才确定;D选项材料没有提及经济特区的问题,故排除。‎ 点睛: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材料中的时间是1981年,这个时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因此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材料中体现的就是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明白这一点,很多选项都不再具有干扰性。‎ ‎6.1986年1月17日,邓小平说高级干部及其子女绝大多数是好的。但是现在确有个别干部子弟泄露经济情报,卷入了情报网,出卖消息,出卖文件。高级干部在对待家属子女违法犯罪的间题上必须有坚决、明确、毫不含糊的态度,坚决支持査办部门。”他的意图是 A. 对外开放需与西方打交道 B. 反腐败工作需要坚决推进 C. 经济改革离不开党的领导 D. 建立市场经济目标要明确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高级干部在对待家属子女违法犯罪的间题上必须有坚决、明确、毫不含糊的态度,坚决支持査办部门”,可得知,邓小平坚持将反腐败工作需要坚决推进,故选B。材料未涉及对外开放需与西方打交道,排除A。本题没有涉及改革,排除。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在1992年,与题目事件不符,排除D。‎ ‎7.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认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又与美元挂钩,美元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就要求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手段与货币储备。这样做,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美元,在海外不断沉积。这样,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核心货币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就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作者的观点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B. “双挂钩”的金融体系无法真正建立起来 C. 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问题使它不可能持久 D. 二战后建立的金融体系直接导致美国出现贸易逆差 ‎【答案】C ‎【解析】‎ ‎【详解】‎ ‎“特里芬悖论”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这种矛盾将导致这一体系不可能持久。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材料信息不是说明“双挂钩”的金融体系不能建立,而是说明这一体系建立后存在的问题,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8.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这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种种反对美国控制的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B. 西欧、日本崛起,联合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C. 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 D. 日本、西欧、美国三足鼎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多极化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西欧、日本经济崛起,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其它与材料无关。所以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西欧、日本经济崛起 ‎【名师点睛】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 ‎(1)欧共体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它发展为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政局日趋稳定。 ‎ ‎(2)促进了欧共体内部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欧共体国家经济的发展,到1986年发展为世界最大的区域贸易实体。 ‎ ‎(3)欧共体奉行在维护欧洲联盟的前提下增强西欧独立自主的原则,加上日本的崛起,动摇了美国霸主的地位,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 ‎(4)欧共体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政治经济关系,给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抗衡以有力的支持。 ‎ ‎(5)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有利于欧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 ‎9.(题文)下图漫画描绘了一个全身穿着中国货的外国人叫嚣着抵制中国货。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漫画中的现象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B. 漫画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显著 C. 漫画中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D. 漫画体现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引起部分国家的恐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漫画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漫画显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产品的抵制,说明中国经济全球化受到世界的重视,漫画主旨是反映经济化对中国经济抵制,与改革开放没有关系,故本题选择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态度。‎ ‎10.西方学者指出,“许多人认为,如果民族国家的发展为欧洲带来如此多的灾难,或许放弃发展民族国家,实行欧洲统一对欧洲的发展才是最有利的。此外,战争带来的破坏如此之大,许多欧洲人认为只有在合作、不竞争的氛围中,欧洲才可能会复苏。”对以上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欧洲联合的发展趋势 B. 否定民族国家在欧洲历史中的作用 C. 促成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 D. 主张以国家干预经济取代自由竞争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国家的联合,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或许放弃发展民族国家,实行欧洲统一对欧洲的发展才是最有利的”“只有在合作、不竞争的氛围中,欧洲才可能会复苏”可知反映的是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趋势,符合题意的是A项,BDC项不符合题意。‎ ‎11.2016年5月英国公投脱欧,12月4日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总理伦齐辞职,或将引发脱欧公投;此外,欧盟成员国中还有民意汹汹的脱欧国家。这些现象说明 A. 欧盟正逐步走向解体 B. 欧盟一体化模式失败 C. 区域集团化发展遇阻 D. 区域集团化偏离轨道 ‎【答案】C ‎【解析】‎ ‎【详解】‎ 二战后成立的欧洲共同体不断发展,转变为欧盟后,总体来看也是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的趋势,但材料信息表明,欧盟一体化进程遭遇阻力,说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是一帆风顺的。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欧盟仍然存在,一体化进程仍然在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区域集团化遭遇挫折,而不是偏离轨道,排除D项。‎ ‎12.下图漫画名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该漫画反映了 A. 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日益消亡 B.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文化的冲突 C. 文化多元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障碍 D.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协调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保持各个民族文化的特点,“和而不同”才是最美,说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协调统一。故答案为D项。A项与漫画信息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不同文化的冲突,排除B项;C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 历史漫画是一种形象的历史图画语言,它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形态,来反映作者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或赞扬或讽刺。漫画类选择题,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主要考查信息解读、分析理解、比较辨别、归纳推理等能力。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 ‎【答案】(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状况:近代中国大量输出农产品;大量输入技术和工业品;洋人控制关税(操纵市场);双方交往中西方占主导地位。‎ 原因: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并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 ‎(1)态度:需要结合材料一回答。孟子:由材料一中的“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可以得出农商平等;商鞅:由“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可以得出重农抑商。‎ 认识:由材料中的“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可以得出商鞅认为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结合所学战国时期的经济可知,当时商业发达,造成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状况: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可以得出近代中国大量输出农产品和大量输入技术和工业品;由“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可以得出洋人控制关税(操纵市场),双方交往中西方占主导地位。‎ 原因:需要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知道“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根据这一时间再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和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史实可知,其原因可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国际上,19世纪中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使其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而英国则由于最先完成工业革命而成为世界工厂;国内来看,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使得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随着列强商品输出的过程,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4.(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重建导致了巨大的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近50%)。欧洲经济从未有如此大的跃进……国际贸易反映了这种新局势。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自1948年起便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欧洲在其中具有特殊地位。‎ ‎——(法)德尼兹·加亚尔、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材料二 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从肯尼迪政府开始,标准的提法就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华盛顿官方一直表示希望看到欧洲成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有足够的力量同美国一起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和负担。这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套惯用的辞令……美国也没有把美欧之间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伙伴之间的问题,而是看作欧洲不服从美国的领导。‎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四 事实上,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负债都很重……但是债务危机却发生在了欧元区的希腊等国。这不禁让人怀疑是美国借助金融危机,搞垮欧元从而维持美国霸主地位的阴谋。‎ ‎——王燕、赵杨《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促进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的“美国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元”对欧洲及国际政治、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四,概括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真实态度,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 ‎【答案】(1)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关贸总协定、实施马歇尔计划。‎ ‎(2)对欧洲的影响:促进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提高欧洲国际地位 对国际的影响:挑战美元霸权;促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推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3)压制在地区利益上压制欧洲;企图利用金融危机搞垮欧元(言之有理即可得。‎ ‎(4)扶植与控制交织,合作与竞争并存。‎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美国因素”就是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上面的干预,这种干预涉及到各个方面,题中问的是经济方面,首先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其次就是三大经济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欧盟对整个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最为欧盟的货币欧元对整个世界金融体系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这对经济区域集团化以及经济全球都有促进作用。也对美国的霸主地位起到了冲击作用。‎ ‎(3)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讲述的是美国对于欧盟的真实态度,我们从话语中明显看出美国的态度是一种担心的态度,因此要对欧盟采取压制的态度。这种态度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利用地区利益来压制欧洲,企图用金融领域来压垮欧洲。‎ ‎(4)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美国与欧盟的关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内部发展问题的一个缩影,两者的关系是以利益为基础的,利益在一起的时候就互相促进,以美国的扶植为主;当利益有矛盾的时候,就开始互相竞争。‎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 ‎15.“全球化”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并且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有渊源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期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材料二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说明全球化3.0阶段与前两个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1)不同:主体:全球化3.0阶段的主体是个人;而前两个阶段的主体分别是国家和跨国公司。推动力:全球化3.0阶段的推动力是网络的普及和软件的创新;而前两个阶段的推动力分别是劳动力和各种硬件的革新。‎ 根本原因:科技的进步。‎ ‎(2)‎ 观点 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类历史日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论据 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隔绝状态 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交通、通讯手段革新,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的“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问融合和全球化,“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和“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可以分析出3.0阶段的主体是个人,而前两阶段的主体是国家和跨国公司。从材料中可知“全球化1.0” 是劳动力推动的,“全球化2.0”是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推动的,而“全球化3.0”是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推动的。第二问通过全球化的三个阶段动力比较可以分析出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科技的发展层次不同。‎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历史小论文撰写的题型,对学生要求很高。解答此类题目的技巧如下:首先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关键词”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一般而言,要把题干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其次是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最后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开头不要写太多,要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例如本题依据材料二可以提炼出的观点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类历史日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然后结合材料一中全球化三个阶段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