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线上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线上月考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3月线上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而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 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B. 神农氏为农耕经济的发明者 C. 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 D. 真实地反映了远古生活状况 ‎【答案】C ‎【解析】题干的意思是:古代,人民都吃野兽和鸟类的肉,到了神农的时候,人民太多了,禽兽不够吃,于是神农根据自然时令,土地的肥沃程度,制作耒耜(农具),教人民劳作,教化他们,使人民适应(农业生活)。反映了人口增长导致通过狩猎方式获得的食物供给不足,从而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出现,故答案选C。A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白虎通义》是后人的著作,D项“真实”说法错误。‎ ‎2.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B ‎【解析】紧扣材料中“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提高了精耕细作水平。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在秦、魏等国……出土……生铁铸造的农具”不符;C项中“必备品”的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D项的表述从题目中无法看出,应排除。故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 ‎3.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最主要特点是 ‎ A. 刀耕火种是主要的耕作方式 B. 男女分工十分合理 C.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D. 十分重视纺织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图片反映的信息是男耕女织,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故选C;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来;结合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分析B项错误;D项仅反映手工业方面的内容,太片面,排除。‎ ‎4.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已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表现为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故①正确。小农经济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故②正确。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已生产,过于绝对,故③错误。小农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④正确。故①②④组合正确,故D项正确。①③④组合错误,故A项排除。②③④组合错误,故B项排除。①②③组合错误,故C项排除。‎ ‎5.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 ‎ A. 扩大了耕作面积 B. 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C. 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D. 积累了生产经验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精耕细作,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这是不同于粗放型农业。所以答案选B。‎ ‎6.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 民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工场手工业 D. 官营手工业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体现了南京云锦的生产目的是为官用,且“其织造工艺高超”,从而可以推断生产于官营手工业,故答案为D;ABC三项所生产的产品一般不作为官用,且产品没有官营手工业精美,故排除ABC三项。‎ ‎7. 长期以来,我国古代冶铁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铁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 A. 高炉炼铁 B. 炒钢技术 C. 水利鼓风冶铁 D. 灌钢法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铁技术最重要的成就是灌钢法,故选D;ABC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 ‎8.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以下各项,反映隋唐时期我国经济较全面的一组是 A. 釉下彩绘、水排、市镇、商帮会馆 B. 青瓷、丝路、邸店、高转筒车 C. 素纱禅衣、丝路、水排、用煤冶铁 D. 青花瓷、丝路、草市、曲辕犁 ‎【答案】B ‎【解析】唐朝时期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丝绸之路在西汉时已经开通,唐朝时出现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高转筒车最早出现在晚唐。故答案为B项。商帮会馆在明清时期出现,排除A项;素纱禅衣、水排、用煤冶铁均是汉朝时期出现,排除C项;青花瓷在元朝时期出现,排除D项。‎ ‎9.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如下图)。该墓葬的时间可能是 A. 魏晋 B. 隋唐 C. 宋代 D. 清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提到,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粉彩和珐琅彩属于清朝时期,故D正确。魏晋时期没有粉彩和珐琅彩,故A错误。隋唐时期也没有粉彩和珐琅彩,故B错误。宋代也没有粉彩和珐琅彩,故C错误。‎ ‎10.中国古代的“城”主要指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市”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城”“市”连称就构成了“城市”。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筑城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 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C. 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D. 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城市商业贸易 ‎【答案】C ‎【解析】城是从政治功能说,市是从经济功能说明,所以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C正确;A、B和D属于城市的一个方面内容,排除。‎ ‎11.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 A. 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B. 已经出现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交子”‎ C. 政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D. 专设机构管理对外贸易 ‎【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市署”“平准署”等名称可知,唐代对市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故C项正确;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是在明清时期,A错误;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交子”,不符合“唐都长安”,B错误;专设机构管理对外贸易在示意图中无法体现,D错误。‎ ‎12.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 ‎①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有所放宽 ‎②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从北宋风俗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可见熙攘的人流和活跃的商业活动,从而得出政府对商业的限制放宽,①说法正确,城市面貌与唐代“市”、“坊”界限森严的现象已不相同,④说法正确,这一写实作品是对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生动写照,③说法正确,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商帮是明清时期商业现象,并且从图中也得不出“按地域集结”的信息,②说法错误,和②组合的AC选项,都是错误的;D项漏选了正确说法①,是错误的。‎ ‎13.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 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 B. 明代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 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 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及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反映了清代盛浙镇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来看,盛泽镇是在当地绫绸业发展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一个市镇的。故D符合题意。AB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该信息。‎ ‎14. 古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 B. 端正民心民志 C.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D. 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统治者大多采用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故C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不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故A错误;与端正民心民志无关,故B错误;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不是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故D错误。‎ ‎15.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此现象表明当时 A. 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 B. 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 C. 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 D. 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商人在诗歌中受到了描写、羡慕,这说明了商人地位的提高,故本题选D。A出现于明清时期。B无法从题中得出。C不符合题中的“重在同情”。‎ ‎16.“(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克扣。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的最准确理解是 A. 明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 明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D. 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的生产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明朝江南的地方政府将部分钱粮、银两或生产原料丝料分发给机户,在机户生产完毕后交官府领取酬金,结果出现了延误分发和克扣钱粮、交售积压的原料的现象,反映出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政府环节的盘剥和掠夺,可见材料反映出影响新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地方政府的勒索,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17.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作用主要表现为: ‎ ‎①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 ②促进了城乡商品交流的发展 ‎ ‎③沉重打击了城市手工业 ④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使中国传统家庭手工业“纺”与“织”分离,农村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故①项正确;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使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市场,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促进了城乡间的商品贸易,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故②项正确;打击城市手工业不是对小农经济的影响。故③项错误;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影响,不是对小农经济瓦解的影响。故④项错误。综上可知①②正确,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8.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A. 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 B.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 C. 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 D.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答案】A ‎【解析】近代化指的是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指的是经济工业化,就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即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故选A;BC属于洋务运动在军事、教育近代化的表现,不属于依据,排除;中国近代第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是洋务企业,D错误。‎ ‎19.清政府规定:“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该政策 A. 大力支持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B. 促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D. 使民族工业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春天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可知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是为了筹集对日本的赔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C选项符合题意。甲午战争失败标志洋务企业破产,A选项排除。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无关,B选项排除。一战的爆发是民族工业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春天的主要原因,D选项排除。‎ ‎20.第一次鸦片战后中国机械进口约为19万海关两,第二次鸦片战后机械进口不到30万海关两。1894年全国机械进口值总计是112万海关两,1895年到1899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大约为200万海关两。1909年到1913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达700万海关两。这实际上反映出 A. 列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B. 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获得较快发展 C. 中国关税自主权实际有所恢复 D. 传统手工业基本被大机器工业所取代 ‎【答案】B ‎【解析】列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是在甲午战前,甲午战后,列强对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A项错误;民族工业使用机器生产,机械进口量不断增加与民族工业发展有关,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机械进口量不断增加,不能说明中国关税自主权实际有所恢复,故C项错误;机械进口量不断增加,说明传统手工业向机器工业转变,但不能说明传统手工业基本被大机器工业所取代,故D项错误。‎ ‎21.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棉纺织企业,它们 A. 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 都推动了中国重工业的发展 C. 都是清政府创办的军事工业 D. 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洋务企业还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A选项符合题意。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属于轻工业,B选项排除。大生纱厂属于清政府创办不符合事实,而且也不是军事工业,C选项排除。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D选项排除。‎ ‎22.下列关于中国社会自然经济解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 中国封建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历经几百年仍无法动摇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 ‎ ‎②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 ‎ ‎③ 洋务运动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 ‎④ 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A. ①②③④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 ‎【答案】A ‎【解析】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鸦片战争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并且日益商品化叫自然经济解体。结合所学内容对题干分析可知①②③④均是对自然经济解体的描述,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3.下列关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中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发展 B. 战后经济在外资打击下萎缩 C. 出现中国经济明显半殖民地化 D. 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现象有所改观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应该在地域上有所扩展,且该时期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故AD项表述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一战后,资本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在外资打击下萎缩,B项表述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C项“明显半殖民地化”不对,因为这是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且也不是这时才开始明显的半殖民地化的,符合设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24.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主要是因为 A. 工业结构不合理 B. 地区分布不平衡 C. 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 军阀割据混战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快速发展,但随着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又快速下滑,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一直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故答案为C项。A项,工业结构不合理是民族工业的分布特点,是民族工业所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的,排除;B项,地区分布不平衡是民族工业的分布特点,是民族工业所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的,排除;D项军阀割据混是近代中国社会环境的具体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25.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 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 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 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些举措 A. 有利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 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 创造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历史最高纪录 D. 考虑了国防建设的需要,为后来的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的理解能力。首先由“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判断这一时期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大多数设在湖南”“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电工器材厂“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可见这种选择是出于国防的考虑。在抗日战争中,这些工厂保证了军需物资的供应,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故D项正确。全面控制不是以地域作为标准的,故A项不正确;这些经济建设布局的改变并不能缓解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故B项错误;题干未涉及经济增长速度,故C项不正确。‎ ‎26.1947年,上海五家专门印制钞票的印刷厂一分钟能印制1600万元的纸币,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后来,国民政府只好发10万元的大钞。这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影响是 A. 提供了更多的民族资本 B. 使民族工业遭到了致命打击 C. 减轻了官僚资本的压迫 D. 使民族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47年和材料描述的现象可知,当时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使民族工业遭受致命打击,选项B正确,排除选项D;当时纸币贬值,不能提供更多的民族资本,排除A;国民党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导致官僚资本大肆兼并民族企业,选项C排除。‎ ‎27.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下面是四名同学分别在 2、3、5、6 处填写的文字说明,正确的一组是 ‎ A. 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形势逆转、下降 B. 初步发展、短暂春天、短暂发展、萎缩 C. 进一步发展、迅猛发展、再创辉煌、下滑 D. 艰难起步、短暂春天、萎缩、陷入绝境 ‎【答案】B ‎【解析】通过图示根据所学可知“2”对应的是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获得了短暂的春天;“5”是南京国民政府通知的前期,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中心,获得短暂的发展;“6”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美国和官僚资本的压制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极度萎缩。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8.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下列有关过渡时期及其目标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通过“一五”计划实现总路线的各项任务 B. 完成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 在经济建设目标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 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至1956年 ‎【答案】A ‎【解析】过渡时期目标的实现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是通过“一五”计划实现,A项错误,符合题意;过渡时期的目标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C项说法正确,D项过渡时期的起止时间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 ‎29.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 ‎ 图1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图2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 A. 新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B. “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C. “大跃进”运动改变经济落后面貌 D. 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答案】B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汽车都是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答案为B。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是1952年,与题目内容不符,A错误。“大跃进”不但没有改变经济的落后,反而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经济严重困难,C错误。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进行,D错误。‎ ‎30. 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 中外合资 B. 承包经济(承包责任制) C. 私有化 D. 公私合营 ‎【答案】D ‎【解析】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采用的主要形式是公私合营,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答案为D项,排除C项。中外合资和承包经营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形式,排除AB项。‎ ‎31. 请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图中的现象出现在 A. 三大改造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两幅图片中可知,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浮夸风”为特点的大跃进。所以答案选B。‎ ‎32.下表是我国1960~1965年工业总产值变化表。这反映了 年份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产值(亿元)‎ ‎1650‎ ‎1019‎ ‎850‎ ‎922‎ ‎1103‎ ‎1394‎ A. 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到了抵制 B. 大跃进运动的影响难以消除 C. 国家经济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D. 文革严重阻碍了工业化进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1960-1965年的时间,结合所学可知,鉴于1958年大跃进中出现的问题,中央从1960年开始实行以调整为核心的八字方针,表格中1964、1965年国民经济出现好转现象,故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仍然存在,改革开放后才废除。故A项错误;1962-1965年间工业产值上升,说明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正在逐渐消除,故B项错误;“文革”开始于1966年,排除D项。‎ ‎33. 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 B.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 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 D. 中共重视“三农问题”‎ ‎【答案】B ‎【解析】A项属于客观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D项应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C项中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客观上有利于城市化;B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过多,不利于城市化进程。‎ ‎34.19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二者的共同点是 A. 思想上拨乱反正 B. 决定变革生产关系 C. 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D.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从1956年的中共八大制订了综合平衡稳步发展的经济方针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者在根本目的上体现了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故C项正确;A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B不符合二者的共同点,排除;D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排除。‎ ‎35.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 《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 增强企业活力 C. 发展非公经济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所学,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故B正确;现代企业制度是1993年提出建立,排除A;发展非公经济是中共十五大提出,排除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1992年才提出,排除D。故选B。‎ ‎36.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第一扇窗”比喻的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 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 C.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B ‎【解析】窗户意味着对外开放与交流。1979年春,邓小平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指出可以在广东划出一地方来,建立特区。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个重大决策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主旨。‎ ‎37.1991年3—4月间,上海《解放日报》接连发表多篇署名文章,呼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新思路”是指 A. 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B. 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C. 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D. 发展市场经济 ‎【答案】D ‎【解析】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是在1984年,故A项错误;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在1978年后,故B项错误;完善计划经济体制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呼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可以看出实际上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发展市场经济,故D项正确。‎ ‎38.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A. 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 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C. 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D.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答案】D ‎【解析】粮票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产物,而股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粮票的消失和股票的出现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正发生变化,即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D正确;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A错误;图片显示的是经济体制转型,不是分配方式和经济形态的转型,B和C项错误。‎ ‎39.邓小平曾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为此,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开拓对外开放新格局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四大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排除A项;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B项;十四大未涉及对开开放格局的扩大,排除C项。故选D ‎40.1997 ‎ 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 ‎①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心 ②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③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问题 ④解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问题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明确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心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①错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会议上提出来的,②错误;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问题是在十五大提出来的,③正确;解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问题是在十五大提出来的,④正确。综上可知③④正确,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材料题 ‎4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 材料一 《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记载,意思是说原来作为宗庙祭祀品用的牛,如今变成田亩耕作的畜力。……春秋时期后期,人们取名命字,往往将“牛”与“耕”相连,如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犁,字子牛。‎ ‎——引自林炳文著《中国古代史》上册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的生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 ‎ ‎ ‎(2)据材料二的两幅图,指出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先后发生了哪两次重大的变革或调整?(要求写出时间和概念名称) ‎ 材料三 1979 年,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 的某些变革。……到 1983 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3)材料三中“生产责任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的实施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答案】(1)说明:春秋时期牛耕得到推广。影响: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土地私有制确立。‎ ‎(2)左图:1958年人民公社化。右图:1953年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 ‎(3)特征:包产到户。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原来作为宗庙祭祀品用的牛,如今变成田亩耕作的畜力”说明春秋时期牛耕得到推广。影响:根据所学可知牛耕的推广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土地私有制确立。‎ ‎(2)根据所学可知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图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并结合所学可知左图为以提高共有和程度和扩大规模的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右图“河北邯郸市郊区酒务楼村农民报名入社”结合所学可知是1953年加入农村合作社。即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3)特征:根据材料三“1979年”“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变革”结合所学可知为包产到户。意义:根据所学可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2.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样态各不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 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二 宁波道台已批示慈溪县的仁乾及其他华商商号,准其建立一个火柴厂制造火柴。他们准备暂时雇佣日本工匠……这是一个新创举,可使中国在这种一向被外国入口货独占的行业中,今后也可分得一分利润。这工厂将设于偏僻的处所,不至于使城市中人觉得讨厌或影响健康。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区域分布、行业分布、技术支撑上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图表来自: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 ‎(2)据材料三归纳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成因。‎ ‎【答案】(1)特点:地区分布: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少;行业分布:主要是发展轻工业;技术支撑: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机器技术。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地位。‎ ‎(2)状况: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连年攀升。成因:随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完善。‎ ‎【解析】(1)特点:地区:根据材料一“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少;行业分布:根据材料一“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据材料二“准其建立一个火柴厂制造火柴。”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发展轻工业;技术:据材料一“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结合所学可知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机器技术。原因:出现以上种种原因是因为当时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没有主权。‎ ‎(2)状况:据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图示通过分析可以看出,1978年依赖,我国我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连年攀升。成因:联系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完善,是对外贸易能获得较大发展的成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