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汉中市龙岗学校2022届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时长:90分钟 一、单选题 ‎1.“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据此可知,西周实行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井田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封神农之后于焦……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尚父于营丘”体现出分封制的制度,B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的首领转让制度,A错误;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维系分封制的制度,C错误;井田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经济制度,D错误。‎ ‎2.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因此率诸侯为杞筑城。郑国大夫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这个事实表明,当时的社会舆论依然十分重视 A. 宗法关系 B. 以法治国 C. 爱惜民力 D. 等级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 晋国是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杞国是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题干中郑国大夫批评晋国帮助非姬姓国,而不顾同姓国的行为,体现的是“亲亲”观念,所以A项正确;材料指责晋平公“弃诸姬”,这种重视血亲关系的观念,明显不是以法治国,B项错误;材料中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不是重视“民力”,C项错误;材料强调要重视周宗和诸姬,不是在强调“等级”,D项错误。‎ ‎【点睛】宗法制是血缘政治,体现“尊尊”、“亲亲”,用于维护贵族的团结和特权的稳定。‎ ‎3.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为了加强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A. 禅让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内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为郡县制,选项B正确;禅让制、内阁制不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排除A、D;行省制开始于元朝,排除C。‎ ‎【点睛】基础题,解题关键是对秦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准确记忆。‎ ‎4.《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 建立保密制度 B. 震慑谋反之徒 C. 维护皇帝权威 D. 削弱丞相权力 ‎【答案】C ‎【解析】‎ 这段材料的大意是秦始皇在梁山宫时看到丞相有大量车骑随行,对此表现出不满,后有人将此事告知丞相,丞相随即减少了车骑数量,秦始皇认为随行人员中有人泄露他所说的话,但没人承认,因此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全部杀掉。这表明当时皇权具有专断性和残暴性。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告密,但不是建立保密制度。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谋反,只是涉及告密。故错误。D项错误,秦朝时虽设立丞相,但国家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由其任免,相权并未威胁到皇权,没有必要去削弱。故D项错误。‎ ‎5.有学者评论说:“(它)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该学者评论的是 A. 科举制 B. 郡国并行制 C. 行省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科举考试自由报考,考试选官,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材料“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结合所学知识,涉及的是科举制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郡国并行制和行省制均为地方管理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故BC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权,故D不符合题意。‎ ‎6.《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此材料直接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 A. 利于丞相筹划全国政务 B.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 减少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D. 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筹划全国政务的是皇帝,不是丞相,故A项错误;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但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差失”“驳正”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功能,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故C项正确;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影响,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比较美国三权分立与三省六部制的异同:①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②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③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④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7.‎ ‎“(雍正年间)这个原属临时的军事机构,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本应裁撤,但因为这个机构有利于专制皇权,不但没有裁撤,反而权力不断扩大,以致成为最高权力中枢。“这个机构是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军机处 D. 枢密院 ‎【答案】C ‎【解析】‎ ‎【详解】雍正年间,用兵西北,设立军事情报机构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后来,军机处成为清政府最重要的权力中枢机构。由材料“(雍正年间)这个原属临时的军事机构”“最高权力中枢”,可知指军机处,故C符合题意;明朝朱元璋废除了尚书省、中书省和废丞相,权分六部,而清承明制,故AB不符合题意;枢密院作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并非“临时的军事机构”,且清朝已经废除了,故D不符合题意。‎ ‎8.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内阁出现在 A. 秦朝 B. 明朝 C. 唐朝 D. 汉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朝设立内阁,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9.古希腊城市一般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多数城邦的经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由此可见,希腊城邦的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小国寡民 C. 农耕文明 D. 寡头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希腊的城市一般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这说明古希腊城邦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对地方拥有绝对控制权,故A项错误;“多数城邦的经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说明古希腊不是农耕文明,故C项错误;寡头政治指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0.在古雅典公民大会上,“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所有的人都可以当选任何职位,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雅典卫城山下中心广场举行的市政会议上投票”。这反映出古雅典政治的突出特征是 A. 城邦至上 B. 直接民主 C. 轮番而治 D. 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所有的人都可以当选任何职位”“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市政会议上投票”体现了雅典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这是直接民主的体现,故B项正确。城邦至上是指个人相对于城邦而言,是微不足道和不值一提的,个人离开了城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材料没有体现这一主旨,故A项错误。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材料没有体现这一主旨,故C项错误。雅典民主的范围是以公民身份为前提,人人平等中的“人”的范围不明确,故D项错误。‎ ‎11.亚里士多德说:“不能认为每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据此,他认为希腊公民应(  )‎ A. 具各全面素养 B. 珍视个人自由 C. 敢于表现个性 D. 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这是强调公民应该与城邦共命运,要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素养问题,没有涉及对自由的看法,没有表达对个性的追求,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约翰・塞尔蒙评价道:“当一个熟悉罗马法术语的英国律师去学习法国或德国的实用法律书籍时,他会发现这一切并不陌生。”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 A. 罗马法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B. 罗马法产生的时间较早 C. 罗马有众多的法学家 D. 罗马法的内容较为丰富 ‎【答案】A ‎【解析】‎ ‎【详解】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罗马法产生的时间较早,但不必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故B项不符合题意。 罗马有众多的法学家和罗马法的内容较为丰富,但不必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故CD项不符合题意。‎ ‎13.《权利法案》较“光荣革命”的发展,在于 A. 用法权规范君权成为基本制度 B. 国王“统而不治”从此成为惯例 C. 责任内阁制度从此建立 D. 建立了具有英国特色的宪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君主的权力,提高了议会权力,从此用法权规范君权成为一项基本制度,A正确;国王“统而不治”从此成为惯例是在责任内阁制确立之后,B错误;责任内阁制度确立是18世纪以后,C错误;英国特色的宪法不符合材料中二者对比的信息,D错误。‎ ‎14.‎2016年7月13日《泰晤士报》报道: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特雷莎·梅正式走马上任,接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任命,组建新政府。这反映出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A. 首相对国王负责 B. 首相掌握了行政权力 C. 议会对内阁负责 D. 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首相组建新政府的信息可知英国政治体制中首先掌握的是行政权,故选B项;首相和内阁都对议会负责,排除AC项;英国国王统而不治,不是与议会集体统治,排除D项。故选B。‎ ‎15.1787年制宪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致信麦迪逊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 废除民主制度 B. 建立议会制共和体制 C. 实行中央集权 D. 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在1787年制宪会议之前依据《邦联条例》实行邦联制。邦联制度下政府无力,地方权力大且独立,行政命令不一致,关卡林立,不利于美国的发展,需要“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建立了强大的联邦政府。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美国是通过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的,是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不可能废除民主制度,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确立总统制共和制政体,排除;C项,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权力而言,“变革”的关键是邦联制较松散,不能形成统一的中央政府阻碍了美国的发展,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6.“(美国)独立战争释放了民间的能量、社会的能量、(各州)自治的能量,(1787年)立宪会议把这种能量给重新往回收了一点。”材料中的“这种能量”“往回收了一点”体现在 A. 共和制的确立 B. 联邦制的确立 C. 三权分立制的确立 D.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美国独立战争胜利,赢得了独立自由和民主,特别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压制反感,实行了松散的邦联制,但导致邦联政府的权力太小无力维护国家的利益和解决许多问题,1787年宪法制定,确立了联邦制,实质上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把地方州的自治权力收收回一部分归中央政府,因此材料中的内容正是体现了联邦制的确立,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是体现民主政体内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排除。‎ ‎17.‎ ‎1803年,美国与法国签订了从法国廉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协议,总统杰斐逊虽喜出望外,但内心亦十分不安,因为此举超越总统权限。最终,总统将协议交予国会并获得参众两院批准,协议才得以生效。据此可知美国(  )‎ A. 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B. 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 C. 国会权力至高无上 D. 总统权力受国会制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1803年,美国与法国签订了从法国廉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协议,总统杰斐逊虽喜出望外,但内心亦十分不安,因为此举超越总统权限。最终,总统将协议交予国会并获得参众两院批准,协议才得以生效”可知,美国总统权力受国会制约,美国实行行政权(总统)、立法权(国会)、司法权(法院)三权分立与制衡,每一项权力都受到其他两项权力的制约。故答案为D项。美国实行行政权(总统)、立法权(国会)、司法权(法院)三权分立与制衡,排除AC项;美国总统选举是介于间接选举与直接选举之间的一种选举制度,不是由国会选举产生,而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排除B项。‎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18.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下来,其根本原因是(  )‎ A. 保皇派放弃复辟帝制 B. 共和制已成为各派共识 C. 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 D.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壮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法国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这就为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故D符合题意;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长期斗争的结果,保皇派代表封建势力,并不放弃复辟帝制,故A不符合题意;保皇派与共和派实力相当,主张君主制,故B不符合题意;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2018年是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周年。西方许多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工业革命的完成 B. 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 C. 十月革命的成功 D.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答案为D。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A错误。巴黎公社是第一个进行尝试的无产阶级政权,不符题意,B错误。十月革命时马克思已经逝世,不符合题意,排除C。‎ ‎20.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称:“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使“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的历史事件是(  )‎ A. 巴黎公社 B. 二月革命 C. 十月革命 D. “光荣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这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理论变成了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答案为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以失败告终,A错误。二月革命是推翻沙皇专制,不符合题意,B错误。D是英国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21.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它提出了 A. 保护小农经济的主张 B. 实现产品公有的设想 C. 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 实行平均分配的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进步性主要体现在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故C项正确;ABD项只符合《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排除。‎ ‎22.‎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说:“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由此可知,毛泽东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 A. 结束封建帝制 B.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 实现民族独立 D. 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排除;CD项,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革命任务的基本完成,排除。‎ ‎23.“共争青岛主权,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黄花岗起义 B. 南昌起义 C. 义和团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归还青岛主权,罢免国贼职务”是指五四运动中“还我青岛”的口号和北洋军阀军阀政府被迫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故D符合题意。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的起义,故A不符合题意。南昌起义是‎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的起义,故B不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24.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的起点分别是 A. 1912年1919年 B. 1919年1949年 C. 1921年1945年 D. 1921年1949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建立于19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故D项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故ABC错误。‎ ‎25.远征军将士入缅对日作战,抱定了“出国远征,宁肯战死沙场,也不能丢中国人的脸”的决心。戴安澜将军在致家人的信中写到:“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远征军入缅作战是在( )‎ A. 北伐战争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远征军将士入缅对日作战是在1942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故C正确;北伐战争时期是在1926—1927年,土地革命时期是在1927—1937年,解放战争时期是在1946—1949年,故ABD错误。‎ ‎26.“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1961年8月13日凌晨上演。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围墙两边的家庭从此各自一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 朝鲜战争爆发 B. 二战爆发 C. 美苏“冷战” D. 东欧剧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二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物,它修建的时代背景是美苏“冷战”,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6月,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不是柏林墙修筑的时代背景;B选项错误,二战正式爆发于1939年9月,结束于1945年9月,不是柏林墙修筑的时代背景;D选项错误,东欧剧变开始于1989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7.“我无须对诸位说:……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美国“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的具体措施是 A. 出台杜鲁门主义 B. 实施马歇尔计划 C. 成立北约 D. 分裂德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为了帮助西欧国家发展经济实施了马歇尔计划,该计划属于冷战的经济方面的影响,通过这一计划美国控制的西欧,B正确;杜鲁门主义属于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A错误;成立北约是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C错误;分裂德国不符合材料中“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的信息,D错误。‎ ‎28.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掌握政权后,美国不顾该国已是关贸总协定缔约方的事实,单方面中止了捷克斯洛伐克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权利,对它实施歧视性贸易政策,并极力鼓动其追随国撤回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减税义务。这一史实说明 A. 国际贸易受美苏“冷战”局势影响 B. 经济对抗是美苏“冷战”唯一形式 C. “关贸总协定”原则从此完全废弃 D.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形成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掌握政权后被美国单方面中止了捷克斯洛伐克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的国际贸易受美苏冷战局势影响,故A项正确;经济对抗并不是美苏冷战唯一形式,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对抗,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关贸总协定原则从此完全废弃,故C项错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形成,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掌握政权后……被单方面中止了捷克斯洛伐克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权利”,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冷战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9.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和欧盟等国家或国家联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态势表明 A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 消除了战争威胁 C. 世界政治走向一体化 D. 实现了永久和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中国、日本、俄罗斯和欧盟等国家或国家联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多极化趋势加强,选项A正确;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排除C;选项D表述不符合史实,当前世界依然存在地区冲突。‎ ‎30.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负担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日本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 彰显其经济大国地位 B. 尽已所能维护世界和平 C.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 积极配合联合国的相关行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日本负担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可以看出日本希望利用经济实力来谋取政治大国的地位,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答案为C。A不是材料中心内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日本维护世界和平,排除B。D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31.下图是‎2018年6月12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会晤的场景,双方握手致意,这是在任的朝美领导人数十年来首次会晤及握手。对这次会明的正确解读是 A. 说明美国已不再是超级大国 B. 新加坡主导了世界形势 C.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D. 标志两极格局正式解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会晤的场景,双方握手致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美两国试图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朝核问题,避免 双方发生武装冲突,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故本题答案选C项。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A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新加坡是世界上有名的城市国家,但其无法主导整个世界的形势,B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D项与本题主旨无关,排除。‎ ‎32.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部宪法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和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共同繁荣原则 C. 人民民主原则 D. 民族平等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故C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由周恩来提出的外交原则,故A不符合题意;共同繁荣原则和民族平等原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故BD不符合题意;‎ ‎33.下表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首先在海南得以成功实行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和西方议会制度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 D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首先在解决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4年颁布的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A项逻辑关系正确,故选A;海南没有实行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西方议会制不相同的政治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动,BCD逻辑关系均错误,排除。故选A。‎ ‎34.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表明 A. “依法治国”方针已经写入宪法 B. 领导人的专制作风得到了改变 C. 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 D. 亟待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体系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可知我国法律体系亟需完善。故D项正确。“依法治国”方针已经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我国法律很不完备,不是说领导人专制。故B项错误。基层民主选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是在1988年,故C项错误。‎ 点睛:A项属于时间错误,B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C项与材料无关。‎ ‎35.2019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20年来澳门同胞当家做主,澳人治澳,茁壮成长。澳门的回归体现了 A. 政治协商制度的成功运用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用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用 D. “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香港澳门回归是我国“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运用,故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政治协商问题,排除A项;澳门为特别行政区,而非民族自治区,排除B项;题干中不能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用,排除C项。故选D ‎3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2)》一书中,作者形象地把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总结为:50年代是“一边倒”战略,60年代是“反对两霸”战略,70年代发展为“一条线”、“一大片”战略。其中,50年代的“一边倒”是指 A.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站在资本主义阵营一边 D. 以发展中国家为核心的外交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排除CD,A符合题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调整外交策略,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A。‎ ‎37.‎1954年6月29日,中国和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称:“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声明中的“这些原则”是指 A. “一个中国”原则 B. 结伴而不结盟原则 C. “求同存异”原则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D项正确;一个中国原则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关于实现国家统一的原则,与缅甸政府无关,A项错误;结伴不结盟是新时期的外交原则,B项不符合题意;求同存异是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来的,C项错误。‎ ‎【点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38.在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上,邓小平表明了中国的态度:“如果要解决,干干脆脆就是三条:废约、撤军、断交……至于台湾同中国统一的问题还是让中国人自己来解决。”由此可见,中美关系的焦点是( )‎ A. 台湾问题 B. 贸易问题 C. 人权问题 D. 知识产权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邓小平认为要解决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必须“废约、撤军、断交……至于台湾同中国统一的问题还是让中国人自己来解决”。由此可见,中美关系的焦点是台湾问题,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贸易、人权和知识产权问题,故BCD错误。‎ ‎39.下图是某高一学生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的封面照。结合封面照判断,书名最有可能是 ‎1971年乔冠华外长在联合国 A. 《中美关系史》‎ B. 《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 C. 《战后中日关系史》‎ D.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片中照片是《乔的笑》,1971年10月,在第26‎ 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提案,中国成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乔冠华发出了由衷的开心大笑,B正确;中美关系不符合材料中联合国的信息,A错误;中日关系与材料中联合国信息不符合,C错误;改革开放是1978年以后,D错误。‎ ‎40.《维和步兵营》是中国首部以维和军旅为题材的电视剧。影片讲述了中国首支维和部队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奔赴境外执行维和任务的故事。从中能够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C. 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 D.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首支维和部队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奔赴境外执行维和任务的故事,可知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A正确;远渡重洋执行维和任务与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无关,B排除;材料未体现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排除C;材料未体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信息,D排除 第二卷非选择题 ‎41.雅典是古希腊城邦民主政体的发源地,其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我们的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摘自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雅典国家由公民大会管理,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 ‎——摘自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 ‎(1)材料一中的“全体公民”是指全体雅典人吗?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政治对雅典本身及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案】(1)不是或否。‎ 说明:只有本邦成年男子才有公民权,妇女、奴隶、外邦人没有公民权。‎ ‎(2)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抽签选举、直接民主。‎ ‎(3)意义:对雅典:促进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对世界:在专制盛行的古代社会率先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积极影响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雅典的“全体公民”并不是全体雅典人,因为雅典公民权只有除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外的本邦成年男子才能享有,是有范围的民主权利。‎ ‎(2)根据“雅典国家由公民大会管理,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用抽签方法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每个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等内容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主要是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抽签选举和直接民主。‎ ‎(3)结合所学内容,雅典民主政治对雅典的意义应该从促进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角度进行总结,对世界的意义主要从开启西方民主政治先河和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积极影响的角度进行总结。‎ ‎42.近代以来,欧美等国在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中,创设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 ‎(1)依据材料一,图1限制了国王哪些权力,简述图2“契约”出现的重大意义。‎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哪些原则。‎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的政体分别是什么。请就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权力:立法权、财政权和军事权。‎ 意义:①以法律形式限制了国王权力,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②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为其他国家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借鉴。‎ ‎(2)原则:分权制衡(或三权分立)和民主原则。‎ ‎(3)政体: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 认识: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一中的内容可知主要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和军事权。《权利法案》的意义结合所学内容可从限制国王权力、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民主政治发展提供借鉴的角度进行总结。‎ ‎(2)综合材料二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主要是三权分立和民主。‎ ‎(3‎ ‎)英国的政治体制保留了国王,但议会占据国家中心地位,所以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国家政体,属于民主共和制。认识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其政权性质和维护的阶级利益的角度进行总结。‎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战后期以及战后初期,美、苏两国围绕这一核心问题逐渐走向了历史学家所公认的“冷战”。这一世界格局的出现,极大影响了很多国家在此时期的“选边站队”。‎ 材料一 1945年春德国投降的时候,苏联和美国之间的联盟正在瓦解。随着和平的来临,昔日的伙伴为了他们各利益逐渐放弃了合作,两个对手之间的敌意导致一个世界分裂为两个的世界。‎ ‎“二战”后仅25年、也即70年代,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捍卫自己及盟友的利益。‎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1)材料一中的“分裂的世界”和70年代“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分别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二战结束后导致美苏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美国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捍卫自己及盟友的利益”?‎ ‎【答案】(1)两极格局(美苏对峙);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2)因素:国家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对外战略等。‎ 措施: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建立 ‎【解析】‎ ‎【详解】(1)根据“两个对手之间的敌意导致一个世界分裂为两个的世界”可知“分裂的世界”指的是两极格局。根据“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可知“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指的是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2)根据“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捍卫自己及盟友的利益”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美苏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由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和对外战略等。美国“捍卫自己及盟友的利益”的措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有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组建北约等。‎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1956~1974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56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建交国家数 ‎25‎ ‎49‎ ‎54‎ ‎69‎ ‎87‎ ‎88‎ ‎95‎ 材料三 从1978年到1986年,中国国防经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大幅减少。与此相对应的是,基本建设投入、科教文卫投入、城市维护建设投入等财政支出大幅增长,10年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超过9%,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的哪两项成就?‎ ‎(2)材料二的图表数据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了哪一新局面?这一新局面与材料一的外交成就有什么联系?‎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国家经费投入有什么变化?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2)局面: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多;联系:材料一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为之后其他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奠定基础,同时,也说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3)变化:国防经费的投入不断减少,国民经济发展的投入增加 原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和所学内容可知反映的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分别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关系正常化。‎ ‎(2)局面: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可以看出,从1956—1974年,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多。联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关系正常化都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奠定基础,说明支持国家外交的主要是国家实力,“弱国无外交”是有一定道理的。‎ ‎(3)根据“从1978年到1986年,中国国防经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大幅减少……基本建设投入、科教文卫投入、城市维护建设投入等财政支出大幅增长”可知变化是我国国家经费在国防上的投入不断减少,但在国民经济发展上的投入不断增加。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集中力量进行国内经济建设。‎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