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选修) 2019.1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答题时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务必填涂在答题卡上。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90分钟,总分为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等。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 A. 周王室安全 B. 宗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 C. 王位世袭制 D. 嫡长子继承父亲的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礼乐制度的作用。材料中“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等与周王室安全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这些周礼维系着宗族分封下的家庭关系、君臣关系、邦交关系等,有助于巩固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中“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与王位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无关,故C、D两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又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但自秦以下,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或取自“吉语”,或取自地理方位,或取自俚俗,偶有姓氏命名的,也大多与当地实际居民姓氏无关。秦以后的村落命名变化从本质上体现了 A 宗法观念弱化 B. 专制集权强化 C. 风俗观念演化 D. 社会治理僵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以前“以封地为族姓、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而秦以后,族群社会被编户齐民社会取代,村落名字也随之变化,反映出分封制的废除,本质上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B选项符合题意;宗法血缘关系至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A选项排除;材料与风俗观念的演化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社会治理僵化的说法明显错误,D选项排除。 3.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A. 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 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D. 察举制度逐渐形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反映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体现贵族政治的特点。“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反映了世卿世禄制被破坏,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答案为C。分封制开始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官僚政治 4.在中国古代,折扇是文人墨客们的随身之物,在折扇上题诗作画是文人的一种雅好。如图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一幅扇面。其中 A. 突出了圆润挺拔的书法意趣 B. 体现了浓墨重彩的工笔风格 C. 抒发了淡泊高雅的情怀追求 D. 秉持了自然天成的写实主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人画两大特征是强调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材料中的扇面表达了郑板桥淡薄高雅的情怀,C选项符合题意;书法只是扇子表达的一方面,A选项排除;工笔画即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写意,并非是写实,D选项排除。 5.1864年曾国藩在江宁府学创建金陵官书局,刊印图书以经史为主,诗文次之,其对编译西方科技著作也颇为重视,刊印了《几何原本》、《重学》、《圆曲线说》、《则古昔斋算学》等书籍。曾国藩此举旨在 A. 兴办民用工业以自强求富 B. 重整儒学以镇压太平天国 C. 中西兼备以推动思想启蒙 D. 以中学为本辅以强国之术 【答案】D 【解析】 “刊印图书以经史为主,诗文次之,其对编译西方科技著作也颇为重视”说明曾国藩实践中体西用的思想,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民族工业信息,A错误;太平天国此时已经失败,B错误;思想启蒙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6.严复发表《原强》一文,指出:“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由此可见严复更主张 A. 倡导富国强兵 B. 学习西方制度 C. 突出中西差异 D. 关注民众启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富国强兵和学习西方制度都属于严复所说的“标”而非“本”,严复所说的“本”指的是“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根据“ 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可知严复更注重“本”而非“标”,即更关注民众的启蒙,与突出中西差异更是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是本题的关键信息,由此可知严复更关注的是“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的“本”。 7.梁启超述其师:“以改制言《春秋》,以三世言《春秋》者,自南海始也。改制之义立,则以为《春秋》者,绌君威而申人权,夷贵族而尚平等,去内竞而归统一,革习惯而遵法治,此南海之言也。”在梁启超看来,其师改制之旨趣在于 A. 终结君威 B. 立宪共和 C. 全盘西化 D. 启蒙维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以为《春秋》者,绌君威而申人权,夷贵族而尚平等,去内竞而归统一,革习惯而遵法治,此南海之言也”体现的是康有为利用托古改制来宣传变法维新的合理性,D选项符合题意;终结君威、立宪共和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未涉及,AB排除;全盘西化和引用儒家经典的说法相矛盾,C选项排除。 8.1860年代至1890年代,西学中源说最为盛行,其基本观点是:西学源出于中国,是中国流传出去或从中国学去的,中国学习西学尤其是器物,是恢复自己的旧物,不是学习西方。这一时期的西学中源说,客观上有利于 A. 减轻引进西学的阻力 B. 避免中西文化的冲突 C. 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 D. 消除中西学之间差异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西学中源”认为西学主要发源于中国,中国学习西方主要是恢复自己旧物。这主要是为因为中国的守旧势力强大,而“西学中源”说法提出有利于减少引进西学的阻力,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对西方的学习,C选项排除;消除的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 9.1913年,康有为在《不忍》杂志上刊文:“自秦、汉已废封建,人人平等,„„一切皆听民之自由。凡人身自由,营业自由,所有权自由,集会、言论、出版、信教自由,吾皆行之久也矣。”这一言论 A. 证明了自由平等是我国的传统观念 B. 代表了这一时期思想启蒙的方向 C. 阐释了辛亥革命共和思想的合理性 D. 美化了秦汉以来的专制君主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就存在人人平等及集会、言论、出版、信教自由等人权,这与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史实是不符合的,说明康有为美化了秦汉以来的专制君主统治,D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A选项排除;康有为这一思想主要是为变法维新服务,B选项排除;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而C选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 10.“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此言论刊载于中国近代某代表性报刊。该报刊最有可能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材料论述的是三民主义,孙中山第一次在《民报》上阐述该思想,故B正确;A和C是维新派宣传思想报刊;D属于新文化运动报刊。 11.《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具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下列对该《宣言》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A. 主张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B. 有助于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 C. 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 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作了新解释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宣言》内容可以知道,反映的是1924年1月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在《宣言》之前,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2.1923年梁启超曾言:“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梁启超这段话 A. 解释了中体西用的局限 B. 表彰了辛亥革命的贡献 C.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转型 D. 分析了新文化运动起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群众思想觉悟低,强调的是思想解放的必要性,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的思想,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的重要性,表彰了辛亥革命的贡献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分析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原因,与推动新文化运动的转型无关,C选项排除。 13.“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这表明陈独秀旨在 A. 否定孔教传统的是非和价值标准 B. 肯定孔教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 C. 强调孔子个人学说不合现代生活 D. 从现代生活角度重估孔教的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陈独秀反对的不是孔子本人,而是反对孔子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地方,显然陈独秀是要求从现代生活角度重估孔教的价值,故D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否定孔子本人也不是否定孔教的价值,故A项和C项错误;材料也不是肯定孔教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故B项错误。 14.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但它并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重要的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新文化运动重建的现代价值原则主要是 A. 自由与法治 B. 民主与科学 C. 人权与平等 D. 理性与科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但它并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重要的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科学,B选项符合题意;自由与法制、人权与平等和理性与科学不属于新文化运动重构的现代价值,ACD选项排除。 15.史家李剑农指出,真正社会主义团体的成立是在新文化运动发生以后,并不是说到了此时中国已经有了若干的大资本家,需要社会主义,而是到了此时受了俄国革命的刺激,新文化运动的急进分子在思想上起了变化。该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团体的成立是 A. 源自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C.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 D. 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刺激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真正社会主义团体的成立是在新文化运动发生以后,……而是到了此时受了俄国革命的刺激,新文化运动的急进分子在思想上起了变化”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团体的建立主要是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的推动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俄国革命的刺激,A选项排除;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未涉及,BC选项排除。 16.1930年,在上海的中共中央看来,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正统观点相比较,毛泽东的“异端”观点越来越表现出“离经叛道”的趋向。当时,该“异端”观点最有可能是 A. 突出强调农民对中国革命的意义 B. 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路线 C.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 D. 肯定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和关键句“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正统观点相比较”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断,当时中共和共产国际的主张是“中心城市暴动”,而毛泽东则是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突出了农民的作用,故A选项正确;B选项的主张是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主张,而非毛泽东的主张,故错误;C选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抗战期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错误;D选项,是双方的共同主张,不能够体现出“异端”,故错误。 17.“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该论断出自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井冈山的斗争》 C. 《新民主主义论》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将民主主义任务与社会主义的任务分开完成,中国的革命分两步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农民问题,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井冈山的斗争》解决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新民主主义论》解决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问题, C项正确。《论十大关系》论述结合国情建设社会主义,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8.“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以支持内地工业;适当降低国防建设比重,增加经济建设费用。”这些主张最有可能出自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人民民主专政》 C. 《论十大关系》 D.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十大关系》论述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论》运用马列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学说,结合中国革命的特点和经验,全面而透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和纲领,区别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粉碎了反动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荒谬理论,A选项排除;《论人民民主专政》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B选项排除;《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利于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D选项排除。 19.“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他只想让人们记住他是一个凡人,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材料中“他” A.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是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的核心 C. 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D.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C 【解析】 由“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故本题答案选C项;AB项对应的是毛泽东;D项对应的是江泽民。 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学生结合邓小平的相关史实做出选择。 20.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与中央同志谈话说,“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他同时还指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邓小平的看法旨在 A. 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 B. 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C.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D. 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答案】B 【解析】 【详解】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故排除A项;根据“1977年5月24日”、“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邓小平的看法是对文革期间教育乱象的拨乱反正,故选B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在20世纪50年代,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21.1985年邓小平接见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这表明 A. 计划经济已经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B.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 C. 发展生产力是实践检验标准之一 D. 计划和市场是社会性质判断标准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强调的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C选项符合题意;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的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B选项排除;计划和市场只是手段,并非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D选项排除。 22.“他感觉自己使动力学成为成熟的科学,感觉自己空前揭露了惊人巨大的宇宙,拓宽了人类心灵和眼界„„他与开普勒共同承认哥白尼,也与牛顿共同展示了天空的法则。”材料中的“他” A. 提出太阳中心说理论 B. 建构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C. 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D. 阐明了时间空间本质属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与开普勒共同承认哥白尼,也与牛顿共同展示了天空的法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他”指的是伽利略,伽利略最大的成就就是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C选项符合题意;哥白尼提出的是太阳中心说,A选项排除;相对论和量子论构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B选项排除;D选项是相对论的内容,排除。 23.“经过20余年的经营,17世纪科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出版了。该书对欧洲知识界心灵的影响程度,唯有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可与比拟。”材料中的“该书” A. 认为时空与运动都是相对的 B. 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 C. 否定了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 D. 解决了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科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出版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经典力学体系,B选项符合题意;AC选项属于爱恩斯坦的成就,是在20世纪初提出的,排除;D选项属于量子论的成就,是在20世纪初提出的,排除。 24.美学家蒋勋说:“□□□□鄙弃新古典形式上的稳定,鄙弃教条式的理性,相信真诚的内在激情可以激发人类创造力的最大潜能,也可以激发人类最高贵的情操。”最适合填入“□□□□”的文字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相信真诚的内在激情可以激发人类创造力的最大潜能,也可以激发人类最高贵的情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浪漫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主观感情抒发,深入挖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现实主义强调的是关注社会问题,典型的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B选项排除;印象主义强调的是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C选项排除;现代主义强调的是反传统,反理性,D选项排除。 25.“他们拿起画笔,没有历史的包袱,没有沉重的使命;他们只是要书写愉悦的心情,描绘那些跳动在树叶、水面上的光……他们摆脱了长久以来主宰西方美学的古典符号,他们以自己的语言书写自己的时代。”与该风格类似的美术作品是( ) A. 《法国大革命》 B. 《拾穗》 C. 《格尔尼卡》 D. 《日出·印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他们只是要书写愉悦的心情,描绘那些跳动在树叶、水面上的光”可知这描述的是印象派美术作品,印象派画家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故D项正确。A项是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美术作品《自由引导人民》,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现实主义美术作品《拾穗者》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格尔尼卡》不符合题意,排除。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26.“士”的变动与中国的社会变革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立诸侯),诸侯立家(卿大夫称家臣),卿置侧室(众子,与正室嫡子相对),大夫有贰宗(次子为贰宗),士有隶子弟(士卑,不能自行分封,只能以本族子弟为隶属),庶人、工、商,各有分亲(以亲疏为别),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春秋左传正义卷第五桓公元年至二年》 材料二 “士”在每一时期的变异也就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从汉到清两千年间,“士”在文化与政治方面所占据的中心位置是和科举(广义的)制度分不开的。通过科举考试(特别如唐、宋以下的“进士”),“士”直接进入了权力世界的大门,„„着眼于此,我们才能抓住传统的“士”与现代知识人之间的一个关键性的区别,清末(即1905年)废止科举的重大象征意义在此便完全显露出来了。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及春秋早期的社会分层情况,并指出这一时期“士”的地位。 (2)据材料二,归纳从汉到清两千年间“士”的阶层特征,并指出推动传统的“士”阶层向现代知识人转换的关键性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士’在每一时期的变异也就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分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贵族阶层;庶人、工、商属于平民阶层。 地位:“士”为贵族阶级中之最底层(或“士”为低级之贵族)。 (2)特征:知识阶层(有文化优势);权力阶层(有政治优势);得益于科举制。 因素:科举制被废除 (3)理解:“士”的变动与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相互影响,彼此促进 【解析】 【详解】(1)分层及士的地位:根据材料“故天子建国(立诸侯),诸侯立家(卿大夫称家臣),卿置侧室(众子,与正室嫡子相对),大夫有贰宗(次子为贰宗),士有隶子弟”可知西周时期的统治阶层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其中士的这一阶层处于贵族阶级之中最底层;根据材料“庶人、工、商,各有分亲(以亲疏为别),皆有等衰”可知平民阶层分为庶人、工、商。 (2)特征:根据材料““士”在文化与政治方面所占据的中心位置是和科举(广义的)制度分不开的”、““士”直接进入了权力世界的大门”可知士的阶层具有文化优势和政治优势。因素:根据材料“清末(即1905年)废止科举的重大象征意义在此便完全显露出来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的阶层优势主要是通过科举制导致的。 (3)认识:根据材料““士”在每一时期的变异也就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的阶层变动主要和社会变革息息相关。 27.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长路漫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近百年来大家所讨论的皆是大我的问题,无论是国家民族危机,还是中西文化之差异,皆是以群体为单位,很少以个人为单位。中国人多数在探索与集体存亡有关的问题(救亡图存的迫切需要),亦即先就大我来探究,小我因而没有真正深入去发挥。 ——余英时《自我的失落与重建——中国现代的意义危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所呈现的主要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近代中国前八十年思想文化史的相关知识,以“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与社会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特点: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文化之间冲突交汇(相斥相纳);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或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通过认识西方文化来认识中国文化(或认识自身)。 (2) 论点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在西方影响下,寻求变革,救亡图存,但对个人关注不够。 单纯讲“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只能得 论据 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 属于“探究大我,寻求变革,救亡图存”的层面。 超过时间范围内的史实酌情扣。 使用2个不同层面3个以上论据论证的,得;只使用第1个层面3个以上论据论证的,最多得。 洋务思潮,“中体西用” 维新思潮,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思想兴起,自由平等博爱 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思想高涨 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 “近代中国人多数在探索救亡图存(群体、大我)有关的问题,但对个人与自我认识不足”的层面 论证 普通论证,并结合2个史实论证的 立论完全错误,字数特别少的给。 结合3个以上史实论证的,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表达流畅,语言准确。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可归纳出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文化之间冲突交汇;根据材料“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可归纳出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根据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可归纳出通过认识西方文化来认识中国文化。 (2)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撰写。依据材料的信息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在西方影响下,寻求变革,救亡图存,但对个人关注不够”的角度提取观点。论证结合所学从新思想萌发、洋务思潮,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君主立宪、革命思潮,民主共和思想兴起、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思想高涨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等角度思考回答即可。 28.(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在处理“国与民”的关系上,梭伦改革和商鞍变法各有选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校伦改革的各项原则较其细节更为重要。校伦通过用法律手段恢复最下层各阶级的人身自由权利以及加强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他把国家(注:指稚典城邦)笠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的法律经宗教仪节而斌有神圣之意: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 对城邦内每一个阶级他都适度地给予责任,他倡导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社会公正的理想。他诉之于理性、自由、温和与人道。雅典时常不能达到校伦的标准,但它承认这些标准是其永恒的遗产。 ——摘编自哈蒙德《希腊史》 材料二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于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极。……商鞍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中协调“国与民”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答案】(1)原则: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维护城邦利益;实行法治;责任适度,倡导公正;注重人道主义。 (2)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3)价值取向:梭伦改革中城邦重视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视城邦与公民为一体;商鞍变法中国家控制民众,民众只是政府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 【解析】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据材料一中“梭伦通过用法律手段恢复最下层各阶级的人身自由权利以及加强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得出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他把国家(雅典城邦)置于党派或氏族之上”得出维护城邦利益;他的法律“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得出实行法治;“对城邦内每一个阶级他都适度地给予责任,他倡导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社会公正的理想”得出强调责任适度,倡导公正;“他诉之于理性、自由、温和与人道”得出注重人道主义。 (2)目的:由材料二“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得出达到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举措:由材料二中“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得出严刑峻法,什伍连坐;“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得出实行小家庭制,奖励耕战。 (3)两次改革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综合两则材料看出,雅典实行民主政治,重视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民众只是政府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 29.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改变了俄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实行的农民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改革使俄国旧有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等级关系出现了松动,贵族地主虽然保持了他们在封建时代的大部分物质利益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但他们的等级特权开始受到法律的限制,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垄断也发生动摇。工业资产阶级加快成长,到1870年代末,俄国已有工业企业将近28000家。工业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的阶级也开始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重组,资本主义自由主义运动的活跃,必然要求发展滞后的政治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1880年代初,亚历山大二世已经准备成立一个由地方自治代表组成的具有立法咨询性质的全国性机构,但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后,沙皇政权的政治方针从“政府自由主义”转向反动,拒绝实行任何改革,俄国政治生活陷于停滞。1861年农民改革未能解决农民土地不足的问题,以行政权利强化了的村社限制了农民的人身自由,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在政治领域,沙皇政权也不能适应由于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动所提出的变革政治结构的要求。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对俄国社会带来的变化。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局限。 【答案】(1)措施:农奴制改革,农民获得人身解放并可以赎买份地;在地方自治、司法制度及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有限的自由主义改革。 (2)变化:社会结构重组,贵族地主、农民、工业资产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并存;经济结构转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俄国工业企业数量增长;政治结构变化,政府采取有限的自由主义,出现地方自治机构;社会性质转型,从封建农奴制社会逐步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3)局限: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未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以村社限制农民自由;改革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政治改革迟缓并走向停滞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改革使俄国旧有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亚历山大二世已经准备成立一个由地方自治代表组成的具有立法咨询性质的全国性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主要体现为解放农奴和地方政治、教育、司法等方面的改革。 (2)变化:根据材料“改革使俄国旧有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后俄国的社会机构是社会结构重组,贵族地主、农民、工业资产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并存;根据材料“工业资产阶级加快成长,到1870年代末,俄国已有工业企业将近28000家”可归纳出经济结构转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俄国工业企业数量增长;根据材料“亚历山大二世已经准备成立一个由地方自治代表组成的具有立法咨询性质的全国性机构”可归纳出政治结构变化,政府采取有限的自由主义,出现地方自治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奴制改革推动了当时俄国社会的转型。 (3)局限性:根据材料“1861年农民改革未能解决农民土地不足的问题,以行政权利强化了的村社限制了农民的人身自由,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可归纳出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未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以村社限制农民自由;根据材料“沙皇政权也不能适应由于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动所提出的变革政治结构的要求”可归纳出改革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政治改革迟缓并走向停滞。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