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江油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期半期考试 ‎ 2017级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7题,共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48分)‎ ‎ 本部分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 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D、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3、下面为“九卿”的职能表 奉常 郎中令、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掌宗庙礼仪 掌皇宫保卫 掌宫廷车马仪仗 掌司法 掌少数民族及对外事务 掌皇族事务 掌财政税收 掌皇帝私有财政 由此可见,秦朝官僚机构 ‎ A、家国一体色彩浓厚 B、职无常守现象普遍 C、分工明确效率较高 D、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4、董仲舒曾经提出三条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他的这些主张 ‎ A、建立起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B、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C、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 D、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 ‎5、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德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措施 ‎ A、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 B、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 C、是“无为而治”的具体体现 D、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 ‎6、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 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 ‎7、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纷纷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凸显华夏正统地位 B、促进史学发展 C、缓和南北政权矛盾 D、减少变革阻力 ‎8、.有学者认为:唐之王仙芝冠以“天补平均大将军”之名,宋之王小波起事时从“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为号召,明之李自成亦以“均田免粮”为号召,清季之粤匪则以田亩制度为蛊惑固非偶然也。古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 ‎ A. 实现“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 B. 统治者“不抑兼并”使经济严重衰退 C. 土地兼并导致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D. 土地私有制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9.下图为唐宋岁入钱币与实物数量统计趋势图。据图可知,8-11世纪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是 ‎ A. 货币经济长足进步 B. 经济重心南北均衡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自然经济有所发展 ‎10、唐贞观年间有个铁规,“任何官员向皇帝奏事,须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此材料可以表明唐朝 ‎ A. 治国理念的政治智慧 B. 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 C.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 有效防止了君昏臣佞现象 ‎11、.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 种类 概况 固定型店铺 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个体私营 半固定型摊贩 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 流动型摊贩 各类饮食 由此可知,北宋 ‎ A. 社会崇尚奢靡之风 B. 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 C. 专业化市场已出现 D. 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12、.北宋时,商税额在三万贯以上的城市有三十九个。这些城市没有一个不是“州”的治所所在,其中还有很多是“路”的首府。这说明 ‎ A. 北宋统治者奉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 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C. 商品经济发展需政治权力作为庇护 D. 政治中心有发展商品经济的优势 ‎13.下图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村童闹学图》摹本。有人认为这是典型的宋代风俗画,生动再现了当时村学孩童的天真本性;有人则认为画中情节印证了宋代村学管理松散,教学水平偏低的事实。据此可知 ‎ A. 书画作品真实再现客观历史 B. 风俗画以乡村生活题材为主 C. 历史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 历史研究视角影响历史解释 ‎14、.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 ‎ A. 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 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C. 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 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 ‎15、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人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灯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B、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C、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D、重农抑商政策威胁商人利益 ‎16、19世70—80年代,清朝外交官郭嵩焘抨击西方对中国进行侵略“其势日逼、其患日深,同时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延政教,其末有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并呼呼“得其道而顺用之,亦足为中国之利”。此思想 ‎ A. 代表了洋务运动时期的主流认识 B. 直接指导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 C. 反映出对待西方文明的理性态度 D. 与义和团运动提出的主张一致 ‎17、洋务运动早期,洋务派主要借助国家资金发展工业,到了晚期洋务派则转向了发挥私人资本和企业家的作用而着重发展轻工业。这一转变反映了 ‎ A. 市场竞争意识进步增强 B. 工业化主导力量发生转移 C. 实业救国的理念开始践行 D. 民族工业已形成完整体系 ‎18、.读甲午战争后中国官办和商办企业情况表。‎ ‎1895-1913年 设厂数(家)‎ 资本额(万元)‎ 官办和官商台办 ‎85‎ ‎2947.6‎ 商办 ‎465‎ ‎9081.2‎ 合计 ‎550‎ ‎12028.8‎ 据此表可知,1895-1913年间,民营企业 A. 面临的发展阻力在逐渐减小 B. 仍没有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 C. 成为当时近代化的主导力量 D. 办厂规模逐渐超过官办企业 ‎19、1934年初,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改造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实现国民生活的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1935年起,新生活运动配合“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组建劳动服务团并开展国民军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试图在军阀混战中取得优势 B. 以中国传统道德对抗西方文化 C. 客观上有利于全民族抗战 D. 与中共争夺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20、民谣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经过淹,经过旱,经过蚂蚱滚成蛋,经过土匪来捣乱,经过鬼子撂炸弹,经过食堂喝稀饭,经过‘文化大革命’,如今才把盛世见,一天到晚吃白面!”此民谣反映了 ‎ A、中国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B、土地私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国家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D、农民对国家新政策的肯定态度 ‎21、雅典人组织上演悲剧时,要求全体公民不论阶层、职业都要参与进来。戏剧节期间,城里的一切事物都要停止,甚至妇女、奴隶、囚犯都可以出来看戏。为了能让穷人也看得上戏,自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开始给看戏的穷人发放看戏津贴。这些做法旨在 ‎ A、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 B、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 C、实现全体居民的平等 D、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 ‎22、《十二铜表法》规定:私犯是对个人的侵犯,如侮辱罪、盗窃罪、毁伤他人肢体等。公犯是对国家利益的侵害,入叛逆罪、伪造货币罪等。但到罗马帝国时期,出现了私犯公犯化的趋势:严重的盗窃罪、掠取遗产罪等由私犯转换成公犯犯罪。这表明罗马法 ‎ A.适用对象日益扩大 B.法律体系逐渐完善 C.法律的灵活性增强 D.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23、1831年,英国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根据这一发现,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电动机也出现了,电力成为新能源。这说明 ‎ A、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B、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C、实现了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 D、技术革新呈现连锁反应 ‎24、18世纪前后英国农业发展信息 ‎ 时期 作物 耕作 经营模式 农业人口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例 除自己消费外粮食剩余比例 休耕、人工撒种 ‎75%—80%‎ ‎20%—30%‎ ‎17世纪中后期 大麦、小麦三叶草 敞田粗放经营 ‎18世纪前期 玉米、马铃薯 轮作、播种机撒种 大农场集约经营 ‎40%—60%‎ ‎25%—50%‎ 据上表推断 ‎ A、世界市场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出口 B、蒸汽动力机械应用提高粮食产量 C、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D、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导致农业衰退 第Ⅱ卷(主观题 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秧马等。“代耕架”从现代机械角度来看,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农具,的确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项创造。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明清尤然。据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共2270余处,清代3500余处,形成排灌网络。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明朝中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18世纪中叶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并出现以畜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 ‎——摘编自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二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作物的栽培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十六、七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从其他国家引进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的玉米和土豆对英国农业产量的增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英国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17世纪开始英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改良农具方面英国也走在前列,18世纪铁犁取代了木犁,新式农具不断出现,1784年,脱粒机出现,先用人力,后改为马力、水力和蒸汽力推动。早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半期,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个人和排水公司投资,吸引本国和荷兰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他们开掘渠道,疏浚河流,修筑堤坝、桥梁和道路,排干沼泽和洼地积水,将其变成可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16世纪以来,英国出版了大量有关农业的著作。1793年英国建立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业委员会,提供了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信息。‎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7、18世纪中、英农业技术发展的异同(9分)。并指出两国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转型所起的不同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技术发展产生差异的原因。(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期 常见人名 古代中国 福、禄、贵、寿、荣、千秋、延年、延龄、松龄、安、宁、和、顺、富、仁、义、信、忠、孝、德、修、文、武、贤等;‎ ‎20世纪50年代到 ‎60年代中期 建国、建军、和平、爱华、国华、建民、国强、新民、新华、抗美、保国、卫国、跃进、超英、超美、红专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卫兵武、爱武等;‎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波、涛、浪、飞、海、宇、彬、斌、博、璐、鑫、琳、颖、捷、睿、静、洁、莹、晨、露、晓、雪等。‎ ‎——摘编自张书岩《从人名看50年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末唐初,“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高祖武德七年(624),统一全国后,即颁布了均田制和新的赋役制度—租庸调法。这两项措施,与前代相比有显著的不同,均田令取消了奴婢、部曲和耕牛的受田,这反映了当时门阀士族的衰落;禁止地主在狭乡过限占田,农民大多能从政府手中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赋役令中出现“输庸代役”,农民有较多时间进行生产。‎ 唐太宗即位后,君臣以隋亡为殷鉴,继续大力和切实推行均田令,随着疆域扩大,推行的范围远远超过了以往各朝。贞观十四年(640),候君集平高昌后,太宗旋即下诏向西域地区推广均田令。赋役上,轻徭薄赋取代隋炀帝时的竭泽而渔。唐太宗还采取了其他若干措施,如增殖人口、设立义仓等等,“其效至于米三钱,外户不闭”。‎ ‎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初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经济政策调整的意义。(8分)‎ 江油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期半期考试2017级历史试题答案 ‎1——5 B D A C A ;6——10 C A A A A ;11——15 D D D B A ;‎ ‎16——20 C A C C D 21——24 D D A C ‎ ‎25、【答案】(1)相同:采用新式农具;实行新的耕作制度;栽培新的农作物品种;排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农学著作的大量出现;集约型农业进一步发展。(5分)‎ 不同: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基础上的改良;英国,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过渡。(4分)‎ 不同作用:中国,未突破旧体制框架而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动力;英国,推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4分)‎ ‎(2)原因: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农业科技处于总结阶段;(6分)‎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重商主义政策;圈地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思想;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发展。(6分)‎ ‎26、【答案】示例1:看法:中国古代常见人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状况和伦理道德观念。(2分)‎ 说明:福、禄、贵、富贵、荣等常见人名,反映了自然经济形态下人们的理想和诉求。仁、义、礼、信、忠、孝、德,等常见人名则反映了儒家纲常伦理成为古人社会生活中的主导思想。综上,中国古代常见人名来源于古人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10分)‎ 示例2:看法新中国初期的常见人名反映了人民群众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观念。(2分)‎ 说明:建国爱华、解放新华等人名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后的喜悦和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与拥护。抗美保国、卫国反映了朝鲜战争期间和胜利后人民群众对保家卫国的热情,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是人民群众深化国家认同的生动体现。综上,新中国初期的常见人名深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和拥护,是当时中国人民道路自信的生动体现。(10分)‎ 示例3:看法:20世纪50到70年代的常见人名常常与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2分)‎ 说明:建国爱华新华等常见人名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抗美、保国、卫国等常见人名反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跃进、超英赶美等常见人名反映了大跃进运动的历史背景。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等人名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综上,20世纪50到70年代的常见人名往往来源于当时正在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我们今天考察这些事件的社会影响提供了一个视角。(10分)‎ 示例4:看法:80年代以来,中国常见人名政治色彩减弱,呈现多元化特点。(2分)‎ 说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由于长期受“左”倾思想影响,常见人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卫东、卫红、向东、文革、红卫等常见人名。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波、涛、浪、飞、海等象征积极奋斗的字词成为常见人名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等时代热词也没有再成为常见人名,这表明常见人名中的政治色彩逐渐减弱。综上,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中国人名呈现多元化趋势,政治色彩逐渐减弱。(10分)‎ ‎27、(1)特点:吸取前朝教训,顺应时代发展;以农耕为中心,围绕土地占有和赋役制度开展调整;保持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7分,任答两点给4分,答到第三点给3分)‎ ‎(2)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巩固了统一;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推动了西北边疆的开发;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8分,每点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