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高一上期历史月考试题 ‎1.在中国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要随夫,因此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在某些专业技艺、技巧方面有家规行规,如“传子不传女”。这种现象受中国哪种制度的影响。‎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答案】C ‎【解析】‎ 西周的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女儿没有继承权。材料中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随夫,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在某些专业技艺、技巧方面“传子不传女”,这些现象是受宗法制的影响,故选C;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世袭制是贵族时代垄断官位爵位的制度,排除AB;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2.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 A. 分封制的实行 B. 郡县制的推行 C. 科举制的创立 D. 行省制度的创立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划时代的突破’在这里是指分封制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制。故B项正确,A项错误;元朝的行省制度也是按地域划分的,但它不是划时代的制度,故D项错误;C项是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B项。‎ 点睛:解题的关键就是材料“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材料内容表明的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而推行郡县制后的相关现象。‎ ‎3.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就是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过程,下列历史现象不能说明此过程的是 A. 汉朝的中外朝制 B. 陏唐的三省六部制 C. 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D. 元朝的行省制度 ‎【答案】D ‎【解析】‎ 汉朝的中外朝制、陏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都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不符合题意,排除A、B、C;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强化皇权,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相权不断被削弱,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元朝的行省制度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迅速调度粮草。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一现象应当发生在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的废除宰相权分六部,六部由皇帝直接统领,故本题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5.‎ ‎ 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该材料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 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C. 西周的冶炼业十分落后 D. 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古代中国的“鼎”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之所以有这样严格的墓葬用品规定,主要是区别各个奴隶主的身份地位,反映的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答案为B。‎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鼎的认识和理解,要认识到它是权力的象征。‎ ‎6.“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C.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D.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并结合所学可知,如果没有血缘关系所确立的王位继承顺序,那么就会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故D项符合题意。‎ ‎7.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 疆域的拓展 C. 经济文化交流需要 D. 交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 ‎8.《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 皇权的独尊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等级制度的森严 D. 文化专制的扩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可知,宋代第一个是“赵”,明代第一个是“朱”,而这些都是皇帝的姓氏排在首位,主要体现了皇权的独尊地位,故选A;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百家姓》的顺序并非等级顺序,排除C;《百家姓》的排序不能体现文化专制,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联系所学皇帝制度的内容分析解答。‎ ‎9.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C.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分王子弟,以为屏藩”可知封建时代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B正确;西周的分封制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故A错误;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故C错误;周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考查材料阅读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的能力。‎ ‎10.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 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世袭;官僚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官员选拔依据是能力,由皇帝任命,有一定任期。因此“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材料体现的是意义是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A选项符合题意。文治强调的是以文教礼乐治民,而秦朝强调的是法治,B选项排除。专制政治属于皇帝独裁,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D选项排除。‎ ‎11.“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中的“州官”,其最初的职能是 A. 代表中央巡察地方 B. 管理地方行政 C. 管理地方军事 D. 管理地方财政 ‎【答案】A ‎【解析】‎ ‎“州官”就是刺史,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A正确;刺史不符合地方行政、军事和财政,B、C和D错误;‎ ‎12.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 宗法制的终结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D ‎【解析】‎ 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 ‎13.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数目时,收集、使用了以下几类资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A. 《汉书》的记载 B. 民间的传说 C. 史学家的论文 D. 秦简的记述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是考查学生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在收集、使用资料这一点上,应该是最直接的文物最有说服力。分析选项,民间传说可信度是最差的。《汉书》和史学家论文也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只有D项最客观、最原始、最直接,属于一手史料,也最可信。所以答案为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4. 《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 人声鼎沸 B. 鼎鼎有名 C. 三足鼎立 D. 问鼎中原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从夏到西周“鼎”的迁移,“鼎”被赋予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鼎”被赋予国家权力的象征,符合题意。‎ ‎15.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论证郡县制的作用,因此排除D。‎ ‎16.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B ‎【解析】‎ 题中,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这是弱化相权、强化君权的反映。‎ ‎17.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 郡县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所以C符合题意。A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A。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B。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C ‎18.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不断完善,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积极影响是 A. 发展社会经济 B. 抵御侵略 C. 加强交流 D. 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出现于战国时期,确立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发展古代社会经济、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抵御外来侵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其最主要的作用是维护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D项正确,ABC错误。‎ ‎19.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重传统开始改变 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答案】C ‎【解析】‎ 从北宋初期到北宋中期,御史的监察权增强。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也是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A项“相位之争”、D项“基本对等”错误,B项开始改变是是西汉武帝时。‎ ‎【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斗争。‎ ‎20.唐太宗重申三省制,凡军国大事,由中书舍人各抒已见,并且署名。,制敕草成后,经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再送门下省,交由给事中、侍郎驳正;复奏以后,然后施行。“由是鲜有败事”。据此可知,唐太宗这一做法 A. 减少了决策失误 B. 加强了君权剥夺了相权 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扩大了中书门下的职权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可知,三省制利于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故A正确。ABC材料无法反映,排除。‎ ‎21.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分析,明代内阁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D正确,A是科举制特点;内阁并不能领导六部,B错误。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C错误。‎ ‎22.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主要条件 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材料“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在中国古代,伴随着每年一次分裂之后的再次统一(兼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为完善。所以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 ‎23. 《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中写道:“如果以为沿海和长江的炮声与白旗,已经在国民中掀起了多么巨大的精神波澜和情绪风涛,那便是属于今人想当然的自作多情。”由此可见 A. 鸦片战争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后人夸大了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C. 鸦片战争没有唤起中国人的觉醒 D. 清军在鸦片战争中进行孤军奋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鸦片战争已经在国民中掀起了多么巨大的精神波澜和情绪风涛,那便是属于今人想当然的自作多情。”说明鸦片战争并未真正唤醒中国民众的民族反抗意识,答案选C,A B两项说法错误, D项材料中并无体现。‎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鸦片战争 点评: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是高考中的常考点,但难度较小,考查角度多涉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但近年来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或从新史观的角度看待传统重大历史事件的情形以越来越明显,希引起注意。‎ ‎24.在“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的讨论课上,部分同学提出了“太平天国运动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想法。以下内容可以支持他们论点的有 ‎①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②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③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④《天朝田亩制度》实为农民阶级不切实际的空想,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是历史的倒退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近代化的最大阻力是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③的选项ABD;①④表述符合题意,故选C。‎ ‎25.魏源就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曾作诗:“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魏源热情讴歌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②魏源认识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③魏源声讨投降派为侵略军解围的可耻行径 ‎④魏源公开反对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可知,魏源认识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讴歌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根据“此日翻看吏纵夷”可知,魏源声讨投降派为侵略军解围的可耻行径,①②③正确,故选C;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维护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④错误,故排除ABD。‎ ‎26.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了一百多年的被侵略的历史,也开始了向西方学习,摆脱侵略扩张的历史。‎ 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 ‎——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 在鸦片战争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对外贸易主要是输出茶叶、农产品、经济作物,贸易的中介是银元。在银元方面中国方面是入超的,这个对我们财政上是有利的。但是英国人很快找到了一个有利的武器,就是鸦片。‎ 因为英(国)政府的鸦片烟,除去对商人得了很大利润外,英(国)政府很多税收是从鸦片里面得的。所以它(鸦片战争)背后实际上是英国政府在那里支持。‎ ‎——《民族复兴解说词》‎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背后“英国政府在那里支持”的原因。‎ ‎(2)试分析“一个有力的武器”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答案】(1)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急于打开国际市场;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2)白银大量外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官场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银贵钱贱,影响百姓生活;毒害国人身心健康。‎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结合所学,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根据“英(国)政府的鸦片烟,除去对商人得了很大利润外,英(国)政府很多税收是从鸦片里面得的”,分析得出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2)“一个有力的武器”是走私鸦片,结合所学,分析英国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即可,可从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官场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影响百姓生活、毒害国人身心健康等角度分析回答。‎ ‎27. 礼仪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艺祖(宋太祖)即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座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历程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与相权的变化,并概括其趋势。‎ ‎【答案】(1)汉代,君为臣起立;晋至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大臣地位越来越低下,以致丧失基本人格;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走向极端。‎ ‎(2)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二府三司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趋势: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 ‎【解析】‎ 试题分析:‎ ‎(1)材料一比较容易读懂,依据材料归纳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演变: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大臣地位越来越低下,以致丧失基本人格。‎ ‎(2)回归教材概括归纳,秦汉专制主义表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唐宋专制主义表现:三省六部制、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措施;明清专制主义表现: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设军机处等。这种变化反映出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权与相权的变化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