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六)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新版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六)

2019-2020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 案(六) 评卷 人 得分 一、单选题:共 40 题 1.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 “社 ”是土神, “稷”是谷神,但 “社稷 ”却 被用作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 非常重视祭祀活动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 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重要性 2.“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 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年代里, “布衣”中的 “布”是指 A. 丝织品 B.棉纺织品 C.毛纺织品 D.麻纺织品 3.东汉南阳太守杜诗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 百姓便之 ”。“水排”主要应用于 A. 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4.“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 优美的艺术。 多么诱人, 精致脱俗, 来自中华, 它的故土 (景德镇 )。” 这是 18 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A. 瓷器 B.丝绸 C.铁器 D.青铜器 5.18 世纪中后期的英国 “选择了海洋 ”,中国却 “选择了陆地 ”。“选 择了陆地 ”是指中国 A. 重视塞防忽视 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 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 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 交通 6.“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 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 材料里的 “它 ”最有可能的是 A. 海上丝绸之路 B.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 C.新航路的开辟 D.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 7.西方史学家指出 “17世纪和 18 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 艺术、哲学,完全入迷了。 ”然而到了 “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 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与引起此兴趣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A. 中国资源的丰富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需 求 D.世界市场的形成 8.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之为 “蒸汽时代 ” 和 “电气时代 ”。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机械特色不同 B.通讯工具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 D.交通工具不同 9.18 世纪中后期, 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 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 准确的是 A. 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巨大飞跃取代缓慢增长 10.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看到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着洋务 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这座城市应该是 A. 苏州 B.重庆 C.上海 D.北京 11.清代是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重要时期。这种 “过 渡”开始于 A. 康乾盛世时期 B.鸦片战争之后 C.洋务运动时期 D.辛亥革命之后 12.李鸿章说: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 的老虎 ”。这表明洋务运动 A. 没有实现富国强兵 B.局限于创办军事工业 C.深受顽固势力阻挠 D.向西方学习毫无价值 13.“嫂嫂织布,哥哥卖布 ⋯⋯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 饿倒了哥哥嫂嫂 ”,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 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 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14.1912年,孙中山对袁世凯说: “十年之内,大总统非公莫属。 ”“希 望您当十年总统,十年之内我筑成铁路二十五万里,您练精兵五 百万。 ”这段话反映了孙中山的救国理念由革命救国转向 A. 实业救国 B.教育救国 C.军事救国 D.法制救国 15.宋教仁在 《代草国民党大政见》 中认为: “中国今日苟欲国强, 必先致富。以国内贫乏之状况,则目前最丞之举 ”。宋教仁的主张 是 A. 鼓励发展工商业 B.引进外国资金技术 C.增强国 家军事实力 D.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16.有报纸载文感叹: “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 蹄之下,而消灭于 ⋯⋯ 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 ”此种状况出现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7.20 世纪九十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 “满弓待发 之箭”:“弓”比喻为 1984 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弦” 比喻为 1996 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人动脉京九铁路。那么, “箭 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比喻是 A. 深圳 B.珠海 C.海南 D.浦东 18.下图显示的是 20 世纪 60 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绿 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 政治观念 B.审美情趣 C.生活水平 D.国际潮流 19.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 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是 A. 粮票―→股票 B.大人―→先生 C.法币 ―→ 人民币 D.臣民 ―→ 公民 20.20 世纪 60 年代末,灰、绿、蓝成了中国服装的主色调,肥、 大、宽成了中国人服装的基本式样,军装和 “干部服 ”盛行。材料 反映了 A. 国家的贫穷落后 B.舒适休闲的生活方式 C.“左 ”倾思想盛行 D.紧跟当时的世界时尚 21.下图中引起文成公主 “千年一叹 ”的现象是因为西藏地区 A. 交通工具的进步 B.通讯工具的进步 C.大众传媒 的发展 D.社会习俗的变革 22.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 柁,动如绕指柔。 ”这是在描写 A. 电话 B.汽车 C.电报 D.火车 23.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 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A. 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影响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辛亥革命时期的变化 24.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 C 到 D 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一五 ”计划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大跃进 ”运动的开展 25.下图是《广州日报》曾经刊登的反映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社会 现象的讽刺画。下列最有可能与此有关的是 A. “人民公社化 ”B. “大跃进 ” C.“一五 ”计划 D.“文化大革命 ” 26.下图是上世纪 80 年代的漫画《来自家乡的喜讯》。该漫画讨 论的主题主要得益于哪次会议的决策 A. 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 27.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指出: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A. 借鉴资本主义 经验 B.改变计划经济 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 配置 D.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 28.自由放任主义认为,社会经济中有一只 “看不见的手 ”。“看不 见的手 ”指的是 A. 市场调节 B.国家干预 C.刺激消费 D.政策导向 29.罗斯福就职演说: “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 可做 ⋯⋯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 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 ”为解决这一问题, “新政 ”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实行社会救济 B.兴办公共工程 C.调整农业政策 D.完善社会保障 30.1933 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 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之间的竞争 31.20 世纪 80 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指出, “社会有一个梯 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 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文中的 “安全网 ”应理解为 A. 社会保障政策 B.强大的国防体系 C.劳动安全保护 法 D.发展农业生产 32.列宁曾讲过: “我们用 ‘强攻 ’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 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 “尝试 ”指的是 A. 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33.在苏俄 (联 )实施的农业政策或措施中,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最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 A. 余粮收集制 B.固定的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种植玉米运动 34.“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 (俄 )的社会主义建设里 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这段文 字评价的是 A. 十月革命 B.余粮收集制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运 动 35.“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 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是对前苏联一 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 “蛮干 ”主要表现在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C.实现农 业集体化 D.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3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国际货币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与国 际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学家》杂志指出 “迫切需要货币方面的 国际协议 ”。由此建立了 A. 金本位制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欧洲统一货币 D.多种新货币体系 37.面对世界金融危机,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称,全球可能需要 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 “重返纪律 ”。对 “重返纪律 ” 的正确理解是 A. 规范世界金融秩序 B.强化美元对世界的作用 C.提高欧元的影响力 D.重新建立世界货币体系 38.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 政治、经济组织的先后成立,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 方向是 A. 全球化 B.多极化 C.一体化 D.制度化 39.历史探究小组在介绍某国际组织时说: “成员从南半球到北半 球,从亚洲、大洋洲到南北美洲。其中,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也有现代崛起的工业国家;有主权国家,也有地区;有的领土横 贯大陆,有的是浩瀚大洋中的岛屿 ”。这一国际组织是 A. 北美自由贸易区 B.亚太经合组织 C.欧洲联盟 D. 东南亚国家联盟 40.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国家主权正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 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 利,向 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 权利。此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 信息化趋势 B.全球化趋势 C.多极化趋势 D.城市化趋势 评卷 人 得分 二、综合题:共 1 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 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 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 50 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 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 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 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 ⋯⋯1953 年经济建设实 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 这是已经定了的 ⋯⋯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 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 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 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 是不存在的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 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 中的 “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 ”主要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中 “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 ”的含义是什么?此后中共 八大对我国工业化建设明确了怎样的任务?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 地神和谷神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是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社稷与宗庙 同为国家的象征,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故本题答案 为 B 项。 2.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纺织业的成就。题干的关键信息是 “劳动人民 ”和 “诸葛亮生活的年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生活在三国时期,选 项 A 是贵族的服饰, 排除;选项 B 在宋元时期成为劳动人民的衣被原料, 排除;选项 C 是英国的手工业, 排除;选项 D 是宋元之前劳动人民的衣 被原料,故选 D。 3.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及冶金工业。材料信息 “造作水排, 铸为农器 ”表明水排应用于铸造及冶金行业,按照历史时期和金属工具 用途来看,应该是冶铁,答案为 D 项。 4.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从题干信息 “景德镇 ”可以直接判断 是瓷器,答案为 A 项。 5.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政策。 18 世纪中后期是英国的工业革 命开展的时期,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原料与市场的需求,英国走上海外扩 张之路。而此时的中国在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之下封闭保守,所以答案 为 C 项。 6.C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 孤立的状态, 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 C 项符合题意。 海上丝绸之路, 是中外国家间的和平交往,对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的变化影 响不大,排除 A。根据所学知识,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和英国建立日不 落帝国也没有改变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排除 B、D。 7.C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 17、18 世纪西方在经历启蒙运 动且此时的中国综合国力强大,欧洲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入迷,为启蒙 运动提供支持。 A 项不符合题意, B、D 两项时间不符。 18 世纪末,欧 洲经历工业革命,需要开拓原料产地,此时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感兴趣, 故正确答案为 C 项。 8.C 【解析】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蒸汽时代 ”和 “电气时代 ”的说 法是依据两次工业革命的动力革新而言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瓦特改 良蒸汽机为标志的,把蒸汽机运用到生产当中,提高了生产力,所以称 为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继而发明 了电动机,电力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应用,所以是电气时代。由此可知, C 项正确。 9.C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18 世纪中后期在英国出现的较为深 远的革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它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械化的工厂大 工业的飞跃,故答案为 C 项。 10.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分布特点。符合材料 “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同时并存 ”的只有上 海,上海有洋务企业中的军事工业轮船招商局,民族企业发昌机器厂, 上海是第一批通商口岸,外商企业较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区域主要 集中在东南沿海,故答案为 C 项。 11.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主要区 别在于生产方式的不同,即是依靠机器生产还是手工劳动。洋务运动引 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故答 案为 C 项。 12.A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意义。材料显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 学技术与军事科技都没办法挽救清政府,清政府终究是 “纸糊的老虎 ”, 并未实现真正的强大,故答案为 A 项。 13.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题中材料 “土布贵,洋布便 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 ”反映了由于外国商品倾销,中国家 庭“纺”与 “织 ”,“织 ”与 “耕 ”分离,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 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自然经济瓦解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 发展,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故答案为 C 项。 A 项与题干说法 相反; B、D 两项材料中无从体现。 14.A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从材料分析得出,辛亥革命成功 以后,孙中山对国家充满期待,产生了 “建造铁路 ”等实业救国思想,故 符合题意的是 A 项。 15.A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题中材料 “以国内 贫乏之状况,则目前最丞之举 ”可以看出,宋教仁的主张是发展经济, 答案为 A 项。 16.D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史实。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关键信息如 “不 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 ”可判断是抗日战争之后, “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 ” 出现于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集团为应对内战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压榨, 故答案为 D 项。 17.D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 “弓”为沿海 开放城市, “弦”为南北交通线, “箭头 ”应处于东方的前端即 “弓”的中点 前方位置。按照题干的时间 “20世纪九十年代 ”推断,最恰当的是上海的 浦东,故答案为 D 项。 18.A 【解析】本题考查 20 世纪 60 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治观念对服饰的 影响。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人爱穿军装个个爱戴军帽,是当时 最为时髦的衣服。那个时候,全国的人都为拥有一身绿军装而自豪。在 原有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风尚中,又增添了浓烈的革命化、军 事化色彩,所以答案为 A 项。 19.A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建国初期,我国物资比较匮 乏,实行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粮票是凭证。 1992 年以后我国确立了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股份制企业,发行股票,股 票变成了新的凭证,故答案为 A 项。 20.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物质生活变迁。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中国处 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所以本题符合题意的是 C 项。 21.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本题通过历史故事文成公 主远嫁吐蕃来说明当今西藏交通的突破性变化,故符合题意的是 A 项。 22.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及交通发展。 “万钧柁 ”是对火车的 形象比喻,答案为 D 项。 23.C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在近代,男女平等,推行公 历出现于辛亥革命之后,所以答案为 C 项。 24.C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图片显示 C 到 D 点时 间为 1960年—1965 年,在大跃进之后、 “文革”之前政府对经济进行了 调整,提出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故答案为 C 项。 25.B 【解析】本题考查大跃进历史。漫画暗示 “浮夸 ”、“放卫星 ”,应该是大 跃进时期,故答案为 B 项。 26.B 【解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漫画的寓意是 农民都有属于自己的田地耕种,这是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故答案为 B 项。 27.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 察,他指出,特区姓 “社 ”不姓“资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 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手段,解 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所以答案为 D 项。 28.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自由放任主义又叫无 干涉主义, 它主张让政府放手让商人自由进行贸易。 认为市场应该由 “看 不见的手 ”进行调节。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是社会经济中 “看不见的手 ”, 而国家的调控是市场经济中 “看得见的手 ”,故本题答案为 A 项。 29.B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措施。由题中材料 “人民有工作 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 ”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基于此的举措是兴 办公共工程,缓解就业压力,故答案为 B 项。 30.C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措施。 生产过剩, 价格必然下降, 那么就可能会造成商品滞销,企业亏本,破产。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 了大量牲畜这种极端的措施,就是为了控制产品数量,提升产品价格, 避免经济继续恶化,故答案为 C 项。 31.A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材料中 “梯子和 安全网 ”是象征性的说法, “梯子“的含义是指社会存在一定的财富高低差 别以驱使人们更加努力的向上奋斗, ”安全网 ”是指建立社会保障的福利 项目,减少因贫富悬殊过大而引发的社会动荡,所以答案选 C 项。 32.D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所讲过的办法及途径体现的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征, 苏俄曾把它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直接途 径,故答案为 D 项。 33.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农民纳 税后的余粮可自由支配,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所以答案为 B 项。 34.C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改革即新经济政策。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当 时俄国的国情相结合,提出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而逐渐 过渡到社会主义,故答案为 C 项。 35.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即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逝世 后,赫鲁晓夫执政。赫鲁晓夫改革期间,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强 求各地扩种玉米,体现了其 “蛮干”的一面,所以 B 项符合题意。 36.B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 “布雷顿 森林体系 ”的建立为二战后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 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故答 案为 B 项。 37.A 【解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 ”建立两大 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 短期资金借贷,目的是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后者提供长期贷款来满 足成员国经济复苏。由此可见, “重返纪律 ”是对世界金融秩序进行规范 整顿,故答案为 A 项。 38.D 【解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 “关贸总协定 ”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 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故答案为 D 项。 39.B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体现南北合作, 包括非洲、大洋洲和南北美洲成员国的国际组织只有亚太经合组织,故 答案为 B 项。 40.B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表现。国际组织、区域合作组织 的产生都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故 B 项正确。 41.(1)原因:苏联工业化模式的成功经验;我国国防安全的需要;建国 初期我国重工业极为落后的现实; 建国初期重工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 展的瓶颈。实践:实施 “一五 ”计划。 (或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 ) (2)含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轻工业和农业。任务:集中力量 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新中国社会主 义工业化建设。侧重考查信息提取能力。 第(1)题第一小问要求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 根据材 料信息很容易概括出答案。 第二小问 “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 ”指的是选择 了苏联工业化模式即 “一五 ”计划的实施。 第(2)题“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 ”的含义在材料中有明确说明。 中共八 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 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是集中力量 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