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理)(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理)(解析版)

广东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下)高一级期末考试 理科历史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如图所示的古代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 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曹魏时期 D. 隋唐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者可知,翻车出现于三国曹魏时期,故C项正确;AB项早于曹魏时期,排除;D项晚于曹魏时期,排除。‎ ‎2.元朝王祯在《农书》中提出农业生产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 注重农时 B. 因地制宜 C. 男耕女织 D. 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农书》一方面强调因时、因地制宜,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根据此原则安排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等活动,反映出古代农业重视技术和人力在土地上的投入以提高农业产量,即体现了农业的精耕细作的特征,故选D。A、B两项均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的观点,故排除;C项所述与材料无关,排除。‎ ‎3.康熙帝一生重视农耕,雍亲王为投其所好,特命宫廷画师以他自己为形象画了二十三幅耕图,以王妃们为原型画了二十三幅织图,亲笔题诗,组成《耕织图》进献。下面是《耕织图》其中的两幅绘图。由此可知,我国农业的特点是 A. 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 男耕女织的基本模式 C. 农业技术领先世界 D. 农民生活的富足安康 ‎【答案】B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幅图是妇女在家纺织,第二幅图是男子在用牛耕田,这两幅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生产方式、技术和工具的改进,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业技术的地位和农民生活的状况,故CD项排除。‎ ‎4.在汉语中,“鼎”作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可追溯到 A. 商周时期 B. 春秋时期 C. 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答案】A ‎【解析】‎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鼎”在当时代表着身份和地位。因此“鼎”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商周时期。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至少应追溯到”的要求,排除B、C、D项。‎ ‎5.“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 A. 战国 B. 秦朝 C. 汉代 D. 宋朝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可得出,“它”是指一种冶铁鼓风装置,根据所学,只有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装置,故C项正确。战国与秦朝都没有这种装置,故错误。材料问“出现”在何时,宋朝迟于汉代,D项错误。‎ ‎6.清政府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反映的实质是 A. 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 B. 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 C. 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生产规模 D. 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即可知有机户、机工的雇佣关系,政府政策反映了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故D项正确。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很弱小,不可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故A项排除。兼并现象是否正常,需具体分析,故B项排除。手工工场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抑商正常 ‎7.《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部佐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汉代乐府诗《羽林郎》中则有“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卖酒)”之句。从历史的角度观察,与秦相比汉代 A. 商业活动冲破了时空限制 B. 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放宽 C. 草市推动了农村经济进步 D. 特色商业街促进饮食业繁荣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分析得出秦朝禁止百姓买酒、卖酒,而汉朝允许私人酿酒、卖酒,说明与秦朝相比,汉朝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有所放宽。故答案为B项。北宋时期商业活动冲破了时空限制,排除A项;草市在唐朝时期出现,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和比较综合的选择题。对于这类题型的解答,首先要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然后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就二者反映的某一类现象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不同点。‎ ‎8.(史料实证——宋代“市”的发展)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能证明宋代“市”发展状况的诗句是 A.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B. 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C. 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D.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答案】A ‎【解析】‎ 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说明商业活动的地点限制已经打破,能证明宋代“市”的发展状况。故答案为A项。“市人日中集”说明商业活动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排除B项;C项反映市和坊分开,说明存在坊市制度,排除;D项说明还存在对商业活动的地点限制,排除。‎ 点睛: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活动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宋朝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9.“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这里的“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在 A. 政府设有专门的经济管理机构 B. “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C. “夜市”在城市生活中越发繁荣 D. “草市”在商业活动中作用显著 ‎【答案】B ‎【解析】‎ 题干所述的“商业革命”发生在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对于古代商业的发展来说,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故选B;A在古代社会一直存在,故排除;CD都是发展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出现的新现象,故与题干中的“革命”不符,所以排除。‎ ‎10. 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 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 在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本是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答案】C ‎【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分析型的选择题,题目的关键信息是重本抑末,桓谭认为:“理国之道,举本业(农业),而抑末利(商贾)。”可知是主张实行重农抑商,C选项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是明中后期,选项A不符合史实;桓谭建议重农抑商,无从提现,不符题意,D选项显然与题意无关。‎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1.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 A. 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 B. 朝贡国可来华自由贸易 C. 各朝贡国贡期一致 D. 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朝贡贸易理解。朝贡贸易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 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贸易行为,其原则是“厚往薄来”,所以A项正确,D项错误。“朝贡贸易”的主导者是明清政府,各国朝贡的贡期也不一样,故B、C错误;‎ ‎【考点定位】明朝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 ‎12.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这表明清政府 A. 禁止中外贸易往来 B. 重视海关税收征收 C. 维护外商经济利益 D. 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B ‎【解析】‎ 材料“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表明清政府比较重视海关税收的征收,在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后,粤海关的税收成为清政府的重要财源,故B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错在“禁止”;设立广州十三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C项错误;广州十三行的设立是闭关锁国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故D项错误。‎ ‎13.为了梦想,为了财富,扬帆起航,向着茫茫大海,向着未知的远方……西方人将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时代”。这个时代产生的世界影响是 A. 打破了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 B. 引起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C. 加快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D. 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西方人将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时代’”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扩张时代”指的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是打破了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因此A选项正确。B、C选项都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不是其世界意义,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欧洲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也是对欧洲的影响,与材料时间及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4.‎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褒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送给生还的18位勇士,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这18位勇士隶属于 A. 达·伽马船队 B. 哥伦布船队 C. 麦哲伦船队 D. 迪亚士船队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522年9月6日”、“第一个拥抱了地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是在1519-1522年间,船队在经过菲律宾时,麦哲伦卷入菲律宾的部族冲突中不幸被杀,其余船员继续完成了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航行横跨三大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从而“第一次拥抱了地球”。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497—1498‎ 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在迪亚士航行的基础上,绕过非洲,到达印度,从而找到了通向东方的新航路,与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与题意不符;D选项错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归途中发现了好望角,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5.“这是一次国际贸易的巨大调整,是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亚平宁半岛(意大利)诸城市迅速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区域集团化 B. 新航路开辟 C. 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亚平宁半岛(意大利)诸城市迅速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来看,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使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没有带来材料信息反映的世界贸易中心的变化,排除A、C、D项。‎ ‎16.荷兰诗人冯德尔曾写道:“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为了爱财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在 A. 15世纪 B. 16世纪 C. 17世纪 D. 19世纪 ‎【答案】C ‎【解析】‎ ‎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商船贩运着世界各地的商品,因此答案为C。‎ ‎17.布罗代尔说:“这场战争的结果将决定大西洋归属宗教改革派还是归属西班牙人,归属西欧人还是归属伊比利亚人。”“这场战争”‎ A. 英国获胜,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地位 B. 荷兰取得独立,成为了“海上马车夫”‎ C. 使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D. 西班牙失败,丢失了海外广大殖民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这场战争的结果将决定大西洋归属宗教改革派还是归属西班牙人,归属西欧人还是归属伊比利亚人”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信奉新教的英国与伊比利亚半岛上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间的海外贸易之争。结合所学可知,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西班牙和葡萄牙与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大海战,在这场战争中,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地位,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1581年荷兰摆脱西班牙的统治而取得独立,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成为“海上马车夫”,但这场战争并非是荷兰和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地位的战争;C选项错误,贸易中心由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D选项错误,此役西班牙战败并未丧失大量海外殖民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8.“这个大战的结果,在海外方面,是英国成为北美和印度的主人翁,为英国他日雄飞于世界立下一个基础。”材料中的“大战”指 A. 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B. 三次英荷战争 C. 英法七年战争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法七年战争使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取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建立了海上霸权,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英国打败西班牙使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衰落,西班牙的殖民地主要在中南美洲,与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三次英荷战争使英国夺得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并未涉及印度,也未使英国成为北美的主人翁;D选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早已成为世界霸主,此时北美也早已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9.“在17世纪,(英国)煤的运输方面的困难,曾是其作为燃料的一大缺陷,但到19世纪30年代后,煤就可以自己运输自己了。”材料现象反映了 A. 煤炭已成为工业主要能源 B. 英国急需煤炭的大量进口 C. 铁路是煤的主要运输方式 D. 近代电力工业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工业革命的内容可知题干中“煤自己运输自己”指的是,以煤作燃料的蒸汽机车成为运输煤的重要工具。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题意并非为体现煤炭的地位;B选项错误,题意并非为体现英国煤的来源,同时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可知,此时英国煤炭基本自给;D选项为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错误;‎ ‎【点睛】本题在理解题意结合工业革命的成果即可得出答案。‎ ‎20. 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业化 B. 信息化 C. 城市化 D. 电气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强调了人们对时间观念的改变,时钟的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这说明时间对人们很重要了,不用再受到太阳的约束。这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和影响,因此选择工业化。‎ ‎【考点定位】工业社会的来临·英国工业革命·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21.托克维尔指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排出纯金的潮流。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对此观点的全面理解是 A. 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 B. 工业文明创造了环境污染 C. 工业文明开创了世界市场 D. 工业文明带来了双重影响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产生了环境的污染,但同时创造了巨额财富,即工业文明带来了双重影响,故D项正确;A B项只表明了工业革命一个方面,是片面的,故错误;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但同时也讲到了工业革命污染了环境,故C项表述是片面。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把握材料信息,ABC只符合材料的部分信息。‎ ‎22.如果没有麦克斯韦在理论上证明无线电波的存在以及赫兹的实验验证,除了幻想家外,谁都不会想到不要导线就可以传递信号。材料可用于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A. 电报成为标志性成就 B. 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 C. 技术推动了科学理论进步 D. 电报发明具有偶然性 ‎【答案】B ‎【解析】‎ 本题以麦克斯韦和赫兹的贡献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解。材料信息“如果没有麦克斯韦在理论上证明无线电波的存在以及赫兹的实验验证,除了幻想家外,谁都不会想到不要导线就可以传递信号”说明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推动了技术的发展,这进一步说明科学和技术紧密的结合了,故B正确;A、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C项与材料逻辑关系颠倒。‎ 点睛:根据排除法可知,A项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科学走在了技术前面,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推动了技术发展,故C项逻辑关系错误。‎ ‎23. 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A. 电力与蒸汽 B. 电力与钢铁 C. 蒸汽与煤炭 D. 煤炭与钢铁 ‎【答案】B ‎【解析】‎ ‎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主要展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工业成果,这也是此次世博会的物质基础,蒸汽、煤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电力与钢铁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符合题意。‎ ‎24.在1925年,美国16家最大财阀控制着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3%,到1929年15家大公司集团控制了全美电力的80%,20个集团控制了98.5%的跨州输送电路等。这反映了 A.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有利于竞争兼并 B. 美国财阀致力于拓展国内市场 C. 技术革命刺激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 垄断组织控制经济命脉的事实 ‎【答案】D ‎【解析】‎ 罗斯福新政是从1933年开始,时间不对,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垄断组织控制国内市场,B偷换了主语,故B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垄断组织产生和发展,C项在材料无体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垄断组织(如财阀、大公司集团等)控制了电力等国家经济命脉,故D项正确。‎ ‎25.一个文弱书生最终成为驾驭干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成就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此人是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奕 D. 左宗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曾国藩。‎ 依据题干,此人的关键信息有“文弱书生”“统帅湘军”,让自己的湘军最终成为政府的支柱,还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结合所学知识,曾国藩书生出身,最后编练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其湘军也成为清后期维护清朝统治的支柱,其本人也成为晚清中兴的第一名臣,其攻陷安庆时就设置安庆机械所,在与太平军交战中早就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之处,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较早的代表,可称为“洋务派之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考点:天朝的危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名师点睛】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26.李鸿章认为“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人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以下近代企业的创办体现李鸿章这一思想的是 A. 福州船政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上海轮船招商局 D. 天津机器制造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岁人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是李鸿章通过创办民用企业达到求富目的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创办的民用工业,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创办的洋务军事工业;B选项错误,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创办的洋务军事工业;D选项错误,天津机器制造局是洋务军事工业。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7.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A. “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 “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 “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 “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与认识。依据所学,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同时注意时间“19世纪70年代初”。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体现出来的是金融危机,B项被排除;C、D两项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洋务运动的内容不符。‎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28. 19世纪80年代的上海诞生了一批由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这些企业集中在 A. 石油化工业 B. 冶金采矿业 C. 机器制造业 D. 轻工纺织业 ‎【答案】D ‎【解析】‎ 中国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因此民族资本家主要以投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轻工业为主,A、B、C项属于重工业,D项属于轻工业。‎ ‎29.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时间,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 ‎30.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为此张謇创办了 A. 发昌机器厂 B. 继昌隆缫丝厂 C. 大生纱厂 D. 汉阳铁厂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张謇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他主张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厂,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发昌机器厂是方举赞和孙英德于1866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B选项错误,继昌隆缫丝厂是陈启源于1873年在南海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D选项错误,保兴面粉厂是1902年荣氏兄弟在无锡创办的著名企业。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1. 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 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 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 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迄今,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A项的表述错误;图片中未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故排除B项;C项的表述与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不符,故排除;图片中“一五”计划期间,工人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展重工业建设的场景体现了工人投身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热情。故选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0世纪50年代探索•“一五”计划 ‎32.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这一成就的取得是由于 A. 一五计划的实行 B. 中共八大方针的指导 C.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中“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是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的结果,故A项正确;中共八大召开是在1956年9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大跃进运动的开展是在195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八字方针是在1960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抓住关键信息“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运用所学一五计划相关知识解答即可。‎ ‎33. 下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 A.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 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C. 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D. 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漫画主题是浮夸风、共产风、高指标、瞎指挥,只有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漫画主题吻合,所以此题答案选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公共食堂好 吃饭不花钱、C.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均根本不能反映漫画主题浮夸风、共产风、高指标、瞎指挥。‎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人民公社 ‎34.如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A. 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 “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 “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图片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大跃进(使)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即可排除A、B、D三项,选择C项。‎ ‎35.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该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②③①④‎ D. ④②③①‎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图片的解读能力。①选项发生在1958年;②选项是文革时期,主要时间段是1966-1976年;③选项发生在1954年;④‎ 选项发生在1997年,所以③①②④的顺序正确,本题选择B选项。‎ ‎36.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选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但没有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A选项错误;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概念,故B选项错误;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无关,故D选项错误。故选C。‎ ‎37. “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 ‎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 ‎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 ‎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 ‎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可以看出①正确;②错误,该丛书的出版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不是近代;③正确,出版近代中国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是可以问80年代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提供历史借鉴的;④错误,该丛书的出版不是外交的表现;故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对历史的借鉴 ‎38.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A.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设立经济特区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开展国企改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创是在安徽和四川,故A项错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故C项错误;国企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故D项错误;1980年全国人大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开放 ‎【名师点睛】本题以1979年中共中央的决定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因果逻辑推理的能力。本题的解答比较容易,试题的命制契合了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热点,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给出的时空信息。这说明高考试题对时空意识的考查从来没有淡化,这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 ‎39.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的决定是 A.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B. 开放长三角地区 C. 建立上海自贸区 D.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的时间1990年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信息,可以得出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故D项正确。A项是1984年,B项是80年代,C项是2013年,故排除。‎ ‎40. 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 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 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 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描述的是个别现象,并不是妇女的普遍选择,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在近代并没有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材料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政府在限制该行为,体现当时女性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说明进行处罚,提现不出法治精神,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物质生活变迁•习俗改变 ‎41.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直堪递,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 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 婚俗中西合壁土洋结合 D. 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报刊相继刊载婚姻自由等新风尚不能说明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故A选项错误;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与婚姻自由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除旧布新的主张,不能反映中西合壁土洋结合,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直堪递”说明婚嫁旧俗受到冲击,故D选项正确。故选D。‎ ‎42. 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A. 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 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 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 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旗袍是中国特有服饰与西方国家无关,A项错误;B项旗袍原本是满族服饰,民国时期成为城市女性追求的时尚着装,这能够说明女性思想的解放和平等观念的兴起,这直接得益于辛亥革命的巨大贡献;C项说法显然与违背史实,也无法解释旗袍受青睐的独特性; D项是旗袍本身的特征而非社会原因,故答案选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变化 ‎43.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 新中国成立初期 B. 大跃进时期 C. 文革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须从时代政治和经济背景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政治上是两极格局下国际形势紧张,经济是贫困,故主要是以军装、中山装等为时尚,排除ABC项;改革开放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外开放和思想解放,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D项正确。‎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迁 ‎44.南京浦口火车站是中国唯一完整保留历史风貌的“百年老火车站”,它也见证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变迁。中国历史上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A. 淞沪铁路 B. 唐胥铁路 C. 宝成铁路 D. 青藏铁路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淞沪铁路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一条铁路,原为吴淞铁路,由英资怡和洋行投资兴建,不是中国自主修建,故A选项错误;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起自唐山,止于胥各庄,于1881年完工,故B选项正确;宝成铁路是沟通中国西北、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北起宝鸡,南至成都,1952年修建,故C选项错误;青藏铁路,被誉为“天路”,东起青海西宁市,南至西藏拉萨市,2006年运营,故D选项错误。故选B。‎ ‎45.《申报》记载:“俄闻放气声,在旁之西人亦吹口号,即摇摇前行。初犹迟,嗣即逐渐迅疾,但闻辙轨摩荡声甚厉,而人已如电掣飚驰。”该交通工具是 ( )‎ A. 火车 B. 轮船 C. 飞机 D. 汽车 ‎【答案】A ‎【解析】‎ 由“闻放气声”、“在旁之西人亦吹口号,即摇摇前行”、“但闻辙轨摩荡声甚厉”是在描述蒸汽作动力的轨道交通工具火车的发动以及运行的的情形,故选A;BC不属于轨道交通工具,故排除;D中的汽车不可能“闻放气声”,故排除D。‎ 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 ‎46.1878年,《申报》记录了人们对某新鲜事物的描述:“新来中国之传音机器,西人名曰德律风……相距十余里,将德律风各一具与电线连接,以口互相传话,两处听之宛若面谈。”由此可知,这一新鲜事物是 A. 电报 B. 电话 C. 电灯 D. 电影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新鲜事物应为电话。所以B项正确。电报并不能以口互相传话,所以A项错误;点灯也不能传话,所以C项错误;电影是1895年由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此时还未出现。因此D项错误。‎ ‎47.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这说明 A.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B. 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 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D. 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的传统封建迷信观念,说明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A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传统封建迷信观念的改变,不是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故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故D选项错误。故选A。‎ ‎48. “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这可说明 A. 《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B. 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 C. 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D. 《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可知,报纸是阅读者很多,那么报纸上涉及的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扩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故B正确;材料没提供可比较的参照物,故排除A;CD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说明消息传播速度快。‎ ‎49.十九世纪的中国,凡西方的东西,照例会被先反对一阵,但电影却是例外。《定军山》一炮打响后,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其他影片也大获成功,看电影的人“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对该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A. 京剧艺术依赖电影技术传播 B. 西方影片具有极大的民众市场 C. 民国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发展 D. 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定军山》和《长坂坡》是中国传统京剧中的名段,有很大的受众市场,到近代被拍摄成电影,因此也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这说明了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 D项正确。A项说法与题干信息矛盾,应该电影技术借助京剧艺术传播,排除。《定军山》和《长坂坡》是中方影片,排除B。《定军山》和《长坂坡》拍摄影片时,民国尚未建立,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50.2016年4月,阿里巴巴公司依托互联网推出Buy+的全新购物方式,即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辅助传感器,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使网购变得更“触手可及”。这说明互联网 A. 颠覆了人们的学习方式 B. 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C. 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D. 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虚拟现实技术……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互联网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故C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们的学习方式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2016年之前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C。‎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