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邵东一中2019年下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 考试范围:必修一(第一二三单元)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 ‎ ‎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 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 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 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三代”在祭祀的时候,“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可知C项符合题意。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的说法太绝对,A项错误。各族并不都是黄帝真正的后裔,所以本题无关“宗法观”和“世袭制”的事,B、D选项所说的“强化”和"延续”均为错误说法。‎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准确识记和运用。‎ ‎2.王国维先生认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这表明当时 A. 宗法制未完全确立 B. 统治秩序混乱 C. 王位世袭制激化矛盾 D. 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商朝时期实行兄终弟及的制度,但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有嫡庶之别,这说明商朝时宗法制还未完全确立,故A项正确;材料“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说明BC项错误;D项开始于秦朝,排除。‎ ‎3.秦朝法律为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采取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此举得到了秦人的拥护。由此可知 A. 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 B. 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 C. 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 D. 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采取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可知,这体现的是文化传统影响制度的选择,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强调的是秦人的认同;B选项错误,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的说法错误;D选项错误,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一现象 A. 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 B. 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 C. 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 D. 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反映了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故C正确;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并不能说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故A错误;秦汉以后宗法制影响并未消除,而是影响深远,故B错误;隋唐时期才出现科举制,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各级……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答案。‎ ‎5.有学者指出,华夏民族大一统的伟业,到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其中,与汉武帝相关的措施是 A. 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文字和货币 B. 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思想上尊道、礼佛、崇儒 D. 平定三藩之乱,将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文字和货币的是秦始皇,故A项不正确;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汉武帝,且其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一步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B项正确;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思想上尊道、礼佛、崇儒是唐朝统治者实行的三教并行的统治政策,C项不正确;平定三藩之乱是康熙帝时期,将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是明朝时期,D项不正确;故选B。‎ ‎6.唐朝李氏属于关陇士族集团,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这些措施 A. 维护了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 B. 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 C.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 促使了社会阶层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豪族通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削弱门阀势力,增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维护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不是统一的中央王朝在政治管理上的任务和目标,排除A项;“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说法绝对,B项错误;这些措施意在削弱豪族,有利于社会流动,故D项错误。‎ ‎7.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 B. 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 C. 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 D. 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可知,唐初以前,族谱编修主要有政府专设相关机构组织,到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可知,北宋时期家谱的修撰走向成熟,私家修谱流行,这与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推动普通家族也积极编修家谱,故B选项正确; 材料内容强调了唐朝前主要由政府组织编修族谱到北宋时期普通家族也积极编修家谱的变化,无法得出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并且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A选项错误;宗族认同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材料体现的变化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编修族谱是与“追溯各家祖宗荣耀”“记录当世族人荣耀”有关,材料没有强调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故D选项错误。‎ ‎8.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 A. 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 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 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 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可知C项正确。A项“无为”,B项“贫富分化”与题目材料中采取措施、济贫扶弱的做法不符,D项不符合南北朝时期分裂动荡的史实。‎ ‎9.明代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侦查,并有权逮捕、施刑。这反映了明朝 A.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B. 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 宦官权力失去控制 D. 君主集权得到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宦官权力较大,而宦官权力来自于皇权,因此体现了皇权的加强,选项D正确,选项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君权加强而非中央集权,选项B与材料无关,排除;宦官权力来自于皇权,其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因此不是失去控制,选项C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宦官权力来自于皇权,宦官专权意味着皇权的加强。‎ ‎10.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A. 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B. 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C.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 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答案】A ‎【解析】‎ 明朝的“三司”互不统属,相互牵制,清朝固定督抚制度,不再设立巡按御史,这就强化了地方事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C项错误;清朝的督抚制度也没有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故B项错误;“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11.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 A. 公民集体广泛参政 B. 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C. 民主机构相互制约 D. 公民权利逐渐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的“提前公布议程、两次投票之类的做法”是在确保决策程序尽量完善,力争决策更合理,B项正确;公民集体广泛参政不符合材料中决策合理性的信息,A错误。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材料也不涉及相互制约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强调决策程序而未反映公民权利是否扩大,D项错误。‎ ‎12.柏拉图曾描述:在雅典通过抽签,任何一个公民一生至少有一次在议事会占有议席,进入议事会没有出身和财产的限制,对他们唯一的特殊要求就是能召之即来,来之能用。这表明当时雅典 A. 民主政治存在泛滥的危机 B. 公民的参政权利与生俱来 C. 权力分散不利于民主决策 D. 公民享有平等的参政权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任何一个公民一生至少有一次在议事会占有议席”的信息体现出雅典公民参政的广泛性,此制度下,每个公民都有参政的权利,D正确;材料中并不是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的泛滥危机,A错误;公民的参政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雅典的公民权有一定的财产限制,B错误;材料不是说明权力分散不利于民主决策,C错误。‎ ‎13.有学者指出:对平等与民主之间的微妙关系,雅典式民主未能处理好,以致平等超出应有的界限冲击到民主制本身。这反映了 A. 奴隶主专制的本质 B. 公民参与意识的淡薄 C. 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D. 权力制约机制的缺失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对平等与民主之间的微妙关系,雅典式民主未能处理好,以致平等超出应有的界限冲击到民主制本身”可知材料的主旨是直接民主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雅典民主制的本质是奴隶主专制,但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公民参与意识的淡薄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权力制约机制的缺失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14.在古罗马的立法体系中,法律的原则、制度都直接针对社会上新出现的法律问题。并且罗马国家的立法大多是通过审判机关的司法实践与法学家的活动来进行的。这说明罗马法 A. 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B. 包含了成熟的法学理论 C. 不划定公法和私法界线 D. 强调司法实践要理性务实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法律原则、制度都直接针对社会上新出现的法律问题”、“司法实践与法学家的活动来进行的”可以得出,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大多来自于针对社会上新问题的具体的司法实践和法学家的活动,由此可以得出罗马法有很强的适应能力,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法学理论”的信息,B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来自于司法实践,不是强调司法实践应该有的原则,D不正确。‎ ‎15.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罗马法重视私人权利保护,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B. 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 C. 维护了罗马民主政治 D. 维护了城邦整体利益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中“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说明了国家至上,而不是法律至上,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等信息可得出国家至上的理念,故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法律的作用进行阐释,故C、D项排除。‎ 点睛:材料“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是解题的关键。‎ ‎16.1714年,英国安妮女王去世,没有继承人,国会决定将王位传给詹姆士一世的曾孙乔治一世,王位的这次和平过渡反映出英国 A. 封建势复辟力依然存在 B. 责任内阁制十分优越 C. 国王已丧失了政治权力 D. 议会主导了国家治理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国会决定将王位传给詹姆士一世的曾孙乔治一世”,说明议会掌握国家大权,主导国家治理。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此时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排除B项;国王掌握一定的行政权,排除C项。‎ ‎17.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56个腐败选区被废除,30个较小的选区失掉一个席位。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了40多个新选区。这反映出英国 A. 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B. 长期的腐败问题得以解决 C. 工人阶级获得议会选举权 D. 工业革命推动了政治变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1832年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展开,以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逐步兴起,为保护自身利益,工业资产阶级也要求参与政权,从而推动议会改革,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治变革,没有特指是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排除A。材料涉及议会改革,没有体现腐败问题得以解决,排除B。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治变革,没有特指是工人阶级获得议会选举权,排除C。‎ 点睛:本题以英国议会改革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推动议会改革的因素,可从工业革命推动了政治变革的角度思考即可。‎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法案都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美国国会分为参众两院是 A. 基于对立法权过大的担忧 B. 英国上下院制的翻版 C. 出于对总统行政权的牵制 D. 追求直接民主的体现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美国的参议院和众议院同属于国会,都属于立法机构,所以参议院和众议院的相互否决属于立法权的制衡,体现了对立法权的再度分割,是基于对立法权过大的担忧,A符合题意;英国上院掌握司法权,下院掌握立法权,而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同属于国会,都属于立法机构,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参议院和众议院立法权的制衡,和总统行政权无关,排除C;参议院和众议院由选举产生,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任何法案都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特点分析解答。‎ ‎19. 下图是18世纪后期英国铜版画漫画《英国“快乐”与法国“惨况”的对比》,作者想要表达的是 A. 英国工业革命进程领先于法国 B. 肯定英国政治势力间的“妥协”‎ C. 英国社会生活水平远高于法国 D. 反对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时间“18世纪后期”可知,当时的法国处于大革命时期,政局动荡,而当时的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社会稳定。作者企图通过漫画肯定英国政治势力间的“妥协”,因为正是这种“妥协”带来了英国政局的平稳过渡。故B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政治的“妥协”、法国大革命。‎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0.对于19世纪后半期的德国政治,历史学家布拉赫尔认为:“德帝国实行的是逆时代而动的君主制的半专制主义”,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德国 A. 皇帝是国家元首 B. 首相主持政府 C. 议会是立法机构 D. 皇帝主宰议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皇帝主宰议会不符合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这说明德国的权力中心实际上不在议会,而是皇帝掌握国家大权,体现了专制主义色彩,故D正确。注意题干“德帝国实行的是逆时代而动的君主制的半专制主义”可见是指当时德国政体中的专制色彩,皇帝是国家元首符合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即保留君主为国家元首,但是君主可能只是国家象征,“统而不治”,故A错误。首相主持政府符合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如英国内阁首相是由议会选出的多数党领袖担任,负责主持政府,故B错误。议会是立法机构符合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说明德国政体中具有民主成分,故C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的政体,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德国政体的内容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德国近代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还要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征有所了解。‎ ‎21.回顾17~19世纪的历史不难看到,当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在欧美逐渐得到普遍认可的时候,中国却通过设置军机处等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出现这种反差的根源是 A. 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B. 欧美管辖下的是公民,清政府管辖下的是臣民 C. 欧美等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 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一套先进的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17~19世纪,欧美逐步确立资本主义代议制政治制度,而中国却在强化君主专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反差是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故A项是根源;B项不是根源,是反差的反映,故错误;A项是欧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因之一,故错误;D项叙述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根源”。“根源”即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般从经济角度考虑。‎ ‎22.在独立之初,虽然美国组建了邦联政府,但并未赋予它作为一个国家政府所应有的权力;1787年联邦宪法也通过分权制衡、列举政府权力等方式,对联邦政府作了全方位约束,导致这一历史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 欧洲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B. 殖民地时代的经历和认识 C. 南北各州存在严重的分歧 D. 广大民众的利益无从体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中反映的是美国的地方州的权利得到充分的保护,这是由于英国人在北美进行殖民的时候,殖民地的权利是自由形成的,所以出现材料中的现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材料中对联邦政府的约束和对地方各州权力的重视,实际上是殖民地时代的经历和认识,让人们认识到对权力的制约和民主的重要性,故B正确;美国1787年宪法是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但并不是最主要因素,故A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南北各州分歧是否严重,故C排除;材料所体现的与人民利益无关,故D排除。‎ ‎23.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A. 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 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 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 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并结合《1875年宪法》的相关信息,可知反对者的认为部长副署对总统不能起到限制作用,原因在于总统掌握行政权,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部长是由总统任免的,C符合题意;AB均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派和共和派之争,D不正确。‎ ‎24.1876年8月,梯也尔就任法兰西总统,并宣称:“共和制存在着,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要求别的东西,将引起一场新的革命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这表明梯也尔 A. 预言巴士底狱起义爆发 B. 反对保留共和制度 C. 主张复辟封建帝制 D. 极力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1875年法国以“一票共和”的形式通过了宪法,这部宪法体现出了资产阶级的胜利。材料梯也尔强调共和制存在对于法国的作用巨大,显然是极力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故D项正确。巴士底狱起义爆发是1789年,时间不符合,A错误;材料明显是保留共和制,B错误;材料的目的是保留共和制,不是主张复辟封建帝制,C错误。‎ ‎25.英国1882年制定关于议会议事程序《普通规程》: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这表明英国 A. 政治民主化的退化 B. 内阁掌握立法权 C. 行政权力的上升 D. 责任内阁制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政府的行政权力上升,较多的干预立法权,故C项正确;政府的行政权力上升不能说明政治民主化的退化,故A项错误;议会掌握立法权,不是内阁,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责任内阁制确立的问题,当时责任内阁制早已确立,故D项错误。‎ ‎【点睛】 ‎ 二、非选择题 ‎26.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的变迁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此长彼消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四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 材料二 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自宋以后,古代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沿革行政区划的举措,概括东汉至唐末行政区划层级演变中的突出问题。‎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行政区划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 ‎【答案】(1)举措:仿秦实行郡县制;增加郡政区数量;分封诸侯王,郡国并行;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 问题:二级制到三级制反复循环;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 ‎(2)创新:虚化高层政区;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 原因: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实权: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行省权力。‎ ‎(3)基本规律:加强中央集权是主因;县级政区保持相对稳定;沿袭前代制度损益变革。‎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可知西汉设立郡县制和增加郡政区的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四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可知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 根据材料“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一级政区,”可知存在的问题是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根据材料“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可知二级制到三级制反复循环。‎ ‎(2)根据材料“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可知宋朝创新虚化高层政区;根据材料“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可知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能够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行省拥有较大的权力,另外一个是中央政府拥有绝对的权力。‎ ‎(3)从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到元代的行省制说明加强中央集权是主旋律;在前代的基础有所变革和县级行政区划保持相对稳定。‎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革命的经验表明,一旦法律人被排挤于政治生法之外,他们“必将成为革命的急先锋”;如果为实现民主自由的权利,而造成长期的社会动乱,就违背了社会变革的初衷,法国不仅革命过程中充满暴力与血腥,革命之后,由于革命过栈中造成社会分裂,导致政局的长期动荡,经历近百年才确立共和政体。与法国不同,美国人并没有因为狂热追求平等而失去了自由,因而也避免了一场法国式的革命。英国也是通过“光荣革命”,以较小的代价,达到了目标,并形成了通过改革解决社会矛盾的传统,使英国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避免了激烈的社会冲突。托克维尔认为,法律人在美国社会里拥有的崇高权威是“防止民主偏离正轨的最坚强堡垒”,能够用最小的流血代价换来最大的社会进步,才是最成功的革命。‎ ‎——摘编自陈婧茹《自由与平等——托克维尔命题》‎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实攻民主自由的斗争道路具有多样性。‎ 阐述:英围走向民主的过程中,也采取了革命的手段,但各种势力都认识到妥协解决问题的必要性,所以,才有了“光荣革命”和君主立宪。美国在走向民主制的历程中,由于采取了三权分立的制衡体制,既保证了民主,又维护了公民的自由,从而避免了暴政。法国大革命充满暴力与血腥,是由于法国的反动势力更顽固,面临的同际环境更恶劣,暴力是对付反动势力的必要手段,法国的革命者可能是没有选择的余地,法过经过近两年才确立共和政体,也足以证明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总之,对社会政治变革运动,不能仅凭结果进行评判,而应具体分析变革面临的诺多要素。‎ ‎(答案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若有其他答案且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考生根据材料围绕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代议制的相关内容,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角度,明确自己的观点。考生可以选择实现民主自由的斗争道路的多样性,也可以选择各国实现民主自由的道路的曲折性等。观点必须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特别注意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回答。‎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适应封建专制的发展,明代调整了监察机构的设置。改卿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清沿袭明制,设督察院为其中类监察机关,管理全国的监察工作;设六科给事中分科负责六部的监察工作。清世宗将六部“隶属都察院”,地方监察沿用明制。在立法方面,明代制有《宪纲条例》,清朝则有《钦定台规》,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监察法典,标志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原因。‎ ‎【答案】(1)表现: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监察体系;制定了完备的监察法规等。‎ ‎(2)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加强封建专制的需要;对前代机构和法规的继承与发展等。‎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清袭明制,设督院为其中类监察机关,管理全国的监察工作;设六科给事中分科负责六部的监察工作。清世宗将六部‘隶属都察院’,地方监察沿用明制”可得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监察体系;根据材料“在立法方面,明代制有《宪纲条例》,清朝则有《钦定台规》,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监察法典”可得制定了完备的监察法规等。‎ ‎(2)根据材料“清世宗将‘六部隶属都察院’,地方监察沿用明制”可得统治者的重视;根据材料 “为适应封建专制的发展,明代调整了监察机构的设置”可得加强封建专制的需要;根据材料 “清袭明制,设督院为其中类监察机关,管理全国的监察工作;设六科给事中分科负责六部的监察工作”可得对前代机构和法规的继承与发展等。‎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