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北京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考试时长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 构建平等社会 B. 强化中央集权 C. 规范社会秩序 D. 缓和诸侯纷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D项错误。‎ ‎【点睛】“先秦儒家”是解题的关键。‎ ‎2.《全球通史》记述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 道家 B. 墨家 C. 法家 D. 儒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反对贵族特权,主张重农抑商,认为商人和学者可有可无,C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道家、墨家和儒家都不主张重农抑商,ABD三项错误。‎ ‎3.‎ ‎“以他为首的经学家完成了汉代社会伦理的整合,为汉代的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范围的伦理信仰。”这位思想家的著作是 A. 《论语》 B. 《春秋繁露》 C. 《四书章句集注》 D. 《明夷待访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完成了汉代社会伦理整合,为统治提供理论支持,B项正确;孔子学生记录的《论语》,与材料不符合,A排除;南宋朱熹所著《四书章句集注》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所著的《明夷待访录》均与“为汉代统治提供理论支持”的说法不符,CD排除。‎ ‎4.宋代佛教强调“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这主要反映出 A. 佛道的思想冲击 B. 佛教的中国化 C. 佛儒的思想融合 D.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佛教强调圣人治理天下、佛教安定内心,儒家的圣人和佛同样都通过教化促进社会的安定,体现了佛教和儒教思想的融合,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道教无关,A项错误;佛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不能说明佛教受中国文化影响发生了变化,B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与材料中的宋代佛教主张无关,D项错误。‎ ‎5.黄宗羲:“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黄宗羲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批判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思想 ‎②黄宗羲重视史学的实用价值 ‎③黄宗羲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 ‎④黄宗羲致用的根本在于培养具有实际才干的“真儒”‎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黄宗羲提出学习活动“原本于经术”、“不为蹈虚”,通过“证明于史籍”以实现“应务”等,反映了他重视史学实用价值、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其学以致用的根本在于培养具有实际才干的真儒,②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出限制君主权利和反对君主相关思想,①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BC三项错误。‎ ‎6.创建逻辑论证系统的古希腊哲学家还提出 A. 理想国的设想 B.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C. “理念”是万物的本源 D. 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创建逻辑论证系统,提出了三段论的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观点,D项正确;著有《理想国》是柏拉图,柏拉图提出“理念”是万物本源的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苏格拉底的主张,都不是创建逻辑论证系统的古希腊哲学家,ABC 三项错误。‎ ‎7.文艺复兴时期与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的不同是 A 反对教权专制 B. 倡导思想自由 C. 肯定人的价值 D. 鼓吹人性解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择不同的一项。 “教权”指的是天主教,古希腊时期没有天主教,不存在“反对教权专制”的说法。文艺复兴运动处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其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以此反抗专制教权的束缚,故选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与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一脉相承,都倡导思想解放,肯定人的价值,鼓吹人性的解放,故BCD项相同,排除。‎ ‎8.比较薄伽丘的《十日谈》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它们的共同点是 A. 产生于18世纪的鸿篇巨制 B. 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的批判 C.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D. 推动了此后的反专制斗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批判教会的贪腐,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二者都属于对于现实的批判,B正确;薄伽丘的《十日谈》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不是18世纪,A错误;曹雪芹的《红楼梦》反映的不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C错误;曹雪芹的《红楼梦》没有推动此后的反专制斗争,D错误。‎ ‎9.“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对这些哲人的影响很大,使他们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这些哲人是 A.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B. 大航海时代的冒险家 C. 宗教改革的倡导者 D.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牛顿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影响了哲学家,促进他们相信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均存在理性和自然法则,进而打着理性主义的旗帜,掀起了启蒙运动,D项正确;牛顿在17世纪取得的自然科学成就,不是14到17世纪的文艺复兴、15世纪的航海冒险和16世纪宗教改革的原因,ABC三项错误。‎ ‎10.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的。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A. 亚里士多德发展了柏拉图三段论 B. 宗教改革继承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观念 C. 孟德斯鸠继承发展英国的分权学说 D.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是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继承并发展了英国洛克的分权学说,C项正确;三段论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A项错误;宗教改革发展了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B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是朴素辩证法和唯物论,即古典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的思想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D项错误。‎ ‎11.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它)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这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 A. 重视实用 B. 尊重自然 C. 领先世界 D. 注重创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材料“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可知,表明我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故A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视实用的特点,没有体现尊重自然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的特点,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的特点,没有体现其注重创新的特点,故D选项错误。‎ ‎12.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不断变化 ‎③城市经济的繁荣 ‎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市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取决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的发展·发展趋势 ‎13. “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以下符合这种绘画风格的是 A. 图1战国《人物龙凤图》‎ B. 图4清代《墨兰图》(局部)‎ C. 图3明朝《本草纲目》插图 D. 图2北宋《清明上河图》(局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体现的书中有画的文人画特点,《墨兰图》是文人画代表,故B项正确;A是人物画;C是科学著作;D是风俗画。‎ 考点:古代中国文学艺术·艺术·文人画 ‎【详解】‎ ‎14.一位同学在复习过程中,按照朝代顺序梳理和制作了若干张知识卡片,如图是其中之一。结合所学,横线上可以填入的史实是 ‎①发明天文观测工具浑仪 ②郭守敬参与编订《授时历》‎ ‎③应用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成书 ④王祯著成《农书》‎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创立行省制度、黄道婆推行棉纺织技术和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是在元朝时期,与之相对应,元代科技成就主要有郭守敬参与编订《授时历》,王祯著成《农书》,②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张衡发明天文观测工具浑仪和应用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成书,均为汉代的文化成就,①③错误,与之组合的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15.“玉蜀黍(注: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米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调中开胃。根叶主治小便淋沥沙石,痛不可忍,煎汤频饮。”这则史料应出自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本草纲目》‎ D. 《农政全书》‎ ‎【答案】C ‎【解析】‎ ‎【详解】概括材料可知是玉米的医药特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是明代传入中国,而同时代医药著作有《本草纲目》,故C项正确。《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故A项错误。《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故B项错误。《农政全书》是明朝研究农业生产的著作,故D项错误。‎ ‎16.明清小说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早在小说成书之前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已经出现《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描写“水浒”故事的话本。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也创作了以关羽为主角的杂剧《单刀会》等。这表明 A. 明清小说作家缺乏原创精神 B. 明清小说为话本的出现奠定基础 C.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发端时期 D. 民间戏剧曲艺是明清小说题材的重要来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代“水浒”故事的话本、元代描写三国人物故事的剧本,通过民间流传发展为明清小说,表明民间戏剧曲艺是明清小说题材的重要来源,D项正确;从话本、剧本和民间故事中吸取创作资源,不能说明明清小说缺乏原创精神,A项错误;宋代时期话本已经出现,不是明清小说发展的产物,B项错误;宋元时期话本戏剧讲述的故事,为小说提供创作资源,不能说明宋元时期是小说的发端时期,C项错误。‎ ‎17.‎ ‎ 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念是 A. 日心说 B. 量子论 C. 相对论 D. 经典力学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相对论它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它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况在相对论力学当中,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所以选C。‎ ‎18. 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 A. 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达尔文的进化论内容之一认为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因此推翻了上帝的作用,显然B选项符合题意;伏尔泰的天赋人权主要是强调人的作用,与题意无关;马丁·路德的新教更不符题意;,相对论探索的与揭示的是宏观世界,与题意无关。‎ ‎19.《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据此可知,该书 A. 是当时介绍西方最详实的著作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 引发了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D. 倡导在中国建立代议制民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魏源的主要思想主张。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魏源主要思想主张的了解,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西业”、“里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汇可知,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词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B 项正确;《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A项说法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源的主张没有付诸实践,没有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故C项错误;魏源只是介绍了政治制度没有倡导建立代议制,故D项错误。‎ ‎20.下列言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②“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③“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④“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是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观点,“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1842年魏源《海国图志》的观点,“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是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的观点,“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是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中宣传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四者正确的顺序是②①③④,C项正确,其他几个排序均存在时间上的错误,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 ‎21.有史家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花了20年的时间”。下列选项中促使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向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 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想涌现 B. 义和团运动和清末“新政”开始实施 C. 戊戌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 D 袁世凯独裁和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洋务运动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突破的表现,实业救国推动的是第一次思想解放向第二次思想解放的转变,故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第二次思想解放对“道器”观念突破的表现,故排除B项;戊戌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都是第二次思想解放对“道器”观念突破的表现,故排除C 项;袁世凯独裁说明制度上的变革也无法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加之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的出现,符合题意主旨,故选D项。‎ ‎【点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器物、制度和思想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属于第一个阶段,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新文化运动。‎ ‎22. 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 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意识 B. 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 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参与政府管理,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等体现出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认识 ‎23.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 A. 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 明确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C. 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D.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表明孙中山在反对帝国主义的问题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故选D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 ‎24.‎ ‎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 ‎25.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哪次会议上 A. 八七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B. 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 C. 中共七大;中共十四大 D. 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分别在中共七大和中共十五大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D项正确;八七会议、遵义会议时未提到毛泽东思想一词,AB 两项错误;中共十四大没有正式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C项错误。‎ ‎26.邓小平指出,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其鼓舞下,科学文艺工作步入了又一个春天,文艺再次欣欣向荣。“又一个春天”的表现不包括 A. 出现了《五朵金花》《青春之歌》等优秀作品 B. 小说、戏剧、诗歌等争奇斗艳,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C. 出现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优秀作品 D. 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先锋的文艺流派争相引领风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朵金花》、《青春之歌》是1950年代 “双百”方针指导下创作出的优秀产品,不是又一个春天即新时期文艺发展的表现,A项符合题意。小说、戏剧等“再次”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出现《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优秀作品,反映文革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争相引领风骚,都是新时期文艺创作繁荣的表现,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7.观察如图,从图中统计数字的变化可得出的结论是我国 A. 教育总体成发展的趋势 B. 义务教育已经完全普及 C. “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 D.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实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上图中1949到2008年我国中小学入学率、高校在校生人数都有显著提高可知,建国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总体上呈现出发展趋势,A项正确;仅从中、小学生入学率和高校在校生人数,不能得出义务教育在各阶段已经完全普及,也不能得出 “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落实,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8.某班同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其中一组同学负责“建国以来中国航天技术重大成果”,以下成就可以选用的是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④2003年中国“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003年“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都是建国以来中国航天技术取得的重大成果,③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中近程导弹试验均不是航天技术成果,①②错误,与之组合的ABD 三项错误。‎ ‎29.如图是1831年巴黎公开展出的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它属于 A. 浪漫主义 B. 现代主义 C. 现实主义 D. 古典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德拉克罗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代表作品,A项正确;20世纪出现的现代主义,表达下层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17、18世纪的古典主义,均与《自由引导人民》的创作特点不同,BCD三项错误。‎ ‎30.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数他劳动强》‎ A.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 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 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 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勤俭节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1953年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可知,漫画倡导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D选项符合题意。文人画的特征是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A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状况,B选项排除。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C选项排除。‎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31.思想文化,顺应时代、兼容并包则生发,悖逆潮流、固守排异则衰败。‎ 材料一 作为炎黄族类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自李宗桂著《从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看中国传统心理》‎ 材料二 如图为《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 ‎——摘自《世界:一部历史》‎ ‎(1)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这一时期学说思想的特征,并简述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 ‎ ‎ 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理学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2)指出材料三评价理学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评价以下两个观点:‎ 观点一:冯桂芬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观点二: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 材料四 18世纪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述说与评价 伏尔泰 孟德斯鸠 关于政治 ‎“新帝雍正爱法律、重公益,超过父王。帝王之中无人比他更不遗余力地鼓励农事……雍正降旨,帝国各地处理重罪案件,未呈皇上本人亲览,不得对人犯处以极刑。颁布这一敕令理由有二。两者均与敕令同样可敬。其一为:不得视人命如草芥。其二为:君王对百姓须爱民如子。”‎ ‎——(《路易十四时代》)‎ ‎“中国是一个以畏惧为原则的专制国家。在最初那些王朝统治时期,疆域没有现在那样辽阔,专制精神可能略为逊色。可是,如今已非昔日可比了。”‎ ‎——(《论法的精神》)‎ 关于儒家思想 孔子并不以神或弥赛亚自居,他“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宗教说辞)”。中国是最有道德的国家,中国实现了儒家以德治国的理想。中国“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 中国的皇帝是掌握教权的君主,皇帝的意志便是法律,臣民的生死予夺全在于皇帝的一念之间。“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中国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 ‎(3)阅读材料四,概述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中国的看法,并评价。简要分析二人关注中国的动机。‎ ‎【答案】(1)特征:学派众多(或思想活跃);从多元并存到趋向一统。思想主张带有时代性。‎ 关系上,学派内部传承并发展;学派之间有关联,批判与借鉴;原因:社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关注现实、社会和人生问题;中华文化同源;国家统一趋势增强;站在不同的阶级、阶层的立场上。‎ ‎(2)原则:辩证的原则(一分为二的分析原则)。‎ 观点一冯桂芬的思想,属于“中体西用”的思想。‎ 它冲击了顽固保守的思想,有利于西学的传播;但其(这种)“坚持维护封建的制度和思想文化”,致使洋务运动最终破产(不能使中国实现真正的富强)。‎ 观点二“打倒孔家店”,是要彻底地否定儒家思想。‎ 猛烈冲击了孔教(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绝对的否定、全盘西化。‎ ‎(3)看法:伏尔泰赞赏中国君主的守法爱民,儒家思想以德治国。孟德斯鸠批判中国是君主专制国家,儒家思想是专制统治工具。‎ 评价:对中国古代政治、儒家思想的认识,都是片面的、主观的。‎ 动机:二人都是为了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抨击天主教会,为启蒙思想寻找理论依据。‎ ‎【解析】‎ ‎【详解】(1)特征:依据以上材料一中“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材料二中《诸子百家关系》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百家争鸣的组成、发展、成因、关联等方面,分析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的特征。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炎黄族类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诸子百家关系》”中的各种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阶级阶层、文化同宗、历史发展和统一趋势等方面,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2)原则:根据材料三中“理学家……以天理遏制人欲”,“但与此同时,……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等信息可知,其评价理学的原则是辩证(一分为二)方法。评价:根据题目要求,阅读材料提供的两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辩证原则,一分为二地评价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观点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评价时注意按照要求,观点明确、辩证评价、简明扼要,并且准确规范。‎ ‎(3)看法:根据材料四“18世纪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述说与评价”表格中两人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的评述,提取其中“君王对百姓须爱民如子”,“中国是最有道德的国家,中国实现了儒家以德治国的理想。中国‘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中国是一个以畏惧为原则的专制国家。在最初……专制精神可能略为逊色。可是,如今已非昔日可比了”,“中国的皇帝是掌握教权的君主,皇帝的意志便是法律,臣民的生死予夺全在于皇帝的一念之间”等信息可知,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中国古代政治和儒家学说的看法,可概括得出两人对中国文明的态度。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展示的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中国政治和儒家学说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主观的。动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和孟德斯鸠虽然对中国文明持不同态度,但其动机都是为了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抨击天主教会,为启蒙思想寻找理论依据。‎ ‎32.在充分利用史料进行实证的基础上,做好历史解释,是选考历史的同学必须具备的历史素养。‎ 材料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对300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表》‎ 崇拜的人物 学生 合计 孔子 ‎157人 ‎218人 孟子 ‎61人 孙文 ‎17人 ‎48人 颜渊 ‎11人 岳飞 ‎7人 王守仁 ‎6人 华盛顿 ‎4人 康有为、梁启超 共3人 其他中国古代、近代中外人物 共34人 共11人 无崇拜者 共23人 共23人 ‎——改编自上海《时报·考师范之笑话》1913.7.1‎ ‎(1)概述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材料二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民意测验:“你心目的中国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住?”统计的结果如下:‎ 姓名 票 姓名 票 姓名 票 姓名 票 孙中山 ‎473‎ 陈独秀 ‎173‎ 蔡元培 ‎153‎ 胡适 ‎45‎ 段祺瑞 ‎45‎ 梁启超 ‎29‎ 吴佩孚 ‎27‎ 李大钊 ‎25‎ 冯玉祥 ‎7‎ 袁世凯 ‎5‎ 孔子 ‎1‎ 庄周 ‎1‎ 汉武帝 ‎1‎ 诸葛亮 ‎1‎ 曾国藩 ‎1‎ 黎元洪 ‎1‎ 姓名 票 姓名 票 姓名 票 姓名 票 列宁 ‎227‎ 威尔逊 ‎51‎ 泰戈尔 ‎17‎ 爱因斯坦 ‎16‎ 托洛斯基 ‎12‎ 华盛顿 ‎11‎ 林肯 ‎9‎ 甘地 ‎9‎ 俾斯麦 ‎9‎ 托尔斯泰 ‎7‎ 马克思 ‎6‎ 马丁·路德 ‎1‎ ‎——改编自朱务善《北京大学日刊·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1924.3.5‎ 注解:威尔逊,1913—1921年任美国总统。托洛茨基,苏联领导人。‎ ‎(2)简要说明、解读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 ‎(3)有人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用两者的不同来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1)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比较发达的地区的青年学生中,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有一些影响力。‎ ‎(2)对1924年的北大人影响力大:主要是当时的、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外国名人影响也很大,尤其是苏联领导人——反映出,那一时期的北大人主要关注现实、关注政治、关注世界;乐于接受民主、革命的思想;关注列宁主义;少部分人对文学、科学特别关注;少部分人仍关注古代圣贤。‎ ‎(3)不同意。因为调查的时间、地域、人群对象,都不同。两则材料根本无法做对比,奢谈原因。‎ ‎【解析】‎ ‎【详解】(1)信息:根据材料一中1913年对江苏300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中,崇拜孔孟的有218人,占绝对多数,之后依次为孙中山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辛亥革命后,在江苏等比较发达地区的青年学生中,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有一些影响力等历史信息。‎ ‎(2)信息:根据材料二中“1923年”在“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时进行的民意测验中,“人们‘心目的中国或世界大人物’的统计”中,孙中山、蔡元培、陈独秀等人的票数,结合所学知识,对1924年的北大人影响力大人物进行归类,从总体情况,到不同类型一一简要说明同,分析其主要原因,如关注现实、关注政治、关注世界,乐于接受民主、革命的思想,关注列宁主义,少部分人对文学、科学特别关注,少部分人仍关注古代圣贤等。‎ ‎(3)态度:根据材料一中“《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对300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表》”,与材料二中“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民意测验”的相关统计进行比较,结合所学知识,用唯物史观分析两者在时间、地点、人群等差异,可知两者的比较不能正确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进而表明态度即不同意这一观点,再根据前面的分析推理,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33.道路探索与理论创新。‎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参照示例,结合具体背景,举两个历史时期的例子,分别说明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示例: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针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毛泽东创造性的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 材料二 ‎ ‎(2)依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 ‎【答案】(1)参考答案一:国民革命时期,针对陈独秀等一些共产党人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和轻视农民运动,中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且深受压迫,毛泽东提出要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 参考答案二: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之初),中国共产党走“城市为中心,武装暴动夺权”的道路失败,毛泽东依据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中敌人力量强大等国情,创造性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2)解放了思想,为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为十四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解析】‎ ‎【详解】(1)中国化: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阅读要参照示例的格式,从中国革命领导权、中国革命道路或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等事例中选择两个,按照时代背景、主要问题、矛盾分析和解决,结合具体背景,分别说明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2)意义:依据材料二中 “十四大开辟新纪元”,“历史选择了市场经济”,“实施‘软着陆’推动改革深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解放、明确目标、推动改革深化等方面,概括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