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高一年级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下列中国的各项民主制度中最能反映讲话主旨的是 A.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正式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所以B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该文献反映了新中国实行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该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C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与材料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符,A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材料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符,B项错误。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与材料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符,D项错误。 3.小明收集了三幅分别名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西藏自治区成立45周年庆典”的图片。如果要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恰当的主题,那么这个主题应该是 A. 民主政治的成就 B. 民族团结的力量 C. 改革开放产生的巨变 D.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民族区域自治反映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三大制度,故A项正确;民族团结只符合民族区域自治的方面,故B排除;材料信息与改革开放无关,故C排除;材料主旨反映的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也无法体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故D排除。 4.毛泽东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毛泽东这一论述的背景是 A. 解放后共同筹建新中国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C.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 D. 文化大革命中制度破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知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已经建立,所以背景应该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故选B项;共同筹建新中国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没有建立,第一节政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初步确立,此时人民代表大会还没有建立,故排除AC项;根据材料内容可推知此时不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5.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06年5月24日,长沙市民某先生在家中整理物品时,发现一张其母亲跳“忠”字舞的照片。据其母介绍,当时,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忠诚,她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排练了这个“忠”字舞。据所学知识判断,该照片拍摄的时间应是 A. 新中国成立初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文革”时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从材料中的“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忠诚,她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排练了这个‘忠’字舞”来看,该照片拍摄的时间应是“文革”时期。“文革”时期“左”倾错误严重,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故答案为C项。其他时期不符合材料反映的现象,排除A、B、C项。 点睛:文革期间,对伟大领袖的个人崇拜到达极点,全国人民以一种近似疯狂的愚忠形式来崇拜伟大领袖、迷信伟大领袖。个人崇拜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跳忠字舞、唱忠字歌、唱语录歌、戴毛主席像章、早请示晚汇报、三忠于四无限等等。因此材料反映的该照片拍摄的时间应是“文革”期间。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6.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A. 人民民主原则 B. 依法治国原则 C. 国民平等原则 D. 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强调的是法制对民主的保障,体现了依法治国原则,故选B;材料未涉及人民民主原则,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国民平等,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反映依法治国,也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故D排除。 7.香港地区的顺利回归使得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分工不存在任何障碍。使香港地区“顺利回归”、与内地经济往来“不存在任何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A.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 澳门回归促进了两地经济的交往 C. 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 D. 海峡两岸通商、通航、通邮的实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香港的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成功运用,故A项正确;澳门是在1999年回归,在香港回归之后,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海峡两岸关系,排除CD两项。故选A 8.“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的“异”的本质内涵是指 A. 不同的文化传统 B. 不同的社会制度 C. 不同的经济水平 D. 不同的生活习惯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一国两制”的内容分析,材料“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说的是“同”即“一国”,而“异”就是“两制”,故B项正确。两岸的文化传统相同,故A排除;经济水平的不同,与一国两制无关,故C排除;生活习惯也不属于一国两制的“异”,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一国两制的内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9.1983年,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这表明他 A. 坚持和平统一为唯一方式 B.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 倡导两党间通过谈判解决台湾问题 D. 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邓小平“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结合所学可知, C项正确;争取祖国的和平统一,不是承诺放弃武力,“唯一方式”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从“1983年”和“两党平等会谈”结合所学可知, B项不符合“提出构想”题意;材料中邓小平阐述了实现祖国统一的原则和方法,不是重申“两岸”的立场,D项错误。 【点睛】一国两制是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其前提是一个中国,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目标,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完成统一中国大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10.《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平。”这一规定: A. 标志着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打破了西方国家经济封锁 C. 加快了抗战胜利的进程 D. 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可知中国与苏联是结盟的,这一规定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现固,选项符合题意,故D正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条约,而中苏建交是1949年10月,二者在时间上不吻合,选项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题目材料主要强调了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友好关系,材料不能印证“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于1950年签订的条约。抗日战争在1945年就已经结束了,二者在时间上相互矛盾,排除C。 11.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这次会议”是指 A. 中印会谈 B. 日内瓦会议 C. 万隆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印会谈不能反映材料“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故A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有西方国家参加会议,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万隆会议是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第一次亚非会议,与材料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26届联合国大会有西方国家参加会议,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12.石家庄棉纺厂和华北制药厂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工业项目。其所反映的新中国外交政策是 A. 一边倒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另起炉灶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采取的外交方针,概括起来就是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一边倒就是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材料中苏联的援建即体现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A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清除外国在华的侵略势力,再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另起炉灶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BC不符合题意,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与材料中苏联的援建无关,排除D。 13.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 中国对苏联和对西方贸易额交替上升 B. 西方外交孤立和中国外交“一边倒” C. 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国内外环境恶劣 D. 中苏关系破裂和中美关系缓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柱形图中能明显得出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中国对苏贸易显著增加,而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快速下滑,结合此时相关背景不难得出结论,即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拒不承认新中国,中国外交方面表现出“一边倒”的态度这对中外贸易有着直接影响,故B项正确;表中没有体现出中国对苏和对西方贸易额交替上升,故A项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当时中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故C项排除;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故D项错误。 【点睛】“20世纪50年代”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4.1971年,美国决定调整政策,抛出了所谓的“双重代表权案”,即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进入联合国,同时保留国民党集团的席位。该提案出台的背景是 A. 美国对联合国控制加强 B.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C. 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 中美双方关系正常化实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 随着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知道已很难把中国拒于联合国大门之外,于是提出“双重代表权案”,最终被26届联大否决,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美国对联合国控制的加强,且该提案被否决实际上反映了控制减弱,A项错误;此时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尚未恢复,B项错误;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中美尼克松访华,D项错误。 15.1969年7月,美国政府宣布取消某些对华贸易管制,并放宽了到中国旅行的限制,议员、记者、教师、学生、科学家和医生六类人员可以访问中国,这一规定反映 A. 美国试图调整对华政策 B. 美国支持中国参与国际事务 C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中美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华某些政策的调整和改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美国支持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1969年7月中美尚未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美一直未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直接反应是 A. 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 B. 对侵略历史进行深刻反省、道歉与赔偿 C. 与台湾当局断绝所谓的“外交关系” D. 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日本和中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故A正确;BC明显不符合有关主旨,故排除;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D项错误。 【详解】 17. 1969年,台湾同65个国家保持着“外交关系”,到1974年10月,只有32个国家同台湾有“外交关系”,此后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数目还在继续下降。材料所述趋势从侧面反映出 A. 海峡两岸达成了重要共识 B. 中美之间已建立外交关系 C. 祖国统一大业遭遇了挫折 D. 新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1969年”“1974年10月”中可以排除B项,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从材料“此后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数目还在继续下降”中可以得出C项是错误;所以答案选D选项。 18.1977年,中国加入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有21个,到1989年增加到37个,到1997年增加到52个;1977年,中国参加的非政府国际组织71个,到1989年,增加到677个。到1997年,增加到1163个。由此说明,此时期我国的外交战略是 A. 独立自主 B. 冷静观察,沉着应对 C.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D. 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拓展总体外交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国加入的国际组织不断的增多,这说明了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正在拓展总体外交,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独立自主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战略,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B、C均是不符合题意的,均必须排除;故本题选D。 19.它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次重要外交实践,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它”是指() A. 亚太经合组织 B. 上海合作组织 C. 联合国 D. 社会主义阵营 【答案】B 【解析】 上海合作组织提倡安全先行、互利协作,并且还是新型区域合作模式,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亚太经合组织是区域性经济组织,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模式,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联合国、社会主义阵营均不属于区域合作模式,所以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0.1979年日本政府宣布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中国接受了日本的援助。时任日本外相的大来佐武郎坦承“500亿日元贷款的项目,如北京与秦皇岛之间的铁路现代化……都是为了把煤炭从内地运出来,从而带有为向日本供应煤炭铺平道路的内容”。材料可以说明 A. 经济利益影响对外政策 B.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 日本经济严重依赖中国 D. 中日两国消弱了的隔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为了把煤炭从内地运出来,从而带有为向日本供应煤炭铺平道路的内容”可知,日本对华投资和援助的目的很明显的受到了经济利益的影响,故A项正确;日本谋取政治大国的诉求,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且材料没有提及,故B项排除;“日本经济严重依赖中国”的表述不仅材料没有提及,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围绕慰安妇、教科书、靖国神社等历史遗留问题,中日两国的隔阂即使时至今日也没有完全消洱,故D项排除。故选A 21.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说:“人民统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声名……而且一切意见均交由公民大会加以裁决。”材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 人民主权 B. 法律至上 C. 轮番而治 D. 间接民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知识点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读取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信息“人民统治”“一切意见均交由公民大会加以裁决”等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人民主权,故选A项;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雅典是直接民主,排除D。 22. 雅典的伯利克里于公元前451年规定担任一天陪审员,给费2个奥勃,后来增至3个奥勃,约相当于那时候雅典一般老百姓半天的所得。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 A. 提高陪审员的收入 B. 鼓励公民参加国家事务 C.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 保证司法独立与公正 【答案】B 【解析】 题干描述可知伯里克利时期,给参政公民发放津贴,这可以进一步调动公民参加国家事务的积极性,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不是伯里克利改革的目的;C项与题干描述无关;D项与题干无关,不选。 23.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执政雅典,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他所实施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黄金时代”到来的是 A. 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B. 提高陪审法庭的权力和地位 C. 设立“五百人会议” D. 向公民发放津贴 【答案】A 【解析】 【详解】“黄金时代”的到来实际上指民主的广泛性,伯利克里规定:除十将军外,一切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这体现了公民参政范围的扩大,故选A;BCD均是实现民主的具体措施,不全面,排除。 24.雅典人有这样一种观念:既然每个公民都是自由的,那么任何人就不应受他人统治。这实际是做不到的,于是他们只能采取另外一种替代方案。这个替代方案最有可能是 A. 以血缘关系组织在一起 B.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C 按财产等级划分阶级 D. 轮番而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城邦中的公民不可能相互都具有血缘关系,故排除A项;小国寡民、独立自治是雅典城邦的特点,但并不能保证每个公民都实现自由,故排除B项;在按财产等级划分阶级的制度之下,等级越低的公民享有的公民权和政治权力越少,也就不能保证每个公民都是自由的,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那么任何人就不应受他人的统治.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于是他们只能采取另一种替代方案”,这表明要想保证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自由的,只能是轮流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即轮番而治,故选D。 【点睛】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其实质上是以雅典工商奴隶主为领导的奴隶主阶级对于奴隶、非公民群众实行专政的工具,归根结底,它是为奴隶主阶级整体的经济利益而服务,是奴隶主自由民阶级的民主,这种有限的阶级民主决定了这种民主有巨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 25. 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在此,他认为雅典民主制( ) A 把权力关进了笼子 B. 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 存在民主泛滥弊端 D. 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 ”可得出材料强调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故C正确。把权力关进了笼子表述的应该是近代三权分立政体的特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所以排除A项。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的民主,所以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二、非选择题 26.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与世界局势的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月4日 下午,十几个学校的学生近3000人齐集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6月5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厂罢工和商店罢市……6月28日和会对德和约签字,中国代表团拒绝出席此次全体会议,没有在该项和约上签字! ——金冲及《二十世纪史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60年代末,中国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几乎不参加任何国际组织。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直到80年代,中国对国际社会只是谨慎和有限的参与。而到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找出材料一中能够反映中国人坚决拒绝屈辱外交的具体史实。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一贯坚持的外交方针,指出其出台时国际关系的背景。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国际社会态度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国内外因素。 【答案】(1)学生罢课,提出“还我青岛”等反帝口号;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如果只答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而没有答出反帝的内容则不给分) (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背景:“冷战”局面业已开始(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如果答“两极格局”的形成则不给分) (3)变化趋势:从游离于国际社会(或国际社会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 原因:①国内: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需要;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和理性(或国人观念的改变)。②国际:两极格局瓦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国内、国际每方面答出1点即可) 【解析】 【详解】(1)根据“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中国代表团拒绝出席此次全体会议,没有在该项和约上签字!”回答材料中反帝的相关史实即可。 (2)方针:“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背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美苏两大阵营对立。 (3)变化趋势:依据材料中“中国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几乎不参加任何国际组织”“只是谨慎和有限的参与”“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等信息归纳中国态度的变化。原因:国内因素从经济发展及国人观念变化等角度分析,国际因素从两极格局瓦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等角度分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