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中国近代的政治演变、经济发展、思想理论课件(195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中国近代的政治演变、经济发展、思想理论课件(195张)

阶段划分 专题二 第 4 讲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 的艰难起步 (1840—1894 年 ) 通史线索特征 核心考点突破 热点命题猜想 · · · PART 2 通史线索特征 时空定位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 (1840—1894 年 )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 .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 .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通史线索特征 阶段特征 3 .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4 .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民众的生活习俗受到巨大冲击,开始发生变化。 通史线索特征 线索一 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1840—1894 年 ) 1 .西方列强的侵略 —— 两次鸦片战争 (1) 鸦片战争 ①时间: 1840—1842 年。 ②目的:英国以 禁烟运动 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旨在打开中国市场。 ③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 《 南京条约 》 。 ④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核心考点突破 通史整合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时间: 1856—1860 年。 ②目的: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③结果:签订 《 天津条约 》《 北京条约 》 等不平等条约。 ④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核心考点突破 2 .中国人民的反抗 —— 太平天国运动 (1) 前期 ① 1851 年 金田起义 __ ,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② 1853 年颁布的 《 天朝田亩制度 》 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绝对平均主义 的分配制度具有空想性。 核心考点突破 (2) 后期 ① 1856 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② 1859 年颁布的 《 资政新篇 》 是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③ 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政治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Ⅱ ·29  清政府向近代外交的转变 考向 晚清政府外交理念的转变 例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Ⅱ]1877 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 A .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外交。结合材料“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在 …… 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运用近代化史观,可知 C 项正确。材料指的是领事馆这一机构的设立,未涉及外交方面领事制度的建立,排除 B 项; A 、 D 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本题应选 C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的转型 (1) 政治:中国的领土等主权沦丧,但形式上还有一个代表全国的政府;各阶层人民进行反抗斗争,如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等;清朝中央机构设置的变化,如总理衙门的设立; 1860 年之后“中外和好”局面。 (2) 经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兼有早期的资本输出,体现了工业文明的内在要求。代表农耕文明的小农经济比重仍很大;小农经济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另一方面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下开始解体;经济结构变动较大,出现外商企业等近代企业;洋务运动兴起。 核心考点突破 (3) 思想: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鸦片战争期间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基本没有付诸实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体西用”流行开来,并出现了洋务运动。 (4) 社会:“买办”、无产阶级等新兴阶级出现;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变为反封建反侵略,革命性质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时,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渐传入中国。 核心考点突破 线索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840—1894 年 ) 1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1) 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了自然经济。 (2) 标志:中国传统手工 棉纺织业 的衰败 ( 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 ) 。 (3) 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被迫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 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 。 核心考点突破 通史整合 2 .洋务运动 (1) 目的:以“ 自强 ”“ 求富 ” 为口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 。 (3) 活动 ①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 ②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 资本主义生产 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4) 意义 ①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 科学技术 ,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 ②在客观上既诱导了 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瓦解了封建 自然经济 ,又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 抵制作用 。 核心考点突破 3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受 外商企业 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2) 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 影响:改变了中国的 经济结构 与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近代化进程;顺应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潮流;推动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出现。 核心考点突破 4 .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2) 交通与通信的进步: 1872 年 轮船招商局 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1881 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 1877 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 第一条电报线 。 (3) 近代报刊的出现: 1872 年创刊的 《 申报 》 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经济 2017· 全国卷 Ⅰ ·28  洋务派的民用企业 经济 2017· 全国卷 Ⅱ ·28  洋务运动 ( 福州船政局 ) 经济 2016· 全国卷 Ⅰ 、 Ⅱ ·28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经济 2016· 全国卷 Ⅰ ·29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 2015· 全国卷 Ⅰ ·28  小农经济顽强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经济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Ⅰ ·28  小农经济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 经济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Ⅰ ·29  晚清现代化的趋势 ( 洋务运动 ) 考向一 中国逐渐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例 1 [2016· 全国卷 Ⅰ]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C 【 解析 】 题干主要提供了两方面信息:一是时代背景,二是洋货大量涌入中国市场。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大量外国商品流入中国,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经济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材料中“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说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 C 项正确、 D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关税问题, A 项错误; 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核心考点突破 例 2 [2015· 全国卷 Ⅰ]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 A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以 1852 年的中英贸易中的现象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史料有效信息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后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的包装布由国产的土布变成了“无用的”英国棉布,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的商品倾销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出现了滞销,故答案应为 D 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土布的质量,排除 A 项;材料表明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并没有体现其价格优势,排除 B 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中国生丝在英国的销售量,排除 C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1) 不同史观对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认识 ①从全球史观看,近代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是中国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 ②从文明史观看,这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 ③从近代化史观看,这是中国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核心考点突破 (2) 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①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②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③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 核心考点突破 ④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⑤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鼓励商业发展的演变。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二 洋务运动 例 3 [2017· 全国卷 Ⅰ]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这一举措 (    )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以开平煤矿土煤所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开平煤矿的创办体现了洋务派“求富”的目的,“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减少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阻碍,进一步增强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A 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两的史实,体现不出对企业的管理,排除 B 项;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排除 C 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煤矿业的稳健发展是根本没有保障的,排除 D 项。 核心考点突破 例 4 [2017· 全国卷 Ⅱ]1879 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 A .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 .“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 .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以福州船政局生产模式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历史理解能力。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军事工业为官办企业,不存在转为商办一说,故排除 A 项。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由不向各省索取分文转向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反映出企业经费紧张,不得不采取“协造”方式进行生产,故选 B 项。材料只显示造船经费由不取分文到由用船一方拨付的转变,未显示出军工产品市场化的趋势,故排除 C 项。题干只反映了福州船政局一个企业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整个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故排除 D 项。 核心考点突破 例 5 [2016· 全国卷 Ⅰ]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C 【 解析 】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的洋务运动大力创办海军,建立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舰队,促进了中国军备的近代化,故 C 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洋务运动只是对军队进行初步的西式改革,并没有全部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故 A 项错误;集权制度不一定能带来有效的作战指挥,也不属于军备优势,而且之前两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也是集权制度,但结果还是战败,故 B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西方列强面对日本的扩张,采取的是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贡献 (1) 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从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由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并为进一步发展到政治领域奠定了基础。 (2) 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核心考点突破 (3) 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 —— 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4) 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 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核心考点突破 线索三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 (1840—1894 年 ) 1 .新思想的萌发 —— 开眼看世界 (1) 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 《 各国律例 》 和 《 四洲志 》 ;仿制西方战舰。 ②魏源:代表作 《 海国图志 》 ,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 。 (2) 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 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4) 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环球,探索救国之路。 核心考点突破 通史整合 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 内涵:“中学”,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 近代科技 。 (2) 实践: 洋务运动 。 (3) 影响:洋务派将“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为中国 近代工业 奠定了初步基础,迈出了中国 近代化 历程的第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的“自强”梦彻底破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核心考点突破 3 .早期维新思想 (1)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2) 主张:提出发展 民族工商业 ,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主张实行 君主立宪制 。 (3) 特点:继承了“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同时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 政治制度 。 (4) 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 付诸实践 。 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思想 2016· 全国卷 Ⅲ ·29  张之洞维护传统思想 思想 2015· 全国卷 Ⅱ ·28  洋务运动期间中外思想观念的冲突 考向 近代中外思想的碰撞 例 1 [2016· 全国卷 Ⅲ]1903 年,张之洞等拟 《 奏定学堂章程 》 ,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以张之洞的 《 奏定学堂章程 》 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关键信息是 1903 年 《 奏定学堂章程 》 的一些规定。 A 项与 1903 年时维新变法已经失败的史实相矛盾; B 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 C 项本身错误,张之洞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反对向西方学习;“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主要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禁止这些内容就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答案选 D 项。 核心考点突破 例 2 [2015· 全国卷 Ⅱ] 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 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 .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 .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以时人对洋务派代表的看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题干中从事洋务的人物都被当时的人所讥讽,说明了这是不同观念之间的冲突,故答案为 A 项。材料无法体现崇洋媚外,排除 B 项; C 项是后人对洋务派的态度,与材料无关; D 项与题干无关。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多元史观认识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思想 (1) 从阶级斗争史观 ( 革命史观 ) 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 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 从全球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核心考点突破 (4) 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一 从近代化角度认识列强侵华的原因、特征及影响 【 理由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列强的侵略给近代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在痛定思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上,来审视近代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建设性影响。复习备考时,注意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综合分析列强侵华的史实和影响,辩证地评价列强侵华的危害及其客观上的积极影响。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1】 在 1910 年的上海法租界,法国人索姆委托经纪人李某从事黄金期货交易,导致索姆损失一万余两白银。索姆起诉经纪人并要求被告赔偿损失。陪审团认为当事人之间的合同没有规定交易时间、方式,因此这种行为被认定为黄金投机行为。根据 《 法国民法典 》 ,法院驳回原告请求。这则材料可以反映出 (    ) A .法国陪审团在租界内不敢偏袒法国人 B .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出现投机活动 C .法院受 《 大清律 》 影响而维护中国人利益 D .近代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D 【 解析 】 据材料“陪审团认为当事人之间的合同没有规定交易时间、方式,因此这种行为被认定为黄金投机行为”可知,不存在法国陪审团偏袒哪国人的问题,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确定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出现投机活动,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 《 大清律 》 ,故 C 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法国人索姆委托经纪人李某从事黄金期货交易这一行为发生在中国,应由中国政府按照中国法律进行判决,但据材料“陪审团认为当事人之间的合同没有规定交易时间、方式,因此这种行为被认定为黄金投机行为。根据 《 法国民法典 》 ,法院驳回原告请求”可知,这场纠纷由法国法院根据法国法律进行了判决,说明近代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故 D 项正确。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二 全面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理由 】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复习备考时,注意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中国的内在联系,客观评价列强侵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2】 五口通商后,中国对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到了 1880 年,其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对此,英籍海关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这表明当时 (    ) 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 C .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 D .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B 【 解析 】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 1880 年无关,故 A 项错误;从材料可知,随着外国商品进口量增加,人们生活发生变化,反映出中国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加深,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仅是列强倾销商品,还体现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故 C 项错误;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呈现中西并存、地区变化不平衡的特点,故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根本变化的表述过于绝对,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三 从工业文明冲击角度认识洋务运动 【 理由 】 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步,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不言而喻,一直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复习备考时,注意从工业文明影响的视角思考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其历史局限性。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3】 恭亲王奕认为:“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 1862 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相继成立。以上洋务派的主张及做法 (    ) A .是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 B .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 C .意在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 D .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 【 答案 】B 【 解析 】 材料“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是学习西方以应对西方的挑战,而不是妥协退让,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设立语言学校,学习西方各国文化,有利于推动教育转型与近代化,故 B 项正确;材料意思是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以便于和西方国家打交道,而不是抵制西方入侵,收回国家权益,故 C 项错误;据材料“与外国交涉事件”“方不受欺蒙”可知,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是主要为工业化服务,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猜题 4】 杜君立在 《 现代的历程 》 一书中认为:“在资本主义崛起 ( 或近代化发展 ) 的过程中,战争普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工业化而言。不同程度的工业化取决于国家受战争影响的强烈程度。正如 18 世纪长期的激烈战争将英国推向了工业化。”以下最符合材料基本思想的表述是 (    ) A .战争是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 B .洋务运动与内部战争压力有很大关系 C .法国工业革命滞后与周边威胁有关联 D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与一战的爆发相关 【 答案 】B 【 解析 】 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受战争影响的程度影响工业化程度,而英国由于殖民战争获得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海外市场的扩大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故 A 项错误;清政府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进行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起步,故 B 项正确;法国工业革命滞后是受国内政权更替,政局不稳定的影响,故 C 项错误;一战爆发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但与材料强调的战争对工业化影响不符,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四 多角度分析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 理由 】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生动地展现了社会历史的变迁,是我们研究历史发展的重要依据。近几年高考考查多有涉及,考查的方向主要集中于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中的服饰、婚丧嫁娶习俗、社会交往的变化等方面。复习备考时,注意以征婚启事、婚俗记载、民谣、打油诗、新闻报道等为背景,结合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表现、影响及特点。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5】 光绪四年 (1878 年 ) ,中国驻英公使郭嵩焘偕同如夫人,宴请英国绅商仕女,在中国官场引起舆论大哗,认为其身为朝廷大员携内眷赴宴,男女混杂,不成体统,“群指郭公为淫佚放荡之人”。据此推测,西餐习俗进入中国,有利于促进 (    ) A .华夷平等   B .男女平等 C .妻妾平等 D .夫妻平等 【 答案 】B 【 解析 】 由材料信息可知,郭嵩焘偕同如夫人赴宴引起官场舆论大哗的原因在于“男女混杂”,不在于“华夷混杂”,因而华夷平等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有男尊女卑观念,而题干中的宴席“男女混杂”,属于西式宴席的特点,即男女平等,故 B 项正确;如夫人指妾室,材料中舆论大哗的原因在于“男女混杂”而不在于“妻妾混杂”,因而妻妾平等与题意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舆论大哗的原因也不在于夫妻不平等,因而夫妻平等也与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五 从近代化角度审视近代中国思想的变化 【 理由 】 学习西方技术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思想的变化。纵观近几年高考,主要从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的主张及实践入手考查向西方学习的发展过程,并从与维新思想的对比中考查其局限性。封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的性质决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6】 《 筹办夷务始末 ( 咸丰朝 )》 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 5 次。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这最能说明当时的中国 (    ) A .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B .主动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 C .逐渐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D .迫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威胁 【 答案 】C 【 解析 】 “天朝”一词使用次数的减少是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表现,不能反映统治危机日益严重,故 A 项错误;主动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是指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材料没有涉及,故 B 项错误;“天朝”是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反映,使用次数的减少说明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外交观念逐渐近代化,故 C 项正确;“天朝”一词使用次数的减少与西方列强的侵略威胁无关,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专题二 第 5 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 整体发展 (1894—1919 年 ) 通史线索特征 核心考点突破 热点命题猜想 · · · PART 2 通史线索特征 时空定位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 (1894—1919 年 ) 是中国近代化的高峰时期,政治民主化 (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经济近代化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思想科学理性化 ( 新文化运动 ) 都有长足的发展。 1 .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通史线索特征 阶段特征 2 .经济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在 19 世纪末获得初步发展,在一战期间出现了发展的“短暂春天”。 3 .思想上,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 .社会生活上,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史线索特征 阶段一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政治近代化的突破 (1894—1911 年 ) 1 .政治 (1) 列强侵华 ①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 明治维新 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加紧对外扩张。 过程: 1894 年,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 黄海海战 使中国失去黄海制海权。 结果: 1895 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 《 马关条约 》 。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列强掀起了 瓜分中国 的狂潮。 核心考点突破 通史整合 ②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结果: 1901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 《 辛丑条约 》 。 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 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①戊戌变法 1895 年, 公车上书 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898 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 近代化 开始启动。 核心考点突破 ②义和团运动 背景: 19 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概况:提出“ 扶清灭洋 ” 口号,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 瓜分中国 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③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1905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 同盟会 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核心考点突破 2 .经济 (1)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向 资本输出 为主。 ② 19 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初步发展 。以公车上书为标志,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 20 世纪初,清末新政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核心考点突破 (2) 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社会习俗: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 废止缠足 ” ,并改革传统的 婚姻制度 。 ②交通事业:辛亥革命前夕,詹天佑亲自主持建成了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 京张铁路 ,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汽车逐渐成为大城市官僚、富绅的代步工具,后来又出现了有轨电车;旅美华侨冯如成功制造中国第一架飞机。 ③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业的发展: 维新派 、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影视事业的发展: 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 定军山 》 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核心考点突破 3 .思想文化 (1) 维新变法思想 ①背景 19 世纪末,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 日益严重。 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②兴起: 19 世纪 90 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 康有为 、 梁启超 、谭嗣同、严复等。 核心考点突破 ③内容:宣传西方 启蒙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 君主立宪 的主张。 ④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 儒家思想 结合起来,并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⑤影响: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一次 思想解放 潮流。 核心考点突破 (2) 三民主义 ①提出: 1905 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 民报 · 发刊词 》 上首次提出,并成为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②内容 民族主义:推翻 清朝封建统治 。 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 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核定地价, 平均地权 。 核心考点突破 ③评价 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 经济 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 民主权利 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 土地革命纲领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经济 2017· 全国卷 Ⅰ ·29  晚清留学教育 经济 2017· 全国卷 Ⅲ ·28  近代实业的发展 思想 2016· 全国卷 Ⅰ ·40  康有为、严复有关人口问题的主张及评价 思想 2016· 全国卷 Ⅲ ·28  梁启超与 “ 诗界革命 ” 思想 2015· 全国卷 Ⅱ ·29  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思想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 ·28  维新思想与服饰变革 政治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Ⅰ ·29  晚清近代化的趋势 思想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Ⅱ ·40  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西学的态度 经济 2012· 新课标全国卷 ·30  张謇与实业救国思潮 考向一 晚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例 1 [2017· 全国卷 Ⅲ]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以 19 世纪末中国社会出现的现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在全面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正确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19 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但遭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故 A 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可看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近代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政府对官督商办企业大力扶持是在洋务运动时期,而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故 B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竞相在中国建工厂、设银行、修铁路、开矿山,大量输出资本,故 C 项错误;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不得不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的近代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故 D 项正确。 核心考点突破 例 2 [2017· 全国卷 Ⅰ]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 ,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 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 .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以不同地区留日学生的人数差异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题中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及直隶的留日学生较多,而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人数较少可知, A 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留日学生在不同地区数量的差异,并非革命高涨程度的差异,排除 B 项;洋务派曾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但 1904 年洋务运动已经结束,再者,清政府选派留学生政策并未体现地域上的差异,排除 C 项;各省区留日学生数量存在差异不能反映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排除 D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1)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不利因素 a.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和革命不断发生,政局长期动荡。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力量薄弱。 c.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发展艰难。 ②推动因素 a.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 受时代潮流的冲击,为了巩固统治,当政者都鼓励兴办实业。 c.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d. 实业家实业救国的思想和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核心考点突破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从政治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瓦解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近代的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得到独立发展。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二 救亡图存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例 3 [2016· 全国卷 Ⅲ]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 …… 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 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以“诗界革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核心信息是甲午战争后梁启超对比中国与英日两国的命运而发出感慨,寄托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故答案为 C 项。 A 项与这一时间段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相矛盾, B 项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D 项改良思潮始于早期维新派。 核心考点突破 例 4 [2015· 全国卷 Ⅱ] 康有为在 《 新学伪经考 》 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 A .揭露历史真相     B .引介西方理论 C .倡导变法维新 D .颠覆孔孟学说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以 《 新学伪经考 》 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新学伪经考 》 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典型著作,维新变法与君主专制制度格格不入,故该书遭到政府禁毁,答案为 C 项。 A 项本身有误;引介西方理论不是目的,排除 B 项;康有为的著作没有颠覆孔孟学说,只是借助孔子威望宣传维新思想而已,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 学习西方是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 ( 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 ) 到主动选择 ( 如辛亥革命 ) 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核心考点突破 (4) 向西方学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习“器物”;从戊戌变法到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学习“制度”;从 1915 年至 1919 年,资产阶级学习“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三 社会习俗的变化 例 5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以维新派的易服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维新思想家宋恕和康有为都主张易服,两人的根本主张是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所以此举的目的是为政治改革服务,故答案为 B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1) 特点:与政治、经济并行发展;与古代社会习俗的变迁相比,具有急剧性;与当时的政治变革相比,具有滞后性;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体现了附庸性;从传播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具有不平衡性。 (2) 原因:根源在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异性;趋向具有明显的政治导向性、商业发展的趋利性、思想的革新性;诱发因素主要是传教士引导。 核心考点突破 阶段二 近代化探索和民主革命的转型 —— 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 (1911—1919 年 ) 1 .政治 (1) 辛亥革命 ① 1911 年 10 月 10 日,发起 武昌起义 。 ② 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成立。 ③ 1912 年 3 月颁布的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 资产阶级性质 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核心考点突破 通史整合 ④意义:这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 君主专制制度 ,从此, 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2) 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①袁世凯“善后大借款”和宋教仁遇刺后, 1913 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② 1915 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签订丧权辱国的“ 二十一条 ” ,引发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和护国运动。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状态。 ③ 1917 年张勋复辟失败后,孙中山又发起反对段祺瑞专权的 护法运动 ,但最终失败。 核心考点突破 2 .经济 (1)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①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华民国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 民族资产阶级 。 ②表现: 1912—1919 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 短暂春天 ” ,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2) 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交通事业的进步: 1909 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②通信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 电报、电话 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信事业进一步发展。 核心考点突破 3 .思想文化 —— 新文化运动 (1) 背景: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 袁世凯 专制、复辟;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 启蒙思想 进一步传播。 (2) 内容 ①提倡 民主与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 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3) 特点:把 救亡图存 与思想改造相结合;认识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探索道路;从学习西方文明转向 学习苏俄 。 核心考点突破 (4) 影响 ①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 封建思想 的统治地位。 ②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 思想启蒙 、文化革新的作用。 ③为 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 ④推动了文学和 自然科学 的发展。 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经济 2017· 全国卷 Ⅱ ·29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考向一 辛亥革命的评价和影响 例 1 [2015· 海南卷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按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 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又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 A .立法服从于政治     B .行政服从于司法 C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A 【 解析 】 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这一变化的目的是防止袁世凯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 A 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 C 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多元史观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 (1) 从革命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从近代化史观来看 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思想上,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经济上,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 核心考点突破 (3) 从社会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如“剪辫易服”、文明礼仪等,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二 民国初期的思想变化 例 2 [2017· 全国卷 Ⅱ]1913 年, 《 申报 》 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谋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以 《 申报 》 上登载的一则广告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历史理解能力。材料中补脑汁广告在 1913 年以 《 申报 》 为平台,以善谋国、谋卫生为旗帜进行宣传,这使得广大民众接受这一产品,反映出这一时期国人对于新思想的认可,故 B 项正确。题干时间为“ 1913 年”,此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展,更谈不上影响广泛,故排除 A 。题干中未涉及改良社会风俗的内容,故排除 C 。这则广告只是利用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并不能说明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故排除 D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 外界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商店、银行等,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2) 政治因素:为适应社会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3) 经济因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4) 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核心考点突破 (5) 科技因素: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改变并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6) 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的人员增多,加快了新式生活的推广。 (7) 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提高了民众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一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地位和影响 【 理由 】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和意义,它不仅结束了一个旧的时代,更主要的是它开启了中国近代文明的新征程。近几年高考多以图片、表格、文字史料为载体,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特点、结果及影响的理解和评价,特别是突出考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复习备考时,应注意与三民主义相结合,对中华民国成立、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的内容等进行分析与评价;运用多种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来分析辛亥革命的地位和影响等。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1】 黄炎培回忆:“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 …… 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    ) A .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 B .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 C .使民众的思想极大地解放 D .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 【 答案 】C 【 解析 】 辛亥革命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辛亥革命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过于片面,故 B 项错误;据题干材料可以得出辛亥革命使民众的思想极大地解放,故 C 项正确;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猜题 2】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 20 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胜利了的“光荣革命”。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    ) A .以和平方式结束了帝制 B .中国民主政治体制建立 C .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转型 D .民主革命任务得以完成 【 答案 】A 【 解析 】 根据材料中“光荣革命”可知,突出和平的手段,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最后以和平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辛亥革命破旧的一面,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辛亥革命并未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故 C 项错误;从革命任务角度看,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二 从传承与创新角度认识近代思想的演变 【 理由 】 传承与创新是高考考查的核心价值理念。思想理论是社会实践的先导,近代社会思潮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历程。复习备考时,注意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各种思潮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及其内在的思想传承与创新脉络。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3】 1902 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他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 (    ) A .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   B .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C .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 .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 答案 】A 【 解析 】 梁启超通过比较“仁政”与“自由”,得出“仁政”已经完全过时的结论,体现了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反思和批判,故 A 项正确;维新变法在 1898 年已经失败,与材料时间“ 1902 年”不符,故 B 项错误;对“仁政”的反思批判不能表明梁启超从根本上否定儒家思想,故 C 项错误;梁启超主张用“自由”取代“仁政”,是出于对“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的反思和批判,并未明确提出推翻君主制度的主张,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猜题 4】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梁启超这段话的主旨是 (    ) A .主张循序渐进变法改革 B .反对完全照搬西学 C .主张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D .要求大力兴办学校 【 答案 】C 【 解析 】 梁启超这段话的主旨是“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他强调培养“新民”的重要性。材料没有体现循序渐进变法改革的主张,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故 B 项错误;梁启超强调培养“新民”的重要性,主张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梁启超要求大力兴办学校,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三 从时代潮流角度认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 理由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复习备考时,注意分析各阶级的主张所体现的思想解放特点,理解近代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5】 梁启超说:“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这说明培育“新民”的关键是 (    ) A .全面学习西方思想    B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C .彻底否定儒家学说 D .兼采中西文化精髓 【 答案 】D 【 解析 】 根据材料“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可知,梁启超并不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思想,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可知,梁启超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有所取舍而非直接继承的,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可知,梁启超的“新民”并非彻底否定儒家传统,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可知,梁启超认为培养“新民”的关键是兼采中西文化精髓,故 D 项正确。 核心考点突破 【 猜题 6】 王韬说:“顾论者徒夸张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这说明王韬主张 (    )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学习制度,改革强国 C .武装暴力,革命救国 D .实业救国,商战富国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A 【 解析 】 王韬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不是其思想主张,而且材料通篇也没有提及“中体”的相关内容,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顾论者徒夸张其水师之练习 …… 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可知,王韬认为洋务派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使清王朝走向独立富强的愿望是舍本逐末和无法实现的,其引申含义即力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 B 项正确;“武装暴力”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而且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早期维新派向来是不主张使用“武装暴力”的,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很容易看出,王韬已经明确指出商战富国属于舍本逐末的做法,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专题二 第 6 讲 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与近代 化的曲折前进 (1919—1949 年 ) 通史线索特征 核心考点突破 热点命题猜想 · · · PART 2 通史线索特征 时空定位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 年 )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也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胜利。 1 .政治上,中国经历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912—1928 年 ) 、国民政府的统治 (1927—1949 年 ) 两大阶段。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通史线索特征 阶段特征 2 .经济上,在农村,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阶级先后开展了土地革命、“双减”“双交”、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城市,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快发展,官僚资本主义迅速壮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遭到严重破坏。 3 .思想上,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4 .社会生活上,民国时期的物质生活、交通通信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通史线索特征 阶段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革命道路的探索 (1919—1930 年 ) 1 .政治 (1) 五四运动 ①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开端。 ②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③意义: 工人阶级 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核心考点突破 通史整合 (2) 中国共产党成立 ①背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运动的发展、共产国际的帮助、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②成立: 1921 年 7 月 23 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 工人阶级 政党。 ③影响: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 国共合作 ①标志: 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 三民主义 ,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②意义:国共两党第一次实现了合作,推动了 国民革命运动 的开展。 核心考点突破 (4) 北伐战争 ①进程: 1926 年,广州国民政府发动了以消灭 北洋军阀 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发展到高潮。 ②失败:国民党右派蒋介石、 汪精卫 相继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最终破裂,大革命失败。 ③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1928 年,张学良 东北易帜 。 核心考点突破 (5) 革命道路的开辟 ①南昌起义: 1927 年 8 月 1 日,革命军起义占领南昌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 人民军队 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八七会议:会议清算了 __ 陈独秀 __ 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 土地革命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③“工农武装割据”: 1927 年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建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核心考点突破 2 .经济: 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3 .思想文化 (1)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 《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毛泽东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 (2) 新三民主义: 1924 年 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核心考点突破 (3) 毛泽东思想 ①萌芽:毛泽东撰写了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农民阶级的重要性。 ②初步形成:提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思想 2017· 全国卷 Ⅰ ·41  国民党一大和新三民主义 政治 2016· 全国卷 Ⅱ ·2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土地革命的影响 政治 2015· 全国卷Ⅰ ·29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特征 思想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 ·29  民主思想成为社会潮流 政治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Ⅰ ·30  中共六大与城市中心革命模式 思想 2012· 新课标全国卷 ·31  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对革命道路的认知 ( 毛泽东思想 ) 考向一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例 1 [2012· 新课标全国卷 ]1920 年 12 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 A .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 .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 .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 .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办法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解题关键信息有“ 1920 年”“俄国式的革命”“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毛泽东借俄国暴力革命方式强调中国革命要学习俄国暴力革命的方式,故 C 项正确。 A 项的表述本身并不科学;材料不涉及革命的地域,所以 B 项排除; D 项与材料观点相左,排除。 核心考点突破 例 2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Ⅰ]1928 年中共六大通过的 《 政治议决案 》 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综合分析能力,以中共六大的决议为切入点,考查对土地革命时期革命道路的认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 1928 年。材料突出了“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这是典型的城市中心论的观点。 A 项与材料观点相左, C 、 D 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核心考点突破 例 3 [2016· 全国卷 Ⅱ]1930 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 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粮食价格与国民党统治地区粮食价格的差异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题干的关键信息是 1930 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粮食增产,粮食价格比国民党统治地区低。这是根据地农民在土地革命时期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的结果,故 A 项正确。“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确实对粮食增产有保障作用,但要注意设问关键词“主要是因为”,决定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土地革命,故 B 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精力用于军事斗争,故 C 项错误; D 项本身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近代中国人民救国道路的四种探索 (1) 走日本人的路 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因顽固派反对而失败。 (2) 走美国人的路 孙中山主张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3) 走俄国人的路 效仿俄国“城市中心论”,革命屡遭挫折。 (4) 走自己的路 中国共产党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二 对近代中国时局的认识 例 4 [2015· 全国卷 Ⅰ]《 申报 》“ 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义和团运动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以 《 申报 》 对中国的时局的“时评”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材料表明,当时的时局特征是中央政府对各省控制不力,各省之间战争不断,该局面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这体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故答案为 D 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虽然有战争,但只是局部范围的战争,与“皖直交斗”即直系军阀和皖系军阀的斗争无关,故排除 A 、 B 、 C 三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正确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反动卖国的军阀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912—1928 年 )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 (1) 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核心考点突破 (2) 经济上,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 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与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三 对近代社会思潮的客观认识 例 5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 ( 爱国、爱民、爱敌 ) ,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 ( 民权、国权、人权 )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 A .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 .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 .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 .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C 【 解析 】 本题以近代军阀推行主义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四种势力都强调主义,其中三派为军阀,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是为了扩大革命的影响,三个军阀则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A 项错在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材料中四种势力的思想有很大差异;这一时期的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不能称其为军阀,故排除 B 项;孙传芳标榜的“三爱”不是三民主义,故排除 D 项;四种势力均打着主义的旗号,说明民主思想已经为社会广泛认可,故答案为 C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分析社会思潮产生原因及评价方法的常用思路 (1) 产生原因 ①运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原理进行分析。具体包括:明确持这种思想的人所处的时代,他代表的阶级或阶层利益;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形势的特点;这个阶级或阶层在这种形势下的处境及要求。 ②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进行逆向分析。具体可从内容出发推断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阶级状况。如“兼爱”是互爱、互利的意思,墨子主张人们要互利互爱,说明当时剥削和压迫很重,人民不堪忍受;墨子主张“非攻”,说明当时战乱不已,人民渴望安定。 核心考点突破 (2) 评价方法 ①将所评价的对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包括特定的时空范围,特定的时代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试题本身所限定的条件,等等。 ②掌握好评价的标准。这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准。 ③注意表达的格式。包括划分出不同阶段、归纳成不同的方面 ( 肯定、否定 ) 等。 核心考点突破 阶段二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 (1931—1949 年 ) 1 .政治 (1) 抗日战争时期 (1931—1945 年 ) ① 日本局部侵华: 1931 年,日本发动了 九一八事变 ,此后,日本又制造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核心考点突破 通史整合 ②全民族抗战 开始: 1937 年 卢沟桥事变 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开始。 概况: 1937 年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组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共同抗战,分两个战场、两条战线。中国的抗日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1945 年 8 月 15 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意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 完全胜利 的反侵略战争;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核心考点突破 (2) 解放战争时期 (1945—1949 年 ) ①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 重庆谈判,签署了“ 双十协定 ” ,确定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1946 年初,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②解放战争胜利:经过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 1949 年解放军攻占南京,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基础。 核心考点突破 2 .经济: 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 (1)“ 黄金时期” ①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发起“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并实行币制改革。结果使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②中共先后在根据地实施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等举措,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 (2) 民族工业的萎缩:日本侵华时期,由于日本的经济侵略、 官僚资本 的掠夺和国统区的战时体制,中国民族工业日趋萎缩。 (3) 陷入绝境:美国商品的排挤、官僚资本的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等因素,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核心考点突破 3 .思想文化 (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①抗战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 《 论持久战 》《 新民主主义论 》《 论联合政府 》 等文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② 1945 年,中共“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 电影事业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 《 歌女红牡丹 》 ;以左翼思潮为主流的电影事业相当发达, 《 渔光曲 》 获得国际荣誉; 《 风云儿女 》 插曲 《 义勇军进行曲 》 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核心考点突破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突破 模块 考题 命题视角 政治 2016· 全国卷 Ⅰ ·30  抗战时期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点 经济 2016· 全国卷 Ⅱ ·30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加强 政治 2016· 全国卷 Ⅲ ·30  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政治 2015· 全国卷 Ⅰ ·30  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 经济 2015· 全国卷 Ⅱ ·30  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发行纸币 政治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 · 30  抗战时期顾维钧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政治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Ⅰ ·41  抗日战争书目修改及理由 政治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Ⅱ ·30  湖北省政府推行 “ 减租 ” 的目的及作用 考向一 客观认识和评价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及国民政府 例 1 [2016· 全国卷 Ⅰ]1943 年 8 月,国民党颁布 《 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 》 ,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 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D 【 解析 】 国民党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说明国民党不承认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也不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其意图是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故 D 项符合题意。 核心考点突破 例 2 [2015· 全国卷 Ⅰ]1933 年到 1937 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 A .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 .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 .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以 1933 年到 1937 年上半年国民政府的布防重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1933 年到 1937 年,日本策划成立伪“满洲国”后又制造了“华北事变”,侵华的步伐加快。国民政府加强了沿海要塞建设和城市交通线防御的工事,与民族危机直接相关,这是出于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考虑,故答案为 B 项。 核心考点突破 例 3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1937 年 11 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 .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 .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 .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 .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 答案 】A 【 解析 】 本题以 1937 年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讲话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解读能力。时间 1937 年 11 月,是在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之后,讲话内容是希望各国在道义上、政治上、财政上和经济上采取行动,以维护远东的和平,说明其主观意图是为中国争取国际支持,故答案为 A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国共两次合作及三大制约因素 (1) 异同比较 核心考点突破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1927 年 ) 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1947 年 ) 不同点 社会背景  国民革命时期,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两党地位  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 核心考点突破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1927 年 ) 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1947 年 ) 不同点 国际条件及结果  共产国际的支持,合作结果取得北伐战争的初步胜利,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破裂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但由于蒋介石破坏民主和平而破裂 相同点   ① 两次合作都符合时代需要,符合两党的利益   ② 两次合作都宣称遵循新三民主义的纲领   ③ 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实现的   ④ 两次合作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2) 三大制约因素 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两党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二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经济的发展 例 4 [2016· 全国卷 Ⅱ]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 A .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以国民政府合并日伪纺织企业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解读能力。由国民政府高层的解释可知,国民政府合并日伪纺织企业,将其国有化,并不是试图缓解民族工业的困境,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只针对日伪纺织企业,并非全部纺织 ( 轻纺 ) 企业,故 B 项表述不确切;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严重打击,故 C 项错在“开始”;题干的核心信息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沦陷区纺织业的控制加强,这说明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加强了,故 D 项表述正确。 核心考点突破 例 5 [2013· 新课标全国卷 Ⅱ]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 《 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 》 ,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    ) A .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 .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 .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 .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期间的政策。“双减”“双交”政策削弱了地主的封建剥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抗战热情和生产积极性。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国共两个政权并存的史实,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可知, A 、 B 、 C 三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本题应选 D 项。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国民党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贡献与问题 (1) 贡献 ①政治上,开始筹备宪政,准许“专家参政”。 ②经济上, 1928 年发起了废约、修约运动; 1931 年宣布取消厘金制度; 1935 年实行币值改革; 1935 年资源委员会拟订重工业五年计划; 1933—1937 年先后设立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稻麦改良所和中央棉产改进所等。 ③文化上, 1934 年开始发起“新生活运动”,培养“现代国民”,造就“现代国家”。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的前十年,国内工商业高速发展,社会生活有了一定的变化,一些大城市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电影、汽车、收音机、西餐、西服等代表现代化的物品也丰富起来。 核心考点突破 (2) 问题 ①政治上,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压制民主,“围剿”红军,“攘外必先安内”,导致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经济上,仍然依靠外国资本和封建经济,官僚资本膨胀,压榨民族资本,贪污腐败流行,经济上雪上加霜。 ③文化上,大搞法西斯“道统”教育,“新生活运动”也因意在培养“顺民”而成为一场闹剧。国民政府的现代化成就和夭折,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倾向。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三 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例 6 [2015· 全国卷 Ⅱ]1938 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 A .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 .转嫁战争负担 C .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 .强化物资管制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以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发行纸币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发行的纸币没有相应的金属货币储备,“军用票”则是直接掠夺,这是以战养战的表现,故答案为 B 项。 A 、 C 两项与材料中的沦陷区不符; D 项不是目的,而是表现。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影响 (1) 抗日战争摧毁了中国原先积累的现代化成果。但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战争也促进了一些新的现代化因素的积累,例如,抗战期间,工厂西迁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空间传动作用,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2) 由于受到抗战的冲击与考验,国民政府主导的现代化范式危机重重,国民政府没有相应地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运行机制来化解危机,从而日益失去社会各阶层的支持。相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现代化范式构建起来并走向成熟,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核心考点突破 考向四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例 7 [2016· 全国卷 Ⅲ] 下图是 1932 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 A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以 1932 年的火柴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 1932 年的抗敌牌火花,火花内有“十九路军”的文字,这反映了 1932 年一 · 二八事变上海抗战的内容,故答案为 D 项。 A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B 项与设问角度不符; C 项错在实业救国开始的时间,实业救国思潮开始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核心考点突破 【 考向深化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五大精神财富 (1)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2) 长征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民族复兴献身的精神;坚决服从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坚定贯彻执行正确的路线,高度团结统一的精神;坚韧不拔、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3) 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核心考点突破 (4) 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5) 西柏坡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一 从民族觉醒的角度认识全民族抗战的史实及意义 【 理由 】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反侵略斗争,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 20 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抗日战争的最大特点就是全民族抗战,之所以能够取得彻底、完全的胜利,主要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民团结抗战的结果。复习备考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及评价、中共敌后战场的开辟及地位以及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贡献都是复习的重点内容。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1】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 ( 爱国知识分子 ) 完成了 《TRUTH( 真相 )》 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 《TRUTH( 真相 )》 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推动了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首次定性。此事反映了 (    ) A .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 B .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 C .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 D .国联调查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A 【 解析 】 “沈阳‘九君子’ ( 爱国知识分子 ) 完成了 《TRUTH( 真相 )》 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 《TRUTH( 真相 )》 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表明知识分子在外交中作出的贡献,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担当,故 A 项正确;“推动了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首次定性”,但东三省被日本占领、伪“满洲国”成立的事实没有改变,因此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说法错误,故 B 项错误;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 C 项错误;国联调查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猜题 2】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曾表示抗战不是一年半载可以了结之事,必须“抱定三年、五年如一日的精神 …… 铲除短期得失之念,不致因小胜而浮动,因小败而丧气”。“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表明 (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 .全面抗战路线成为国共两党的共识 C .国民党放弃了片面抗战路线 D .国共抗战策略有一定的一致性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D 【 解析 】 1937 年 9 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 《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 A 项错误;全面抗战路线是指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战争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材料中虽提到抗战要依靠农村和人民的力量,但并不意味着国民党对全面抗战路线的认可,故 B 项错误;国民党认识到抗战的持久性,认识到抗战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国民党放弃了片面抗战路线,故 C 项错误;国共两党都认识到抗战的持久性,都认识到抗战的胜利需要依靠农村和人民的力量,故 D 项正确。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二 创设情境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 【 理由 】 列强侵华使中国日益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救亡图存、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抗争,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化的道路与旗帜。复习备考时,注意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分析原因,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党内关系、国共两党关系、民族矛盾中的重大事件及历史影响。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3】 在 1929 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 《 兴国土地法 》 中,把 1928 年制定的 《 井冈山土地法 》 中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权所有”的内容,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这一转变说明了 (    ) A .当时党内“左”倾思想的泛滥 B .共产党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C .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尚未成熟 D .根据地的革命形势日趋严峻 核心考点突破 【 答案 】B 【 解析 】 据材料可得,这一转变的出发点是调动农民对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当时党内“左”倾思想的泛滥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A 项错误;据材料“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权所有”到“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可得,这一转变结合了国情和革命的实际 ( 尤其是土地革命的发展 ) ,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从而调动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以维护苏维埃政权的稳定,故 B 项正确;据材料可得,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政策符合革命的需要,不能得出土地政策尚未成熟,故 C 项错误;根据地的革命形势日趋严峻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事实上根据地在不断发展壮大,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 猜题 4】 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 《 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 》(1934 年 ) 、 《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1935 年 ) 、 《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内蒙古人民宣言 》(1935 年 ) 等文件中,均明确表示不打少数民族土豪,不没收宗教上层人士的土地财产。这些政策在当时有利于 (    ) A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实现革命中心和任务的转移 C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建立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 【 答案 】B 【 解析 】 题目中特别强调是在长征途中,所以此时的政策并不仅仅是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 A 项错误;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为了实现革命中心 ( 由江西到陕北 ) 和革命任务 ( 由反蒋到抗日 ) 的转移发布一系列文件,故 B 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此时尚未实施,故 C 项错误;建立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故 D 项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猜想三 多元视角认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 理由 】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和转型。复习备考时,一要掌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阶段性特征,注意每个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表现、特点及影响,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中国近代化和近代民主革命的作用等;二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之间的横向联系,理解历史事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热点命题猜想 【 猜题 5】 1934 年,美国高价购买国外白银,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在三个月内白银外流量就达两亿元 ( 按当时货币价值折算 ) 之多。对此,国民政府 (    ) A .强化经济统制     B .推行币制改革 C .扩大财政赤字 D .扶持官僚资本 【 答案 】B 【 解析 】A 项是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的措施,与货币管理无关,故 A 项错误;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故 B 项正确; C 项是为了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措施,与货币管理无关,故错误; D 项与防止白银外流无关,故错误。 核心考点突破 专题二 专题归纳总结(二) PART 2 专题一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网络 专题归纳总结(二) 专题主线 1 . 1840—1949 年列强侵略和中国反抗的历史可分为三大阶段 (1)1840—1901 年:通过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列强一步步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01—1945 年:由多国共同侵华演变为一国单独侵华,日本成为侵华主力。 (3)1945—1949 年:美国通过军事以外的手段加强对华侵略。 (4) 中国军民每次遭到列强侵略威胁时,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抗斗争,有民间自发的,也有政府组织的。 专题归纳总结(二) 专题拓展 1 .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演变 (1) 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度。 (2) 地方权力由独立到中央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 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夏商周时期的贵族世袭任官到秦朝由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 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夏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官员把持。 专题归纳总结(二) 2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大革命事件 (1)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在中国的回声,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农民阶级首次担负起了反殖民侵略的任务。 (2)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完成了推翻封建帝制的任务,建立了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 3 . 1919—194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五大阶段,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重任,其间先后克服了右倾错误、“左”倾错误,由幼稚走向了成熟,建立了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专题归纳总结(二) 专题拓展 1 .以通史视角审视近代列强侵华阶段性特征及影响 (1) 阶段性特征 ① 1840—1894 年:列强相互勾结,军事上以武力为主要手段,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 ② 1894—1931 年: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 ( 扶植傀儡政权 ) ,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③ 1931—1945 年:以日本武力侵华为主,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④ 1945—1949 年: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美国干涉中国内战,奉行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 专题归纳总结(二) (2) 影响 ①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具体表现在对人民基本生存权的损害以及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破坏。 ②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专题归纳总结(二) 2 .多元视角看近代“中国梦”的内涵 —— 近代中国追求独立、富强的历程 (1) 从国家关系的角度:是反侵略、求独立的过程。列强侵略中国,把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抗争,最终结束了屈辱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 ( 革命史观 ) (2) 从政治的角度:是反专制、求民主的过程。中国人民反抗专制统治 ( 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反动政府 ) ,追求建立民主政体,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这一愿望。 (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 专题归纳总结(二) (3) 从经济的角度:是反压迫、求发展的过程。中国民族工业外部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内部受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和剥削,生存环境恶劣,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能够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和同盟军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根本目的是为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争取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 专题归纳总结(二)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探索与自身建设 (1) 革命道路探索 ①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但在革命道路上照搬了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模式。 ② 1927 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经受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考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专题归纳总结(二) (2) 党的自身建设 ①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运动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 1935 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③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做指导。 专题归纳总结(二) 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变迁 (1) 国民革命时期 ①政策: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依据:帝国主义“以华治华”,支持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广大民众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 土地革命时期 ①政策:由武装反蒋到逼蒋抗日。 ②依据: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 1931 年,随着日本大举侵华,社会主要矛盾逐渐由阶级矛盾转向民族矛盾。 专题归纳总结(二) (3) 抗日战争时期 ①政策:联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依据:法西斯与世界人民的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 解放战争时期 ①政策:自卫反蒋。 ②依据: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专题归纳总结(二) 【 训练 1】 1939 年 11 月,日军第 11 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出:“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既不在于中国 4 亿民众,亦不在于政府要人之意志 …… 而只在于以蒋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的抗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冈村宁次意在强调 (    ) A .日军始终把国民党视为抗战的主要力量 B .此时国民党中央军的抗战意志十分顽强 C .中共军队在抗战初期尚未进行积极抵抗 D .中国并没有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 【 答案 】B 【 解析 】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依据材料中日军司令官认为抵抗日军的主要力量是“以蒋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的抗日意志”可知,此时国民党中央军的抗战意志十分顽强,故 B 项正确。 A 项中的“始终”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C 项表述错误;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在 1937 年就已经建立, D 项错误。 专题归纳总结(二)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网络 专题归纳总结(二) 专题主线 1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条件,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2 . 19 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一个短暂的春天。 3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曾得到较快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及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涉及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及通信工具、大众传媒等多个方面,带有时代烙印。 专题归纳总结(二) 专题拓展 1 .运用多元史观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 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 (2) 从文明史观看,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 (3) 从近代化史观看,是近代中国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专题归纳总结(二)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1)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与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 从政治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 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 ) ,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 无产阶级壮大 ) 。 (3) 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专题归纳总结(二) 【 训练 2】 据 1912 年 3 月的 《 申报 》 记载,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 .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 B .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 .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 D .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 A 项中的“开放”说法不准确,排除; B 、 C 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由材料“中国人外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可知,服饰上的民主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再结合题干时间“ 1912 年”可知,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故 D 项正确。 专题归纳总结(二)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网络 专题归纳总结(二) 专题主线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经历了“器物改革”“制度改革”“思想文化改革”三个阶段,学习的对象也经历了由英国→日本→美国→俄国的演变,这个过程中带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每次发展都伴随着思想领域的交锋论战,并体现出内在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专题归纳总结(二) 2 .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专题归纳总结(二) 专题拓展 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 阶级广泛:在探索救国救民和强国的道路上,参加的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无产阶级等,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和探索。 (2) 目的明确: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就是为了中国的独立、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和救亡图存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侵略性质。 (3) 层次鲜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 ( 技术 ) 到“制度” (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 ) 再到“思想文化” ( 民主与科学 ) 不断深入的历程,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专题归纳总结(二) (4) 阶段清晰: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器物” ( 技术 )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学习西方的“制度” (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 )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 民主与科学和马克思主义 )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5) 发展曲折:各阶级或阶层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吸取教训,继承发展。 专题归纳总结(二) 2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 专题归纳总结(二) 社会阶层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派  主张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维新派  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  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革命派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  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激进派  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的思想,应该革新  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 训练 3】 陈登原在 《 中国文化史 》 中指出,由鸦片战争,以至于庚子事变之六十年间,国人之对外态度“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 A .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 .理性认识西方先进文明 C .西学东渐导致认识误区 D .民族屈辱造成心理落差 【 答案 】D 【 解析 】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根据所学可知,闭关锁国政策是在西方入侵下,被动放弃的,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可知,这些都不是对待西方文明的正确心态,带有很强的感性色彩,故 B 项错误;材料所述心态都是在列强侵略之下国人的心理变化,并非主要由西学东渐引发,但其反映了国人由“贵华贱夷”到自愧不如的心理变化,故 C 项错误、 D 项正确。 专题归纳总结(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