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陕西省黄陵县中学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黄陵县中学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普通班历史必修二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在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A. 高转筒车的发明 B. 铁犁牛耕的出现 C. 耦犁技术的普及 D. 曲辕犁的推广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农业 ‎【详解】高转筒车是唐朝时期出现,故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说明是当时生产力发展重要体现,故B项正确;耦犁技术是汉代出现,故C错误;曲辕犁是唐代江东地区发明,故D错误。‎ ‎【点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都江堰水利工程兴修于 A. 夏商时期 B. 秦汉时期 C. 春秋战国时期 D. 隋唐时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 ‎【详解】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故C正确;排除ABD。‎ ‎【点睛】春秋战国时期重大的水利工程:楚国--芍陂(如今的安丰塘);秦国--都江堰;秦国--郑国渠。‎ ‎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畅销海外的手工业产品有 A. 钟表 B. 丝绸 C. 象牙制品 D. 青铜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丝织业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丝国”的称号,故B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五六千年的蚕茧和丝织品残件。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素纱襌衣”是两千一百多年前的丝织精品。它反映了西汉初期我国养蚕、缫丝、织造的高超水平。唐代“缂 (刻) 丝”技术出现。‎ ‎4.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经济结构中,“织”指的是 A. 家庭手工业 B. 宗法制 C. 科举制 D. 皇帝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一大特点,其中“女织”指的是家庭纺织业即家庭手工业,故A正确;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继承制度,保证了各级贵族的世卿世禄,与材料无关,排除B;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形成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C;皇帝制度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之一,表现为皇权至上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 ‎【点睛】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稳定性和脆弱性;封闭性和落后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A. 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 B. 《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 C. 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 D.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通商口岸,所以出现了“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的现象。本题选B。A项中的“衰落 ”是不符合史实的;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的签订 ‎【名师点睛】《南京条约》(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 ‎6.宋代以前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一定场所内进行,这类场所被称为 A. 坊 B. 市 C. 城 D. 街 ‎【答案】B ‎【解析】‎ 宋代以前的“市”是固定的交易场所,宋代打破了坊市界限,故B项正确;A是城市中住宅区域;城是建筑范围,古城项错误;街道是城市中商业区域,故D项错误。‎ 点睛: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7.汉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米也。”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 A. 闭关锁国政策 B. 君主专制 C. 重农抑商 D. 重商主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 ‎【详解】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于明清时期,所以A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经济方面的内容,与君主专制无关,故排除B;由题干信息可知汉文帝和李靓都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故选C;中国历史上没有实行过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西方的经济政策,故排除D。‎ ‎【点睛】重农抑商政策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商业活动开始出现 D. 资本主义市场繁荣 ‎【答案】A ‎【解析】‎ 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资本主义侵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正确;B是明朝中后期;C是商朝开始出现;D中繁荣不符合事实。‎ ‎9.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 A. 鸦片战争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甲午战争时期 D. 五四运动时期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而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故B项正确;A项是1840-1842年,排除;C项是1894-1895年,排除;D项是1919年,排除。‎ 点睛:首先明确民族工业兴起的时间;然后分析四个选项即可。‎ ‎10.“忽如一夜春风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分别来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两阶段最恰当 A. 一战时期、1928~1936年 B. 洋务运动时期、一战时期 C. 一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D. 1928~1936年、三大改造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阶段特征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出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局面在这样的千载难逢的良机下,民族工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排除BD两项;“零落成泥碾作尘”,即体现民族工业遭受到了沉重打击,即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项。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相关阶段特征 ‎11.1915年创办于北京的双合盛啤酒厂,是我国第一家由国人创办的啤酒厂。其初创时期的资料可以用来研究 A. 洋务运动的不断发展 B.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D. 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洋务运动在19世纪末甲午战败后已经宣告破产;B不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D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1915年正值一战爆发以后,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因此选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2.1936年初,国民政府规定,对农产品加工,提倡就农村或其附近发展,对一般工业应由政府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对于那些地方上无力举办的大工业,应由政府、企业家一致进行。这说明国民政府采取的行动是 A. 实行“币制改革”‎ B. 鼓励外资投资国内产业 C. 提倡国货运动 D.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国民政府对工业发展采取鼓励保护和扶植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与材料所述吻合,所以答案选择D项。其他三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产生· 民国年间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3.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以上材料表明党和政府 A. 认识到经济需要平衡发展 B. 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 C. 将重点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D. 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八大 ‎【详解】根据材料“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结合中共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可知认识到经济需要平衡发展,故A正确;“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C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中共八大于1956年召开,故D错误。‎ ‎【点睛】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14.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A. 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 B. 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 C. 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D. 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双百方针”是在文学艺术领域及科学研究领域里的措施,不是在经济领域,并且它推行的时间是在1956年,与材料内容中的时间不符合,所以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运动在1956年底时已完成,所以排除C项。人民公社体制在1958年时已经推行,所以D项错误,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国的经济建设的反思 ‎15.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B. 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C. 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 D.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主要是经济制度的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经济已经占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已经在我国确立。故正确选项为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 ‎16.20世纪90年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步骤是,开发开放 A. 深圳 B. 浦东 C. 厦门 D. 海南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为小。结合所学,20世纪90年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步骤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故选B.A、C为1980年,D为1988年。‎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 ‎17.1992年邓小平南巡深圳期间,傍晚散完步往回走时,有人建议从原路返回,邓小平却坚持走另一条路,并风趣地说,“我不走回头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有 ‎①中国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②中国应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 ‎③中国还没有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④中国不应该对外开放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提到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故①②符合题意,本题选D项。ABC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南方谈话 ‎18.《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的主题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 D.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从歌词中的“一九九二年”可以得出,题目考查是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内容,为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9.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抓住“1992年”这一关键信息,华而诚的讲述是指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选B。A项是在1978年;C项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D项说的是对外开放,与材料无关。‎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20.下列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A. 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 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 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 菜蓝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粮票、肉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粮食产量提高,生活物资日益丰富,粮票、肉票已取消;上山下乡、样板戏是“文革”期间的现象,改革开放后,上山下乡已停止,样板戏的叫法已取消。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化 ‎2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国的餐桌上出现了大量的西式食料,如西式糕点、卷心菜、洋葱、胡萝卜等等,对中国传统的食俗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体现了近代中国 A. 国人的饮食习惯日渐西化 B. 传统菜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 政治生活趋于单调性 D. 饮食文化上的土洋并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的餐桌上出现了大量的西式食料”、“对中国传统的食俗产生了深远影响”说明当时中国既有西式食料,更有中式食料,所以选择D。A不能完整的反映材料,B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饮食文化的变化 ‎22.有人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有的人看时间,先向外伸胳膊露出手表,然后翻手腕,最后才是看手表指针,形成经典的看下表部曲;现在看时间,只须低头看一下手表即可,再没了经典三部曲。这反映出新时期 A. 人们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B. 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 C. 人们的虚荣心较以前减少 D. 手表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先向外伸胳膊露出手表,然后翻手腕,最后才是看手表指针,形成经典的看表三部曲”说明当时人对财富的一种炫耀,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物质生活变化,这一炫富不在有了。说明是生活水平提高,故A项正确;B说法不符合史实;C中不是材料主旨;D与材料没有关系。‎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新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物质生活改变 ‎23.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良的是 A. 断发易服 B. 婚丧仪式简化 C. 穿着洋装 D. 白话文风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故A正确;婚丧仪式简化、穿着洋装、白话文风行都是近代生活习俗变迁的表现,与反清无关,故排除BCD。‎ ‎【点睛】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4.“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 “大跃进”‎ B. 人民公社化 C. 文化大革命 D. 改革开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夸大,是典型的“浮夸风”,联系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的史实可知,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上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大跃进 点评: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严重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25.“引进来”战略引进的东西不包括 A. 资金 B. 先进技术和设备 C. 先进的管理经验 D.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理解。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 力发展的因素进行改革,引进技术、设备、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因此选D,排除ABC。‎ ‎【点睛】对外开放过程:(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6.洋务运动中最成功最有远见的活动是 A.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C. 创办近代新式海军 D.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有远见”即对以后历史发展产生长远影响的内容,且有“最成功”这一限制词,结合史实可知,D项正确。兴办新式学堂,首开留学教育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这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A B C三项不具有上述特征。‎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2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A. 农村 B. 沿海城市 C. 城市 D. 国营企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农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故选A。农村的改革率先是有安徽等地在1979年发起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进入到城市。因此BCD错误。‎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9年开始,城市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走的是一条先农村、后城市的路线。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 ‎28.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表现在 ‎①土地所有制 ‎②经营管理方法 ‎③生产经营的权利 ‎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978年以后,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土地的经营方式,由集体经营变为分户经营,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改为按劳分配。因此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故①说法错误,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9.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 ①国有经济 ‎②集体经济 ‎③私营经济 ‎④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详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性,即在所有制结构中,既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也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拥有国有和集体成分的合资、合作经济; 而作为微观层次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的企业。因此①②③④正确,排除BCD。‎ ‎【点睛】国企改革的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30.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是 A. 上海浦东的开发 B. 海南建省 C.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 D.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建立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调节作用的是 A. 市场 B. 行政手段 C. 国际环境 D. 人民自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计划经济体制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计划经济是根据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体制。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计划地安排重大经济活动,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方向。资源的分配,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政府计划决定,因此B正确;市场经济体制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调节作用的是市场,排除A;CD不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调节作用,排除。‎ ‎【点睛】我国在1956年一五计划完成后基本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1992年,计划经济已经结束——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 ‎32.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民国时期,乔家大院西北院进行改进,占用原来的厨房建成客厅,并按异国风情加以装修,又把旧厕所改造成“洋茅子”……新院的窗户全部安装大格子玻璃,装饰仿造西洋式,美观大方,别具一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是 A. 设计精巧,建筑考究 B. 彩饰金装,工艺精湛 C.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D. 内涵深刻,名扬三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占用“原来”的厨房建成客厅说明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是中国的、是土的,并按“异国”风情加以装修、改造成“洋茅子”则说明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是西方的的、是洋的,综合起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就是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 ‎33.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物质生活时尚变化 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答案】C ‎【解析】‎ 鸦片战争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34.电视节目《奔跑吧,兄弟》吸引力众多观众。这体现的电视功能是 A. 娱乐大众 B. 播报时政 C. 普及法治 D. 再现历史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众传媒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电视自20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喜爱,《奔跑吧,兄弟》是综艺类节目,作用的娱乐大众,故A正确;《奔跑吧,兄弟》不是时政类节目,故B错误;《奔跑吧,兄弟》不是法治类节目,故C错误;《奔跑吧,兄弟》不是历史类节目,故D错误。‎ ‎【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 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 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 ,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35.从“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到“出门坐车,购物上网”的变化说明了 A. 科技进步改变了人们生活 B. 人们一味贪图享乐 C. 传统生活方式被完全抛弃 D. 网购成为唯一购物方式 ‎【答案】A ‎【解析】‎ 题干反应的是中国近现代交通和通讯的变化,“出门坐车,购物上网”是科技进步的结果,故A正确;B项对材料理解错误;CD项表述绝对,错误。‎ ‎【名师点睛】‎ 历史语言表述要准确、客观,表述太绝对的容易是错误的选项,本题BCD选项都存在表述不恰当问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2题,36题10分,37题1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答案】(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相同点:表现在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不同点:表现在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早期资本家。‎ ‎(3)不同。材料三反映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起阻碍作用。‎ ‎(4)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从生产状况、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等方面组织答案,可以答为: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第二小问从工匠与机户的关系入手。可以答为:本质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可见相同点是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不同点表现在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早期资本家。‎ ‎(3)从生产组织形式角度分析,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起阻碍作用。 ‎ ‎(4)从传统经济的发展方面回答,由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来看,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5年10月26日 ‎20时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他是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1986年底,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他的父亲:荣德生;伯父:荣宗敬,也是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近代荣氏家族的发展史,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一段艰难的发展史。据此回答:‎ ‎(1)你知道荣德生、荣宗敬兄弟崛起于什么时期吗?当时他们主要投资什么行业?‎ ‎(2)一战期间,他们的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这是为什么?‎ ‎(3)但到了20年代中期后,他们的企业却有些衰落,这又是为什么?‎ ‎(4)从荣氏企业的发展史中,你能得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哪些特点?‎ ‎【答案】(1)1894——1913年;面粉业。‎ ‎(2)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励了民族资产阶级近代工业的热情;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当其中一方放松时,他就会得到发展,反之,则发展艰难;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以轻工业为主,等等。‎ ‎【解析】‎ ‎【详解】(1)据所学可知荣德生、荣宗敬兄弟崛起于1894——1913年;当时他们主要投资面粉业。‎ ‎(2)据所学可知一战期间,他们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的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励了民族资产阶级近代工业的热情;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但到了20年代中期后,他们的企业却有些衰落,据所学可知原因是: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从荣氏企业的发展史中,能得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当其中一方放松时,他就会得到发展,反之,则发展艰难;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以轻工业为主,等等 三、简答题 ‎38.扼要回答下列有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我国首先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什么?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怎样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的格局?‎ ‎(4)党的十四大上规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1)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 ‎【详解】(1)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2)经体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 ‎(3)我国首先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别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的格局。‎ ‎(4)党的十四大上规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9年开始,城市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走的是一条先农村、后城市的路线。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逐步建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逐步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新世纪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对外开放深化的体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