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2020届高三命题专家预测密卷(二)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2020届高三命题专家预测密卷(二)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2020届高三命题专家预测密卷(二)‎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对西周礼乐制的描述说,“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乐’则讲求和同”。这反映出该制度 A. 强化西周血缘宗法制的影响 B. 凸显贵族政治的合理性 C. 调和等级秩序下社会关系 D. 宣扬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礼体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间的差异,乐讲求和同,故礼乐制度目的在于调和等级秩序下的社会关系,C项正确;题干信息未涉及宗法制度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信息并未强调贵族政治的合理性,排除B项;题干反映礼乐制度对人际关系的调节作用,并未体现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C。‎ ‎2.历史学家范文澜指出:“汉武帝收回盐铁钱三大业以后,原来因盐铁铸钱致富的商人,大都衰落。继起的巨富,多是子钱家(高利贷者)和囤积商。”据此,范文澜意在说明 A. 汉代商业发展陷入困境 B. 官营手工业的垄断范围发生变化 C. 政府抑商手段有所改革 D. 政府政策影响商业生态环境变化 ‎【答案】D ‎【解析】‎ 由“继起的巨富,多是子钱家(高利贷者)和囤积商”可知,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后,一些商人投放钱贷,或囤积商品获取高额市场差价,说明政府的经济政策影响商业生态环境变化,故D项正确;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是为了打压民间商业,即便这样,汉代商业也并未陷入发展困境,A项错误;材料强调盐铁官营后商人逐利方向的变化,而非官营手工业垄断范围的变化和政府抑商手段的改革,B、C两项错误。‎ ‎3.宋初书籍数量还很少,但在建国之后四十年间,刻印书籍数量已激增至原来的二十五倍之多。当时所刻书籍,不仅“有定价出售”,而且国子监刻印的书籍,也“例许士人纳纸墨钱自印”,且“工价低廉”。据此可知,在宋代 A. 活字印刷术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B. 教育发展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 C. 书籍大量印制有利于文化普及 D. 雕版印刷术降低了书籍的价格 ‎【答案】C ‎【解析】‎ 根据“刻印书籍数量已激增至原来的二十五倍之多”“国子监刻印的书籍,也‘例许士人纳纸墨钱自印’,且‘工价低廉’”,说明书籍的大量印制和刻印书籍“工价低廉”,为文化知识的普及提供了必要条件,故选C项;刻印专指雕版印刷,A项排除;B项表述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工价低廉”不等于书籍的价格,D项排除。‎ ‎4.黄履庄是清代前期很有作为的发明家,他制作的奇器五花八门,如显微镜、千里镜、望远镜、取火镜等,运用的知识涉及数学、力学、光学、声学等多种学科。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A. 科技仍领先于世界 B. 科技具有向近代发展的趋势 C. 近代化在缓慢发展 D. 社会生产力取得了较大发展 ‎【答案】B ‎【解析】‎ 清代前期即17—18世纪,黄履庄的重大发明具有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呈现由传统向近代发展的趋势,B项正确;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故A项错误;中国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排除C项;反映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是生产工具,排除D项。‎ ‎5.甲午战争前,早期维新人士大多提倡民间集资经营近代企业,要求政府实行护商富民的政策,扶植商民与外商竞争,收回利权,裁撤厘金,振兴实业,以实现中国的富强。据此可知,早期维新派主张 A. 发展民族实业与列强竞争 B. 实行君主立宪制实现民主 C. 支持清政府发展民族工业 D. 发展官办企业以实现救国 ‎【答案】A ‎【解析】‎ 依据“大多提倡民间集资经营近代企业,要求政府实行护商富民的政策,扶植商民与外商竞争,……以实现中国的富强”可知,早期维新派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列强竞争,故选A项;实行君主立宪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甲午战后清政府才放宽对民族工业的限制,C项错误;早期维新派主张发展的是私营企业,D项错误。‎ ‎6.新文化运动后期,大多数五四知识分子选择以介入政治势力、开展政治活动的方式米改变中国现实。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及民众素质,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进行实践启蒙,才能达到思想启蒙不能达到的目的。据此可知,知识分子的实践启蒙 A. 是借鉴近代西方启蒙运动的产物 ‎ B. 意在调动民众爱困热情和革命斗志 C. 使广大民众由此关注国内外政局 ‎ D. 注意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答案】B ‎【解析】‎ 新文化运动后期也就是1919年五四运动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是帝国主义加紧侵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进行实践启蒙,才能调动民众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B项正确;A项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排除;C项说法材料无法体现,错误;D项说法与国共十年对屿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相符,排除。故选B。‎ ‎7.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届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样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这体现出 A. 根据地政权具有人民性 B. 中国进行革命的必要性 C. 创建根据地具有可能性 D. 革命力量得到发展壮大 ‎【答案】A ‎【解析】‎ 材料表明,毛泽东强调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将群众利益作为关注的重点,体现出根据地政权的人民性特征,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根据地政权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强调的是经济建设和群众利益,不是突出革命的必要性,也不是论述创建根据地的可能性,BC两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壮大革命力量的途径。不是革命力量的发展状况,D项错误。故选A。‎ ‎8.据一汽老员工冯云翔回忆,当年身在上海的他从《解放口报》上获得了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在东北奠基的消息后,随即报名参加了前往东北的工业援建。与他同乘一列火车前往东北的,还有500个来自上海的大学生。据此可知 A. 青年知识分子建设国家热情高涨 B.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开展顺利 C.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D. “上山下乡”运动掀起高潮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一汽老员工”“随即报名参加了前往东北的工业援建”“还有500个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可知,一五计划期间青年知识分子建设国家的热情非常高,A项说法符合题意;1953年前我国已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B项错误;C项说法的标志是一五计划的实施,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说法出现在“文革”时期,排除。故选A。‎ ‎9.古代雅典,一个外邦人与雅典银行家产生了经济纠纷。在法庭演说中,外邦人低调处理争执中的经济问题,将双方的契约关系转换为亲密的友谊关系,指出银行家的行为背叛了友谊故有悖于城邦社会公德。据此可知,在当时的雅典 A. 存在歧视外邦移民现象 B. 城邦利益受到特别重视 C. 法庭演说左右审判结果 D. 私人关系重于法律契约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外邦人为打赢官司,把经济纠纷转换为城邦社会公德问题,可见当时雅典人重视城邦利益,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外邦人受到歧视,A排除;法庭演说影响审判结果,但不一定左右结果,C排除;材料强调城邦社会公德而非私人关系重于法律契约,D排除。故选B。‎ ‎10.新航路开辟后,需要白银的亚洲要根据欧洲的需求去安排生产与贸易,因而从经济中心滑向边缘,而欧洲渐渐成为全球经济体系新的主导者。这一变化 A. 推动了亚洲手工业的技术革命 B. 使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成为主流 C. 导致欧洲“价格革命”的发生 D. 植根于新生产方式的发展需求 ‎【答案】D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为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亚洲逐渐滑向经济体系的边缘,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导致这一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需求,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对亚洲传统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加,但并未引起亚洲的技术革命,A项错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成为主流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原因而非结果,B项错误;导致“价格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不是欧亚经济地位的互换,C项错误 ‎11.1921年5月,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的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这一做法 A 强化了计划经济体制 B. 恢复了商品贸易关系 C. 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D. 完成了对农业的改造 ‎【答案】B ‎【解析】‎ ‎“1921年5月”即新经济政策时期,根据“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等信息可知,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B项正确;计划经济形成于斯大林时期,排除A项;C项在新经济政策之后,排除;D项在农业集体化时期,排除。故选B。‎ ‎12.如图为《国际先驱导报》上刊登的一幅关于好创东亚共同体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A. 经济全球化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B. 区城集团化已成为东亚各国共识 C. 历史因素阻断了东亚地区的合作 D. 历史问题影响东亚国家的合作关系 ‎【答案】D ‎【解析】‎ 漫画中东亚各国手拿放大镜查看东亚各国的历史问题,说明东亚各国过度关注历史问题,这不利于东亚各国的合作,故选D;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排除A;漫画信息不能体现东亚各国的共识,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初期,全国初定,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清廷沿袭明代的海防经验,沿用明代的海防设施,在沿海地区建设八旗和绿营兵,包括沿海的水师,实施海禁政策,开展.海上清剿,最后消灭了各种海上反清势力,统一了台湾。‎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海防思想渐露端倪,但不论是林则徐,还是魏源,在海防战略上,都是实行海口、海岸防御,从来没有放洋出海、决战海上的计划。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清政府开始筹建新的海防,到80年代初具规模,中法战争后海防建设被给予:高度重视,以北洋海军为主体的中国海防力量达到巔峰。‎ ‎——摘编白刘昌龙《明清时期海防的历史嬗变及启示》等 材料二 建国伊始,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新中国海防的目标和任务。1949年1月,《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决议中明确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随后中国人民海军先后建立了五大兵种体系。由于国力和国民经济类型,中国海军各项建设水平有限,但新中国从维护世界和平和中国未来发展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海权战略。‎ ‎——摘编自李培志《从海防到海权——论中国海洋战略的现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初和晚清中国海权建设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中用海权建设的特点及意义。‎ ‎【答案】(1)同:以陆军来加强海防;相对被动和保守;沿袭前代经验。‎ 异:清初海防观念落后,晚清海防建设日渐近代化;清初水师建设落后,晚清建立近代化海军;清初海防相对稳固,晚清海防遭到列强破坏。‎ ‎(2)特点:日标和任务明确;有科学规划;海军兵种体系形成。‎ 意义:增强了国防力量;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周边环境;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 ‎(1)同:根据材料“清廷沿袭明代的海防经验,沿用明代的海防设施,在沿海地区建设八旗和绿营兵”可归纳出相同点有以陆军来加强海防;相对被动和保守;沿袭前代经验。‎ 异:根据材料“清廷沿袭明代的海防经验”可归纳出清初海防观念落后,根据材料“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清政府开始筹建新的海防”可归纳出晚清海防建设日渐近代化;根据材料“沿用包括沿海的水师”可归纳出清初水师建设落后,根据材料“以北洋海军为主体的中国海防力量达到巔峰”可归纳出晚清建立近代化海军;结合清初和晚清的时代背景可知,清初海防相对稳固,晚清海防遭到列强破坏。‎ ‎(2)特点:根据材料“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新中国海防的目标和任务”可归纳出目标和任务明确;根据材料“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可归纳出有科学的规划;根据材料“随后中国人民海军先后建立了五大兵种体系”可归纳出海军兵种体系形成。意义:结合特点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意义可从增强了国防力量、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周边环境和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统计显示,在1945—1969年、1970—1989年这两个时段,国际上分别有47例、75例经济制裁,其中美国对外经济制裁案例分别为28例、54例,占比分别为59%和72%。‎ 这时候,美国的制裁大棒主要用来“棒杀”三类国家:‎ 首当其冲的是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比如1949年,在美国操纵下,由西方阵营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对苏联及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实行战略物资禁运,意在削弱苏联阵营的军事发展能力。‎ 二是意识形态与美国不同的国家。比如1949年,美国以“沈阳领事馆纠纷”和“没收美国在华资产”为名,对中国实行全面经济封锁。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将对华经济封锁“法律化”,作为对中国抗美援朝的报复。‎ 三是自己阵营“不听话”的小弟。1948年,美国对阻挠印尼独立的荷兰曾威胁进行经济制裁,1956年,美国对英法军事进攻埃及实施过经济制裁。‎ 总之,这一时期美国渐渐“黑化”,采用制裁手段打击不听号令的国家,不管你是谁,不管你身在何处。‎ ‎——摘编自李浩然、盛国良《这100年来,美国狠狠“惩罚”了半个世界!》‎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观点:作者认为,美国以制裁为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评析:二战后,美国依靠经济军事优势,企图称莉世界。在利用冷战、结盟、经济授助等方式对抗苏联、与苏联争粉的同时,通过经济制裁加强自身优势。美国的经济制裁服务于称霸世界和自身利益的需要,涉及面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关国通过经济制裁,巩固了自己的优势地位,也给受到制裁的国家带来各种闲难,扰乱了国际经济的正常发展。‎ 结论:作者认为美国以经济制裁维护自身利益,意在揭露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呼吁构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示例二:观点:美国通过“制裁”企图称霸世界。‎ 评析: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实行对外经济制裁的主要国家,美国对外经济制裁案例占世界同期的6—7成。美国对外经济制裁针对任何国家.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抗关援朝的中国、资本主义内部违背其意旨的荷兰英法等国家,都是它制裁的对象。美国挥舞经济制裁大棒的目的是建立世界霸权。撄取经济利益,干涉他国内政.建立军事同盟等。‎ 结论:美国之所以能够大肆对外经济制裁,是凭借其二战后建立的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深化认识一由表及里)世界人民只有加强团结,加快现代化步伐,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打破美国的制裁,粉碎其建立世界霸权的野心。(升华认识一由此及彼)‎ ‎【解析】‎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1945—1969年、1970—1989年这两个时段,国际上分别有47例、75例经济制裁,其中美国……占比分别为59%和72%”,“美国的制裁大棒主要用来‘棒杀’三类国家:首当其冲的是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二是意识形态与美国不同的国家……三是自己阵营‘不听话’的小弟”,“总之,这一时期美国渐渐‘黑化’,采用制裁手段打击不听号令的国家,不管你是谁,不管你身在何处”等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可以得出材料观点为,美国以(经济)制裁为手段,维护自身利益(或美国通过“制裁”企图称霸世界);接下来明确表述观点,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材料中美国具体做法和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举例论证;最后在史实论证的基础之上,对论证问题进行总结和升华,指出问题的本质,即美国意图用经济制裁维护自身利益(或建立世界霸权等);整个解题过程要注意观点明确,持论有序,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5.材料 中国.不管男女老少都不理发,有的披垂于肩,有的束发.满人“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金丝。清入关后.下剃发令.遭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强烈抵抗.发式的抗争随着清朝对全国的统一而渐渐消失.‎ ‎1898年,康有为便上奏折对蓄辫政策的弊端进行抨击:“.今为机器.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凡起义与革命者一律剪掉辫发来与旧政权划分界限.‎12月7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凡我臣民,均准其自由剪辫。”此令一出,不少清朝官员也纷纷剪辫.在清朝和20世纪初,在特定的历史大环境下,剪辫发却有深层次政治意义与封建伦理道德含义.从一开始就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经过几代人不懈地努力,大多数人终于觉醒并且接受了剪辫发这一举动。‎ ‎——据王晓东《浅析清末剪辫发运动思潮》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清朝晚期各种势力积极或被迫推动剪辩发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剪辫发运动的意义。‎ ‎【答案】(1)维新派:辫发不适应近代经济与军事的发展,剪辫为维新运动创造社会氛围。革命派;借助剪辫发表明自己的反清反封建立场。1911年的晚清政府:为挽回人心,为挽救统治免于崩溃寻求一线生机。‎ ‎(2)意义:借助剪辫发,引导人们摆脱封建伦理的束缚,推动社会的思想解放;借助发式的变化,向清王朝及封建主义传统挑战.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剪辫发有利于引导中国人民适应近代生活,以全新的面貌走向近代化,走向世界。)‎ ‎【解析】‎ ‎(1)维新派:根据材料“今为机器.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可归纳出辫发不适应近代经济与军事的发展,剪辫为维新运动创造社会氛围。革命派:根据材料“凡我臣民,均准其自由剪辫”可归纳出借助剪辫发表明自己的反清反封建立场。清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政府面对革命的危机,寻求变革。‎ ‎(2)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剪辫被赋予了政治的含义,因此关于意义可从促进思想解放、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促进民众生活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6.材料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与其盟友入侵苏联。由于希特勒坚持中央集团军在占领斯摩棱斯克后向北围攻列宁格勒,向南进攻乌克兰,导致了德军在‎1941年9月30日才放下手来将目标瞄准莫斯科。10月中旬,德国中央集团军结束了对维亚济马一线的苏联红军的围歼,此时朱可夫又抽调了一批新部队,前往莫斯科。这时,秋雨季节开始了,泥泞的道路给两军都带来了不便,它在阻碍德军进攻的同时也妨碍了苏联红军的防守,双方的许多作战车辆都陷入了泥泞中。‎1941年10月20日,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实行戒严。当局命令居民在街道筑起防御工事,连克里姆林宫附近都不例外,组建新的民兵师,使全城做好巷战准备。‎1941年11月7日,苏联举行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当时纳粹德国军队已经到达,斯大林在红场举行阅兵典礼并发表著名演说,他说道:“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到入侵,全体苏维埃公民和军队都要不惜用尽每一滴鲜血来保卫苏维埃土地和村庄。”当天苏联所有广播站都播放了这次演讲。苏联军民同仇敌忾,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军进攻莫斯科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莫斯科保卫战与中国徐州会战具有的相似影响。‎ ‎【答案】(1)原因:德军中央集团军的作战方案为苏联巩固莫斯科防线赢得了时间;天气因素对德军的制约;苏联军民的英勇作战;斯大林对军民的鼓舞;苏军作战部署方案正确;苏联政治体制的优势。‎ ‎(2)相似影响:钳制和消耗了敌军大量有生力量;打乱了敌军原有的战略意图;迟滞了敌军进攻速度,为以后作战部署赢得了时间;坚定了两国军民的必胜信念;扩大了两国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 ‎(1)原因:根据“由于希特勒坚持中央集团军在占领斯摩棱斯克后向北围攻列宁格勒,……导致了德军在‎1941年9月30日才放下手来将目标瞄准莫斯科”得出德军中央集团军的作战方案为苏联巩固莫斯科防线赢得了时间;根据“秋雨季节开始了,泥泞的道路给两军都带来了不便”得出天气因素对德军的制约;根据“苏联军民同仇敌忾”得出苏联军民的英勇作战;根据“斯大林在红场举行阅兵典礼并发表著名演说”得出斯大林对军民的鼓舞;根据“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实行戒严”得出苏军作战部署方案正确;根据“全体苏维埃公民和军队都要不惜用尽每一滴鲜血来保卫苏维埃土地和村庄”得出苏联政治体制的优势。‎ ‎(2)相似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钳制和消耗敌军大量有生力量,打乱敌军原有的战略意图,迟滞敌军进攻速度,坚定了军民的必胜信念,扩大国际影响力等角度分析总结。‎ ‎17.材料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化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在政治上,他的思想为中国.实现民主化作了具体的规划设计,从兴民权到清算奴隶性、提倡国民意识,使中国人变奴隶为国民,这就为中国实现民主化作了具体的规划设计。而且,梁启超的这一思路为当时多数新学家所接受,成为20世纪初一代先进中国人的共识。‎ 在两难选择中,梁启超上下求索,努力寻找比较合理的结合部:‎ ‎“博考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而取之,以补我之所未及”,既不要“沉醉西风”,也不要“固步自封”;“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化合”中西,调和心物,重建“新文化系统”;以发展实业交通为“富国之本”,以“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确信教育普及为一切民治之根本”,用人的近代化推进国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面临的“两难选择”。‎ ‎(2)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近代化主张和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答案】(1)既要挽救民族危亡,抵御外来侵略,又要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之路。既要谋求国家的近代化,又不能脱离中国的文化传统。‎ ‎(2)主张:发展交通事业;普及教育;培养新民;用人的近代化推进国家的近代化。影响:促进思想解放;有利于西学传播;推动近代教育。‎ ‎【解析】‎ ‎(1)根据“从兴民权到清算奴隶性、提倡国民意识,使中国人变奴隶为国民,这就为中国实现民主化作了具体的规划设计”并结合近代的社会背景可从挽救民族危亡与学习西方这两个角度去概括。 (2)主张:根据“重建“新文化系统”;以发展实业交通为“富国之本”,以“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确信教育普及为一切民治之根本””可得出有发展交通事业;普及教育;培养新民;用人的近代化推进国家的近代化等几个方面。影响:根据材料可从促进思想解放、有利于西学传播、推动近代教育等角度概括。‎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