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试题 一、选择题 ‎1.宋朝诗人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描写的是 A. B. C. D. ‎ ‎【答案】A ‎【解析】从材料“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可以看出这是唐代的筒车,筒车是灌溉的工具。故选A;B项与材料“孤轮运寒水”的描述不符;C项是耕作工具;D项是鼓风冶铁的工具。‎ ‎2.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B.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D.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小农经济的要求简单,仅仅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就可以展开生产,由此体现了小农经济生命力的顽强,故选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顽强的生命力,没有反映其脆弱性和稳定性,故排除AC项;小农经济出去劳动工具外还需要劳动力,所以D项概括不全面,故排除。‎ ‎3.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A. 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B. 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C. 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D. 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 ‎【答案】C ‎【解析】图中表示的是古代中国的丝织业中心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元明清时期丝织业中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故C项正确; A、 B、 D的内容材料没有图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4.《史记·货殖列传》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这反映了司马迁 A. 主张农工商并重 B. 主张“工商食官”‎ C. 坚持“重本抑末”‎ D. 肯定“重义轻利”‎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不发展农业就没有食物可吃,不发展手工业就没有用的东西,不发展商业就没有货物的流通,因此“农工商并重”非常重要,A项符合题意。‎ ‎5.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从这句诗中,我们能获得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A. 作为乡村集市的草市出现于宋代 B. 宋代的草市已具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 宋代的草市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 D. 陆游所说的草市位于东京汴河两岸 ‎【答案】B ‎【解析】诗句描写的是诗人行走于街市喝酒的场景。这句诗经常被用在中学历史试卷,作为宋代商业经济的一个侧面描写,一般是用来表明宋代的街市已经打破了严格的场地划分,开始形成繁华的综合市场,各种饮食服务设施也已经齐全。B正确。‎ ‎6.“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是 A. 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 控制农民人身自由 C. 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 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是控制农民人身自由,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故C排除;材料主要信息不能说明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故D排除。故选B。‎ ‎7.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明清时期专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等政策,受当时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中国资本主义一直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封建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A项正确;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的说法明显错误,因为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繁荣,B项错误;鸦片走私泛滥和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商品输出是在19世纪中期,与明、清前期时间不符,CD两项错误。‎ ‎8.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B ‎【解析】传统经济模式是指封建经济模式,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又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等变异,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B选项的机工和机户之间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突出表现,符合题意,正确;明朝中后期在中国手工业领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生产关系下的民营手工业,没有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封建行会在手工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A不正确;江南地区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不是生产关系的新表现,也不能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不正确;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是明朝中后期,它只可能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背景条件之一,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D不正确。‎ ‎9.有人评价近代中国某次事件:它使中国迈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步,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此真正开始。与这一事件有关的正确叙述是 A. 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B. 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C. 以自强求富为口号 D. 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该事件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是中国主动寻求改变的事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事件应是洋务运动,C符合题意;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A;洋务运动不主张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没有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排除B;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是五四运动,排除D。故选C。‎ ‎10.“团中云,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于是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见洋字洋式而不怒者,惟洋钱而已。”造成义和团这一举动的根本原因在于 A. 基于仇外对西方器物的大规模毁坏 B. 小农经济模式下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抵制 C. 义和团“扶清灭洋”思想的大胆实践 D. 义和团具有浓厚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结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描述可知义和团对外来文明采取了极端仇视、盲目抵制的态度,导致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抵制,故选B;A项是表面现象,没有体现根本原因,排除;“扶清灭洋”是义和团提出的口号,也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D;爱国热情和民族情结不是导致题意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排除D。故选B。‎ ‎11.下面是中国近代某纱厂1914年-1919年主要不同年份生产一包棉纱(16支)的盈利情况示意图。导致此图中盈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辛亥革命胜利的推动 B. 爱用国货运动的促进 C. 列强经济侵略的放松 D. 政府鼓励实业的推动 ‎【答案】C ‎【解析】据图示可知,从1914-1919年一包棉纱的盈利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更多的盈利空间,故选C;辛亥革命爆发的胜利推动、国货运动的促进和政府鼓励实业的推动都是促进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因素,但与C项相比,列强放松经济侵略是更为主要的因素,排除ABD。故选C。‎ ‎12.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近一个世纪曲折发展历程。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造成E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 ‎ ‎ ‎①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中国 ‎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工业遭受空前洗劫 ‎③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④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E段是1927—1936年,此时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推动此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和提倡国货运动,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列强忙于一战是在C段,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F段,①②与题意不符,排除ABC。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读下图 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 官办或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1872—1894‎ ‎53‎ ‎4697‎ ‎19‎ ‎16196‎ ‎103‎ ‎28000‎ ‎1895—1913‎ ‎463‎ ‎90801‎ ‎86‎ ‎28469‎ ‎136‎ ‎103153‎ 材料三 据不完全统计,到1920年前,我国共有近代工厂1759家,其中纺织工业475家,食品工业280家,印刷文具业51家,机械五金业252家,化学工业383家……其他工业35家,总资本达500 620万元。 ——《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分析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三类企业各自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工业类型方面呈现出什么特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速度较快,然而却只是“短暂春天”,造成“春天”短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原因:沿海沿江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对外开放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2)情况: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所占的比重上升,但不占据主导地位;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严重下降;外企一直占据主导。‎ 原因:商办企业: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政府新政的推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减少发展的阻力,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的推动。‎ 官办、官督商办企业: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兴办洋务企业的高潮逐渐退去。‎ 外企:《马关条约》给予列强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 ‎(3)特点: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解析】(1)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在分布区域上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主要是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原因结合所学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可知主要是沿海沿江地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对外开放和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2)据表格内容可知主要有三类企业。其中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情况是所占比重上升,但不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的鼓励、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和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有关;官办、官督商办企业所占比重严重下降,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和洋务运动破产有关;外资企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和《马关条约》给予列强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有关。‎ ‎(3)根据“其中纺织工业475家,食品工业280家,印刷文具业51家,机械五金业252家,化学工业383家……其他工业35家,总资本达500 620万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工业类型方面的特点主要是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和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有关。由此说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帝国主义的侵略。‎ ‎14.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请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答案】观点:陈旭麓先生认为旧的生产方式逐步解体不仅给社会带来了苦难,产生消极影响,更促进了新生产方式的诞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标志 论证:①自然经济解体(即旧生产方式的逐步解体)给社会带来苦难:19世纪40年代开始,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难以维持生计,产生痛苦和迷惘,也造成社会动荡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即新生产方式的破土而出)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工业的诞生、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促使中国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伴随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而产生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变革,如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中国不断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总结:新生产方式取代旧生产方式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代表历史发展潮流,所以传统经济社会结构近代化带来的胜利才是历史的主题。‎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和结合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关史实,可确立观点为“陈旭麓先生认为旧的生产方式逐步解体不仅给社会带来了苦难,产生消极影响,更促进了新生产方式的诞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标志”。根据观点,结合材料要求和所学知识可从自然经济的解体带来的苦难方面(如耕织分离和农民破产、破坏政治稳定等)和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救亡图存兴起等)进行论证,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即可。结尾时,根据观点和论证的内容,进行理论升华和总结即可。‎ ‎15.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 ‎【答案】(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商人群体形成;工商业市镇兴起。‎ 变异:资本主义萌芽。趋向:向工业文明演进。‎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诗中“耘田”“绩麻”“儿女各当家”“供耕织”“种瓜”以及图片中的牛力耕田等信息都可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 ‎(2)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体现了商人群体形成;材料三“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体现了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以雇佣劳动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顺应了当时世界发展的趋势,有利于向工业文明方向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