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第I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Ⅱ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5.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匣钵技术的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者劳法盛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 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广泛应用的信息,排除A;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于唐朝,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材料无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地位问题,排除C;匣钵技术是制瓷技术的一项重大发明,极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表明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 ‎2.宋太祖赵匡胤说:“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摘自《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这表明宋代 A. 开始出现夜市 B. 不再监管商业 C. 商品经济发达 D. 岀现多个市镇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宋太祖“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的说法,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发达,C项正确;夜市在唐代已经存在,A项错误;宋代放松而不是放弃了对商业的监管,B项错误;京城的夜市不是市镇商业,D项错误。‎ ‎3.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A. 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B. 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导致了农耕经济瓦解 ‎【答案】B ‎【解析】‎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力”体现的是重商主义,而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因此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故B项正确,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发展,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农耕经济,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力”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重商主义,由此判定答案。‎ ‎4.据不完全统计,1912〜1919年,短短8年的时间,近代中国就有新建近代工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资金1亿元,再加上这段时期对原有企业改造资金,1912〜1919年这8年的投资,相当于1912年前50年的总和。由此可推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 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B. 资金充足,利润丰厚 C. 与国内外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D.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 据材料“1912年到1919年这8年的投资,相当于1912年前50年的总和”可知,此时处于一战时期,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因此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1912-1919年这8年的投资”,没有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A错误;据所学可知从1912年到1919年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因此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12—1919年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没有体现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D错误。‎ ‎5.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C. 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企业的大力支持 D.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中国 “买办”经营近代企业,“惧怕官吏”,“依附于日本人”;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悬挂英国和中国旗帜,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在夹缝中,其根源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A项正确;资本主义先天不足不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根源,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阻力来自外国侵略,C项不正确;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是表现不是根源,D项错误。‎ ‎6.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缩小指令性计划,改革经营方式,使企业更多地与市场直接联系;实行价格、工资改革等等。其目的是 A. 克服企业管理混乱 B. 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C. 积极发展国有企业 D. 废止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强调”,“缩小指令性计划”,“使企业更多地与市场直接联系”;“价格、工资改革”等结合所学可知,这加强了企业的自主权,B项正确;材料给出的信息显示了企业在生产、经营、分配等方面的权力扩大,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国企的投资和规模,C项与材料不符;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废止,D项错误。‎ ‎7.‎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据此,他提出 A.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1992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要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结合“南方谈话”,可知D项正确;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A项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80年以后,B项错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在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C项错误。‎ ‎【点睛】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打破了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崇拜,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 ‎8.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 A. 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B. 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 C. 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D. 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描述的是大众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可以看出铁路火车的出现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故A正确;B选项错在“彻底”二字上,说法绝对。C 选项错在“首现”二字上,火车并不是近代交通工具在中国的首先,C错误;图片和文字信息与旅游无关,D错误。‎ ‎9.2016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大型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连续三年受到观众喜爱。这表明电视具有 A. 传承文化知识的功能 B. 改变生活方式的功能 C. 娱乐大众的社会功能 D. 强烈的艺术鉴赏功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中央电视台连续三年播出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大型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并受到观众喜爱,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文化知识传承,A项正确;中央电视台和观众的互动不能体现生活方式改变,B项错误;从《中国诗词大会》的宗旨可知,并不是娱乐功能,C项错误;观众收看电视节目,不是“强烈的艺术鉴赏功能”,D项错误。‎ ‎10.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在直通印度的航路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材料反映了 A. 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形成 B. 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C. 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大 D. 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从原来只在地中海一带收购香料,变成仅运往里斯本的亚洲香料数量就是以前的数倍,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世界贸易规模扩大,C项正确;香料运输与国际分工无关,而且国际分工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A项错误;更多香料运到欧洲不能说明世界市场的中心在欧洲,B项错误;香料运输不能体现殖民掠夺,D项错误。‎ ‎【点睛】新航路开辟后引起了商业革命,商路、商品、贸易中心和贸易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11.‎ ‎1651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严格限制和打击荷兰的海上运输行业,但是1654年荷兰与英国订立《威斯敏斯特和约》,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荷兰承认《航海条例》可以表明英国 A. 拥有了最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B. 海上贸易优势地位得以确立 C. 世界工厂地位得以最终确立;‎ D. 开始倡导国际贸易自由化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目的是严格限制并打击了荷兰的运输业,却得到了荷兰的认可,说明海上贸易优势转移到英国,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据所学可知,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故C错误;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开始倡导自由主义,D错误。‎ ‎12.“尽管这是(17世纪末)全球贸易体系中最邪恶、最不人道的贸易模式,但却是刚刚诞生的全球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材料主要说明 A. 英国海盗式贸易影响了全球市场形成 B. 荷兰商业贸易对全球市场形成的推动 C. 东西方贸易发展促成了全球市场形成 D. 奴隶贸易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17世纪末)全球贸易体系中最邪恶、最不人道的贸易模式”指的是奴隶贸易,“全球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世界市场形成进程的重要环节,D项正确;与“海盗式”的掠夺,“商业贸易”,“东西方”传统贸易等形式相比,奴隶贸易才是“最邪恶、最不人道的贸易模式”,ABC三项错误。‎ ‎【点睛】殖民掠夺、奴隶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强有力的方式。‎ ‎13.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宜变得越来越富,有时候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从生产组织形式创新角度看,使英国“变得越来越富”的原因是 A. 蒸汽机的改良和运用 B. 手工工场的建立 C. 垄断组织的出现 D. 工厂制度的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从生产组织形式创新角度看” ,影响1790到1830年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国家富有的原因是工厂制的建立,D项正确;蒸汽机的改良和运用,属于生产力的角度,A项错误;手工工场的建立是16世纪前后,B项错误;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C项错误。‎ ‎14.下表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英国 德国 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1850〜1870年 ‎312‎ ‎2.7‎ ‎1870〜1900年 ‎1.6‎ ‎4.8‎ 工业产量世界占比(%)‎ ‎1870年 ‎31.8‎ ‎13.2‎ ‎1914年 ‎14‎ ‎14.3‎ A. 第二次工业革命 B. 殖民扩张 C. 戴姆勒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三轮汽车 D. 货币直接与黄金挂钩 ‎【答案】A ‎【解析】‎ ‎【详解】对比19世纪后期到一战前英德两国工业增长率和工业产量世界占比情况,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两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A项正确;殖民扩张对两国经济的影响属于外因,B项错误;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之一,影响两国经济的是多方面的新发明新技术,C项不符合题意;货币直接与黄金挂钩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D项错误。‎ ‎【点睛】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列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增强。‎ ‎15.‎ 马丁在《美国史》中写道,罗斯福新政时期,为防止盲目竞争,生产过剩,“企业界、劳工组织和政府的代表将确立一些公平行事的准则,依法确定各行业的价格、生产水平、最低工资和最长工作时间”。这表明了美国政府 A. 希望企业主扩大生产规模 B. 允许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C. 鼓励美国民众勤俭节约 D.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罗斯福政府要“企业界、劳工组织和政府的代表”,“确立一些公平行事的准则”,依法规范“各行业”的生产、销售和分配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D项正确; “防止盲目竞争,生产过剩”与“扩大生产规模”矛盾,A项错误;“外国人到美国就业”与解决本国就业问题是对立的,B项错误;鼓励美国民众勤俭节约对于解决“生产过剩”不利,C项错误。‎ ‎【点睛】《工业复兴法》的意图是通过缓和劳资矛盾和产销矛盾,治理经济危机。‎ ‎16.1933年,美国国会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授权政府招募失业者从事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建设和资源保护,该法案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公共事业水平以稳定社会秩序 B. 拉动国内就业以恢复社会经济 C. 扩大政府支出以平息公众不满情绪 D. 加强资源保护以合理配置资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招募失业者从事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建设和资源保护”可以看出材料涉及的是以工代赈,其目的是解决就业问题,恢复社会经济,故B项正确。当时社会最突出的是失业问题,人们没有工作,无法维持温饱,提高公共事业水平也无济于事,排除A;扩大政府支出并不必然会平息公众不满情绪,也有可能会加剧社会的不满,排除C;D与A项同理,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考查以工代赈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招募失业者从事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建设和资源保护”的分析理解,结合以工代赈的目的解答即可。‎ ‎17.‎ 从1991年3月起,在随后的9年零9个月中,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2.7万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5%,创造了2500万个新就业机会,年增长率达2%,失业率大幅下降,从扩张期开始时的7%以上下降到最低为3.9%。促使这一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由放任政策的实行 B. 福利国家规模的扩大 C. 经济全球化趋势放缓 D. 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信息技术革命等因素的推动,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均大幅降低,创造了美国的经济奇迹,故选D。自由放任政策在罗斯福总统上台后即已被放弃,排除A;福利国家会产生懒人经济,很多人不愿意出去工作,只愿接受国家救助,失业率不会大幅降低,排除B;从新航路开辟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一直在增强,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8.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后,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具体包括:掀起私有化浪潮、控制货币供给、削减福利开支等。这些政策 A. 彻底恢复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传统 B. 体现了“混合经济”特征 C. 推动战后英国发展“黄金时期”到来 D. 促成“新经济”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掀起私有化浪潮、控制货币供给,削减福利开支等”来看,私人企业和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特征,这是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特征。故答案为B项。A项中的彻底恢复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战后英国发展“黄金时期”是20世纪50-7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排除。‎ ‎【点睛】考查英国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特征。解题的关键是对“掀起私有化浪潮、控制货币供给,削减福利开支等”的分析理解,结合英国经济模式及其特征解答即可。‎ ‎19.战时共产主义的基本含义主要是指在国内战争和国外武装干涉时期所采取的“带有共产主义”特点的一系列非常措施。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不适合当时苏俄 B. 是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 C. 具有临时性特点 D. 仅是战时粮食筹备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战时共产主义基本含义主要是指在国内战争和国外武装干涉时期所采取……非常措施”可知,这说明它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具有临时的特点,故选C项;据材料“战时共产主义的基本含义主要是指在国内战争和国外武装干涉时期所采取……非常措施”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是特殊时期的产物,是适合当时苏俄情况的,A错误;据材料“……指在国内战争和国外武装干涉时期所采取……非常措施”可知,不仅是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也是反抗国外武装干涉时期的措施,B片面;据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不仅包括农业,还包括工业,产品分配等方面,D错误。‎ ‎20.1928年,苏联通过了培养大量技术专家的决议,要求在生产中要采用本国和外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最高成就;苏联高等技术学校(工学院)的数量从1928~1929学年度的32所增加到1929~1930学年度的96所。这是苏联当时 A.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B. 经济体制调整的需要 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苏联从1928年开始施行工业化,材料中“苏联高等技术学校(工学院)的数量从32所增至1929~1930学年度的96所”显然是发展工业化经济需要进行的调整,A正确;此时苏联没有施行经济体制的调整,B错误;C和D不符合此时现状,排除。‎ ‎21.1933年,苏联宣布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相当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产量的32%~43%,而国家付给的价格却低于生产成本。这一规定说明 A. 余粮征集制的实施破坏了农业发展 B. 一五计划期间政府加大了农业投入 C. 工业化建设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D. 农业集体化运动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1933年”苏联“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对农业苛刻的规定,结合所学可知,这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C项正确;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征集制不是一回事,A项错误;该项规定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而不是加大了农业投入,B项错误;这一规定不是农业集体化改造,也不能说明粮食产量提高了,D项错误。‎ ‎22.1956~1964年,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为年均10.3%,超过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美国的两倍。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进入历史上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时期。这些现象 A. 完全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 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C. 说明美国深陷经济危机难以自拔 D. 是美苏争霸在政治领域的体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工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空前增强,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一定成效,B项正确;苏联在六七十年代的改革并没有“完全”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苏联经济,与美国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滞胀无关,C项错误。苏联经济实力的增强,是美苏争霸的条件,不是表现,而且经济实力的增强不属于政治领域,D项错误。‎ ‎【点睛】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对保障国内稳定、实现工业化和战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23.英国一家杂志说将有一个傀儡议会、一支联盟军队、一种货币。联盟总统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降下大英米字旗,升上那片有黄星的蓝色抹布。这说明 A. 英国反对总统制共和制 B. 英国非常担心美国对欧洲的全方位渗透 C. 英国反对欧元的问世 D. 欧盟的深化和扩大存在诸多分歧和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有黄星的蓝色抹布”是对欧盟旗帜的讽刺,“一个傀儡议会、一支联盟军队、一种货币。联盟总统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对应的是英国人对加入欧盟,在立法、防卫、货币、行政等方面出让英国权益的不满态度,所以D 项正确;材料针对的是欧盟的发展和欧洲一体化的深化,不是国家对政体的选择,A项错误;欧洲的“一个”、“一支”、“一种”等是欧洲内部一体化内容,不是美国的渗透,B项错误;材料中不只有欧元,还有欧洲议会和联盟军队等一体化,C项错误。‎ ‎24.有学者评价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区域一体化组织模式上具有创新价值,这主要体现这一自由贸易区 A. 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B. 由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 C. 实行政治经济的一体化模式 D. 商品、劳务、资本自由流通 ‎【答案】A ‎【解析】‎ ‎【详解】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在区域一体化组织模式上具有创新价值,A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墨西哥、加拿大、美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B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是贸易领域,没有实现政治一体化,C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是贸易领域,没有实现商品、劳务、资本自由流通,排除D。‎ ‎25.1986年冲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经过长期的艰苦谈判,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 A. 弊大于利,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压力 B. 利大于弊,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C. 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D. 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利大于弊,所以B项正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给中国经济带来压力的同时,更多的是带来了机遇,还可以通过竞争和学习,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AD项错误;“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是对世界的影响,C项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使列国的生产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春秋中后期牛耕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这就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材料二:全国棉布应有产量中机制布与手织布的比重变化(%)‎ 时间项目 ‎1860.年 ‎1894年 ‎1913年 手织布所占比重 ‎96.82‎ ‎85.85‎ ‎65.17‎ 其中:农村土布 ‎96.82‎ ‎85.85‎ ‎63.89‎ 机制布所占比重 ‎3.18‎ ‎14.15‎ ‎34.83‎ 其中:进口机制布 ‎3.18‎ ‎13.36‎ ‎32.57‎ ‎(注:手织布包括农村土布和改良土布,机制布包括进口机制布和国内机制布)‎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进口机制布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答案】(1)基本特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历史条件:铁犁牛耕的岀现和逐渐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 ‎(2)变化:自然经济渐趋解体;近代工业兴起。趋势:1860~1913年间,中国进口机制布比重迅速增加。原因:列强商品输出;中国市场需求扩大。‎ ‎【解析】‎ ‎【详解】(1)基本特征:根据材料一“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历史条件:根据材料一中“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可知生产力的进步,“‎ ‎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得出生产关系的改革;“ 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可知技术进步,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等所学知识,可得出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等条件,一一对应说明即可。‎ ‎(2)变化:根据材料二表格中手织布、尤其是土布比重在近代半个世纪内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而以进口机制布为主的机制布比重上升等,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工业兴起。趋势: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进口机制布所占比重的”增长了十多倍速,可知其增长迅速。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导致近代中国进口机制布所占比重增加的原因在内为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国内市场需求扩大;在外为工业革命后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进行商品输出。‎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四川等地的农民自发地进行联产承包,触及了“禁区”,引起“两个凡是”派的激烈反对。邓小平坚定而明确地指出“只要能提高产量,包产到户就是正确的,致富不是罪过。”在邓X平的大力支持下,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对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他称之为“伟大的创造”,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刘剑华《邓小平理论与农村改革实践》‎ 材料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部分)‎ ‎1980年、中国深圳、珠海等地设经济特区;中国恢复了在IMF和世界银行及其所属机构的席位;‎ ‎1981年,中国开始向世界银行借款并逐步合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1984年,中国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6年,中国正式向关贸总协定(GAJT)提交“复关”申请;‎ ‎1990年,中国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岀其影响。‎ ‎【答案】(1)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2)主要特点:逐步推进;以经济领域为主;主要内容是引进外资、技术,逐步打开国内市场;圭动融入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影响:初步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这样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的推动国内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世界和平。‎ ‎【解析】‎ ‎【详解】‎ ‎(1)意义:根据材料一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推动了城市经体制改革,改变了农村的社会面貌。‎ ‎(2)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经历了从1980—1990年一系列举措,可知其渐进性,即逐步推进;从“特区”“开发区”等可知以经济领域为主;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引进外资、技术带动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等;从世界银行贷款到“复关”申请等,可知“主动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等。‎ 影响:根据材料三“对外开放大事记”结合所学可以从近及远,由浅到深地分析对外开放的影响,如对外开放格局、现代化建设及中国与世界等层层展开。‎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坚信,在当前的危机时期,你们也会再一次对领导表示支持。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这项任务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 ‎——罗斯福总统首次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二: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其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新经济政策以前时期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B.C.列利丘克著《苏联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 ‎(1)材料一中“当前的危机”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实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实施的历史意义。‎ ‎(3)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1)“当前的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特点: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允许商品贸易、允许存在剥削。历史意义: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苏俄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3)认识: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解析】‎ ‎【详解】(1)危机:根据材料一中的出处,结合所学可知,这里指的是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特点:根据材料一“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结合所学可知是国家干预经济。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等,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了市场,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允许私人贸易和剥削等特点。历史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3)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和相关问题,可以从两个经济政策的特点或是内容中,归纳出两种经济模式的相同方式或不同本质,从手段的互相借鉴到模式的互相学习,言之有理即可。‎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揭示了新大陆的存在,从而预示了世界历史全球阶段的来临。因此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人们的视野变了,真正的地球的形状首次被绘制,人类种族,动物和植物的全球性扩散开始了,不过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美洲,一方面是欧洲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另一方面欧洲仍然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丫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摘编自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根据材料一,概括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化”的实质和引发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的因素。‎ ‎【答案】(1)影响:发现美洲等新地区,世界由分散孤立日益走向融合统一;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地理知识;改变了人种的分布,促进了物种的交流;欧洲建立和加强了与各洲的商贸联系。‎ ‎(2)实质: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资本扩张。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加剧;贫富差距的加深。因素:科技革命推动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程度日益加深;跨国公司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采用;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解析】‎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一“揭示了新大陆的存在”;“预示了世界历史全球阶段的来临”;“ 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 ‎ 人们的视野变了,真正的地球的形状首次被绘制”;“人类种族,动物和植物的全球性扩散开始了”等信息,从地理、历史、视野、人种、物种交流、欧洲国际地位等方面概括。‎ ‎(2)实质: 根据材料二“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结合所学可知,“全球化”的实质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的扩张。问题:根据材料二“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实质带来的“剥削”和“不均”等问题。因素:根据材料二“区域经济的全球化”,“高新科技的发展”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前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科技、跨国公司、市场体制、区域化,和平发展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